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密级:
学校代码:10414 学号:2009010001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Marxist theor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李鑫
院所:政法学院导师姓名:吴仁平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当代现实
二○一二年五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摘要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素质教育密不可分,对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文章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主要阐述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新时期党的几代领导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诠释。
第二部分:陈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素质教育的一致性以及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两方面来陈述。
第三部分:分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极其原因。
总结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然后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第四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根据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结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提升“内在”和通过和谐外部环境“由外而内”两个方面提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Abstract
Marxist theor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separable, which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quality education. So far,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made some progress,but also a lot of problems have arisen. This article from the marxist theor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s reason, in the theor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problem solving countermeasures.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1: the paper marxist theor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arx and Engels mainly expounds the theor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the p -arty a few generations of leaders of the theor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nnotation.
Part 2: statements marxist theor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qua- lity edu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Mainly from the marxist theor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consistency of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both the effective way of the statement.
Part 3: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s extremely reasons.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two aspects, and then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problems respectively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 al aspects analyzes the reasons.
Part 4: in marxist theor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 siscomb- ining the marxist theor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from ascension "inner" and through the harmonious external environment "from the outside in" two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marxis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 quality education
目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录 (III)
第1章导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选题意义 (2)
第2章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4)
2.1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诠释 (4)
2.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规定 (5)
2.1.2 人的全面发展的几个阶段 (6)
2.1.3 人的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 (7)
2.1.4 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7)
2.2 党的几代领导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阐述 (8)
2.2.1 毛泽东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 (8)
2.2.2 新时期党的领导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 (10)
第3章素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关系 (14)
3.1 素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一致性 (14)
3.1.1 素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一致 (14)
3.1.2素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本精神一致 (14)
3.2 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15)
3.3 素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15)
第4章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17)
4.1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17)
4.1.1 大学生素质教育取得的成绩 (17)
4.1.2 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7)
4.2 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9)
4.2.1 大学生素质问题的自身原因分析 (19)
4.2.2 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外部原因分析 (19)
第5章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24)
5.1 以人为本,通过提升“内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4)
5.1.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实践推动学生“内在”发展 (24)
5.1.2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协调发展 (25)
5.1.3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内化素质教育理念 (25)
5.2 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由外而内”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26)
5.2.1 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26)
5.2.2 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29)
5.2.3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30)
结语 (32)
参考文献 (33)
致谢 (3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38)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第1章导论
1.1 选题背景
信息全球化带来了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全球化的今天,人类体验着信息时代带来的各种便捷以及进步,但同时,全球化带来的复杂多变的严峻环境使各个国家感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人才兴国成为迅猛发展的强有力的竞争手段。
因此,培养更多符合时代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大势所趋。
高等教育作为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是人才培养的最佳场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不断摸索适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变革,这是一大飞跃。
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作出后,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在全国推行。
推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教育,还扩大到了大学生等高等教育学校。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将“应试教育”推向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了“深化教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决策,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同年,教育部相继发布《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要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并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强调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务必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务必实施素质教育”。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高等教育已经初步实现大众化。
解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小,各级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仅为11.7万人①,文革期间,高等教育处于瘫痪的状态。
文革后,高等教育体系逐步恢复,这时期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80年的1%到1990年的3.4%,再发展到1998年的9.8%②。
到了199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决策提出后,各大高校连续几年扩招。
2002年,高等教育15%的毛入学率标志着素质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
到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
①管西亮.中国当代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中国教育年鉴.2001.
②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M].北京:教育科学
社,2008:10.
硕士学位论文
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3.3%①。
由此可见,随着高校的扩招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学生是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文化群体,高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等人才的重要责任。
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能否在高校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各方面的发展。
1.2 选题意义
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来研究大学生素质教育对于发展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从国内外研究的状况来看,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研究的相关专著很少,学术论文也不多。
在发表的论文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篇:张劲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示》②;陈鲜艳和谢振荣的《关于大学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③;王基的《试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④;孟庆恩的《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⑤;侯治水、潘淑范和于浚湜的《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⑥;张子林和刑同卫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⑦;卓英俊、卓平和李登叶的《论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对中国高校的启示》⑧。
总的来看,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阐述上,这些文章主要概括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关于人的能力发展、社会关系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发展,其中,孟庆恩的论文提及了党的领导人的全面发展观。
卓英俊的论文阐述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和条件,他认为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在大学生素
①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②张劲.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③陈鲜艳,谢振荣.关于大学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教育研究
④王基.试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甘肃社会科学.2007(05).
⑤孟庆恩.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学术交流.2005(11).
⑥侯治水,潘淑范,于浚湜.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⑦张子林,刑同卫.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07).
