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媒介与交互)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与科技(媒介与交互)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30509T
专业名称:艺术与科技(媒介与交互)
英文名称:Medium&Interaction
相关背景学科:艺术学、设计学类
一、培养目标
艺术与科技(媒介与交互)专业是以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跨界融合的多学科背景下研究设计与创新服务,引领时代发展与社会产业变革的跨学科教学与科研创作平台。

学院以打造具有时代使命、全球视野、本土特色的国际化、前瞻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设计学科的总体目标为导向。

本专业以“重新发明日常”与“重建设计人文”为学术思想,以培养具有批判性思考和超越性创造能力。

本专业研究在新科技与社会环境下的设计需求与服务方式。

面向互联网,智媒体下的设计原理,自然人机交互方式,用户认知研究。

重新构建交互设计的新媒介、新要素、新概念与新方法。

成为交互设计,数字技术与电子媒介,用户体验设计研究的前沿阵地。

以实践型项目为驱动,面对现代社会新型的商业和社会服务项目的设计方法研究,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商业和主动创业能力。

在培养目标上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编程与技术应用实现的能力。

具有社会产业服务的人机交互媒介的能力,以体验思维的方式构建生活美学方式,能应对未来网络社会大数据,人工智能,智媒体发展中策划、设计、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系统建构能力。

培养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与技术为一体的跨学科复合型研究与创新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指导思想
本专业以培养中国设计方案为理念的双一流人才为指导思想。

坚持学院“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培养总目标。

营造"生活即教
育、学院即社区"为内涵的教学场域。

以“着眼艺科融合,推动跨界教学,培育革新人才,重建设计人文”为指导思想,致力于以致力于培养具备审美判断与视觉修养能力、社会感知与项目执行能力、技术学习能力以及超越性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关注科学、艺术和人文相结合的理念,探索未来网络社会大数据,人工智能,智媒体发展领域的创新表达与交互产品设计。

以培养兼具批判思考、跨界整合、未来构想能力的变革创新人才为己任;强调以社会学的思辨为起点,以体察、感知的人文之学为核心,以艺科融合为途径的教学思路;学院将提供基于叙事、体验、情境、边界、自我认知、真实世界以及美学变革七个层面的全域创新训练系统。

本专业要求学生在思想层面不但具有审美判断,视觉表现而且有社会感知、田野、项目执行能力并且具备技术学习能力以及具有艺术超越性、创造力的高度。

在技术层面掌握创造性交互产品策划与发明的方法、构建与表达交互产品的系统设计、编码与生成交互产品技术路径、分析与呈现交互产品的信息可视化内容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培养诗性美学、感觉系统、表达呈现、跨域整合、自我管理为素质能力的课程体系训练方法,掌握良好的技术编码手段,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善于沟通和交流,富于团队协作精神。

毕业生应掌握或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
1、掌握交互设计与信息设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计算机编程与交互系统生成的基本算法、技术;
3、具有创造性交互产品策划与服务设计的基本能力、初步能力;
4、熟悉交互产品的开发流程与信心可视化表现方法;
5、了解服务设计与交互设计学科的艺术设计理论、应用前景、发展趋势;
6、具有一定的服务设计与交互设计学科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培养模式与教学策略
1、学分制
强调从学的角度来组织教学,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

提供选修课程群,通过导师指导,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个性化设计与管理。

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限修课和任修课,规定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

2、院所制
采取2+2的培养模式,亦即在前两年既定能力课程的培养基础之上,第三年进入研究所进行项目制教学。

专业课程由研究院所制定开设,并由研究院所的教师授课。

3、书院制
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强调劳作上手;居学一体的书院生活,强调读书养心。

4、三学期制
采取三学期制,在每学年的春、秋季学期以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主。

在每学年的夏季学期安排跨学科的国际化教学工作坊,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术视野、跨界实践,融合创新思维,培养技能。

5、翻转课堂式教学
课堂教学与线上课程、课外工坊组合式教学。

五、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完成教育部规定课程,拓展学生跨学科知识视野,强调“科技—人文—艺术”三端深入,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能够更有效地组织与黏连各项技能,从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分为艺术类、科技类、文史类、工商类。

基础课程:主要解决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夯实专业主体构架,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专业角色。

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教学模块与项目教学模块。

其中专业教学模块解决本专业的设计思维与技能训练的问题,分为社会与叙事方向课程、图景与商业方向课程、媒介与交互方向课程、技术与造物方向课程;项目教学模块主要面向真实问题的具体项目教学,拓展学生的社会感知、团队协作以及项目执行能力,融入创新创业学分。

专业课程按性质分为“限修”和“任修”两类。

“限修”课程为本专业知识的主体构架;“任修”类课程是本专业领域的拓展课程。

学生可以在四年中的多个时段,按需求进行自选学习。

专业核心课程:
普适计算
交互设计流程
用户体验设计
移动应用设计
空间叙事与体验
六、实践教学要求
以工坊为语境的手工实验:强调工坊的重要性,通过手上的训练突破技艺来传达感情形成课程与工坊的互动体系。

以田野为途径的社会认知: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的基本要求,开设教学实践课程,要求教师带队,赴制定地域、行业进行田野考察实践,并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专业需要提交考察报告。

在真实项目中的实操训练:研究性项目和真实性项目的对接,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小学期进行社会实践,并提交社会实践证明材料。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的基本要求,开设教学实践课程,要求教师带队,赴制定地域、行业进行田野考察实践,并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专业需要提交考察报告,并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并提交社会实践证明材料。

七、质量监控
1、评分机制
采取集体评分制度,即在课程结束时由专业课任课教师、外聘教师与创新设计学院内相关专业教授组成评分委员会,在课程结束后予以集体评议,评分标准参考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对专业成绩正态分布的参考体系,综合中位数评价标准、学绩点评价标准、专业最低控制分数、及带班任课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一票
否决制度等相关标准,客观、公正予以作业评价。

2、呈现与讨论
每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将统一安排“呈现与讨论”环节,将本学期内的教学成果以集中展示的形式,同时,针对该学期研究课题展开相关的讨论,并纳入考核范畴。

3、开放的线上自我管理与展示平台
通过开放的线上自我管理与展示平台,强调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形成自我评价的互联网系统,并将其与导师组评估相结合,纳入考核范畴。

八、学制
四年
九、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要求:
展现学生审美能力、原创能力和策划方面能力,并在团队协同下完成从策划到艺术表现再到技术实现的完整的社会创新型产品。

设计具有高艺术性和应用性作品,同时鼓励社会性、批判性、实验性、前瞻性、思辨性,能够切中社会与设计问题的,进行有效提案与表达的作品。

毕业论文要求:
学术论文写作要点与方法;技能目标:基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的综合运用与提升,实践到理论的转换能力培养。

要求学生根据四年学习和研究所得,完成5000字以上的论文。

毕业论文文字要求观点表述明确、条理清晰;论点论据充分、明确有说服力;引文、图例有注明出处;术语解释详尽并附参考文献列表。

毕业论文答辩严格按照学术规范程序,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参与答辩委员会,对每篇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并严格审核。

十、授予学位
艺术学学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