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管子》四篇21课:内业·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悟《管子》四篇21课:内业·一
解悟《管子》四篇21课
内业·一
【内业篇题解】
内:与“外”相对而言。
外,外在的,指自然万物的形质存在层面。
内,指自然万物的氣化存在层面,如精、氣、神。
氣化存在是藏于形质之内,并在其中升降出入着的,故名“内”。
参见《管子·白心:八》解释④。
业:繁体写作“業”,象形字,从丵(zhuó),从巾丛生草。
巾象版。
本义: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
《说文解字》“大版也。
所以复县钟鼓之栒,捷业如锯齿,以白画之。
从丵,象其鉏铻相承也。
”《尔雅》“大版谓之业。
绳之,谓之缩之”,郭璞注:“筑墙版也”。
人生或做事的依靠。
引申为事业。
内业:人生与事业的内在依据(精氣神是人生命形体的内在依据,万事万物运行也是以天地间的氣化聚散为依据。
)。
此处为动词,人生内在依据(氣化)的建设。
【原文】
一yī
凡fán物wù之z hī精jīng,此cǐ则zé为wéi生shēng,下x ià生shēng五wǔ谷gǔ,上shàng 为wéi列l iè星xīng。
流l iú于yú天tiān地dì之z hī间jiān,谓wèi之z hī鬼g uǐ神shén<归g uī伸shēn >;藏cáng于yú胸xiōng中zhōng,谓wèi之z hī圣shèng人rén①。
是s hì故gù:此cǐ气qì——杲gǎo乎hū如rú登dēng于yú天tiān,杳yǎo乎hū如rú入rù于yú渊yuān;淖chuò乎hū如rú在zài于yú海hǎi,卒c uì乎hū如rú在zài于yú己jǐ②。
是s hì故gù:此cǐ氣qì也yě,不bù可kě止z hǐ以yǐ力lì,而ér可kě安ān以yǐ德dé;不bù可kě呼hū以yǐ声shēng,而ér可kě迎yíng以yǐ音yīn③。
敬jìng守shǒu勿wù失s hī,是s hì谓wèi成chéng德dé。
德dé成chéng而ér智z hì出c hū,万wàn物wù毕bì得dé④。
【解释】
①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物:指万物的氣化层面。
之:动词,走向……,达到……。
精:动词,凝精,指氣化的凝精过程。
此处,精,是指精氣神的精的状态。
精,是氣存在与形质存在之间,最接近于形质存在的氣存在。
此:代词,指“物之精”的演化过程。
则:代词,表顺接关系,就是,才是。
为:动词,是。
生:动词,生命的发生。
下:向下,向地的方向。
五谷:五类谷物:指稻、黍、稷、麦、菽。
王冰“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苏悉地羯罗经》“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为谷物的通称。
上:向上,向天的方向。
列:罗列,排布。
星:星辰。
列星:布列星辰。
流:动词,流动。
鬼:归也。
指由形质而精,而氣,而神,而虚,而道的氣化聚散的散的过程,若从形质现象层面来看,是一个有于归无的过程。
神:申也。
指由道,而虚,而神,而氣,而精,而形质的氣化聚散的聚的过程,若从形质现象层面来看,是一个形质现象展开伸展的过程。
胸中:又称为檀中,指人的中丹田。
此处泛指人的丹田中。
藏:动词,储藏。
此处指凝聚于人的形体之内。
圣人:氣化实践有素者,能够通过氣化返观洞悉氣化内景内机而达到通晓事物情形及变化。
此谓圣人。
此处指所以为圣人的依据。
本句意为:氣聚而凝成精,这就是(天地间万物万事的)发生机制:氣聚成精藏入土地中,就孕育出了五谷等各类作物;氣聚成精上存于天,而成就了星辰及其有秩序的排布;氣聚成精,在天地间流动,时而散回到
氣,时而又由氣聚而成精,聚而成精叫做申,散而为氣称为归,这叫做以氣为参照基点认识的氣化聚散的归伸过程。
氣聚成精藏于人体丹田,这就是圣人所以为圣人的自然存在依据。
②是故:此氣——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
是故:这就是古老相传。
此:通行本写作“民”,陈鼓应先生《管子四篇诠释》引丁世涵说,认为是“此”字之误。
