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历生离死别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经历生离死别感悟人生经历生离死别感悟 1
人生就是如此,每一个踏上人生遥途的人,脚下都有一条宽阔的大路。
每一条宽阔的大路都拥有无数条狭窄的小路,每一条小路都会延伸到不同景色的地方,每一种景色似乎都昭示着涉足者的命运。
人,在我的眼里是一个可悲,而又可怜的生灵。
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便在不明事理的啼哭中做出了人生第一次选择。
用泰戈尔老夫子的话来说,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那个小小的岛屿。
人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面对着乌云密布的天空,只能做出自己人生的抉择,根本没有逃避的机会。
人永远处在选择中,我们在选择中成长,我们在选择中勇敢。
选择,将会令我们化作一只矫健的海鸥,欢快的鸣叫,这个世界在你的眼中是那么美丽;如果你不慎选择了畏惧,退缩,逃避!那么上天会哈哈大笑,然后说声对不起,将野鸡的外衣给你披挂。
刺破长空的电光,绝不留情的点燃你的外衣;当你要跑掉时,轰轰的雷声会吓破你如鼠的胆。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还有未选择的路。
就像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里所写的一样:
黄黄的树林中分出了两条路,可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路口伫立了很久,很久。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这条路上很少留在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返回。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黄黄的树林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确实是这样,我们都是人。
就拿初中生说,我们都一样大,个头差不多都一样高,我们都有眼睛,有嘴巴,有耳朵,有鼻子,可为什么我们的抉择却不同呢?
其实,一切尽在无声的选择之中。
是选择熊熊燃烧的圣火,还是选择火烧不尽的野草;是选择纷繁壮丽的人生,还是选择平静无波的生活。
这是上天赋于我们选择的权力。
不过,你怎样选择世界,世界将怎样选择你。
一切是那样的公平与不公平,一切是那样的近人愿而又不近人愿。
世界之所以选择我们,是因为它需要更美;我们之所以选择世界,是因为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为价值才美,所以美才能有价值。
漫漫人生无归路。
流星选择在黑暗中滑落,带走人们的愿望;太阳选择在光明中升起给人们带来新生。
人生就是如此,每一个踏上人生遥途的人,脚下都有一条宽阔的大路,每一条宽阔道路都拥有无数的小路。
每一条小路都延伸到不同景色的地方,每一种景色似乎都昭示着涉足者的命运。
人生无处不选择,选择无处不在人生。
让我们默默的选择起点,幸福的走向终点。
人生经历生离死别感悟 2
喜欢寻一处清幽,静静地欣赏音乐,欣赏蓝天白云,欣赏高山大河,心,总会在放松中豁然开朗,神思也会在欣欣然中恬淡,走近自然,亲近自然,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欣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欣赏。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欣赏。
静静的欣赏,是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
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
生活中,我们欣赏别人,是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欣赏自己,是对自己的肯定和提升。
欣赏不需要我们付出什么,它只是一种心的感知,是一种自我认识和陶醉的过程。
在平凡的事物中不断去发现、思考、感悟,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探索、关注和倾听,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得到一些启发,完美今后的人生,这便是欣赏的价值。
静静地欣赏春花秋月,你便会感叹造物主的神奇,让山如黛,水如练。
你亦会懂得,云卷云舒,只不过弹指一挥;花开花谢,常常是一种心境。
静静地欣赏一段文字或音乐,你便会有一种入境随俗的心性,一些随性而舞的歌,一段干湿横斜的情,总会于袅袅娜娜中,美丽一个久违的梦。
静静的欣赏一个优秀的人或优秀的事物,你便仿佛走进了一个圣洁璀璨的世界,便会于不知不觉中被感染、被吸引,情不自禁地想去探索、亲近,于是,你的人格也会在天长日久的不知不觉中变得优秀,高尚。
静静的欣赏,是一种无声的学习,学习使人变得睿智;静静的欣赏,是一种独特的享受,享受使人变得快乐;静静的欣
赏,是一种不尽的力量,力量催人奋进;静静的欣赏,是一种淡淡的芬芳,芬芳让人陶醉。
学会了静静的欣赏,你便懂得了比较;学会了静静的欣赏,你便懂得了珍惜;学会了静静的欣赏,你便收获了快乐;学会了静静的欣赏,你便收获了幸福……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欣赏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维去审视别人,在逆境中用思考的目光欣赏未来,在放弃中用坦然的心态欣赏曾经,你会发现:生活因欣赏而美丽,人生因欣赏而精彩。
学会静静地欣赏吧,你会在欣赏中,看到一个全新的自我!
