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肉种鸡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丨年(第42卷)第7期
陈合强
(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海门226103)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B
现代肉种鸡均为宽胸品系,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对 料量变化更加敏感,具有很强的沉积肌肉组织的倾向,需要 密切关注体质量控制和饲料分配。
目前在伺养管理工作 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种鸡生产性能差异 较大,因此实际生产中预防生产现场出现的问题尤为重要。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饲养管理关键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体质量
周增重忽高忽低、不均衡;16~20 w周增重或增重率 不达标;产蛋高峰期母鸡过度超重;产蛋后期公母鸡体型 差异不匹配;对体况监测不重视。
1.1.2均匀度
分群过晚;育成前期均匀度不理想;育成后期和产蛋 期均匀度维持不好。
1.1.3光照
坏灯泡没有及时更换,光照强度不均匀;遮黑不严密;同 一栋鸡舍使用不同强度的灯泡;频闪灯出现后没有及时更新。
1.1.4饮水
有效水位不足;饮水器漏水或水位太高;使用水线时 水线不平直;水压过高或过低,水流量不足;乳头漏水或不 出水;水温控制不合理。
1.1.5饲喂
有效料位不足;料线或料槽间距不够;称料不准确、加 料不均匀、指导料量错误。
1.1.6免疫
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不到位;免疫反应大;免疫操作 不规范。
1.1.7伺养环境
温度不稳定或温差大;相对湿度低;词养密度大;垫料 管理缺失;光照不均匀;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
1.2不同饲养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育雏期
食欲培养不好,有的企业仍使用粉状料导致采食量 低;种公鸡早期体质量不达标、种母鸡过度超标或个别种 母鸡体质量不达标;公母鸡体型和体质量差异不合理;对 早期均匀度的控制重视不够;育雏温度过高或过低、垫料
文章编号1004-5090(2021 )07-0006-05
温度低;相对湿度不达标;没有真正关注体感温度,对温湿 度与通风的关系重视不够;温度计或温度探头放置的位置 不合适;光照强度不足或不均匀等。
1.2.2育成期
对称重的重要性重视不够;遮黑不严密,转群时后舍 光照强度高于前舍;育成后期均衡的周增重、总增重和增 重率不达标;对体况评估认识不足.体况发育差;累积营养 不足;加光时机错误。
1.2.3产蛋期
公母分词不彻底;加料时机错误,高峰料量过高或过 低;加料过早或过晚、降料幅度过大或过小;直观监测项目 如蛋重、产蛋重、双黄蛋比例等做得不细致或无监测;窝外 蛋比例偏高;死淘鸡不减料;体质量超重现象普遍,公母鸡 体质量差异不合理等。
1.2.4种公鸡
育成期词养密度过高;早期均匀度不理想,混群后均 匀度出现明显下降;育成期公母鸡采用同一种喂料器,育 成期和产蛋期公鸡使用不同的词养器具;体型过大或过 小;公鸡死淘率高,公鸡腿病及足部肿胀、感染;25~35w 部分公鸡状态下滑,45 w后受精率下降快;产蛋后期公母 比例不够或有效公鸡数量不足等。
1.3生产性能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1.3.1鸡群健康状况出现问题
鸡群健康状况差对成活率、产蛋率和受精率等都会产 生不利影响。
生产实践中如鸡群出现病毒性、细菌性或其 他疾病都会导致生产性能下降、死亡率高。
1.3.2鸡舍环境控制不佳
主要是温度与温差、通风、通风与温湿度的协调、光 照等。
1.3.
2.1温度及温差保温伞工作不正常、保温棚塑料 (彩条)布相邻小棚联结处缺损、门窗破旧漏风形成贼风、工人丁作时嫌热敞开鸡舍窗门或从窗门进出后忘记关闭,造成低温或瞬间低温。
1.3.
2.2温度突变温度突然升高或降低,如夏季出现持续 闷热天气,舍内形成高温环境;冬季突然遭受寒流袭击,舍内 形成低温环境,会使鸡群采食量下降,产蛋量亦随之下降。
美兰生扬
^i i2021年(第42卷)第7期____________________
1.3.
