采用引江济汉方案可缓解北京缺水现状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引江济汉方案可缓解北京缺水现

采用引江济汉方案可缓解北京缺水现状
千百年来, 人们都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上帝赐给物, 是世界上最廉价、最丰富的过剩资源, 从未感到水资源的危机, 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殊不知在覆盖地球71%面积的大水中, 淡水只有3%, 其中有2%被格陵兰岛冰川覆盖, 1%可为人类利用。

这就好比地球总水量为一桶, 淡水只有一碗, 而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仅有一小勺。

因为20世纪前的经济发展缓慢, 人口少、用水量小, 因此人们没感觉这勺水有多么少。

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 世界人口飞速增长, 现代工业高速发展, 用水量大大超过了水资源的原承载能力。

且现代化工业的高速发展, 还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 使世界未来气候与缺水形势将更加严峻。

因此, 联合国已将定为”国际淡水年”, 指出: 水已经成为人类在石油危机之后又一个更深刻的社会危机。

”19世纪争土地,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中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的第六位, 人均用水量却只占世界的1/4, 排名第127位。

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的不协调, 又受到世界大气候环境的冲击。

中国南方的洪涝灾害严重, 北方的沙漠化速度加快。

使南北水资源分布原来就极不均衡的中国, 加剧了”南涝
北旱、海灾北推、北沙南进”的生态恶化趋势。

当前中国已有3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 作为身居北方的首都北京, 水资源状况已经非常危机!
北京是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 境内没有大江大河。

除永定河、潮白河从境外越来越少地为官厅、密云水库蓄水外, 北京的水资源全靠每年七、八月份的自然降水。

而北京当前的人口、面积, 比建国初期又都分别增加了28倍, 用水量激增。

过度的消耗和污染, 形成了北京地区的水荒, 严重地威胁着首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市委市政府近些年来作了不少努力, 北京的节水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北京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难以根本解决。

况且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更需要深入研究保养水资源的问题, 应当更大力度地提高公众节水、保水的意识, 依法治水, 综合治理。

我们要像经营石油一样来经营北京的水资源。

一、北京缺水的现状
1、人口扩大了28倍
1949年常住人口60万。

常住人口1700万左右。

2、城区面积扩大了28倍
1949年城区面积84平方公里; 城区面积2245平方公里( 1983年扩大到三环为271平方公里; 扩大到四环为302平方公里; 扩大到五环为670平方公里; 扩大到六环为2245平方公里) 。

北京城市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3、年平均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
1956年—1979年, 北京年平均降水625毫米, 年平均降水总量105亿吨( 转换为土壤水65亿吨, 河川经流水和地下水40亿吨) 。

由于北京62%的山区地下水无法开采, 因此1980年前, 北京年可利用水资源大约不到20亿吨; 1980年后,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南涝北旱形势加剧, 北京年降水量持续减少, 截止 , 年平均降水量比50年代减少了一半。

特别是1999年—, 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71毫米, 比50年代的810毫米减少了54.2%, 年降水总量只有62.3亿吨( 其中转换为土壤水38亿吨, 河川经流水和地下水24.3亿吨) 。

根据公开数据: 北京可利用水资源1993年为15.22亿吨;1997年为14.41亿吨;1998年为14.95亿吨; 为13.25亿吨, 为12, 33亿吨。

精打细算: 北京年可利用水资源不到15亿吨, 人均不足100吨。

北京有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苏运河、北运河等五条大河, 形成了100余条支流。

除北运河发源本市外, 其余河流均发源于山西、河北、内蒙等地。

永定河和潮白河入境量最大, 占全市其它河流入境量的90%, 官厅、密云水库是北京的主要水源。

但从1972年黄河断流后, 北京周边的河流已逐步不见常流水, 上游各地用水量又不断增大, 使官厅、密云水库的入库量和供水量在猛减。

截至, 官厅水库的入库水量, 已由建国初期19亿吨下降到8亿吨, 蓄水量仅1.7亿吨, 可供水量仅0.9亿吨; 密云水库的蓄水量仅 6.49亿吨, 可供水量仅2亿吨。

