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堰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二下·舒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

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

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____。

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破和探索改变,()。

更有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以____的语言涂鸦从事所谓的诗歌写作。

因此,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性,是百年新诗历史特别是中国诗人所证明的诗之大道。

百年中国新诗的合法性,就是真实地记录并表达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自由解放的百年,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联袂激进者惊世骇俗心灵历程
B . 携手激进者惊世骇俗心路历程
C . 携手冒险者石破天惊心路历程
D . 联袂冒险者石破天惊心灵历程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一些人这样认为
B . 一些人这样认为,诗歌面貌模糊已成事实
C . 以致出现了诗歌面貌模糊的现实,一些人这样认为
D . 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特点,这一诗之大道已被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

B . 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需要提升,这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早已证明的诗之大道。

C .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的诗之大道。

D .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这是百年新诗历史特别是中国诗人早已证明的诗之大道。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20高一下·郑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到了宋代又有了新的表现和探索,这较好地体现在诗和词这两种当时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中。

在宋代诗词中,一方面有围绕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方式方法进行的细致描写,另一方面还贯穿着一些具有强烈人文意识的独到理念。

宋代诗词细致描写了对待野生动物的各种场景和操作环节。

其中以和善仁爱的方式对待野生动物的活动也有不少记载,由于场合和条件不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

一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尽量以善心慈念对待野生动物。

王安石的《放鱼》说:“捉鱼浅水中,投置最深处。

当暑脱煎熬,翛然泳而去。

岂无良庖者,可使供七箸。

物我皆畏苦,舍之宁啖茹。

”这是荆公所记自己救鱼食素的一次生活经历。

苏东坡《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说:“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这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能碰到的事,举手之劳可以为动物放一条生路。

虽然东坡的说法有一定宗教背景,但对普通人也有启示意义。

二是尽量人道地对待捕获的野生动物。

人类在和野生动物的“交往”中肯定会捉取大量野生动物。

除大部分被杀掉之外,人类还有较为“友善”地对待它们的方式方法。

宋代有大量的放生活动,这在诗词中有许多描写。

欧阳修《驯鹿》讲到自己想放掉一只被网捉住的鹿,“南山蔼蔼动春阳,吾欲纵尔山之傍”“饮泉啮草当远去,山后山前射生户”,他不仅希望这头驯鹿回到适宜自己生存的山野之中,而且规劝它避开猎户。

不过,当时诗人们关于放生产生了意见分歧。

杨备《长命洲》写道:“狐狸口腹应潜饱,就死多于日放生。

”放生的动物大多被狐狸吃掉了。

马之纯《长命洲》写道:“不杀自然能不放,却将实祸博虚声”他认为放生实际上是一种导致动物灾祸的方式,但放生者却得到了好的名声。

这里杨、马二位是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反对放生这种形式。

还有一种方式是把捕获的野生动物饲养起来。

赵有诗写道:“马寻旧路如归去,龟放长淮不再来。


三是在渔猎活动中尽量给野生动物留一条生路。

渔猎是人类的一种十分残酷的实践活动,在传统社会中它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在这种活动中更有保留“一念之善”的必要性。

范仲淹写有《观猎》一诗,讲到对野生动物的残杀,但同时也强调“惟开三面者,盛德播弦匏”。

他借助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强调要给野生动物留下一线生机,实际上是在保留动物的族类。

苏辙《和子瞻司竹监烧苇园因猎园下》讲道:“吾兄善射久无敌,是日敛手称不能。

凭鞍纵马聊自适,酒后醉语谁能应?”苏轼在这种烧猎中不愿射野兽,应该和他对这种猎杀野兽的方式不满有关。

秦观《和裴仲谟放兔行》郑伯英《放龟》写了诗人从猎人、渔夫手中买下兔、龟放入山林、水泽的事。

从先秦时代起,我国就有渔猎而不斩尽杀绝的传统,在宋代这一传统仍有较多表现。

可以说,宋代诗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类和野生动物关系的真实状态。

从思想资源来看,这些善待动物的理念主要来自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佛教的慈悲观念,在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可以从宋人的思想和实践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摘编自刘东超《宋代诗词中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诗词中,宋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念,仅是通过细致描写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方式和方法来表达。