2.3通风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必须有足够的通风,污浊的空气会影响呼吸系统,进而引起鸡的呼吸道疾病。
1.
3.2.4温湿度与通风协调不一致对温湿度与通风的关系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考虑体感温度的重要性,导致鸡 群发病。
1.3.
2.5光照育成期遮黑不严密,漏光现象严重,影响 品种性能的正常发挥。
1.3.3累积饮水不足
水压过低或过高、水线出现气阻、水流量不足、水线高 度不适宜等造成供水不足,导致种鸡累积饮水不足,影响 生长和产蛋。
1.3.4羽毛覆盖差
主要是由环境、营养和应激因素引起。
若饲料分配不 均造成营养不足,易产生掉毛或断毛。
因产蛋率下降而富 裕了公鸡,造成交配过度,羽毛覆盖差。
育成期均匀度低, 24 w低于75%,造成产蛋期采食不均,胸肌大、脂肪少,种鸡 停产会造成掉毛或断毛,中后期产蛋率和受精率下降快。
1.3.5生物安全措施缺失
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鸡群健康 出现问题。
2预防措施
表1公母分开喂料,训练公鸡
性别-
喂料器类型
做法
育成期产蛋期
6盘盘
首先转移母鸡9盘链条
6链条盘
首先转移公鸡$链条链条
5盘盘
同时转移公母9链条链条
6链条盘
首先转移公鸡9盘链条
高均匀度。
在有较大应激或鸡群发病时,应停止限饲,待
问题解决后再限词。
2.1.1.3重视遮黑工作遮黑应严密,任何地方都不能有
漏光现象出现。
2.1.1.4关注体况l~l l w供给含有高蛋白和氨基酸的
伺料,保证适宜的骨架大小和良好的羽毛覆盖。
腹部脂肪 少时肥胖不是问题;胸部肌肉过大腹部脂肪低是有问题 的。
最佳的胸肌比例为22%,此与产蛋的持续性有关,建 议的腹部脂肪占体质量的比例如表2。
母鸡在加光时的 均匀度是管理的关键,最终目标是达到性成熟一致,性成 熟同步意味着准时开产。
2.1达到关键年龄阶段的目标
肉种鸡不同年龄阶段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错失 该阶段其生长发育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在下一阶段也无法 弥补且不可逆转。
不同阶段的管理重心存在差异,如10 w 前重点抓好鸡群体质量和体型均匀度的控制,10 w后重点 关注体质量和周增重增长、体况、脂肪沉积和换羽情况 等。
因此实际生产中应重点考虑育成期的光照控制、体质 量、体况和均匀度的管理、加光刺激、羽毛覆盖、高峰料量 的添加与减少、种公鸡日常管理等。
2.1.1加强育雏期和育成期的管理
2.1.1.1生长发育曲线骨架发育始于早期,4〜5 w达到 50%,12 w达到90%,对产蛋期有较大的影响;前期进行周 中称重以调整周增重方案,尽可能达到4w末的体质量标 准和较高的均匀度。
14 w后体质量增重加快,应有一定的 脂肪沉积,胸肌呈V型;21 w80 %的母鸡胸肌呈U型。
15〜24w周增重较快,脂肪开始沉积,21~22w胸肌呈U型,期 间油苗免疫强度大,应进行温和限饲。
20~24w是增重最 快的阶段,应经常检查脂肪沉积、生殖器官发育,适时转 群、混群和光照刺激。
早期公鸡体质量如不达标,除缩 短光照时间、延长颗粒破碎料的使用时间外,选用肉鸡 花料作为开口料也是不错的选择。
每周检测公鸡的体质量和身体结构发育情况,是取得和维持最佳受精率和 孵化率的捷径,最好的办法是在育成期和产蛋期使用同 样类型的喂料器(见表1)。
2.1.1.2合理限饲当鸡群吃料时间快于3~4h时开始限 词。
尽早采用限伺程序,不但有利于逐渐撑开鸡只嗉囊和 肠道,降低暴食死亡的概率,而且有利于鸡群均匀采食,提