4、用水量和缺水量
1991年—, 北京平均年用水总量为30—40亿吨。

以为例, 北京全年实际用水40.48亿吨。

其中工业用水8.4亿吨, 城市用水9.4亿吨, 农业用水19.48亿吨, 河道蒸发、渗漏流失及河湖环境用水 3.2亿吨。

也就是说, 北京年缺水量约25—30亿吨。

近年来, 北京市政府颁布了节水令, 实施了26项节水措施。

使
工业用水保持0增长,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后, 用水量也在下降, 全市用水量已有明显减少。

根据水务局水资源统计: 北京用水量34.6亿吨, 的34.6亿吨, 为34.3亿吨, 35.3亿吨。

北京现有地表水5.7亿吨, 地下水23.4亿吨, 再生水 6.2亿吨, 再生水利用量首次超过地表水。

工业用水7.96亿吨; 生活用水12.43亿吨; 农业用水13.66亿吨; 河湖环境用水0.95亿吨。

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3%、35%、39%、3%。

上述数据表明, 北京当前的工业用水零增长, 维持在7亿吨左右, 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3%; 农业用水大下降, 比减少了7亿吨, 清水用量年已下降到10亿吨左右; 再生水利用量由0.7亿吨增加到了3亿吨; 生活和社会服务业用水缓慢上升; 生态环境用水增长, 由0.8亿吨增加到3亿吨。

万元GDP耗水量由51吨下降到40吨。

但水污染浪费现象仍很严重。

北京年可供地下水开采量是26.33亿吨。

平原地下水位是20米, 每连续开采5年, 地下水位就会下降1米。

北京从1961年—1995年, 累计超采地下水39.56亿吨。

地下水位已下降到8米深。

下降到了9.18米, 下降到了12.97米……30年来, 北京地下水总共亏欠70亿吨。

地下水的严重超采, 使北京的地表水已接近枯竭, 形成了地下
水漏斗。

以朝阳区为中心, 西到石景山、东至顺义、南至南苑、北到昌平约16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土地大面积下沉。

城区的东部、东北部, 八里庄—大郊亭一带的沉降幅度最大, 沉降点最大累积幅度达0.85米; 由于水位不断下降, 至使水井枯竭报废, 井越打越深, 泵越换越大, 形成恶性循环, 经济上越来越不合算。

地下水的持续超采, 还会造成地下水质日趋恶化。

, 北京污水排放总量13.55亿吨, 其中工业废水5.79亿吨, 生活污水7.76亿吨。

由于没得到有效处理导致水质污染严重。

监测总河长997.2公里, 其中I-Ⅲ类水体河长659.6公里; Ⅳ类水体河长59.3公里; 大于V类水体河长278.3公里。

在对地下水的监测中, 40%的井水质已低于Ⅲ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硬度、混浊度、氨氮等。

城郊平原区已有300多平方公里的水质总硬度超标, 150平方公里的硝酸盐氮超标, 且化学类型也日趋复杂化, 使北京匮乏的水资源更显危机。

北京降水量越来越少; 入境水量更少得可怜; 地表水接近枯竭; 地下水严重透支; 未来气候更不容乐观。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在日益激化。

北京是全国111个特贫水城市之一,也是水库存水量下降最快的3个城市之一。

人均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8, 世界的1/30, 大大
低于联合国规定人均1000吨的人类生存最低标准, 比世界最干旱的阿拉伯半岛和以色列地区还低, 而且未来气候不容乐观, 沙漠正在逼近和包围北京。

北京当前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水价体系, 对自来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水、中水的价格比例, 未做合理调配。

使水资源的经营管理不能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市民对水资源的危机形势也极缺乏紧迫感。

北京除依法治水的力度不够外, 主要还是受世界气候大环境的严重影响。

二、北京缺水的主要原因
( 一) 、自然因素
1、季风气候和海陆位置的分布不协调, 使中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平均—南多北少;
2.降水、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的不协调, 使中国局部区域水资源严重不足; 中国年平均降水650毫米, 总降水量 6.2万亿吨, 渗入地下
3.4万亿吨, 余下2.8万亿吨为水资源总量, 居世界第六位。

然而南北分布差异极大: 秦淮以南的水资源占81%, 人均水资源3470吨, 其中西南地区占46%, 长江中下游地区占35%; 秦淮以北的地区水资源只占19%, 人均水资源只有740吨;秦淮以北土地面积占全国63.5%, 人口占全国46.7%, 矿产资源占全国59%。