此,这,当下,指当下人心放下(识神入静)而天心豁然出现(元神豁然感通)而得天心人心合拍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及境界。
氣:指与有形有相的形质相对的,无形无相的自然存在。
如精氣神。
此处用为动词,氣化,即氣化的过程。
是故:此氣––:这就是古老相传:当下豁然沉浸在氣中,体会到氣化纷纭––。
“此氣”,是进入顿悟的境界感受的描述。
杲:音gǎo,《说文解字》“明也”,会意字,日在木上,表示天已大亮。
大明亮。
乎:语气词,啊。
登:登高,此处为登上。
杳:音yǎo,《说文解字》“冥也”会意字,上木下日,表示太阳落在树木下,天色已昏暗。
陈鼓应先生《管子四篇诠释》解释为“幽暗”。
淖:本音nào。
陈鼓应先生《管子四篇诠释》解释为“同“绰”,故应读为chuò,宽舒,舒展。
”
卒:本音cù,陈鼓应先生《管子四篇诠释》解释为“同:‘萃’,故应读为cuì,聚集,收聚。
”
本句意为:这就是古老相传:当下豁然沉浸入体会到氣化纷纭的境界中——明亮得好像到了天上,幽暗得如同沉入了深渊,宽阔舒展得如同在
辽阔的海上,收聚起氣藏在我的身体中。
本段,是炼氣实践的方法,境界,以及收功技术的描述。
③是故:此氣也。
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
是故:因为...故而...,因而。
此:这,代词,指代上段所述对氣存在的实践方法与实践感受。
氣:此处为动词,实践氣化,体会氣化,俗语“炼氣”。
力:力量,指形质层面,肉体层面的力量使用。
止:停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安:动词,使动用法,使...安,使...安处。
德:指自然意义上的“道德”之“德”,不能以社会意义上的“伦理道德”解。
此处为动词,遵照道以行其德。
自然意义上的“德”,包括了“上德”,“下德”。
“上德”,是指自己的精氣神获得“道”(深层的氣化存在)的感应而随“道”的变化而变化,在这当中获得了“道”的调整、矫正、升华,故《音:通行本解释为“意”,窃以为非,当为“音”。
声,音,《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从言含一。
有节之意也。
”即:音,是在无形的氣化中,声,则是有形有相的形质存在层面的。
声,是形质存在层面的有形有相的介质震动作用于人耳朵结构产生的现象。
而音,则是氣化存在层面的精氣神内在的运化节律与人体内精氣神的内在运化节律相感应而产生的现象。
迎:与之相逢而相合。
呼:呼唤,以声相求。
本句意为:因而,(上文所述)这是在讲炼氣(实践体会氣化)啊。
(这种对氣的实践,)不可以用形体的力量使氣停止,而可以在处于“德”的过程中让精氣神安下来。
不能用形质存在层面的声音呼唤的方式呼唤来氣,而可以用氣化感应的方式感应节律来迎合氣。
④敬守勿失,是谓成德。
德成而智出,万物毕<果>得:
敬:《说文解字》“肃也”。
严肃认真的状态。
守:坚守,持守。
成德:成就“德”的过程,完成“德”的过程。
而: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就是”,“即”。
毕<果>:毕竟,终究。
得:得到,此处意为万物各按其氣内的规定而完成其氣形一体的变化过程。
本句意为:严肃认真地持守着“安以德”、“迎以音”的状态,不要失去,这就是成就“德”的过程。
“德”成就的过程就是出现智慧的过程,万事万物(在这个过程中)各按其氣内的规定而完成其氣形一体应有的变化过程。
【体会】
(以下是管子四篇学友在2017年4月17日-23日期间,交流分享的内容摘录,供参读。
)
体会1:如何理解“安以德”?
旅敬静:《《论语》言“志于道,居于德”,就是“安以德”吗?安,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安,造字,宝盖头象房子,下面女是女人。
整个字象女人在自己家里。
这有二个意思,一是女人在自己家里,会除去装饰,洗净铅华,无须造作,不用逢迎,宁静自然,安详踏实。
二是女人天生本性就是家以家为己,女人在自己家,这个家就有了主持。
所以,安,就是心处其道,心要如女人在自己家那样安处。
体会2:学友间交流气的体会
如是无非:是不是每个人用心感知同一种氣都是一样的?或者说同样的氣对同一种形质的推动演化结果也是差不多的?氣化层面是不是也会受到某些条件的约束?