表2建议的腹部脂肪水平
周龄202225304050 60
腹脂
占比/%
0.5-0.70.8-1.2 1.5-22-2.2 2.2 〜2.4 2.4~2.6 2.6~2.8 2.1.1.5适时加光 20 w种母鸡累积采食92.09 MJ的能 量和1 200 g的平衡蛋白质。
在加光前从体质量和周增重、均匀度、体况(胸肌发育)、腹部脂肪、耻骨间距、性成熟 的同步性、主翼羽更换、营养累积、外观和外貌等方面对鸡 群进行正确评估,以确定最适光照刺激时间。
2.1.2重视产蛋期的管理
2.1.2.1产蛋期体质量控制统计结果表明,实际体质量 越接近标准体质量,生产水平越高。
25~32 w的总增重应 达到555~610 g,体质量涨幅为19.8%~21.0%;高峰后周墻 重应保持在20~15 g;增重不足影响产蛋率的维持。
2.1.2.2进人高峰期的词喂从光照刺激到开产,喂料程 序确定还需考虑如下因素:母鸡体质量;蛋重控制;双黄蛋 的比例2%~4%;降低产蛋高峰期的死亡率,如脱肛、产蛋 猝死综合征和脂肪肝等;监测周死亡率并进行分析。
根据 产蛋量和体质量情况增料,通常产蛋率每提高5%增加1次词料,产蛋率70%~75%时达到高峰料量。
如果鸡舍温 度超过26 1、产蛋高峰达不到标准、开产时鸡群超重、所 使用伺料的粗蛋白和代谢能与标准建议的不符,高峰料量 应做调整。
2.1.2.3高峰后及时减料当体质量开始超过高峰后的目标周增重15~20 g、日产蛋率保持稳定5~7 d不再增加,须开始减料。
同时还应考虑蛋重和产蛋重,现代肉种鸡最
m
W I N W Q R L D 万华畜牧设S 河南万华畜牧设备有限公司:
超高层恒温式养殖设备开创者
坛
2021年(第42卷)第7期
大的产蛋重为52.3 g , —般出现在产蛋高峰后2 w 并持续 几周,所以高峰料应维持一段时间。
高峰后每次减料不超 过lg ,减料后应观察产蛋率的变化,下降快的应重新加 料;母鸡脂肪沉积少,减料应慢一些;一般高峰后减料6%~ 10%,产蛋期采用3阶段词喂(蛋白下降、能量不变、钙提 高),母鸡产蛋期超重3%~5%,大于顺季体质量标准100~ 150 g ;换料周龄为35~50 w 或蛋重60~65 g ,目标是57~60 w 蛋重不超过70 g ,以使蛋重均匀、蛋壳质量好、污染少、孵 化率高。
2.1.2.4控制窝外蛋窝外蛋包括地面蛋和棚架蛋,不仅 具有极高被污染的机会,也会带来孵化厅卫生方面的风 险。
窝外蛋最理想的数目为零,但每批种鸡都会有种蛋产 在蛋箱外的现象。
如果鸡群整个产蛋周期窝外蛋的水平 超过2%~3%,那就成为一个问题。
产蛋初期窝外蛋的数 量会稍高一些,但到产蛋高峰期窝外蛋的比例应降至1%~ 2%,若窝外蛋的比例比这个标准高,需进行认真研究,寻 求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防止窝外蛋最佳操作措施主要有 通过训练让母鸡尽早使用产蛋箱、创造良好环境让母鸡产 蛋时一直待在产蛋箱内、避免容易诱惑母鸡产窝外蛋的地 方等。
实际生产中对种母鸡进行适当的训练使其在蛋箱 内产蛋可减少窝外蛋的数量。
2.2均勾度控制
2.2.1均匀度低的主要原因
饲料供应不当、饲喂空间不足、词料分布不均匀、词料 类型(破碎与颗粒)不恰当、营养成分不佳;水质差、水流量 小、乳头型号不正确;雏鸡在放置时没有按周龄大小分开; 通风不良;疾病挑战、疫苗接种太多、注射位置、注射剂量 不正确;不适当的分栏和不正确的鸡数;称重和记录不准 确、计算错误等。
13 w 时均匀度低且有大量超重母鸡的可 能原因有词料分配不良、料量增加过多、高密度、料位空间 太大、吃料时间太快(< 15 min )。
