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园林建筑中借景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园林建筑中借景的运用
XX
(XX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简单介绍了借景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分别阐述了远借,邻借,仰借,俯借等不同的直接借景方法的具体应用及效果,并对借景典型例子大观园作了具体说明,以期引导今后“借景”手法继续在园林及建筑设计中的合理应用,从而创造理想的效果。

希望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国园林的造园精髓,并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之中。

关键词:借景;园林景观;作用;大观园
1 引言
在绝大多数园林作品中,景观是需要去创造的,尤其在现代园林绿地中更是不乏这样的景观,造景就成为园林景观存在的主要手段了。

造景可以是主景也可以是配景;可以是规则式的,也可以是自然式的,还可以是混合式的。

不论创造的是哪一种形式的园林景观,都需要一定的布局章法和规律去遵循,那么这些景观在创造的时候又需要用哪些手法或手段去实现呢?根据不同的景观需求可以采取相应的造景手法,比如,对景、障景、隔景、框景、漏景、添景、夹景以及借景。

借景、对景、分景是园林组景手法中较为常用的三种,尤其是借景,《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1】。

2 借景简述
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

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

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

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
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1】。

2.1 借景的概念
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写到“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因者就地审势,就是说园林造景要善于因地制宜的借用别的景物,使之成为园林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要借的巧妙,借的合体、适宜,天衣无缝,不露人工痕迹,和园内景物、空间环境和谐统一、融为一体【2,3】。

由此得出:借景就是根据造景的需要,将视线所及的园内外优美景色组织利用起来,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使其成为园景一部分的造景手法。

借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借景是借园内外的景物,而广义的借景范围更广,不分远近,凡是能用来造景、组景的东西都可以借来为我所用,甚至包括意境、遐想这些虚的东西。

2.2 借景的作用
《园冶》里有一篇论及借景重要性的文字:“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不分远近,晴峦耸翠,绀宇凌空,极目所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斯谓巧而得体者也。

”就是说借景能使可视空间扩大到目力所及的任何地方,在不耗费分工财力,不占园内用地的情况下,极大地丰富园林景观。

因而,总结得之:借景有扩大空间、丰富园林景观、增加园景变化的作用。

2.3 借景的内容
《园冶》云“构园无格,借景有因。

切要四时,何关八宅。

”、“因借无由,触情俱是”。

造园要因地制宜,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借景却有一定的依据。

与四季变化的气候密切配合,而与方位方向等的关系不大。

借景并无一定的缘由,凡是能触景生情的皆可成为佳境。

借景的内容很广泛,这里我们就借景广义的含义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⑴借天时,就是因时而借,一日之间,朝霞夕阳,繁星月夜;一年四季,春花烂漫,花红叶绿,红叶斑斓,玉树琼花,这些都可以因时而借来表现不同的意境。

如:颐和园中的“夕佳楼”,它的名字取自晋代陶渊明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楼上观看落日的余晖照耀群山的景色,是非常美丽的。

还有“锤峰落照”,每当夕阳西照,漫天红紫。

此时,东山的磬锤峰金碧辉煌,宏伟壮丽【4】。

还有其他如“紫气东来”、“赤城霞起”、“寅辉”等等都是体现一日之间变化的景点。

春景——春天柳树展枝、春花烂漫。

苏州拙政园里有“海棠春坞”,院内海棠两株,初春时分繁花似锦,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与海棠花相呼应,庭院虽小,清静幽雅,是读书休憩的理想之所。

杭州西湖的“苏堤春晓”、“柳浪闻莺”等等也都是体现春天烂漫景观的。

夏景——夏天烈日当头,渴望浓荫覆盖,花红叶绿。

杭州西湖有“曲院风荷”,满池的荷花亭亭玉立,让人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优美诗句,赏心悦目。

承德避暑山庄有“佳荫轩”、“香远益清”,苏州拙政园里有“荷风四面亭”、“远香堂”等等也都是描写夏景的美景【5】。

秋景——秋天红叶斑斓、金桂飘香。

北京香山植物园在红叶的映衬下展示着秋之韵。

苏州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意为闻桂花飘香之轩,这是以虚景名轩,以嗅觉造景,每值中秋佳节,桂香浮动,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还有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洛浦秋风”无不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秋色。

