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
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
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
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
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
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
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
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
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
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
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
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
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
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
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
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
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四)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
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
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
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
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
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
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
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
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
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在答题之后,如果时
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
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守本开新一代名伶
--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
①今年4月,在天津的戏曲舞台上,有两台京剧颇为引人注目,一台是《昭君出塞》,一台是《宇宙锋》《霸王别姬》,两台戏分属尚派和梅派名剧,却都是按照被誉为“艺兼梅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杨荣环的路子演的。
由戏思人,恰逢今年是荣环先生诞辰90周年,不禁回想起了他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
②我和杨荣环先生相识很早。
20世纪40年代后期,他来家中作客,那时青春年少,结伴而来的青年名伶均为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而他特有的一种文静、儒雅气质,更像一位大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都是早年的零碎记忆,至于直接交往则是多年以后了。
80年代初,我调到天津市文联工作,他刚从“文革”的劫难中解脱出来,偶然重逢,谈起尘烟往事,不禁有恍若隔世之感。
从此接触多了起来,对他的经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③杨荣环出身清苦,10岁便被送入尚小云办的荣春社科班习艺。
他先学花旦,后改青衣、花衫,由于天赋出众,学习刻苦,以一出《探寒窑》博得尚小云的赏识和器重。
尚小云不仅亲自向他传授自己的拿手剧目,还请花旦筱派创始人于连泉(艺名筱翠花)教他筱派戏。
尚对爱徒要求分外严格,杨荣环学演《渔家女》,一个“跪步”跑场,尚先生让他在地上反复练习,两个膝盖磨破了,结了痂再练,练了又破,就这样苦练几个月。
直到花甲之年,杨荣环走“跪步”依然从容自如、优美轻盈。
④到科班四五年后,他已然经常出演大轴,有了“小尚小云”的美称。
一次演《四郎探母》,台上开戏前临时出水牌子,上写“尚小云助演萧太后”,场内顿时掌声雷动,留下了一段梨园佳话。
⑤出科不久,杨荣环年仅19岁,即在京、津等地挂头牌挑班,班中不乏后来自成一家的大师、名角。
1946年岁末,他接替当时已然崛起的张君秋,领衔组班到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班中有裘盛戎、贯盛习、魏莲芳、李多奎、刘连荣、钟鸣岐、高维廉等,正月初三演《龙凤呈祥》,报上赞誉“显示大角风范”,“唱做俱佳”。
之后,接连上演《福寿镜》《大探二》《霸王别姬》《玉堂春》《汉明妃》《凤还巢》及鲜见于舞台的《贞娥刺虎》《一粒金》等,观众反响热烈。
1947年,应北洋戏院之邀,他代替尚小云来津与迟世恭、郭元汾合作,头场打炮《大探二》,再起高潮,剧场座无虚席,门口、台前摆满各界祝贺的花篮,电台进行了实况转播。
紧随其后,他又和李宗义并挂头牌,与王泉奎、江世玉、李金泉、萧盛萱等再度出演于中国大戏院。
此时,他已逐渐确立了在剧坛的声誉和影响。
⑥杨荣环汲取的艺术营养,不止于尚派一家。
当年,“四大名旦”等京剧大家,开宗立派而又无门户之见,鼓励后学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倡导宽松开放的学习风气,青年演员先后向多位大师、名家问艺者大有人在。
1948年春天,杨荣环携齐如山和徐兰沅的亲笔推荐
信,赴上海拜梅兰芳为师。
梅对新弟子关爱有加,慨然承担一切拜师用度,并在生活上体贴入微,晚间亲自到客房照看,喷洒驱虫剂。
杨荣环演的戏,原本就有梅派名剧,再经老师亲授、点化,对梅派艺术的体悟、理解和认识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由此开启了结合自身条件,兼取梅尚、融会贯通的艺术追求。
⑦50年代初,杨荣环与“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来联袂来津,在中国大戏院轮流唱大轴,之后又与唐韵笙在新华戏院合作,其中《楚汉争》一剧,两位名家的精湛演技轰动一时。
那段时期,杨荣环还先后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合作。
50年代中后期,杨荣环曾加入河北省京剧团,后正式落户于天津,任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并在京剧团兼任主演。
“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动权威”,被赶到农村改造,养猪、务农,备尝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挚爱的京剧艺术,暗地练功、吟唱,夜深人静时复习、反思演过的剧目,研磨唱腔。
⑧“文革”后,杨荣环重返舞台,之后的十几年间,陆续恢复演出了梅、尚两派的代表剧目《霸王别姬》《宇宙锋》《福寿镜》《汉明妃》《银屏公主》等,他对每出戏的剧本、声腔、音乐和表演都进行了新的加工、整理,锐意求新而又不失传统规范。
由于大师经典剧目的艺术高度和巨大影响,求新如同站在巨人肩上继续攀援,谈何容易?这需要凭借深厚的传统功力“打”进去,再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创新精神“走”出来。
他的表演艺术,给人们的印象是尚中有梅、梅中有尚,兼得梅派的婉约雍容、尚派的刚健婀娜,呈现出个人挺秀华美、清新明丽的艺术风韵,而引尚入梅、引梅入尚的两派名剧,经过新的处理和创造,也别具一番新的风采。
评论杨荣环,多用“艺兼梅尚”四个字,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⑨杨荣环是终其一生都在执着追求的艺术家。
在教学上,他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学生既有戏校学生,也有教师和院团青年演员。
就在心脏病发作期间,他还为学生说戏、排戏。
1994年夏天,荣环先生病逝,年仅67岁,人们都叹惜他走得太早了。
⑩值得告慰的是,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中,杨荣环的学生王艳、李国静录制了他的五出代表剧目,王艳还在“京剧电影工程”中拍摄了《乾坤福寿镜》,近年来启动的“戏曲像音像”工程,又有多部戏相继录制、问世,供后人学习、传承。
从舞台到荧屏、银幕,这位艺术家的创造成果依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人走了,戏还在台上,这是对艺术家最好的回报。
(《光明日报》2017年06月23日15版作者:刘连群,系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杨荣环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的?