甘露:国家有主席,省里省长,县里有县长,层层有人管,好像心术上就已经讲到机制结构。
旅敬静:@如是无非,“那是不是每个人用心感知同一种氣都是一样的?”不一样,因为氣是活的,你感知到的氣的内景,会受到你的心的状态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
前者,“善氣迎人,亲如兄弟。
恶氣迎人,害于革兵”。
后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又比如,氣里面酝酿的内景,有人用图读出新芽吐绿,有人用音听到春雷滚滚,春雨淅淅。
最后都悟到是春天要来了。
“或者说同样的氣对同一种形质的推动演化结果也是差不多的?氣化层面是不是也会受到某些条件的约束?”氣推动形质,是全局改变,又是类项改变。
比如说,天地之氣到了以生机为主导的节律段,草木就会萌动发芽,风就会多起来,人的情绪就会波动,身体肝病的就会加重,中国的东部和东方就会活跃,孩子也会相对平时及相对其他年龄段活跃的多。
氣化中也可细分层次,如人体内的氣可统称氣,也可细分为精氣神。
还可按功能及性质分为卫氣,营氣,血氣,或脾氣,心氣,肾氣,肝氣,肺氣等。
精氣神中,神的级别就高,精则是氣的储藏态,也是氣与形质之间的交流态。
总之,大家可以读中医典籍来了解氣的认识,这是目前保留最多的传统对氣化存在的实践认识。
但是,要自己解读,因大多数现代认识都不承认氣是一种存在,而把氣当做哲学概念解释,这样就不能领会典籍对氣描述
的真实意思。
还有,只有实践氣体会到氣,才能有对氣认识的认识基础。
所以,建议大家:首先要踏踏实实地去实践氣。
见素抱樸-阆中:风水上说气乘风则散,介水则止。
这个气和旅老师所说的气是一个气吗?道教还有一个“炁”字,这个又是什么意思?
南山:@见素抱樸-阆中,风水上说的“气承风则散,介水则止”和旅老师说的“氣”有联系也有区别。
庄子说“通天下一氣耳”,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一致的,都是氣化在不同环境中的呈现(天地自然环境和人体内环境)。
但咱们学习管子,更强调人的内氣,即精气神的氣;而风水的氣是天地之氣,天地之间因为有形体形质和不同环境性状的作用,而引起的氣的流动趋向和性状的变化,从而对处于该环境中的生命进行影响,是风水研究的范畴。
至于这个“炁”,之前咱们群里讨论过,内涵太深,这里暂不谈。
我还是不能用贴切的词表达出来,请老师指正。
孙小美:气,米字做底,在中医当中充分体现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因此,活着,如何健康的活着必须重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次第,水谷所化为气,没有水谷精微的滋养就别谈人之精,更不用谈神,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作为肉体的人活着的一个轮回,一个片段。
炁,好像道家修炼的图画,练精化炁,练炁化神,从水入手,肾者主水,练化而出,最终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独立守神,脱离或者叫出离那个轮回那个片段,与天地终。
世间与世外,中医的理法方药无疑是世间的护持,或者说就是世间法,同时也是探求世外的基础和条件。
不见得对,与大家谈讨。
蓝云儿:@孙小美好深厚,有意味,学习了[抱拳]。
旅敬静:@孙小美[呲牙],氣,是我们日常维持生命的根本。
俗语“人活一口氣”就是这意思。
平日修炼的,也都是这个氣,精氣神,就是这个氣。
至于“炁”,是太极之上的先天氣,一般修行涉及不到,动不了的。
必须到三界五行之上的境界,才能感应到。
所以,应该是“炼精化氣,炼氣还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在此之前,涉及不到“炁”。
体会3:学友间交流以声入道
蓝云儿:@旅老师,今晨,在公园教唱歌老师说,发声是靠内在的那个气,而非从喉咙发声,气随节律而动成旋律,以抒发情志。
请问,这个气和您讲的精气神之气有关系吗?透过优美的旋律抒发感情与您讲的情志思维有关系吗?
旅敬静:@蓝云儿[呲牙][强],有啊。
传统的歌咏吟唱,经典的美声唱法,都是要运氣发声的这个氣,与咱们学习经典讲的氣,是一个氣。
《庄子》说“通天下一氣尔”。
鳄鱼的眼泪也晶莹:值得商榷!
蓝云儿:一些学习管子四篇的学友,反应看不懂太难,昨天女儿说她以学习为苦,而她同桌以学习为乐。
为什么?由此我联想到这个气,一旦身体内的气合了工作生活内在的节律,是不是就不那么难了,就有乐趣了呢?比如跳舞踩对了鼓点乐趣无穷,踩不住鼓点别扭难受。
气在工作生活中学业里,离我们不远。
不知我这样的理解是也不是,学习管子四篇,我是其乐无穷的!