人生经历生离死别感悟 3
其实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和金钱的多少没有一定的关系,当一个小孩不知道钱的作用时给他十万元也不会开心!还不及给他一瓶奶呢!而当他长大知道钱可以买零食,给他十元钱却很高兴了。
快乐的多少是看各人的价值观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样赚到十元钱,欲望小的人会很开心,而欲望大的人会很失望,很不开心。
人生不是得到,而是学到:你不是得到一份圆满的姻缘,就是学到怎样更靠近幸福。
你不是得到胜利,就是学到如何避免失败。
你不是得到最终自己想要的结果,就是学到世事总不会尽如人意。
我们总是喜欢不停的揣测对方的心情,不停的猜忌对方的想法,然后开始惶恐不安,开始患得患失,开始责怪自己哪里不够好。
经历告诉你太过在乎就是失去的开始。
宁愿一个人呆着,也不要跟不合拍的人呆一块。
微笑是朋友间最好的语言,微笑是人生最好的名片,微笑是一种重要的修养。
微笑的实质是亲切,是鼓励,是温馨。
真正懂得微笑的人,总是容易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总是更容易取得成功。
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对自己说"不要紧";付出多大努力都达不到,就对自己说"算了吧";无论困难多大,都要对自己说"会过去的"。
恋人之所以会吵架,往往不是感情浅,而是用情深。
两个人都深爱时,一点点矛盾都会让人受伤很重。
因为太重视对方,所以放不下。
其实,如果不爱,分手无所谓。
但有感情,还是相互宽解和容忍吧。
爱情,没有不吵架的,但底线是不分手。
因为爱就是坚持在一起。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纽扣第一颗就扣错了,可你扣到最后一颗才发现。
有些事一开始就是错的,可只有到最后才不得不承认
留住的叫幸福,流逝的叫遗憾:幸福的滋味是甜甜的,偶尔酸酸的;遗憾的感觉是苦苦的,偶尔辣辣的。
好好对待你身边的人,能在一起就是幸福。
如果爱上,就不要轻易放弃。
怯懦,可能使你一辈子后悔。
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爱情是不深刻的。
爱情使人生丰富,痛苦使爱情升华......
你真的得碰上那个你能降得住又能降得住你的人,才算是适合。
人生犹如一首歌,音调高低起伏,旋律抑扬顿挫;人生仿佛一本书,写满了酸甜苦辣,记录着喜怒哀乐;人生就像一局棋,布满了危险,也撒遍了机遇;人生恰似一条路,有山重水复的坎坷,也有柳暗花明的坦途;人生如同一条河,有时九曲回肠,有时一泻千里。
总有一段路,需要一个人走,那就一个人,勇敢的走完。
语录大全网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
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人生,似一杯茶,似一杯苦涩的茶,品尝苦涩的味道,而回感却是甘甜的微笑。
就似在努力中默默所承受的煎熬,历经磨难之后却是无比灿烂的微笑。
人生,不要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用最真的微笑去面对世界上所有的一切。
其实,我们会发现,世界并非那么残酷,只要有微笑的心,世界的一切依然美好。
输了,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差;输了,也不意味着你永远不会成功。
即使生活有一千个理由让你哭泣,你也要拿出一万个理由笑对人生。
"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才能凭着自己破釜沉舟的斗志风雨兼程,才能凭着"可上九天揽明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勇往直前。
"我回来了!""欢迎回家!"生活在细水流长中凝练独特的优雅,看似平凡,却点滴都完美的生活乐章,生活往往就是如此简单,幸福或许旨在出门前的"路上小心",回家时一笑"你回来了"
珍惜就是幸福: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眼光而改变了自己的挚爱,莫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失去了自己!感情不能贪心,也不是梦想。
所以,我们应该用心来守候属于自己的,并不惊天动地的爱情。
没有一份爱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份感情是毫无瑕疵的;爱情与爱人,只能是真真切切的。
你不是最好的',但我只爱你!