B . 从宋代诗词作品的细致描写中可以看出,以和善仁爱的方式对待野生动物的行为是当时宋人的共识。

C . 对待捕获的野生动物,人类较为“人道”的方式有放生和饲养,但杀掉仍然是主要的处理方式。

D . 苏轼不愿在烧猎中射野兽,体现出他的“一念之善”,也反映出他对渔猎活动必要性和合理性的质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先总说再分说的结构,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宋代诗词中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

B . 文章第二段引用苏轼的诗句,旨在论证在宋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以善心善念对待野生动物的理念。

C . 文章第三段采用举例论证,阐述了宋代诗人们对待放生活动的不同态度,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 . 文章第四段举秦观和郑伯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渔猎而不斩尽杀绝”的传统在宋代有较好传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不少宋代诗词内容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待野生动物的善心慈念,这有助于现代人较大程度地了解宋代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B . 正是宋人有大量的放生活动,宋代的野生动物得以大量存活,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非常和谐。

C . 范仲淹在诗作中引用了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表明“渔猎而不斩尽杀绝”的传统从先秦时代就已经开始。

D . 宋人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可以为当下我国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这一举措的落实提供借鉴。

3. (9分)(2020·榆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

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

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

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

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

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伦理委员会。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

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

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B . 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机器人专家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现出了恐慌。

C . 人工智能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

D . “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B . 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C . 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D . 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B . “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C . 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D . 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4.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祖母的季节
苏童
祖母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神态宁静而安详。

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情。

去年秋天是我祖母的弥留之际。

我们家的
人都记住了那些下雨的日子。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

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

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祖母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

“这水里有小青蛇。

小青蛇游过的水里,长苇子都是甜的。

”祖母采着青粽叶,时不时俯视身下的湖水,湖水波动着,把她穿蓝袄的影子搅碎了。

突然手里抓的苇叶掉落了。

祖母颤抖着,告诉我她刚才看见了祖父的脸。

“老家伙来拉我走了。

”祖母对着湖水自言自语。

家里人猜祖母是看见了游过水下的小青蛇。

我祖父属蛇,村上人都喊他小蛇儿。

他十七岁娶了我祖母,我祖母就成了“小蛇儿家里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

”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我祖父也死于秋天。

死于异乡异地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

据说他是在新婚的五天后出走的,走了就没再回来。

祖母守着他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的事。

许多年了村里人还是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

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船来到湖北一个码头上,遇见了我祖父。

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

他跟着老寿爷上了贩米船。

他帮着村里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着老寿爷进了一家小酒店。

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后还吃了八只粽子。

“你回去吧,你儿子会满村跑了。

”老寿爷说。

祖父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

”后来祖父把他的二胡交给贩米船上的人带回家。

从我记事起,那把二胡一直高高挂在一家人的头顶上。

有一年过年前,我母亲想找块布把那把二胡擦一擦,但是猛听见下面祖母惊恐的喊声:“凤英子,你不要动它。


“我把它擦擦干净。

”母亲回过头来说。

“不要擦。

”祖母固执地说,她盯着我母亲的手,眼神里有一种难言的痛苦。

去年秋天不是好季节,那没完没了的雨就下得不寻常。

祖母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

“活不过这个冬天了。

”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

就是那个下雨的午后,祖母第一次让我去把房梁上的二胡取下来。

我在梯子上向那把二胡靠近时,心止不住狂
跳起来。

“刚才你看见他的脸了吗?”祖母问我。

她的脸上浮起了少女才有的红晕,神情仍然是悠然而神秘的。

我摇头。

“你这个傻孩子,我死了二胡就是你的了。

”祖母说,她闭着眼睛回忆着什么,脸上的红晕越来越深,“那老鬼天天跑到我梦里拉琴,拉得好听呢。

”有一个瞬间我感到紫檀木二胡在怀里躁动,听到了一阵陌生的琴声从蛇皮琴筒里涌出来,越过我和祖母的头顶,在茫茫的雨雾里穿行。

我抓住了马尾琴弓。

琴弓挺轻的,但是似乎有股力要把我的手弹回来。

“你这个傻孩子,你怎么不拉呢。

”祖母焦灼起来,她猛地睁开眼睛,带着痛苦的神色凝视那只二胡。

秋天下最后一场大雨的时候,我母亲从箱子里找出了祖母的老衣。

母亲把红色的老衣挂在她房里,光线黯淡的房间便充满了强烈的红光。

后来我母亲打开了祖母常年锁着的一只黑漆木盒,木盒里空空的,我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走到后门去。