3.这种自然因素, 造成了世界上沙漠带都在北纬15—25度副热带上, 而惟有中国的沙漠带在北纬35度的北温带上, 即黄河流域。

中国现在沙漠化总面积218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23%; 占北方390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的56%。

也就是说, 中国北方已有一大半土地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

中国50年代发生4次沙尘暴; 90年代发生13次; 后平均每年发生14次。

沙漠化正以每年3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 相当于每年要吞掉一个县。

内蒙古已有75%的面积被沙化。

生态破坏, 环境恶化, 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在受到严重威胁!
历史上强国能够消灭一个小国, 但都没能消灭一个民族。

而沙漠却吞灭了古埃及民族和中国的楼兰、西夏两个民族。

( 二)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指人类不规范社会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

1.全球现代工业大量消耗的矿物燃料、水泥生产及森林破坏形成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使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68℃, 北京升高了0.8℃, 预计到2020 年中国将升高1.68℃, 北京将升高
2.2℃。

由于长江流域工业发达, 排放二氧化硫多, 使气温反而下降了0.4—0.8℃。

南北温差减少, 使冬夏季风劲头减弱, 中纬度地区( 三北地区) 降水更减少; 由于云雾和水气的蒸发作用, 多水多雾的南方会因为气温升高而降水更多, 出现水灾, 而对缺水少雾的北方来说则是干蒸, 越蒸水越少, 干旱更加严重, 结果是南涝北旱。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两极冰川溶化, 海平面升高, 会使世界许多国家和城市被淹。

涉及到中国的有11个省市, 特别是海拔仅有1.5米高的天津。

这一现象将在2030年后逐步显现。

2.社会经济干旱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和人口增长, 造成用水压力越来越大, 供小于求, 只好向地下水透支开采。

中国北方的黄淮海平原( 河南、河北、山东、天津、北京) , 由于人口密度大, 农业灌溉多, 工业发达, 用水量大, 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社会经济干旱地区, 人均水资源仅为460吨( 邯郸只有157吨) 。

经济在发展, 人口在增长, 降水量不增反减, 因此各大城市都严重缺水, 为维持生活和建设用水, 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 它造成的后果是:
一是土地下沉。

整个黄淮海平原地下, 已经形成2600多平方公里的大水漏斗, 并造成了23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下沉, 沧州10米左右宽的大裂缝已有100多处, 天津最大下沉深度2.78米, 石景山0.83米;
二是河道断流。

例: 新疆兵团在石河子超量开采地下水, 使塔里木河断流, 罗布泊干枯; 北京方圆800公里没有常流水河流;
三是水质污染, 日趋恶化;
四是海水倒灌, 桑田将变成沧海。

例如苏北地区已有此严重现象。

3、没有像以色列那样具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方法。

以色列国土面积2.78万平方公里, 其中42%是沙漠, 46%是山区, 可利用水资源16亿吨, 人口600万, 人均水资源266吨。

是世界上最严重缺水、土地贫瘠和沙漠化的国家。

该国象管理石油、天然气一样管理水资源, 输水象输电一样工程化, 利用管道形成全国的供水网络, 各种节水技术非常先进, 创造了世界上最一流的科学管水体系。

国家全面规划, 统一管理水资源, 制定《水法》、《水计量法》、《井水控制法》、《水资源经营许可证法》等法规。

对用水权、用水额、用水收费、水质控制等都有严格规定, 把水资源完全纳入法规化管理, 严惩不贷。

相比之下, 中国滥用、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 水的重复利用率也很低, 特别是对水资源治理不当而造成的污染, 更是对水资源的最大浪费。

中国现有农业灌溉面积5070万公顷, 大多是采用大水漫灌的粗放形式, 用水量达5600亿吨, 比建国初期增长了4倍。

北京每年38亿吨平均用水量中, 有30亿吨水是用于农业消耗的, 用水量将近80%。

三、解决北京缺水问题的对策
联合国规定:一个区域用水量超过可利用率40%,即为不可持续利用区域。

中国北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早已超过了极限( 海河、滦河94%, 塔里木河82%, 黄河67%) 。

从中国北方现在1724亿吨的总用水量, 推算到2040年的2924亿吨, 缺水之间差是1200亿吨, 加上10%的蒸发、渗漏和流失, 总缺水量应该是1320亿吨。