尚清:心静自然凉。
蓝云儿:@鳄鱼的眼泪也晶莹!气是有层次的,我理解只是我的浅层次,每人能接到的气都是自己的层次,故而老师引用通天下一气儿。
老师是高层次自然包容我这低层次的气。
南山:参读:《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点此链接阅读原文及解读)
鳄鱼的眼泪也晶莹:其实没有那么玄,只是弄清楚今天的概念昨天的概念罢了你们确实玄之又玄,听你们谈论确实受益匪浅。
南山:@蓝云儿,唱歌和内氣的关系太大啦,以后会有“以声入道”的课程,@鸣悦,老师在这方面有很精深的造诣。
参读《管子·内业·九》“彼心之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
意象在表达出来的过程中就会调动人的形和氣的联动作用,呈现出来也会感染人。
朗诵、歌唱等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是贯通作者和听者的枢机,如果主播或歌者在朗诵或唱歌的过程中,把文字的意象领会的很全息,有形象感、韵律感、节奏感、方位感以及美声的标准,那么这些感觉自然会伴随着声音带出来,让听者入耳入心感受到。
比如《笠翁对韵》里头的“山花对海树”,在呈现的时候,既有山和海的大场景,还有花和树的小细节,还有从山到海的场景变幻,用一个“对”字表现出来。
比如《鳄鱼的眼泪也晶莹:道是所见所不见,所见者流型,所不见者会意。
知本者难,究本者异难,不纠难者为道啊。
世者苦苦寻道,背道则!
南山:中国传统的技艺,都是有生命的本体参与的,都是有精气神的注入的。
3D打印出来的雕塑就没有那种
活灵活现的精气神,龙兴寺的美轮美奂石刻造像,让雕工也修成了,他在雕刻佛像,更是在雕琢自己的心。
蓝云儿:气和声联姻是声道,还有茶道,香道,琴道……学习管子四篇是引子,会带领我们深入生活,治学,事业,爱情,一通百通,故而《庄子》说“通天下一氣尔”。
鳄鱼的眼泪也晶莹:太高深了。
蓝云儿:我的琴师说,新手一出手就错。
我们也一样一出口就错,错是开始,对是结果,由错到对是个痛苦且甜蜜的过程。
南山:嗯嗯,上面的传统技艺,行住坐卧,炒菜和面,站桩静坐……这里头都有氣,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从不知道到知道,就是个很大的飞跃,就能感觉到“道不远而难及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
怕错而不练琴不说话也不好,分享出来大家参证修正,互学互鉴。
[呲牙]
鸣悦:@南山,通天下一气尔[愉快]确实如此,一切声音的艺术都是气息修炼、运用的艺术。
体会4:学友间交流《隐龙在渊:通过学习对德又有了点新认识。
道虽然玄妙无形,但却有迹可循,这个迹就是上德,是道在氣化层面的象,道运行不止,故上德随运行的道而垂示出不同的象。
下德则是氣化层面里的精气神,当由神化氣,由氣化精,由精凝质而生形时,就是下德次第失德从而有得(形质)的和的过程。
如此则积德行善就有了两种解释,从自然意义德的层面说就是要不断的通过修身积精累氣,用氣化实践来践行形质层面的行为就不会犯错误,这一层是老子讲述的道德。
而从社会意义德的层面上说就是要不断的遵守仁义礼智信来做人正己,从而在践行社会行为时尽可能的不犯错误,而这一层则是孔子讲述的道德。
然而在氣化与形质并存嵌套的关系中,人道是锚定在天道上的,如果人道不能和于天道,天地这个绳墨没有了,人道就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则会出现如老子所说的那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的局面。
所以,如果不能从氣化层面上把握仁义礼智信的话就会变得僵化,一味的遵守就会形成刻舟求剑的局面,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一失去。
@旅敬静,谢谢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学生愚钝。
[抱拳]
旅敬静:[呲牙][强],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
察察,我读闷闷。
我愚人之夫也哉,而贵食(sì)母。
阆中双虎家私名品:@旅敬静,旅老师能解读一下这句话吗?
