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试题
1.“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答案】B
【解析】考查反射弧的掌握。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

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刺激能传到中枢处理,对刺激有感觉;传出神经元受损,效应器(肌肉)没有应答,运动障碍。

【考点】反射弧的掌握
点评:结合实例分析,加强学生对反射弧结构的掌握。

2.(2010年江苏淮安模拟)下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

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
A.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 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D.若f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考查反射弧结构的认知和对其功能的理解。

f处受损,反射弧结构不完整,针刺皮肤,刺激不能传到肌肉。

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因神经传递在反射弧是单向的,所以不能在g、 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考点】反射弧结构的认知和对其功能的理解
点评:要求学生非常熟悉反射弧的结构。

及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情况。

3. (2009年南通一调)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移动的方向相同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突触完成信号的传递过程,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突触小体由突触前膜释放,其中的神经递质刺激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

【考点】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点评:学生应区分清楚在神经纤维内的兴奋传导和不同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的不同。

4.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

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B
【解析】考查突触在兴奋传递时的变化。

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后膜,
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导致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一次刺激只能引
起一次兴奋是因为递质到达后膜后,立刻被分解。

如果递质不分解,则会造成后膜不断兴奋。


种药剂使递质的分解过程受阻,则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断兴奋。

【考点】突触在兴奋传递时的变化
点评:突触在兴奋传递的变化和人为的条件变化二者结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应变能力。

5. (2008年高考重庆理综卷)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丧失血糖调节能力
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C.机体对刺激作出迅速反应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D.先天性行为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无直接联系
【答案】C
【解析】考查神经调节的概念及血糖平衡的调节。

下丘脑能参与血糖平衡调节,切除下丘脑的动
物丧失部分的血糖调节能力;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都要通过神经系统
完成。

【考点】神经调节的概念及血糖平衡的调节
点评:本题知识基础,相对简单。

6. (2010年福建厦门质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缺乏神经递质,反射就不能进行
B.控制咀嚼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顶部
C.在反射弧中只有感受器能产生兴奋
D.某人手受伤后有痛觉,但不能运动,说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受损伤了
【答案】A
【解析】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神经元间依靠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反射
弧中至少含两个神经元。

下肢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顶部, 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

反射弧完成反射时,整个结构都会兴奋。

D项中传出神经有受损伤,也会有痛觉,不能运动。

【考点】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点评:知识点涉及较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熟练。

7.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
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什么现象?
A.不会发生偏转
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解析】考查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后兴奋先传导b处,指针向右偏,后恢复,兴奋传导a处,指针向左偏。

所以选D。

【考点】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点评:典型的试题,可通过本题引导学生将本知识点搞清楚,在通过其他题加强练习。

8. (2009年深圳二模)下列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脑的高级功能专指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
B.下丘脑与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
C.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和心血管中枢在脑干
D.小脑和脊髓内有调节躯体运动等生命活动的低级中枢
【答案】A
【解析】考查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脑的高级功能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
维功能等,也包含着条件反射等功能。

【考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点评:本题属于识记水平。

要求学生进行记忆。

9.(2009年洛阳检测)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
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_。


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突触________个。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___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
________融合,通过A细胞的________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
发生变化。

【答案】(1)感受器d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递质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
触后膜(3)神经中枢a、c、d、e3(4)高尔基体突触前膜胞吐(5)兴奋或抑制
【解析】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图,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及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及兴奋在反射弧上的
传递情况。

图甲示反射弧结构,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c是神经中枢,e是传入神经,f是
感受器。

图乙为突触结构图。

A为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

在反射弧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与其相连接的为感受器。

递质的释放是由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外排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考点】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及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情况
点评:本题的难点是识图,一是图甲判断感受器和效应器。

可根据神经节,也可根据脊髓灰质的
前端扩大为前角,后端狭细为后角。

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经前外侧沟走
出脊髓,组成前根。

后角含有与传导感觉冲动有关的中间神经元,接受后根传入的感觉神经冲动。

二是图丙中,根据突触的表现形式,判断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方向。

10.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

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很快消失,肌肉
细胞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1)图乙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________。

(2)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

(3)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图甲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生理盐
水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

第三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胞吐(2)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
(3)第三步:在装置1的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装置2的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生
理盐水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同时用电极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中的神经,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装置1的指针持续向左偏转,装置2的指针向左偏转后恢复
【解析】考查神经递质在突触中的作用及实验探究能力。

图乙中①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间隙,突
触小泡中的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将其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本实验中的实验变量是施加一定量的有
机磷杀虫剂,其余的条件应尽量保持相同,所以在装置1的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装置2的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

还要注意杀虫剂的发挥需要一段时间。

对实验结果的
表达应注意严谨。

所以第四步表述为:一段时间后,同时用电极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中
的神经,观察现象。

【考点】神经递质在突触中的作用及实验探究能力
点评:本题在处理时可先让学生写出来,同学之间相互改进。

在结合答案完善提高,分析怎样叙
述更简洁,更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