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心得体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宁愿走路回家,而不愿坐爸爸的自行车回家?宁愿花一个小时弄一个所谓的发型,而不愿花一点时间到学习上?动不动就是骂人的话,和他们聊天听到的大部分都是谁家有钱,过生日买高档礼品,双休日或假期往休闲娱乐场所跑――他们注意的就是谁家有钱,谁穿得时尚,有钱就是最好,没钱就什么都不是,喜欢攀比。

现实让人可怕,我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在他们心里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什么本该纯净的心灵有了这么多世俗的东西?
原因是社会上一些人当中,出现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世俗化”的倾向。

他们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与乐趣。

这种人生价值上的“世俗化”,对年纪尚小,社会经验不足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不良影响。

除此,社会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络”,“要讲实惠”,“老实人吃亏”等小市民处世哲学的影响,使有些青少年都变得不那么纯真了。

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价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两个明显特点,一个是排斥心理较强,对正统的思想教育有逆反心态;另一个是主体意识较强,以我为中心。

易产生自满情绪,社会和家庭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会在我们的心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和人生观。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人生观这个话题,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

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

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

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

而世界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

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是一种根本的改变。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价值观则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价值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价值,还有综合性、复杂的价值,如人的价值(或称人生价值);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特点:
第一:直观性:即中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是直观的,往往就事论事,而很难对人生和社会的复杂问题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去理解。

第二:粗浅性:中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观察往往是粗浅的,只对客观事物进行和粗浅的理解,基本上还是以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去评价,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不能从纵横经纬方向进行深入透彻的判断。

第三:固执性: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经验,但由于其心理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他们在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后,往往会坚持很长时间,不会轻易改变。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期,缺乏成熟稳定的思辨能力,或许他们尚未意识到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必要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他们未来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是未来我国社会最主要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然而,对于他们,尤其是对于多是属于留守学生的初中生,受到约束甚少,因此,常受到社会、影视网络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逐渐产生行为散漫、学习马虎、
人性顽固,不服从教育等不良表现。

针对这些,切实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便成了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

1、“读书无用论”的冲击。

由于职位和求职间存在着严重的供需失衡,每年有多达几百多万的各类大学生涌向社会,并且逐年递增,然而于此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并没有增加,甚至还有缩水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大学生难找工作的尴尬局面。

而于此相对应的技工类学校的学生都成了香饽饽,在这种形势的冲击下,沉寂已久的“读书无用论”逐渐浮上了水面,并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尤其是被众多的家长认同,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染给了孩子。

于是很多学生更多开始流露出学习马虎的苗头。

不仅如此,社会上一些不利的因素也对这一观念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意识到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一定能寻到合适的工作,一般化的学生,甚至较差的学生只要有家长的权势,一样可以很快落实优越的工作岗位,这种负面情绪极易被接受和传播,导致“读书无用论”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

这些是来自于社会及家庭的双重影响。

2、“拜金主义”横行校园。

我在政治课上讲到贪污腐败的问题,一名学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课下与这名学生在交流时,他还列举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实例,论证他的看法,还说跟他有一样看法的同学不在少数。

针对这种状况,专门拿出一节课列出以下专题:[1]有钱就有一切吗?[2]不义之财要不得![3]从某些大款、富翁看拜金主义。

[4]不要让他人贿赂你自己。

一些中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开始“贬值”,原本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已经悄然退出舞台。

那些由书本所编织出来的梦想的花环开始逐渐枯萎,凋谢。

一切
都成为瞬间的梦幻,他们常常为自己的前途及命运感到困惑,不清楚“我们是为了生活而学习,还是为了学习而生活。

”有的人读书时为了赚更多的钱,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或者,希望借读书来为自己换取更多的财富与更高的荣耀,全然不能想到建设祖国,报效家乡,为此,急功近利,甚至为达某种目的而采用不正当的手段。

更有部分学生缺乏事业上的追求,缺乏责任感,缺乏起码的诚信。

“缺什么往往便竭力追求什么。

”来自于影视,传媒所传播的纸醉金迷的生活,那些对于农村学生来讲根本难以触及的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从而将“钱”越来越关注,一切都以利为主,“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已经成为某些学生的信条,尤其是在物质与精神相对匮乏的农村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理念上重物质轻精神,有钱便图,有利就往,将职业的高低、金钱的多少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物质的社会,造就物质的方式,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教育模式也被产业化,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向钱看”!考第一,奖励多少,考前十名,奖多少,在不少家庭,都成为制度!特别是庞大的打工队伍中的家长,对留守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以钱来“遥控”孩子。

小小的脑袋,最终只容纳了一个庞大的“钱”字,洗自己的衣服,可以,拿钱来;帮你做作业,可以,拿钱来;帮爸爸买包烟,可以,拿钱来??
3、“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越来越多的安乐思想开始进入校园,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起码
的人生信仰和人生目标,缺乏奋斗的激情和努力的热情。

