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郑人买履》中“宁信度,无自信也”的“自信”是
的意思。 相信自己
3.《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而射之”
的“援”是 引,拉意思。由这个学弈人的学习态度,我 想到( 三心二意,)或这心个不词在语焉。
真题链接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王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市求之。
12
而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 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但是,表转接 )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并且,表并列 )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9
古今异义字
20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
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 穷尽。 今义: 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 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 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 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调 3.“补”,就是增补。
① 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 词。
“必细察其纹理” “必”—— “必定” “细”—— “仔细”
“察”—— “观察” “必细察其纹理” —— “必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每空2分,共4分) ⑴夸父逐日( 追赶 ) ⑵夸父与日逐走( 赛跑 ) 2.在括号里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每空1分,共2分) ⑴( 夸父 )饮于河、渭。⑵( 夸父 )渴,欲得饮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__黄__河__、_渭__水__的_水__不__够_他__喝__,_就__到__北_方__的__大_湖__去__喝_水__。_ 4.“夸父与日逐走”,他胜利了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以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例: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鹅相赠耳。 義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3分)
往: 前往 固:固执,执意 笼: 用笼子装
(2)给横线处的句子加标点: 道 士 云 为 写 道 德 经 当 举 鹅 相 赠 耳 (2分)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鹅相赠耳。”
31
真题链接
北人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①菱者,仕③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 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 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地亦有此物 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 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①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水果可以吃。 ②仕:做官 ③坐:因为。
常见文言词语
10
之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 1.正音读文。
补充: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
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 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捕蛇者/说。
3.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2.读注解词 3.串讲文意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书下注 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要从词到句、 从句到篇连起来,由部分到整体把全 首诗的意思弄清楚,串讲全诗、全文。
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2.古今意义不同 ①词义的扩大。
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 比如:“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 得志、不显贵以及穷尽、穷究等多种义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用的 就是不得志、不显贵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 中已经没有了。
11
其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曹冲称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21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 感谢。
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 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 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4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 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16
通假字
17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 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 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真题链接
北人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①菱者,仕③于南方。席上啖 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 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 也。”问者曰:“北地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 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1.想想加点字的意思。 ⑴席上啖菱。( 酒席) ⑵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认识、)了解 ⑶仕于南方( 做官 )
•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4.体会情感(道理)
在理解全首诗和整篇文言文的基础 上,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中表达 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言文中讲明的道 理等。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1.一词多义
例如: “说”读shuō时,说、说明。 “说”读shuì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 “说”读yuè时,高兴。
1)下面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愚者审视之。(审视:仔细地看。)
B、至薄暮,愚者归。(薄暮:晚归) 临近傍晚 C、常于户外县履为志。(志:志向) 标志 D、吾家徙乎。(徙:消失) 搬走
2)句子翻译(3分) 愚者审视之,乃悟。
( 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3)这个故事讽刺哪种人?(3分)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3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调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 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 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一些语气词,它 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 译。
3.“补”,就是增补。
②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如此痴人,(被)世人所笑”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调
4.“换”,就是换字。 例如:“昂首观之” “昂”—— “抬” “首”—— “头”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 渭(wèi);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2
理解文言文的步骤
1.通读文章 2.理解词语 3.翻译句子 4.了解内容 5.领悟文章的道理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1.正音读文。
①要读音正确。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有通 假字、多音字,注释中对这些字都注明了读 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②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 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通过 诵读来实现。
文言文知识梳理
——小升初专项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9分 不识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 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 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
3.说说王戎是怎么判断李子是苦的呢?(2分)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真题链接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括号里填 上序号。(4分)
(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1)宋人有耕田者。 ( 3)因释其而守株,复得兔。 ( 2)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10.兵 古义: 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22Leabharlann 11.狱 古义: 案件。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 居住、住所。
经典例题
道旁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 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 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游:_玩__耍__,_游__玩_ 。
尝:_曾__经______
2.解释句子。(4分) 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18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13
于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 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 “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