因此, 跨区域调水已是势在必行的措施。

北京把希望寄托在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上( 从汉江水库到北京) , 但此工程调水量少, 水质差、成本高, 工期长, 成功率和实效率极低。

即便全部按计划实现, 北京也只能分到12亿吨水, 与北京缺30亿吨水的需求相差甚远。

而且随着长江流域人口与经济的增长, 过多地引长江水会导致南方城市缺水。

海水淡化工程工序多, 耗电量大, 成本太大。

而且只能保证城市用水, 不能完全解决农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

解决北京严重缺水的问题, 必须要从更高更新的视角, 来拓展新的方法途径, 要把缓解措施和长效措施结合起来进行。

缓解北京水资源形势的措施:
1、全民节水、依法治水, 综合治理
1) 、转变观念: 实现供给管理向需求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供水管理, 是靠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 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

其不足是只注重水源供给, 忽略依法节水管理的措施, 形成水污染浪费现象严重。

另外, 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扩大, 成本加大, 施工难度也加大, 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

需水管理, 就是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制约手段, 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 从而实现对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2) 、调整结构: 向节水防污高效产业结构迈进
产业结构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北京的产业结构要向节水防污高效的产业结构迈进。

尽管北京的水利用率高于其它省市, 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绝对差距。

, 北京农业增加用水1.55亿吨, 是澳大利亚3.5倍、美国2.2倍、韩国2.1倍。

另外, 北京的冶金、石化、纺织等高耗水产业比重较大, 应该向是低耗水、高附加值的现代制造业发展, 如现代轿车、微电子、光机电、生物工程和新医药4个产业。

应该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加大污染扰民企业的搬迁改造步伐, 关停并转行一些耗水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企业。

在农业用水方面, 要充分
利用降水, 减少或停止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的种植, 大力发展节水早作的农业耕种。

3)、开源: 雨水利用和污水资源化
北京水资源已经没有开源余地, 只有在雨水利用和污水资源化方面挖掘潜力。

雨水是可再生的天然资源,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是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由于北京降水月份集中, 开发利用的限制性较大, 但如能掌握降水规律, 建立排灌水设施, 搞好绿地渗透, 不但能够减少灌溉水量, 还可减少排水河道负担。

污水也是北京的重要水资源之一。

经过污水处理再利用, 不但能够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而且能够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量。

北京污水排放量13.55亿吨市民, 用水量增加, 污水也必然增加, 增加污水利用设施是必要举措。

当前北京已建成160多个中水设施, 大多集中在宾馆、饭店和大专院校, 把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 用于洗车、冲厕、绿化等用水。

当前这一中水设施, 日处理能力已达4万吨, 回用水量约 2.4万吨。

4) 、节流: 定额管理和减少浪费
节流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北京各行业及市民生活, 应该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指标, 并制定《水法》来严格管理执行。

这样既能节约大量水资源, 又能提高市民节水意识, 管好水龙头, 减少了水浪费。

据专家测试: 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 一个月将流掉1-6吨水; 一个漏水马桶, 一个月就要流掉3-25吨水。

全市如果有60万个水龙头、20万个马桶漏水, 一年就要损失上亿吨水, 相当于新建一个自来水厂。

5) 、经济杠杆: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科学水价体系能够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假设我们工业用水的水源只取地表水和地下水。

当地表水价格低于地下水, 并足以影响产品成本时, 生产者为降低生产成本, 必然开发利用地表水。

反之, 当地表水价高于地下水, 生产者必然会大力开采地下水。

科学水价体系能够利用经济杠杆的手段, 合理调配水资源价格, 制约破坏水资源的不正当行为。

有利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 、强化公众的节水、保水意识
近年来, 北京的节水工作取得了明显收效, 特别是降水量略有增长以后, 广大市民对水资源紧迫感麻木不仁, 调查中竟有14%的人还认为北京不缺水。

因此, 北京人对水资源普遍缺乏紧迫感, 以致水浪费现象依然严重。

北京作为一个宜居城市, 其生态环境目标还差得很远; 我们的节水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要想维持城市和市民基本生态、生活用水, 每年至少需要4亿—5亿吨水; 北京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上, 一旦遇上连续干旱, 情况将十分危急。