我希望陪我从齐肩短发到腰间长发的人是你,我希望陪我从青涩到沉静的人是你,我希望六十年后一醒来发现枕边人是你,是你,别的都不重要了。
永远不要后悔。
我们无法选择回去的路程。
但是要清晰地面对已经造成的挑战。
努力去调整,并相信自己会成功。
无论你深处绝境,还是罹患重疾,你对过去无能为力,但在当下,你的未来并不那么渺茫,只要你努力,坚信自己,人生往往柳暗花明。
人生再多的幸运、再多的不幸,都是曾经,都是过去。
好与不好都走了,幸与不幸都过了,一如窗外的雨,淋过,湿过,走了,远了。
把弯路走直的人是聪明的,因为找到了捷径,把直路走弯的人是豁达的,因为可以多看几道风景,人生依然会有困惑,生命依然会有沧桑,学会微笑面对也是一种智慧。
若你没有经历过我的旅程,就不要来批判我走的道路。
任何事都是从一个决心、一粒种子开始。
不管多远的路,也能走到尽头;不论多深的痛苦,也会有结束的一天。
背负明天的希望,在每一个痛并快乐的日子里,才能走得更加坚强;怀揣未来的梦想,在每一个平凡而不平淡的日子里,才会笑得更加灿烂。
长大和老去,也就意味着那些你曾经以为不能接受和无法承受的东西,而今居然都可以微笑着接受,也都可以承受了。
感谢生活的磨砺: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谢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不要为别人委屈自己,改变自己。
你是唯一的你,珍贵的你,骄傲的你,美丽的你。
一定要好好爱自己。
人的一生是一个相互关心、关爱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情感的需要,其中,语言的交流和情感的表达又是关键。
不要让爱人只是用猜想知道你的关爱,而是要让对方时时感受到你的心意,这就是你要告诉对方你的爱,还需要用行动来表达爱的程度。
爱就是打开心扉,让它自由地流淌,让对方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
在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
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我们常常执着于近在咫尺的功利,执着于绚丽的生活,执着于没有结果的爱情,很容易陷入不堪重负的状态。
其实,放下一点,就会得到更多;会放下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会活得更潇洒。
一个中心:一切以健康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遇事潇洒一点,看世糊涂一点。
三个忘记:忘记年龄,忘记过去,忘记恩怨。
四个拥有:拥有真正爱你的人,拥有知心的朋友,拥有向上的事业,拥有温暖的家庭。
人生经历生离死别感悟 4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思想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始终占据着统治位。
儒家有着鲜明的入世思想,这也是其不同于其他教派的地方。
儒家的创始人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关注社会和人伦问题,强调政治与伦理的教化。
对于儒家
而言“仁”和“礼”是人一生的最高道德表现与追求,甚至于这种道德信念超越了世俗的生与死。
这也是儒家生死观的根本表现与态度。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生与死并没有区别,永恒不变的是对于“礼”的坚守。
然而对于生死的看法从孔子的语言之中,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孔子在回答弟子问题的时候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
对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其实是十分重视现实生命即现世的状态,而对于生命的终结采取了一种避讳的态度与做法,更多的是去强调当下生命的意义。
但是对于死亡的避讳恰恰体现了对于死亡的无奈与叹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发出了孔子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慨叹。
即便如此,儒家的生死观并不因此而消极沉沦、自甘堕落。
他们反而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观点,既然生不由己,死亦是命,又何苦沉湎与死亡的恐惧与无奈。
而是积极地利用现有的生命把握当下,创造生命的价值。
乐天知命成为了儒家生死观的组成部分。
也许正是儒家的这样生死观,让他们主动地入世,彰显生命的价值,从而保持着儒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入世的漫长岁月打磨中,儒学志士对于生死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对他们而言,生死早已不再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他们秉持“仁”、“礼”,操守道德正义,逐渐看淡了生死或者说是超越了生死。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这些对于仁义坚守的仁人志士自然在铸就中华民族浩然正气与爱国主义灵魂的过程中超越了生死。
南宋名将文天祥叹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之辞便是儒家生死观的典型代
表。
他们用仁义铸就不朽的精神丰碑,从精神层面上他们始终鲜活的活在人间,并将流传千古,流芳百世。
同时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对于“孝道”的突出强调,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乃大。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对于后代的繁衍是极其注重的,在宗族传承的时代,家族的嗣续冥冥中似乎也成为了人一种生命的延续形式。
由此,也深刻影响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的生死观,他们不再认为死亡是不尽的恐惧,他们认为死亡是自己自然的发展,但绝对不是终结,而是将自己的生命在子孙后代的延续中得到无限延长。
从上,我认为对于儒家而言,死亡其实早已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了消解,人的生命通过“仁、义”的途径得到延续,得到永生。
即便是人死去,儒家在倡导“重生”的同时,仍然提倡“安死”。
孟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而“慎终”指的就是人死
后的安葬与悼念。
“追远”指的是对于亡者的祭祀。
这些无疑都是对于死者的安抚与慰藉。
儒家的生死观本质上是建立在“仁”与“礼”的体系结构之上的,儒家重生而不贪生,讳死而不惧死。
儒家将“仁”与“礼”作为生命的最高准则与追求,无形中已经超越了生死,但是儒家又敬畏生命,珍重生命。
这也应该是儒家生死观所应该为我们所传承,学习的地方。
人生经历生离死别感悟 5
道家和儒家一样源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伴随道家的发展,在东汉时期还兴起了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
