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与多元的现代性
一、全球化:人的普遍交往国家之间的交换行为也是西方自由贸易原则的胜利。
如果按照西方学者的这种观点,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们今天能够获得广泛的交往,都是因为人们依据和遵循了西方的原则或西方的模式。
不可否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曾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随着人在交往中的独立和主体地位的增强和人们之间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中所面临的共性内容越加复杂,所获得的共识和普遍规则也是在交往各方的相互妥协,互利互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如果用来支持交往的规则,不能反映交往中各方的共同利益,如果交往中完全以一方的利益和原则为依归,交往的双方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也就是一方成为主人,另一方成为随从,失去自己的主体性和个性;在利益的获得上,也是一方获得利益,一方失去利益或牺牲自我利益。
这样一种方式除非在帝国主义霸权下才能获得。
而当交往采取这样一种方式进行时,交往也就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人类交往过程中共同性的增多,并不意味着作为交往过程参与者的主体地位的取消。
因为人类交往活动从来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产物。
作为交往中的主体本身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是他的主体性,另一是他的客体性,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或叫间性主体。
具体动交往活动活动中,
作为交往中的参与者,具有着一定的客体性,也就是他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然而作为交往中的参与者又具有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本身带有各自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在商品经济关系居重要影响的条件下,每个主体就是以其各自的特色而服务于社会,同时也从社会中获得了他所获得的需要,因而使他们在服务于社会中联系在一起。
同样,在人类社会的共同交往活动中,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为他人带来利益、幸福和快乐中,也不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了发展和完善。
再进一步说拓展到全球化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作为一个全球秩序的参与者,在参与全球活动中,当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没有这些规则,他们之间就不能有共同的语言和所共同遵守的准则,彼此之间的交往也就不能获得。
获得了以后也将失去。
但交往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毕竟是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特点,各自不同经济和政治状况的民族或国家。
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各以所能服务于社会和世界。
同时也从世界获得它所获得的东西。
因此,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普遍交往,决不是否定了交往双方各自的特点,只要求交往活动的参与者绝对服从于某种共性规则的交往。
如果这样,交往的双方也就不存在交往,交往也就难以进行下去,全球化也就建立不起来。
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以一种“新”的精神安排未来的事业。
从这种意义上看,现代性的精神气质是“新”,也就是说,现代性表示的是某种注重当代与未来、超越过去与传
统的向度。
可以说,求新、创新构成了现代性的灵魂,成为了现代性的一项伟大事业。
利奥塔讲到现代性时指出,现代性是一种思想方式、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感受方式,而且这种思想方式为某种观念所支配,这种观念就是解放的观念。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就带有“解构”和重建的双重取向,它注重的是“当前”,其特征是通过对过去的批判与反思,不断发现新的科学制止来合理地改造世界,以新知识和新发现来构成美好的未来。
要社会发展具有工业化趋同的倾向。
第二次现代化是制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
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
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知识和信息生产扩大了精神生活的空间,在保证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的需要;物质生活的质量可能趋同,精神和文化生活可以多样化。
从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两次重大变化看,现代化的发展都将和全球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上,都努力按照本民族的特色来发展自己。
在亚洲不少国家中,当他们从原来宗主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后,把确立民族特色和自身的文化属性作为走向现代化的基础。
一些东方领导人和学者坚持“亚洲价值”观念,努力将儒家伦理和现代化发展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新德里共识”、“圣地亚哥共识”、“北京共
识”虽然尚在酝酿中,但作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反映了这些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适合本民族现代化发展的民族的现代性。
在西方国家,虽然他们都同属于基督教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
但用来支持现代化的现代工业性也各有不同。
美国作为新教移民支持的国家,新教伦理使这些移民在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下推进了美国的现代化建设。
德国受过“启蒙的洗礼”和“狂飙的奠基”,康德的“世界主义”和德意志的民族主义都在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强烈的带有德意志“帝国”的记忆促进拉德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使德国的现代化发展出现了扭曲。
日本文化把中国的儒家伦理和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结合起来而走了一条不同于其它东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这些都说明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国的现代化都是在各国自身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在与自身特点的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现代性。
认同,同时也提高一定国家政治上的合法性和社会动员能力,保障在强国的竞争中,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
这一特点在全球化时代变得更加突出。
如,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社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面临着内外的压力。
一方面,美国国内是由不同的移民民族组成的,与这种状况相应,美国国内的多元文化诉求也得到了发展。
另一方面,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又试图领导全球,他们处处以“自由”民族
而自称,试图将其“自由”文化拓展到世界各地。
美国要实现这一最高的国家利益,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稳定国内文化格局,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构成了处理国内文化的一个策略。
美国学者艾尔温J·施密德曾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威胁》一书中指出:“目前有不少美国人都接受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方案”,而“我的立场与众不同”。
在他看来,多元文化主义的出现,并没有给美国带来什么好处。
因为这种政策和理论鼓吹双语制,主张打倒西方帝国主义,打倒不平等,打倒压迫,否定西方传统,破坏美国家庭,抛出“政治正确”等主张,这些都是对美国“灵魂”的破坏,如果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定将导致美国“从熔炉变成火炉”为此,他建议:美国不仅要和这些另类文化展开竞争,而且为了保护美国的“灵魂”,必须对多元文化主义展开一场全方位的战争,直到取得胜利。
而那些发展上处于弱势文化的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文化危机感。
一方面,他们在国家竞争中强烈要求迎头赶上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他们强烈希望保持文化“自我”和“民族特性,不愿在精神上成为西方的附庸。
于客户或客户所在国家或民族的习惯来生产。
日本制造的汽车可以为中国人采用,就是因为它的座位空间、能源消耗适合了中国的习惯。
同时,日本生产厂商也可以生产适合于英国、美国人所用的汽车。
欧洲风格的别墅出现于欧洲,但由于它的典雅、高大和舒适也可以出现在上海、泰国、菲律宾等非西方国家。
麦当劳发明在美国,但倍受老少喜欢而在世界各国建立它的分店;中国的丝绸和纺织品细腻大方行销五洲诸国。
显然,作为物质层面上的文化用品容易“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