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仉[zhǎng]:姓。 躄[bì]:仆倒或腿瘸。 踊[yǒng]:往上跳。 所以:用来。 贾[gǔ]人:商人。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朔[shuò]望:朔日和望日。农历每 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
文庙:祭祀孔子的庙。 揖[yī]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 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 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 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 “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 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 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 也。”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 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 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 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 揖让进退,孟子见之,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 居于此。
03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 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 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
正面:生—有甚 于生—不为苟得
举例论证:—— (不受嗟来之食)
舍生 取义
对比论证
反面:死—有甚 于死—有所不辟
举例论证:—— (不辨礼义受万钟)
停止 音节助词,无义 本性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 鱼用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价值低 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 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 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 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 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提 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用脚踢 因轻视不肯(接受) 高位厚禄 通“辨”,辨别
有什么好处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侍奉 通“德”,感激 通“欤” 通“向”,从前
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接受
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样看来
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01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用类比(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 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02举例论证
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 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 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为宫室之美为之 wèi wéi
所恶莫甚于死者
wù
得我与
yú
一箪食
dān
蹴尔而与之
cù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能愿动词,喜爱的,所想要的东西。为“所”
“兼”是副词状 舍弃
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常做主语或宾语。
语置后,同时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积累”与“知识” 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幸福,为 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 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违法犯罪等
所厌恶的
做,干 由于这个原因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这 因为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丢失
不仅仅
这
者能勿丧耳。
罢了
没有礼貌地吆喝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
表修饰 给 饥饿的过路
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 喻,引出“义”比生 命更重要,人应该保 持本心,舍生取义。 通过两种人生观的对 课文小结 比,赞扬了那些重义 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 见利忘义的人。
课文启示
告诫人们不辨 “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为 是不可取的。
道义
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
动词,超过、胜过 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厌恶 的,词
祸患 通“避”,躲避
性同所 状语后置,“所恶有于死者甚”
欲
一切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假使 取独
那么 可以用来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等这些善心。
孟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
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道理论证)
孟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 可得兼而舍鱼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 义”的论点。
孟母断织
孟子上学后,有一天还没到放学时 候就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刀就 把织机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割断的布, 散成一堆线头。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说: “你废弃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布, 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孟子受到很 大震动,从此成年累月努力学习,从不 中断,从不松懈,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壹 当你面对选择时,你会如何做出抉择?
积累文中文言词汇 壹
辨析本文的比喻、举 例、对比论证的方法。
贰
疏通文意,了解作者 的观点。 叁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肆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 时期邹国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代 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 子》属语录体,分《梁惠王》《公孙丑》《滕 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 篇,每篇又分上下两篇,全书共261章,是先秦 诸子文学中文学性较高的作品,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 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 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 保持“本心”而已。
孟
第二部分(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