的意思。 相信自己
3.《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而射之”
的“援”是 引,拉意思。由这个学弈人的学习态度,我 想到( 三心二意,)或这心个不词在语焉。
真题链接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王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市求之。
12
而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 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但是,表转接 )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并且,表并列 )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9
古今异义字
20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
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 穷尽。 今义: 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 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 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 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调 3.“补”,就是增补。
① 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 词。
“必细察其纹理” “必”—— “必定” “细”—— “仔细”
“察”—— “观察” “必细察其纹理” —— “必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每空2分,共4分) ⑴夸父逐日( 追赶 ) ⑵夸父与日逐走( 赛跑 ) 2.在括号里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每空1分,共2分) ⑴( 夸父 )饮于河、渭。⑵( 夸父 )渴,欲得饮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__黄__河__、_渭__水__的_水__不__够_他__喝__,_就__到__北_方__的__大_湖__去__喝_水__。_ 4.“夸父与日逐走”,他胜利了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以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例: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鹅相赠耳。 義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3分)
往: 前往 固:固执,执意 笼: 用笼子装
(2)给横线处的句子加标点: 道 士 云 为 写 道 德 经 当 举 鹅 相 赠 耳 (2分)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鹅相赠耳。”
31
真题链接
北人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①菱者,仕③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 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 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地亦有此物 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 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①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水果可以吃。 ②仕:做官 ③坐:因为。
常见文言词语
10
之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 1.正音读文。
补充: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
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 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捕蛇者/说。
3.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2.读注解词 3.串讲文意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书下注 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要从词到句、 从句到篇连起来,由部分到整体把全 首诗的意思弄清楚,串讲全诗、全文。
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2.古今意义不同 ①词义的扩大。
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 比如:“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 得志、不显贵以及穷尽、穷究等多种义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用的 就是不得志、不显贵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 中已经没有了。
11
其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曹冲称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21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 感谢。
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 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 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4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 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16
通假字
17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 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 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真题链接
北人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①菱者,仕③于南方。席上啖 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 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 也。”问者曰:“北地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 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1.想想加点字的意思。 ⑴席上啖菱。( 酒席) ⑵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认识、)了解 ⑶仕于南方( 做官 )
•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4.体会情感(道理)
在理解全首诗和整篇文言文的基础 上,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中表达 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言文中讲明的道 理等。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1.一词多义
例如: “说”读shuō时,说、说明。 “说”读shuì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 “说”读yuè时,高兴。
1)下面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愚者审视之。(审视:仔细地看。)
B、至薄暮,愚者归。(薄暮:晚归) 临近傍晚 C、常于户外县履为志。(志:志向) 标志 D、吾家徙乎。(徙:消失) 搬走
2)句子翻译(3分) 愚者审视之,乃悟。
( 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3)这个故事讽刺哪种人?(3分)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3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调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 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 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一些语气词,它 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 译。
3.“补”,就是增补。
②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如此痴人,(被)世人所笑”
•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调
4.“换”,就是换字。 例如:“昂首观之” “昂”—— “抬” “首”—— “头”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 渭(wèi);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2
理解文言文的步骤
1.通读文章 2.理解词语 3.翻译句子 4.了解内容 5.领悟文章的道理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1.正音读文。
①要读音正确。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有通 假字、多音字,注释中对这些字都注明了读 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②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 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通过 诵读来实现。
文言文知识梳理
——小升初专项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9分 不识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 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 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
3.说说王戎是怎么判断李子是苦的呢?(2分)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真题链接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括号里填 上序号。(4分)
(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1)宋人有耕田者。 ( 3)因释其而守株,复得兔。 ( 2)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10.兵 古义: 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22Leabharlann 11.狱 古义: 案件。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 居住、住所。
经典例题
道旁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 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 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游:_玩__耍__,_游__玩_ 。
尝:_曾__经______
2.解释句子。(4分) 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18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13
于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 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 “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