“人生在世,吃喝而已。

”的不思进取的思想渐渐浮出水面。

部分学生不顾现实条件,信奉这一观点,盲目的追求“时髦”“潇洒”。

在行动上狂热崇拜所谓的大款、明星,将“优秀”、“三好”、“标兵”这些荣誉抛于九霄云外,得过且过。

由于这种享乐主义人生观的不良影响,部分学生误以为人生的目的便在于追求物质与精神的享受,从小处讲,他们厌恶劳动,缺乏劳动观点和思想,连学校布置的劳动任务也不愿意积极认真完成而是敷衍塞责,更不用提在家庭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俨然一副“小皇帝”“小公主”的尊贵样子。

4、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一场辛苦,都是为儿为女。

”很多家长都认为,人活一世,奔劳不休,为的便是自己的子
女,让他们成龙成风,成人成才。

另一方面,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一个孩子,可能是祖父祖母的期望所在,外公外婆的期望所在,叔叔阿姨的期望所在,父亲母亲的期望所在,这样,造就了一大批“小皇帝”,自私自利,没有爱心,唯我独尊,最后不容于社会也就必然了。

于是“再苦不能苦孩子”这种思想在孩子有且仅有一个的如今体现的更为明显,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总是以“独苗儿”为主,在增添了孩子的压力的同时,更是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自我意识”迅速膨胀,片面强调自我利益的维护,只以自己的喜好为出
发点,不顾他人利益的损害。

某些同学受到社会中一些腐败现象的影响,而产生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错误看法。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溺导致他们将自我放的太高而将他人放的太低,一切以自己为出发点,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

这种观点导致他们将个体游离于集体之外,没有从社会大局和集体利益着想,只为个人前途,个人利益着想。

青少年对未来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却又必须为未来的社会角色作准备。

在为未来准备之同时,又必须兼顾现在的表现。

因此,青少年比起成年人,有更极端的情绪变化,常常摆荡在兴奋、快乐,或愤怒、沮丧等正负两极的情绪当中。

因此,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则势在必行,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质和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的统一体。

价值观也不例外。

因此,我们在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时,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以家庭背景作为相互攀比的资本。

这种攀比造成学生强烈的虚荣心膨胀,其后果不一定在短时间内表露出来,但是,会埋下可怕的隐患。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凡是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无论他站在什么岗位、处在什么样的环境,“质”是同等的。

记得毛泽东曾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
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价值观在“质”上的统一。

不同的人,由于所处环境、条件和生理因素不同,由于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造成他们对社会、对人类所做贡献在“量”上有所不同。

比如:搞科研的科学家和卖产品的推销员。

科学家研究的成果变为产品后,必须通过推销员向社会推广普及。

从“质”上讲,没有科学家的研究,就没有推销员这份职业。

所以,科学家的“质”比推销员的“质”重。

但是,没有推销员的推广宣传,科研成果就成了“仓库里的存货”。

所以,科学家和推销员是相助相互的职业,他们在“量”上是等价的。

综上所述,价值观评价必须从“质”上分清善与恶,从“量”上掌握差异因素。

这样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才能使价值观健康发展。

二、动机与效果的区分
不管做任何事,人们都会先产生动机。

行为发生后,都会得到一定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动机和效果是对立的统一。

动机是一种主观愿望,效果是一种客观结果。

一般来说,积极的主观愿望产生积极的客观结果,反之,结果就是消极的。

但是,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又决定了特殊情况的存在,如“好心办坏事”、“好心没好报”等,这就是矛盾。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区分动机的层次。

使学
生清楚认识到:具有积极的动机,却没有恰当的行动,是不可能达到预定结果的。

具有消极的动机,却因“歪打正着”产生了有利于社会的结果,也不能说是得到了“价值”。

例如:甲、乙两个人看到另外两人落水,甲采取打电话报110的办法救人,乙则与落水者商谈金钱报酬后救起了人。

甲的动机是积极的,但他使用了不恰当行动,结果没能得到预定的效果——救人。

乙的动机是消极的,虽然他救了人,但行为的价值却相当低。

因此,评价价值观时,既要看动机,也要看效果。

当学生能根据社会实践活动,一分为二地进行价值评价时,他们的价值观才能步入正轨。

三、要富有爱心和勇于承担责任。

现在的教育,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知识的“灌输”上,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我们的教育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使得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缺少爱心。

一个没有爱心的人,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责任心。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这样一个理想状态:不但增长了孩子们的智慧,也丰富了孩子们的感情;不但培养了学生追求理想和自由的愿望,也提升了学生承担责任的信心和勇气。

引导青少年要学会正直、善良、真诚、勤奋。

不用自己的错误惩罚他人,不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学会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

老祖宗早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说:“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人们都说:“与人玫瑰,手留余香。