冬景——冬天玉树琼花、白雪皑皑。

承德避暑山庄有“南山积雪亭”,是观赏山庄初冬雪景为命题的一组苑景,体现了塞北高寒,岭上积雪经久不消的景观【7】。

还有扬州个园四季假山中的冬山,白色宣石隐喻着积雪,墙上园洞送来阵阵北风,俨然一幅冬景图展现在眼前。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因时而借的诗词、楹联等,都为因时而借增添着艺术的气息,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⑵借风、借光影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风篁弄影”的竹林景观——风吹起,竹梢动,月影移墙,渗透着凄凉、冷清之意境。

⑶借花利用有花植物的形、色、香造景,创造诗情画意的意境。

拙政园中的“玉兰堂”、“雪香云蔚亭”、“闻木樨香轩”等景点无不散发出玉兰、梅花、桂花的香味,而清新宜人。

2.4 借景的形式
①因高借远、邻借远借主要是借园外远处的风光美景,也就是说,只要极目所致的远景都可借资。

我国古典园林中不乏闻名的实例:颐和园借入了西部玉泉山的宝塔;苏州拙政园介入了附近的北寺塔等等。

远借必然有高度,或观赏者或被观赏者有一定的高度要求,但产生的仍然是平视效果。

邻借则对景物高度要求不严格,且距离很近。

“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邻借的效果。

还比如苏州沧浪亭,外临清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绕园而出,借助复廊既观园内之景,又观园外之景。

此种布局融园内外景于一体,借助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远空灵
的感觉。

②俯借、仰借、平视互借当视角发生变化,就出现了俯视、仰视的效果。

由高向低俯视所看景色,如站在颐和园万寿山上俯视昆明湖及其周边的知春亭、西堤、十七孔桥等景点。

由低向高仰视高处景物作为借景,如站在万寿山脚下仰视,可借蓝天白云作为佛香阁背景,更衬托出皇权的威严。

在许多森林公园中能看到仰视的俯视的效果。

景观之间是可以互借,俯仰可互借,平视亦可互借(即成对景)。

③凭水借影说到“影”,我们就不能不提水中之倒影,凭水借水中倒影来丰富画面,增强虚实对比,提升景致的品味,雅俗共赏。

比如,在强烈的日光照耀下,建筑倒影于水中,描绘出了光影交错,金碧辉煌的美丽画面;还有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内湖”,建筑、植物等要素在湖中都留下了清晰美好的映像。

④借鸣绘声借用水声、风声、雨声、动物鸣叫等声音也可以产生出不同凡响的效果。

拙政园有“留听阁”,取自“留得残荷听雨声”。

还有避暑山庄的月色江声、万壑松风,洛阳八景之一的马寺钟声等等都是以听觉为主的景点,做到了“绘声绘色”。

⑤遐想借虚就是利用特定景观,启发人的联想,发掘诗情画意的意境,达到更高更美的境界,富有传奇浪漫色彩。

以上几种借景形式中也包含了借意境,此处不再多说。

综上所述,内借外,此借彼;山借松涛云海,水借蓝天白云;东借紫气东来,西借晚霞余晖;春借花树烂漫,夏借浓荫覆盖,秋借红叶斑斓,冬借残雪枯干;镜借风景返照,墙借疏影横斜;松借坚毅挺拔,竹借虚空高洁……
3 《红楼梦》园林建筑之借景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曹雪芹除了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造园师。

他的大观园则是他自感“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得意之作。

大观园的建造折射出清代园林的造园方式与审美。

曹雪芹在他的巨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正是清代园林最完美的代表,无轮从造园设计思想、建筑布局、景点设置、植物配置、装修陈设到油漆彩绘,都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与伦比的最高境界,最杰出地集园林建筑艺术大成的“天上人间诸景备”的中国古典园林。

书中曹雪芹继承与发展、创造了中国古典园林
的理论和实践,大观园成为一座融合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建筑、园林等精美的综合艺术品。

说道园林的建造不得不说一些造园规则与立意,关于园林,大观园属于南派园林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为贾妃省亲修的别墅,属于私家园林。

大观园的建造符合南派园林的共性:因地制宜、小巧玲珑、寄情个性。

立意合乎“按时景布置、水旁安亭,花间隐树”取景之意。

从大观园看清代园林的巧妙借景,以实现园林的诗情画意。

借景即借自然之美。

《红楼梦》第17回中作者通过宝玉的口道破了什么是自然之美:“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不负郭,背山山无脉,近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