(2)从选文第③段内容看,杨荣环是一个怎样的人?
(3)第⑩段写杨荣环去世后,他的学生王艳、李国静进行京剧音配像工作,有什么作用?
(4)从描写角度看,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5)阅读下面关于京剧的链接材料,简要概括京剧艺术的三大特性。
【链接材料】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
只就表演这一项,就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
如果把音乐、美术(包括化妆、脸谱、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灯光、服装(刺绣工艺)、道具(工艺品制作)等等都包括在内,京剧实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艺术。
京剧不仅使生活万象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相对固定、相对规范的表演程式。
比如唱腔板式的安排,嬉笑与哭怒的方式,开门、关门、骑马、登舟、乘车、坐轿、开打、水斗、上山和上下楼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
把这些程式根据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就是一出完整的
戏。
京剧不求形式的真实,在表现上时空自由,出入六合,有无相生,以一当十。
如:马鞭代表马,船桨代表船,蜡台代表黑夜,酒壶代表宴会,龙套代表千军万马。
这种表现形式上的虚拟有助于引发观众联想,扩大舞台表现力。
【答案】(1)选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杨荣环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的.
(2)天赋出众;勤奋刻苦.
(3)说明杨荣环的京剧艺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传承;与开头天津的戏曲舞台上演出的具有杨荣环的路子两台京剧相照应.
(4)侧面描写.描写剧场座无虚席、摆花篮、实况转播等情节,侧面突出了杨荣环京剧表演艺术之高超、名声之大。
(5)①综合性;②程式性;③虚拟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叙事顺序的分析能力。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从文中“10岁”“19岁”“50年代”“文革后”“1994年夏天”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选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杨荣环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结合具体的情节从“天赋出众”“勤奋刻苦”两个角度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在文章结尾写到杨荣环去世后,他的学生王艳、李国静进行京剧音配像工作,内容上说明杨荣环的京剧艺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传承,结构上与开头的内容相照应。
(4)本题考查学生对侧面描写作用的分析。
侧面描写是作家在进行文章或小说写作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又叫间接描写,其特征是作者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
画线句子描写剧场座无虚席、摆花篮、实况转播等情节,侧面烘托了杨荣环京剧表演艺术之高超、名声之大。
(5)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材料内容的能力。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仔细阅读材料,结合“京剧实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艺术”“都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这种表现形式上的虚拟有助于引发观众联想,扩大舞台表现力”三句话从三个方面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选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杨荣环在流派传承道路中的追求与创造的.
(2)天赋出众;勤奋刻苦.
(3)说明杨荣环的京剧艺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传承;与开头天津的戏曲舞台上演出的具有杨荣环的路子两台京剧相照应.
(4)侧面描写.描写剧场座无虚席、摆花篮、实况转播等情节,侧面突出了杨荣环京剧表演艺术之高超、名声之大。
(5)①综合性;②程式性;③虚拟性。
【点评】(1)此题考查记叙顺序。
学生平时要牢记四种记叙顺序的特征及作用,并能准确辨析,熟练运用。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作答时,注意把握文中能体现人物形象特征的具体言行,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
作答时,需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着手。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作答。
(4)这类题型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分析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提取能力。
认真读材料,找出关键语句作答即可。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①那天下午两点多钟,我和妻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突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②因为不是吃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
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
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
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了,于是便对凄予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③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④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
⑤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
A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
B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去美国读书,临走前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
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⑥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
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⑦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手就坐在面前。
⑧那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她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⑨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渐渐变黄了,天也渐渐地冷了。
一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
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次鸡块炖土豆汤?
⑩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静,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
背对着我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
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
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⑾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和爸爸都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⑿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北京打工好几年,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
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鸡块炖土豆汤……
⒀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
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
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原文有改动)
(1)文中第五段A处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出其中有哪些味道。
(3)文章第⑤段中B处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4)第⑨段中划曲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答案】(1)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感,突出了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2)“许多的味道”指的是: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深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
(3)画线句子属于插叙,这段插叙,①补充了为儿子送行吃告别宴的内容,起到了补充情节的作用;②解释了小女孩为什么会记得我们点的是“鸡块炖土豆汤”;③突出了“亲情”的主题。
(4)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推移,突出了“我”对“土豆汤”始终没忘;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气氛,衬托“土豆汤”带给“我”和小女孩父女的浓浓的温情的亲情。
(5)喝土豆汤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亲情,也温暖了小姑娘和她的爸爸,弥漫了整个小餐馆。
由此“我”想到尽管人与人之间相隔异地,但亲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只会越来越浓,亲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家庭之间的限制,在人们中间传递。
【解析】【分析】(1)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
此题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其作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深化文章的中心。
(2)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从文中“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可以看出“许多的味道”指的是: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神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
(3)考查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