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文学中的复仇“女鬼”与“女幽灵”形象异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古典文学中的复仇“女鬼”与“女幽灵”形象异同
题目:中日古典文学中的复仇“女鬼”与“女幽灵”形象异同
提纲:
一、引言
介绍“女鬼”和“女幽灵”的概念和文化渊源,解释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二、中日古典文学中的“女鬼”形象
1.《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分析
2.《妖精传》中的“女鬼”形象分析
三、中日古典文学中的“女幽灵”形象
1.《红楼梦》中的“女幽灵”形象分析
2.《源氏物语》中的“女幽灵”形象分析
四、“女鬼”与“女幽灵”形象的异同
1. 宿命感上的异同
2. 外观特征上的异同
3. 行为方式上的异同
4. 复仇心理上的异同
五、阴间与人间的联系
1. 阴间的描写
2. 动机与情感
六、文学风格上异同的表现
1. 刻画手法
2. 人物形象
3. 象征意义
七、“女鬼”和“女幽灵”形象对现代电影的影响
1. 鬼片的兴起
2. 文化现象的演变
3. 恐怖电影的产业化
八、结论
总结以上论述,概括“女鬼”与“女幽灵”形象的异同之处,并探讨其对文化传承和现代文化的影响。

九、参考文献 1. 引言:开篇为研究对象——“女鬼”和“女幽灵”的简单介绍,并解释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对本文的内容进行预示。

2. 中日古典文学中的“女鬼”形象:将“女鬼”在中国古典文学《聊斋志异》、《妖精传》中的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其出现的背景和特征,进行对比和探讨。

3. 中日古典文学中的“女幽灵”形象:对“女幽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源氏物语》中的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其出现的背景和特征,进行对比和探讨。

4. “女鬼”与“女幽灵”形象的异同:从四个方面——宿命感、外
观特征、行为方式、复仇心理——进行对比,研究两种形象在文学叙述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5. 阴间与人间的联系:对叙述中“女鬼”和“女幽灵”与阴间和人间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着重分析两者之间的动机和情感。

6. 文学风格上异同的表现:通过分析刻画手法、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等层面,深入探讨“女鬼”和“女幽灵”形象在文学叙述中的差别和共同点。

7. “女鬼”和“女幽灵”形象对现代电影的影响:从鬼片的兴起、文化现象的演变以及恐怖电影的产业化等方面,探讨“女鬼”和“女幽灵”形象对现代电影产业的影响。

8. 结论:总结全文的论点,概括“女鬼”和“女幽灵”形象的异同之处,并探讨其对文化传承和现代文化的影响。

9. 参考文献:列出本文引用的参考资料和参考文献,以便读者查阅。

女鬼与女幽灵:来自古代文学与现代娱乐的两种形象比较
引言
在中国、日本的古代文学中,女性的形象占据了相当一部分。

而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女性中不乏被赋予了神秘和超自然的属性,其中“女鬼”和“女幽灵”也成为了古代文学中非常独特而重要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些形象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与文化特点。

然而,虽然从
名称上两者相似,但在文学中,两者也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会探讨中国、日本古典文学中“女鬼”与“女幽灵”的异同,并探讨这两个形象在现代娱乐领域的影响。

中日古典文学中的“女鬼”形象
女鬼在中国的古代文学《聊斋志异》、《妖精传》等著作中经常出现,并且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

女鬼大多源于因各种原因死去的年轻女子,这些年轻女子往往在死后仍存在人世,与生者共存于同一空间。

在《聊斋志异》中,“酒仙”崔铁榜与肉欲
即为妖怪所害,被赵家神医医治。

书中描述道:“自念临死,
早已无望。

父兄孙养判死划分,穷尽家财无复一锭。

就算是为爱情殉死也不值了。

” 于是,崔铁榜回归人世,成为女鬼,开
始四处寻找机会报仇。

可以发现女鬼的出现与传统文化中关于鬼魂的思想紧密关联。

女鬼不仅仅是存在于虚实的一种形象,更是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各自的方式来宣泄内心情绪的象征。

在《妖精传》中,它则更加着重于表现女鬼采用独特的形式宣泄愤怒的态度,显示了更加明显的魔幻色彩。

与此同时,在日本文学中,“女鬼”这个词也广泛流传,而且与中国的女鬼具有一些共同点,但在个别细节方面却有所不同。

例如,《源氏物语》中被称为“翫美”的美女,因被恋上的男子抛弃而自杀而变成怨魂,“忿怒之心化作亡魂”,决心报复男子。

此时的女鬼虽然和中国的女鬼一样是死而复生的形象,但却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其复仇行径则更为针对性明显。