”一个成天想着算计别人的人,他必定成天想着如何防止他人算计,因此,他的
人生之旅一定是“苦海无边”,暗无天日;一个正直、善良、真诚的人,多数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她),尽管我们不能保证他永远不会受伤,但在多数时候,他是幸福的、快乐的、无忧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会勤奋,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界立足,踏实和勤奋便是最起码的美德,学会勤奋,就是拒绝好逸恶劳,就是学会自食其力。

五、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精神追求的人,会变得日益功利和短视,他的目光会越来越短浅,视野会越来越狭窄,精神世界越来越荒芜。

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精神追求的人,终日为世俗所劳累,为琐事所羁绊,他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亦会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看待事物的态度自然也就少了几分冷静、客观和理智,生活便会失去应有的宁静与从容。

远大的理想抱负、崇高的精神追求,可以帮助我们从更远的历史视角、更广的社会视野观察和分析眼前的事物。

减少盲目、摒除急躁,不但听从于客观规律的指引,也听从于内心灵魂的召唤。

把有限的时间和生命,真正用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来。

六、用传统文化熏陶。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尤其是在人文、伦理、价值观方面更是突出,因为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伦理型文化,非常强调人的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等的获得与提升,强调人的
文化生命、社会生命、伦理生命的建构与完善。

我们今天进行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就必须借鉴我国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

“仁”在儒家的思想中,是一个核心的范畴和理念,正是从“仁义”出发,孔子提出了孝悌、忠信、智勇、中庸、礼义、温、良、恭、俭、让、宽、敏、惠、刚、毅等反映人的品德状况的伦理范畴;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提出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以及良知、良能等(转载于: 写论文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心得体会)人所必须具备的品德和规范。

这样儒家就为人们建立了一种人格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和谐社会尤其需要这种“仁爱”品质的滋润。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的教育中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产主接班人,最重要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上几点,树立正确的三观。

篇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区别
一、区别
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

一个人的世界
观一旦形成是相对稳定的不轻易改变的,一个人世界观的改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改变。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

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

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

人生观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际遇,文化素养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反之这将人带入歧途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二、联系
1、世界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世界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
和对现实生活的价值选择。

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的世界观,能够指引人们正确的看待人生,想问题、办事情以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做奉献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反之,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致使人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并误导人们的言行人生观与价值观也是统一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人生观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从集体,从社会的整体需要出发,去看待事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从而把人生真正意义看作贡献,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

同时,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客观地分析人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价值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现实体现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怎样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通过观察其对具体事件的态度和行动来判断,一个人对具体事件的态度和行动就是其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这充分展示了其的价值观。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者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

所谓区别就是表现在所指的内涵和范围的不同,世界观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人生观面对的是社会人生的领域,价值观则更进一步,指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同时,三者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一方面,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

世界观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主要是通过揭示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指明社会历史和人的发展方向,为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保证和服务。

一个人如果没有从世界观上解决唯物而辩证地、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事物,就很难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对世界观发生作用,或是巩固、完善、促进世界观的发展,或是动摇、破坏、扭曲世界观。

我们如果想要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出一番业绩,成为一个活得有意义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学习,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正确的世界观,把握客观规律,认清世界大环境、小环境,通过正确的人生观,懂得活着为了什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正确的价值观,确立高尚、进步的价值追求,实现完美的人生价值。

篇三: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的世界观: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学数学时曾见过一个美丽的图形——“圆”。

“圆”的构成元素和局部表现是“曲”,但当我们把“曲”无数地细化时,却出现了一个个小小的“直”。

“曲”和“直”,两个近乎相反的词,竟然在“圆”上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那时,我就想,会不会世界也如同一个“圆”一样,有着一定的外部形态,但当你细细地研究、探索时,你会发现它存在着特殊的或许与外部完全不符的性质。


同的物质,不同的性质,必然存在矛盾与冲突,而世界就是所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与否定的一个完美循环。

我觉得,在更高层次上,世界与人体生命具有某种统一性。

我们的身体的由骨骼、肌肉、毛发、四肢等组成,但当你把骨骼、牙齿、毛发从身体上取下来,它无非是物质。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就如同组成人体的肌肉、毛发,是物质,但整体的世界呢?它是不是也会像人一样会“吃饭”,“喝水”,“睡觉”?而我们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是不是就像组成人体的一个小小的细胞,有着自己的小循环,但却为人体的大循环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人生观:人不是一个单独的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与他人,与自然,乃至与一切世界上的存在达到一个完美的循环,即和谐。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为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

但是总会有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总会有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紧密结合在一起。

爱因斯坦曾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

我认为,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这是愚蠢而不可实现的。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遵循生命的本能,在真善美的指引下,关心那些爱着我们和我们爱着的人,追求那些温暖我们并将温暖他人的品格,一步步地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