“没有了。

”母亲对父亲说。

“什么没有了?”“那块金锁。

”母亲说。

我父亲沉默了一阵子,来到祖母身边,轻轻地把她从昏睡中唤醒。

“娘,你的金锁呢?”
“没了,早没了。

”祖母那会儿依然清醒,她定定地看着父亲的脸。

“娘,我们不要,让你老带走的。

”母亲说。

“我不带走,死了还带金锁干什么?”祖母说完真切地微笑了一下,那是她一辈子最后一次微笑。

祖母闭上眼睛了,不再说话,微笑也渐渐消退。

清明去扫墓的时候,母亲带着锡箔和纸钱,我拿着一株迎春,父亲却在臂弯里挟着祖父留下的那把二胡。

祭坟以后,我看见父亲把那把紫檀木二胡放在坟头上,坟上的火光猛地黯淡了一下,随之又蹿出一群枫叶般的火苗来。

我祖父的紫檀木二胡被点燃了。

在一片寂静中,我们听见那把二胡在火苗的吞噬下发出一阵沉闷的轰鸣,似乎有什么活物在琴筒里狠狠地撞击着。

“是你爹的声音吗?”母亲的声音打着颤。

“不,是娘的声音。

”父亲庄严地回答。

当蛇皮琴筒发出清脆的开裂声时,我先看见了从琴筒里滚出来的金光闪闪的东西。

那东西渡过火堆,渡过父母亲的身边,落在我的脚下。

那是我祖母的金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采用了动作描写,表现出祖母达观地对待生死。

B . 小说注重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走到后门去”,表现出母亲害怕被婆婆发现的紧张心理。

C . 二胡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在祖母心中,二胡是祖父的寄托;祖父让老寿爷将二胡带回,表明他对祖母爱情的忠贞。

D . 小说不靠情节取胜,作者不动声色地表情达意,如包粽子、金锁藏在二胡之中等情节都具有深刻含义。

(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祖母的季节”为题目,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20高一下·哈尔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

举孝廉,袁绍以昭领魏郡太守。

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

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

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

表荐太祖。

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伯之力也。

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

然朝廷新还旧京,远近跤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

”太祖曰:“此孤本志也。

”以昭为冀州牧。

太祖表封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

后昭建议:“宜修古建封五等。

”太祖曰:“建设五等者,圣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何以堪之?”昭曰:“今民难化,甚于殷、周,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

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

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宣稍建立,以自藩卫。

”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

文帝即王位,拜昭将作大匠。

及践阼,迁大鸿胪,进封右乡候。

明帝即位,进爵乐平候,邑千户,转卫尉。

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曰:“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

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帝于是发切诏,斥免诸葛诞、邓飏等。

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董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
B . 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
C . 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
D . 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河内,中国古代区域名称,黄河以西称作河内,黄河以东则称为河东。

B . 五伯,即五霸,历史上对此有多种解读,但多指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

C . 祭酒,原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

D . 孝悌,指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孝悌”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董昭料敌制胜,取得突出政绩。

他在担任魏郡太守期间,郡内非常混乱,盗贼纷起,他巧用计谋,一举扫除了盗贼,保证了社会的安定。

B . 董昭多谋善断,具有远见卓识。

他在归顺太祖曹操后,帮助曹操分析形势,梳理远志,说服曹操接受爵位,加强自我保护,深得曹操欣赏。

C . 董昭认识清醒,深得治国之要。

在辅佐明帝的时候,对当时社会的颓风弊俗的认识深刻,明帝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斥免多人,革除了奸弊。

D . 董昭忠心耿耿,成为曹魏元勋。

从为曹操助画方略开始,他始终心系曹魏,多方谋划,累有功勋,既是曹魏的谋士、重臣,也是开国元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8高二上·吉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董判官
高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