7) 、象经营石油一样来经营水资源
学习以色列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

北京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更少, 更应重视和开发科学用水的技术方法。

要建立完备的防、蓄、供、用、节、排、污、保的水资源保护政策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

配合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调整用水结构, 开发利用再生水, 完善节水指标和水价体系。

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有关法规制度, 依法治水。

严格控制超采地下水, 杜绝水浪费, 制裁水污染; 重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水环境的
保护问题; 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 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和行为。

改进北京地区生态环境,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特别要加强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治理, 抵御风沙南进和环境污染恶化的速度。

中国北方水资源危机已很严重, 但人们的节水意识还很淡薄, 水资源法规还不健全, 水的利用还缺乏科学管理。

已有的法规不能得到严格执行, 导致用水无法、无序、浪费和污染状况加剧。

应尽快制定科学系统的水资源管理法规。

依法治水, 刻不容缓。

中国的耕地不多了, 在水利工程建设上, 要改变重视工业用水、轻视农田灌溉的做法, 加强系统配套, 发挥水资源的最大功效, 以确保13亿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

2、跨区域调水势在必行
由于北京水资源总量的缺少, 因此, 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节约措施, 都不可能增加水体总量, 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水荒问题。

建议1: 引山西万家寨水入北京
在南水北调东线贯通后, 由黄河水利委统一调度, 把每年给山
东的10亿吨水, 天津的8亿吨水调入北京。

具体调水路线: 引山西海拔980米的万家寨水库, 过80公里到黑坨山开沟打洞, 进桑干河上游海拔980米的东榆林水库, 过70公里到中游海拔980米的册田水库, 过100公里到桑干河下游海拔470米的官厅水库, 过86公里进永定河海拔47米的北京玉渊潭水库。

引水线总长336公里, 调水15亿吨。

官厅水库现装机180万KW, 每年应发电90亿度, 现在因蓄水不足只能发电34亿度。

调水后既可解决北京60%缺水量, 又可增加发电量。

而且这条调水线能够作为永久性工程, 将来实施小西线或大西线时, 都能够用这条线把水送到北京, 确保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请50万总参工程兵施工, 一年即可完成。

建议2: 采用引江济汉方案
每年经过三峡大坝下泄的经流量约4700多亿吨, 而三峡发电和船闸用水只需1000多亿吨, 其余3000多亿吨水流向下游, 若能调走300—500亿吨水, 既能满足中线各城市工农业用水, 又能缓解长江下游发生水灾的隐患。

调水的具体办法是: ( 1) 在巫峡建一个提水站, 把水提到800米高处; ( 2) 从此处打一条直径9米的60公里隧洞, 或者在神农架上把几个山头围起来建一个大水库; ( 3) 在堵河源头建一个发电站, 发电后的尾水流入丹江口水库。

此方案对北方、对长江下游、对三峡电厂都各得益彰。

建议3: 马上推动”大西线调水工程”
”大西线调水工程”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南水北调工程, 它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北方缺水的问题。

是最有力的长效治水措施。

正在论证中的大西线工程, 是指从西藏雅鲁藏布江、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调水。

在青海与甘肃交界处分流, 将500亿T水调入新疆、西北内陆; 500亿T水调入内蒙、东北地区; 600亿T水入黄河顺流而下, 进入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引水线全长1239公里, 调水1600亿吨, 工期5年。

大西线调水的目的是: 消灭沙漠, 整治国土; 根治黄河, 确保安全; 改进生态, 保护环境; 开发三北, 发展经济; 开发耕地, 丰衣足食; 扩大就业, 拉动内需; 实现小康, 安定团结; 增强国力, 持续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的危机问题。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 北京恐怕不久的将来, 至多也只能成为沙漠的绿洲。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作者简介
袁敏, 男, 汉族, 北京人, 1954年出生, 中共党员, 大学学历, 高级经济师。

1969年赴云南知青; 1979年北京国企职工; 1984年任海淀副食商场总经理; 1993年任中国海淀图书城建设开发管理处副主任、总经理; 1997年任中国人才科技开发中心培训处长; 1999年任中国人才科技开发中心副主任; 任中国北方工业装备总公司副总兼北京中恒房地产公司总经理。

任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

主要论著: 《大西线调水战略研究》《中国高等教育趋势和政策选择》《中国北方缺水的原因与对策》( 科学奥秘第6期) 。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