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周末练习(原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周末练习
班级姓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常言“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喜好等等会自然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字和作者,非常相似。

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可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一般有威慑力。

()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常常忍不住或者为先贤的,或者为先贤的深刻思想,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流所得、畅所欲言。

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

稍稍可以安慰的是,通过阅读先贤书籍,了解先贤的品性,知道先贤的喜好,体会到先贤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自觉心意相通,感情更加贴近,,未曾得缘一见,内心里却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朋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休戚相关金玉良言拍手称快虽然
B.息息相关金科玉律拍案叫绝即使
C.休戚相关金科玉律拍手称快即使
D.息息相关金玉良言拍案叫绝虽然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

B.所以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C.所以了解一个人,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D.所以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自然可以了解这个人;同样的,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自然可读懂他的文章。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

B.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人独对时,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

C.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

D.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时,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唯有在梦中出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北京冬奥会的设计美学集中体现了中国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北京冬奥会会徽,以书法形态的“冬”字为灵感,与滑冰、滑雪运动员的造型相(),表现出赛道起伏的曲线以及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吉祥物冰墩墩,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搭配,象征了健康、坚韧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以中华文化图腾“龙”为创意,与雄浑曲折的山脊融为一体,俯瞰下去正如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钢滑雪大跳台,以敦煌壁画中“飞天”为象形,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寓意着朝着梦想腾跃和飞翔……立足传统文化,满怀文化自信,中国的设计师()。

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彰显,打造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回溯传统,面向未来,我们()地表达“自我”,释放出中华文化璀璨的光芒,让世界()中国文化之美、中国文化之韵。

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融合独具匠心从容不迫领略
B.融和别出心裁从容不迫领悟
C.融合独具匠心泰然自若领悟
D.融和别出心裁泰然自若领略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打造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B.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彰显,成为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C.让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彰显,打造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D.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6.根据原文及图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吉祥物“冰墩墩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

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

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

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个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挂着他在纽约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

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

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

“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

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

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

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

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

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⑪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

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⑫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

他回答:是星辰!
⑬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

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⑭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

莎士比亚、尼采、伍尔芙、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

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⑮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

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

⑯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

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

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⑰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

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⑱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梵·高在博物馆里/我在路上走。

”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了画展后,写成此诗。

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

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⑲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

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⑳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

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㉑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㉒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点题,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的时间和环境,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了感情基调。

B.“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写出了木心的画具有空灵、缥缈的特点,是木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

C.详写木心手稿,是为了表现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的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

D.“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这句话句式整齐,用比喻的手法表明木心的语言具有“简约、含蓄、有力量”的特点。

8.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木心先生形象?请结合文章概括。

(6分)
9.作者写梵·高的意图是什么?(6分)
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乌江亭①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②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②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

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10.下列对三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整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B.杜牧诗不落传统窠臼。

认为项羽不该自杀,本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认为项羽自杀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C.李清照对项羽进行了高度评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D.这三首诗对项羽评价的角度都不同,杜牧从用兵角度、王安石从民心向背角度、李清照从节操(气节)角度进行评价。

1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 D【解析】第一空:休戚相关,彼此的忧喜、福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息息相关,一呼一吸相互关联,形容关系极为密切。

后者只能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关,排除“休戚相关”,应选“息息相关”。

第二空:金玉良言,指像黄金和美玉一样宝贵的教诲或劝告。

金科玉律,本指完善的法律条文,后比喻必须遵守的不可更改的信条。

语境中指先贤的“言论”,应选“金玉良言”。

第三空: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形容看到事情有称心如意的结局而高兴痛快的样子。

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情不自禁地极力称赞。

语境中为先贤们的深刻思想而极力称赞。

应选“拍案叫绝”。

第四空:即使,是表示假设,事情还没有真正发生。

虽然,是真实发生了的,并非假设。

语境中说的是未能与先贤谋面,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应选“虽然”。

分析可知,D项词语全都恰当。

2. A【解析】先分析语境上文“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可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一般有威慑力。

”两句是说了解其人,便知其文。

据此分析,BD两项都是:了解其文,便知其人的。

与上文不一致,应排除BD两项。

C项,“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说的是读文章,知文章风格,与语境的推断不一致。

排除C项。

3. B【解析】A项,缺少主语,删除“使”。

C项,根据语境,“先贤言谈”前面缺少介词“与”,且主语不当。

D项,主语前后不一致,话题不统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A【解析】第一空,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

融和:融洽和谐。

此处指不同造型之间的结合,应填“融合”。

第二空,独具匠心:在技巧和艺术构思上有创造性。

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

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

此处强调北京冬奥会设计师的艺术构思技巧,应填“独具匠心”。

第三空,从容不迫:指镇定沉着,形容遇事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态度镇静,一点也不慌乱。

此处没有紧急语境,应填“从容不迫”。

第四空,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并认识它的意义或对它进行辨别、欣赏。

领悟:对事物有所了解和认识。

此处侧重指欣赏,应填“领略”。

故选A。

5. D【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语病有两处:一是第二句偷换主语导致与前文主语不一致,应改为“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二是最后一句“打造了”与前文主语不搭配,可改为“成为了”。

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

6.①以中国“国宝”大熊猫为原型;②一条蜿蜒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③与背后的天空相互辉映【解析】第一空,解说冰墩墩的造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是熊猫造型,再看下句说的是冰晶外壳,那么此处是说冰墩墩的外形创作特点,据此应填:以中国“国宝”大熊猫为原型。

第二空,“正如”提示要用比喻句,“与雄浑曲折的山脊融为一体”以及图片信息突出蜿蜒曲折的特点,据此应填:一条蜿蜒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

第三空,前句“以敦煌壁画中‘飞天’为象形”突出“飞天”的空中飞舞的外形特点,“寓意”又指向腾跃和飞翔,此处应加入天空的背景,据此应填:与背后的天空相互辉映。

7.选A【解析】“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错,应该是“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清幽、古朴的特点”。

8.参考答案:①学贯中西,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②为艺术甘于寂寞,甘于献身。

③历尽坎坷,仍坚毅乐观。

④果断率真,睿智风趣。

(任答三点得满分)
9.参考答案:①梵·高是木心崇拜的艺术家,写梵·高是为了加深读者对木心的了解。

②强调文学是木心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就的精神力量:在文革中的艰难岁月,是写作给予木心光亮,正如梵高在铁窗中仰望星空,从而创作出名作《星空》。

③木心与梵高都是以生命来追求艺术。

④为了抒发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

⑤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

(任答三点得满分)
10.B【解析】“王安石则认为项羽自杀是唯一的选择”错误,属于主观臆断,王安石不认可杜牧“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并不能判定他认为项羽自杀是唯一的选择。

11. ①《题乌江亭》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讽刺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宣扬了要不怕失败的精神。

②《乌江亭》根据楚汉相争事实,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或“中原一败势难回”)进行理性判断,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变幻莫测的道理。

③《夏日绝句》借古讽今,借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批评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但求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每点2分,思想感情1分,解析1分,能答到“手法”或能结合原文分析都可得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题乌江亭》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不期”这一普通常识,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言,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乌江亭》开篇“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

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

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的刚愎自用了吧。

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句中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也不会再替他卖命的。

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

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夏日绝句》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最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