在该作品中,“翫美”变成的女幽灵,一面依赖自己的美貌和特殊背景引诱男人,一面杀戮报复,并意味深长地展现出以女性为代表的“弱
者”对男性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中日古典文学中的“女幽灵”形象
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鬼”相似,日本的古代文学中,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女性形象——“女幽灵”。

不同于“女鬼”,“女幽灵”的特点更多寄托于其冥界生活的特点。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死后穿越,将会在红楼梦的平行宇宙中遇到莺儿等女幽灵,一方面得到她们的帮助,另一方面又被她们的冥界生活的特点所吸引。

女幽灵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生死观,生者与死者存在着共生、连接的关系,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结束,死者仍然在人世留下的旧事中存在,这一点与中国的祖先崇拜有相似之处。

与之相对,日本的古代文学中,“女幽灵”则更多体现了黑暗色彩,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藤野先生》就呈现出了这种特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永江原本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之后却被各种令人震惊的故事所包围。

这个形象的女性有着许多未知的背景故事,一方面迷惑男主人公,一方面却不想让他离开这个畸形的世界。

作者芥川的灵魂深处,孕育了一种与近代日本民族性同在的「孤独的感通」,并将这种感通与文化中的外在形象相融合。

“女鬼”与“女幽灵”形象的异同
从上述两种形象来看,“女鬼”和“女幽灵”与真实世界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联系,并且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二者都是
从死亡中复活的形象,二者都有自己的情感和积怨。

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一个与生者同居,一个则更多停留在死亡之中。

同时,“女鬼”和“女幽灵”在复仇方面的手段也有很大差异。

比如在《源氏物语》中“翫美”的复仇方式更加针对性强,显得更为复杂;而《聊斋志异》中女鬼的复仇方式几乎全部都是以死亡为结局的。

综上所述,“女鬼”与“女幽灵”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对“生死”这个语境的区分与对于对生死现象的不同解读,同时表现在其复仇形式和其形象形态的不同上。

阴间与人间的联系
无论是“女鬼”还是“女幽灵”,一般都存在于无形之间,只有在
特定的时刻才会显示出自己的身影。

在中国文学中,“女鬼”和“女幽灵”多居于山林中、深处的空地中,同时也常常选取下雨
等条件特殊的日子。

而在日本文学中,“女幽灵”的存在往往与
屋子、床、庖丁屋等环境存在一些特殊的关联,与“关系”更为紧密。

女鬼和女幽灵之所以会出现在人间,往往只出现在寄托了某种意义、意愿的历史空间内,或者与某一个文化或者美学形式的标志连结起来的领域内。

这些形象的创作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结合了民间传说、神话等历史文化,通过文学的形式传递出一种清晰的文化观念和思想倾向。

文学风格上异同的表现
在文学风格上,中国和日本的古典文学都遵循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流派。

在中国文学中,有着卓越的“神怪奇谈”的流派,文学
作品中的鬼魅、神妖等形象都印证了这一点。

在日本文学中,
妖怪、怪谈等流派的兴起,也对女幽灵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在《源氏物语》中,女幽灵的创作在目标上更加具有实际的表现;在《聊斋志异》中,女鬼的创作形式则更加偏重于象征和象征主义上的表现,然而相较于日本文学来说,其表现更加具有波澜厚重的叙事性和控制力。

“女鬼”和“女幽灵”形象对现代电影的影响
如今,“女鬼”与“女幽灵”依旧活跃在娱乐界的大荧屏上。

一个受到格外热爱的鬼怪电影系列,就是《午夜凶铃》系列。

《午夜凶铃》系列中的女鬼自《午夜凶铃1》上映以来就成为鹿角色,续集《午夜凶铃2》和《午夜凶铃3》也拥有很多女鬼的特效,在电影中呈现出的路数则自有特色。

而《呪怨》则是更加“血腥”的鬼片。

在《呪怨》中,卫藤美和子便是贯穿整个电影的主要女幽灵形象,作品不断投入吓人的画面和刻画,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

可以说,《午夜凶铃》系列和《呪怨》让“女鬼”与“女幽灵”成为了现代鬼怪电影题材的代表性形象。

结论
女鬼以及女幽灵这两种在中日古典文学中广受欢迎的形象,之所以能够在现代文学、艺术、娱乐等领域中生存,并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是因为它们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文化内涵上的认同与现实社会的反应。

二者的异同,既反映了古代社会风俗的不同,也反映了丰富而多样化的人类文化。

在现代电影等娱乐产业中的应用,为二者的魅力再添了一份现代的科技感。


以说,女鬼和女幽灵的形象,不仅是古代文学传奇中的佳作,还是跨越千年的文化象征,让我们对岁月的洗礼,怀有更加透彻的认识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