隐龙在渊:@见素抱樸-阆中,我理解这是有道之人在氣化实践中的一种状态。
常人很难企及。
[抱拳]
旅敬静:“俗人昭昭”世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视听触闻,觉得世界很清楚啊。
“我独昏昏”我放弃减弱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这种认识世界万物的认识方式去认识。
看起来糊里糊涂的。
“众人察察”世人由六识的认识方式,醉心于对形质世界的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旅敬静:“我独闷闷”我则努力减弱六识的认识方式及其对形质世界认识的知识对我的心的干扰,努力保持“心处其道”。
“我愚人之夫也哉?而贵食(si)母”从对形质规律的认识看,我是个愚笨的人。
我自以为自己可贵的地方,是我注重的是如何辅养我的这个生命所
以来的根源。
仅供参考[抱拳]对《时空:领悟世间种种遵循阴阳之道,追求出世之心的隐人境界,对于入世也追求有所作为而非一无是处的堕落。
正如《蓝云儿:大话西游孙悟空一句话:以前我用眼睛看物,以后用心看物。
阆中双虎家私名品: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唯独我跟俗人不一样。
我的尊贵,就在于我得到了万物之母:“道”。
食:得到;母:道生万物,母,就是大道。
虽然有种种当时的不被理解,并因此感叹,但是老子的尊贵就在于他不断深入氣化,玄之又玄,最终得到了大道。
老子和他的五千言,得到了后世人民的赞叹、敬仰和学习,人们试图从中找到解决人类困境的真知。
这是南山:目前的状况是《阆中双虎家私名品:感谢旅老师的耐心解答,也感谢南山老师。
我得先积德!
南山:@见素抱樸-阆中[强]老子《隐龙在渊:@见素抱樸-阆中,实证实修,积精累氣。
灵芝三品一理:《南华真经》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大家周末早安[咖啡][太阳]。
旅敬静:@灵芝三品一理[呲牙][强],是啊,以前我们只知道有(形质)的作用,现在我们终于意识到,无(无形无相的氣)的作用更根本,因此开始实践无(氣)了[呲牙]。
灵芝三品一理:@旅敬静善!
蓝云儿: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在有的世界里被利益冲的晕晕乎乎,离无就远了。
我们都知棉花经年以后会变得紧硬,再弹后恢复松软,空气进去了。
身体也如此,经年被知与故耗着精神累并痛着,如何复归于婴儿呢。
文化自度,实修实证。
旅敬静:“克己复礼曰仁”是“仁曰克己复礼”[呲牙],只有氣化实践积精累氣生神再凝成精而成就的“仁(性成上丹命成下丹同放光明)”,这从自己心身内里的性命内核中发出的氣光才能让我们彻底扫荡掉心身中的阴霾,而自然在待人处事言行举止上符合“礼”。
因为“礼”,本就是依据“理(氣化的内景与规律)”制定的。
体会5:《白心》交流会补充
旅敬静:
1.“心有所忆谓之意”,是心中精氣留象,是一个点。
2.“意之所存谓之志”,是心中精氣之象具有了趋向性,是一条有方向的线.
3.“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是心中精氣之象以叫做志的方向为轴,做不断的变化探索,酝酿成一个立体的时空格局。
4.“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是心中精氣以称为“思”的立体时空格局为基础,进一步形成开放格局,与自己之外的天地宇宙交流,以矫正自己的精氣之象。
5.“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是心以此开放校正于天地宇宙的格局来实践于从精氣神层面对万事万物的把握运用。
这才可以称作“智”。
(双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可放大阅读)
上述五句,出于《黄帝内经》。
在这五句话前面,还有一句概括的话“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物,我们知道先秦没有双音词,故其时所称“万物”,是“万”和“物”,万,指事物的形质层面,这个层面上看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故称“万”。
物,则是指事物的氣层面,“万物”并称,指明了事物是氣与形质并存的。
任,承担,担当。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指明了“心”是承担认识氣化与实践氣化的职责的。
这样,这句话就明确了:事物是二层存在并存的,有形有相的形质与无形无象的氣化,对应着人有二类认识能力,二条认识途径,一是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认识事物的形质,二是以“心”来会悟氣化。
所以,“心处其道”,是“心”回到对氣化的照察会悟这个其应在的位置上来。
小卜:许多经典若不从细入,每个字每个字考据,觉悟难如谷雨时节希望重生!
旅敬静:关键是要找对了视角[呲牙]。
蓝云儿:我参加了,又反复听,感觉还是有意犹未尽,有些意境只有在那个场中瞬间自得。
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真意需躬行。
(双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可放大阅读)
旅敬静:@永~无敌,配图,我并没有系统细致讲,主要是借此给大家修心的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困惑提供思悟的线头。
四张图,一张讲气化全景的,这个可以参读《列子》“天瑞”篇。
一张讲人体气形一体的概貌,侧重于精气神的太极二仪四象五行机制概貌的展现,这张
图在本课中主要是告诉大家心情的变动与身体内精气神直接关联,因此唯有炼气和气静气养神才能根本解决心的问题。
二张讲心的图,从二个角度给大家展示出《黄帝内经》所述的心的四个层面。
希望对大家修心提供理论参考。
道德经 |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