⑧卓英俊,卓平,李登叶.论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对中国高校的启示.经济学论导刊2010.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质教育对策上,主要有以下主张:弘扬学生个性,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课程调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
但真正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系统地研究大学生素质教育并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方面,总体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力图在学术界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思考。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科学内涵;然后陈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紧接着总结目前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原因,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古希腊的哲人们十分推崇人,并且希望人能达到“身心既善且美”的境界。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当时较具代表性的哲人,他们对人的描述颇具前瞻性。
苏格拉底提出的“无自然为恶”“美德即知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的“教育使人变善”,都说明了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身心和谐发展的向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反对神权,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关于人的思想有了理性的光芒,充分肯定了人的地位、尊严和能力等各方面的重要性。
到了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天赋民权”出发,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希望造就一个人人平等发展、和谐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后来也高度评价了这样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关于人的文化运动。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理论的直接来源,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时的康德和黑格尔重视人的社会性和理性,但是,这个人始终的抽象的人,没有逃出抽象的人性论,因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阐述是片面的。
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家率先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并且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单个人的发展。
可以说,这个时期对人的全面发展所做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立意义是重大的。
马克思就是在充分了解前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本着批判与继承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创立了自己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2.1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诠释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
这里的人是历史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反对脱离现实生活条件来抽象地讨论人的发展,强调“现实的人”的发展。
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有“血液、胡子、肉体”等“私人特质”,还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
正是由于现实社会关系的原因,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所以,只有把人置于现实生活中,以“现实的人”来看待,才能够真正的研究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现实的人”应该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联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有生命的感性存在。
有生命的感性存在是人形成和活动的前提和感性基础,现实的人的状况如何,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并用实践的方式取得一定的社会联系后,人才是“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中的人,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没有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但是通过细读和总结,不难发现,他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了大量的精辟论述。
2.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规定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规定是理论的中心内容,也是精华所在。
总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规定主要包括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类特性的发展,人的社会特性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人特性的发展。
第一、人的需要的发展
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需要——实践——新的需要——新的实践,通过实践不断引起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促使人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首先产生的是生存需要,“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或从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的需要”①。
马克思十分重视工人需要的满足,深谈需要的重要性,“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并同时指出,“工人拥有较高的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形态的前提”。
马克思也认为人的需要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分,精神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
第二、人的类特性即人的能力的发展
人的类特性的发展是人成为人的必然基础,这里的能力指的是人各方面能力所组成的一个能力体系,包括人的劳动力、潜在力等各面的发展。
在这个体系中,最主要的是人的劳动能力。
马克思也将这种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体力和智力是人的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者劳动能力,理解为人体中存在的并且每当人生产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这个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包括人发展的各个方面,外在和内在的,身体的和心理的,具体的和思维的。
总之,如何有效的实现人体力和智力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人的社会特性即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人总是在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既然人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和活动,就不可避免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关系,并逐渐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促使人不断向前发展,脱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更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不具备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纯的人的胡子、血液和抽象的肉体,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另外,人的社会特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直接决定着人的本质,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直接或者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②,可见,人的社会特性是人的本质内容,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同步进行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一版)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2.第56页.
第四、人的个人特性即人的个性的发展
人的个性体现了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与他人不同的、自己独特的特性,诸如性格、兴趣、气质、爱好、心理、行为特点等。
人的个人特性就是人的个性,人具备的区别于他人的与众不同的个人力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在指出“人的发展取决于直接或者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后,紧接着说道,“社会的发展以个人的个性和能力发展为前提,并把这种个人的个性作为自己的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向前的过程。
2.1.2 人的全面发展的几个阶段
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以个性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人的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人的需要的依赖关系为主的“自然共同体”。
在这个阶段,人与人是一种单纯而自然的依赖关系,主要指的是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资本主义社会。
这个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是狭隘的宗族和血缘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中,人的发展主要依附于家庭、氏族和公社等血缘共同体和地域共同体。
人不是自由的,人的发展受到他人的限制,人的活动空间狭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狭窄,马克思指出,“无论个人和社会……都不能想象自由而充分的发展”①。
人的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经济共同体”。
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是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在这个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开始扩大,形成了普遍的物质交换,人们的需求以及人的能力也随之多样化。
但是,这种关系的发生都需要以“物”为中介,马克思指出,物的依赖关系无非是和外表独立的个人相对立起来的独立的社会关系。
可见,这种物的依赖关系的实质是人的依赖关系的一种普遍转化,将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依赖关系,人们受到物的限制,一方面,它带来人的关系和能力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产生了“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
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人的个性为基础的“自由人联合体”。
人的个性的形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这个阶段实际上是建立在第二个阶段的基础上的。
在这样一个联合体中,人不在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来支配他人,人们可以跟随心情分配自己的任务,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范围,随心而乐。
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为分割点,人的发展经历了由阶段一向阶段三逐渐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的个性。
阶段一是人的需要的依赖关系的阶段,在此阶段,人的需要作为原动力,因为需要,所以要实践,通过实践,又引起了新的需要,这是一个人的需要不断提升的过程,形成了“需要—实践—新的需要”这样一种循环,此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
阶段二是以物的依赖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一版).人民出版社.第46卷上:485页.
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能力阶段,体现的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等能力的发展,通过以“物”为中介的实践达到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比较全面的状态,促进人的身心积极健康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阶段三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进行更多的实践,在人的能力获得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活动范围,实现自己的个性。
2.1.3 人的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
自由时间是人所拥有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活动时间,只有在这种时间状态下,人们才可以更多的进行属于自己的自主活动。
自由时间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自主活动的展开,自由时间和自主活动体现的是人的个性的发挥,而个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自由时间和自主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
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时间更多的指的是一种处于社会历史中的社会时间观,是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劳动时间以外的发展自己各种本质力量的时间。
他认为,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仅是作为人的生命的尺度而存在,并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只有在劳动时间以外的自由时间,人才能真正成为主体,充分发展和完善自身。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自由时间的多少直接决定人的发展空间,二者成正比关系。
自主活动这一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指个人按照自己的需求、目的、情感、意愿等进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要成为活动的主体,就需要运用自由时间选择并从事自己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
2.1.4 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获得更多的完善自身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活动,充分发展人的个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必备条件,生产力不仅决定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物质财富拥有的多少,还制约着个人的自身发展。
旧式分工和异化劳动的消灭都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当人们的吃喝住穿不能充分供应……人们根本不能得到解放”①。
如果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手中拥有的物质财富多了,那么生产关系也就逐渐扩大并丰富了。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活动空间,最终实现人的个性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只能停留在一种粗浅的发展状态,运用自己体力和脑力的全部来应对自然界,人要全面发展根本不可能。
因此,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条件。
生产力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促使社会交往的扩大,从而丰富人所拥有的物质资料,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活动空间,最终实现人的个性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