峭然孤出,似非大观。

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4】。

古人云:‘天然图画’二字,正是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巧而终不相宜”。

首先从大观园相地看清代园林的借景。

明末清初造园大师计成在《园治》中反复强调“体宜因制”的造园思想与创作思路,也就是造景要因地制宜,向往自然,追求天趣。

《园治》中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叫做“境由人作,宛自天开”,而大观园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

以已有建筑为据,以原有自然风景为景,巧加组合改造、加工、剪裁,从而形成精练概括的风景,典型化的自然。

这种借景,点景,添景,最大限度内利用原有景观的实现“境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审美。

借景则借自然之美。

在中国园林布局上,“山”是园之风骨,“水”是园之命脉,无山则无景观,无水则无生气。

所以,大观园也首先注重“水”,说“会芳园本是从北墙下引来的一脉活水,亦无烦再引”,且置“沁芳闸”控制水量。

在这里,“近宅”,既便元妃之省亲,又避贾母外出之劳,利用旧有水源,以及山石花卉,更是一举两得之事。

这里既借助了东府人工之景,也借助会芳园的自然水景。

“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而在大观园东部的佛庙尼庵,隐在山间林中。

尼庵内花木繁盛。

种的梅花,高出墙外。

这里造景就有一种“深山何处钟”,“禅房花木深”的诗意。

大观园园景因地制宜,巧妙的的互借,使园景逸趣横生。

在稻香村隔池遥
对,有一个以山景取胜的观赏娱乐风景小区。

可以登高望月,临水观鱼。

这区的山石峥嵘,石洞幽曲,林木苍翠,树老枝虬,正如妙玉联诗云:“石奇神鬼缚,木怪虎狼蹲。

”建筑有凸碧堂、凹晶馆、嘉荫堂、长廊等,均是结合山形地势起造,形成园林风景的点景,也是不同意趣的观赏处。

大观园的风景构图反映了用地形对比布置建筑作景这一点。

凸碧堂盖在山脊上,凹晶馆建在山凹池边,利用了山脊水边,一上一卜。

凸碧堂是,一所敞厅,四面临空,可以远望;凹晶馆四周装有窗格,窗外是栏杆走廊,可以倚栏观池。

建筑形式的处理,有明有暗,一开一闭。

两座建筑都是为赏月观景而设,“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上凸碧堂去,“有爱那浩月清波的,就到凹晶馆来。

在不同的风景环境里,满足了人们同一的观月的意趣”,古典园林风景能引起人们美感情趣就在于园景掇山并不高,凿水也不深,却能使人看去,冈峦起伏,水波汀洋,林树葱郁,富有真实感。

还有因借外景,扩大园景,园路常曲,桥长多拆,缩小建筑比例尺度,使人有小中见大的错觉。


大观园反映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园林建筑总体规划及布局符合我国园林改造自然,再现自然美的本质,园林山水的主次,园林风景艺术的处理,园林题字,园林花木的经济性都都反映出我国古典园林的特征和艺术性【5,7】。

有很多建筑构思与法则值应用到当代建筑中。

尤其像借景,借自然之美实现有限空间的无限性。

借景手法在中国很早就被运用于建筑和园林设计艺术中,在长期的学科渗透和理论拓展过程中形成丰富的传统美学养分,也为现代室内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因此对如何应用借景的手法使空间环境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丰富空间层次和审美情趣,和如何应用借景手法与室内空间更好的融合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的课题研究也尤为重要【6,7】。

总而言之,借景,借声借形借色,借天借地,借远借近,借情借意,可以说是抒发胸怀,放眼环宇!借景大大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尤其是借人力所不能为的自然景物,而丰富了园林景观,增加园景变化,取得事倍功半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园冶》(明)计成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2] 陈从周. 惟有园林[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
[3] 过元炯. 园林艺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4] 黄永高, 奚惠良, 沈志远. 论观赏竹与园林造景[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36): 11914-11915.
[5]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6] 吴晓燕. 借景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 2012, 38(1): 12-13.
[7] 刘贵鹏.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美学思想[J]. 农技服务, 2008, 25 ( 12): 107 - 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