虽然二者不尽相同,却同出一脉,在对生死的观念、看法上是相似的。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观点更多是“出世之学”,代表着
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他们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宇宙人生,注重个人的精神层面修养。
“道”是老庄思想中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包含着世界万物的道理。
老庄的思想主要表现为清静无为、全性保身、达声知名、物我同一,乃至消极避世。
在生死问题上,道家始终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而对于功名利禄是持蔑视的态度。
他们根本不重视世俗的是非名利,出世的他们追求的早已是“逍遥”的人生境界。
道家把求得生存和保存生命视为人生关键,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战争动乱的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受尽无数的杀戮与残忍。
老庄作为封建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他们更多地不再是与世相争,而是选择较为消极地出世态度,在自然逍遥中享受精神的自由与愉悦。
老子认为,人生在世,处处都充满着危险,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因而保存自己的生命成为他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而这样的社会环境也决定着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法与认知。
老子说:“出生入死,生之途十有三,死之途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他的意思是说,只有少数人可以得到长寿,而大多数人都会由于各种原因而死亡,由此生命就显得极为珍贵。
道家对于生命有着不同一般的尊重与珍视,对于死亡有着更为强烈的抗拒与抵触。
道家珍视生命,形成一种“重生”的观念,而为了达到重生的目的,道家提出各种保全自己的方法。
庄子也提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以此尽力地保全自己的生命。
而老子更是为了延迟死亡的来临或者是做到长生不老,强调要进行自身的修养。
老子十分强调:法天则地,天人合一,形神一体。
人必须以自然法则为准绳,做到清心寡欲,逍遥于天地之间,使人获得内心的安宁、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在自身修养中,加强形神、内外的修养,从而使
而老庄的养生思想被封建统治者所青睐,封建统治者渴望自己可以修身养生,得到长生不老的生命状态,由此保持自己永恒的权力与永恒的专制欲望。
而这种思想被东汉发展起来的道教推向了极致,各种炼丹、炼药数见不鲜,这些社会反映出来的现象,无疑都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死亡的畏惧,希望可以通过丹药、修炼使自己的生命得以永续。
在历史上,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相信道家的修身思想,甚至想通过丹药直接获得不朽的生命来维护自己永恒的统治。
时光流逝,永恒的生命显然是幼稚、可笑的,然而在今天还竖立着秦始皇所派寻找神仙的徐福的纪念碑,反而成为历史的笑柄。
除了仙丹,药物,道家还提出人只要修炼自身的元气就可以长生。
因为他们认为,人都是从元气成身,而一切万物也是由元气所生。
虽然这些在今天看来,有些荒唐,甚至难以理解,但是道家对于生命的渴求,对生命的极端重视,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对于生命的看法与认知仍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虽然道家对生命十分重视,但他们对于死亡却是一种自然的平常心来对待。
老子认为,人应该无拘无束地生活,也不刻意追求自己的归宿,一切顺应自然,你那么就可以达到超然的境界。
庄子更将人的生、死当作气的聚与散的形式转化。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生命的生死转化便是气的聚散过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道家对于生死的态度更多的是持一种自由的态度、相对乐观的看法,顺应自然,坚守心中的“道”。
道家的生死观是自然的,是达观的,相比于儒家的生死观,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去努力实现生命的延续与伸展。
道家更多的是消极地通过自身的修炼来使自己永生,而儒家则试图通过积极地入世,将“仁义”融于实践之中来使自己的生命不朽,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也许,对于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来说,儒家的生死观更具积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在个人的奋斗中,在国家社会的发展中闪烁自己的光辉,从而体现生命的内
涵,儒家在这一点上是优于道家的。
但是道家的自然与清静无为又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失的那份冷静与坚守,其中自然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人生经历生离死别感悟 6
古时候,言必提,父母在,不远游。
如果不得不远走,通常也是避战祸、逃灾荒,或者赴京赶考。
而如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又要考虑升学工作结婚生子之事,甚少会有人胆敢抛下一切,孤身一人去远游。
因此古往今来,游历过全国的人凤毛麟角。
我们耳目能祥的无非是徐霞客、玄奘。
国外旅行家、探险家却多如过江之鲫,马可波罗、魏格纳、哥伦布、麦哲伦,无一不是享誉世界的人物。
这和中华文化的土壤息息相关,儒家教育培养了我们谦逊的美德,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们要开眼看世界,而父母乡土情重,不忍儿女背井离乡。
内心世界既没有想出去走走的愿望,外在世界又存在种种阻挠,因此远游的苗头甚至都没有产生的机会。
于是,很多年轻人,就这样错过了在年轻时候游历世界的机会,过早地投入了工作和生活中。
待他们老年的时候,悔之晚矣。
他们后悔什么呢?不是后悔自己没有出去游玩,而是没有在年轻的时候意识到,生命有那么多种活法,以至于,自己并不知道,还可以这样使用自己的生命配额。
在外面背包游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四海为家,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通过打工或者贩卖小玩意儿来赚取旅行的费用。
在桂林,经常会见到一些已经把整个世界都走了一圈,走到桂林的时候,因为桂林闲适的生活而定居下来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