14 w 时均匀度低且有大 量母鸡低于体质量标准的可能原因有词料分配不良、10〜 12 w 时对菌苗有强烈反应、健康问题如球虫、寄生虫,词料 限制太严、光照强度过低(<1 lx )。
16 w 时均勻度低的可 能原因有词料分配不良、喂料空间不足或太大、吃料时间 不一致、过密、健康问题等。
2.2.2提高均匀度的措施
均匀度从出生后第1小时开始就要留意,育雏对均匀 度有重大影响且不能在后面弥补,如果均匀度良好,根据 平均值制定的管理就会更准确。
育雏管理不好会导致鸡 只无法在生命周期实现均勻的词料采食量并产生体质量 较小的鸡只,从而产生不好的体质量均匀度、较低的平均 体质量和较高的饲料转换率,影响种鸡的生产性能(表 3)。
必要时进行分级,喂料均匀,料量精确一致,周增重符 合标准,体质量曲线平滑,胸型合格,确保达到群体的一致 性。
母鸡均匀度的控制目标为1〇 w 80%、15 w 85%、 20 w 90%。
提供同等的机会如词养密度、采食位置、伺料 和饮水,饲料分配速度小于3 min ;育成期采食时间大于
40~45 min ,产蛋期1.5〜3 h 。
提供充足有效的采食位置,母 鸡0~4 w 5 cm 、5~8 w 9 cm 、9~12 w 13 cm 、13 w 以上 15 cm 〇 关灯时转料能使鸡群更安静、平等竞争、分布良好,保持较 好的均匀度、减少死淘率。
表3
均匀度对产蛋的影响
鸡群均匀度/%807570标准均匀度/%909090减少产蛋数量/枚
15
25
35
2.2.2.1检查嗉囊采食量的均匀情况容易忽视的是采 食速度不一致,采食量差异大。
采食后饮水前,在鸡舍不 同地点圈一部分鸡只逐一检查嗉囊情况;准备当天的词喂 量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样本与嗉囊大小进行比较;对嗉囊大 小进行评分,制定自己的评分标准。
2.2.2.2及时正确分栏每次进行分栏时,其目标是通过 调整料量和词养空间提高均匀性,以减少大小栏的差异。
分栏的第1个时机是在开水开食6~8 h 将嗉囊饱满度不好 的雏鸡挑出用单独的围栏分开词养;第2个时机7~10d 是 最佳时机;第3次分栏在3~4 w ;第4次分栏在7~8 w ; 10~ 12 w 第5次分栏将大中小鸡分成5~6个群体,每栏800~ 1 500只,有助于均匀度的提高;推迟分栏的时间越长,体 质量恢复就越困难。
如果伺料分配和饲喂面积良好,12w 前不需再分级,最适合母鸡分级的周龄是12 w 之前90% 骨架发育阶段。
2.2.2.3使用自动喂料设备实现均匀度良好。
大部分是 在3 w 时分栏,分栏后对不同类型的种鸡进行分类管理 (表4),提高均匀度。
使用自动喂料设备实现均匀度良 好,常见的做法是小栏和大栏都使用独立料线,中间有格 网,可移动分区,取决于大小鸡的百分比。
表4
分级及饲料量/g
周龄体质量较小/g
体质量中等/g
体质量较大/g
122222223434343373737445 (+8)40 (+3)38 (+1)546 ( + 1)42 (+2)40 (+2)647 ( + 1)44 (+2)42 (+2)748 ( + 1)46 (+2)44 (+2)8494947953 (+4)51 (+2)49 (+2)1055 (+2)53 (+2)51 (+2)1156 (+1)55 (+2)53 (+2)1257575613
59
59
59
2.3 光照管理
鸡舍最暗的地方必须至少20 lx 的亮度,更高光照强 度(>60 lx )会有更多好处(表5)。
7 d 后光照强度逐渐降至 5 lx 。
3~22 w 育雏育成期母鸡和公鸡采用连续不间断(8 h ) 的光照时间,育成期遮黑时间不少于18 W ,强度为5〜10 lx .
河南农开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厚德载物
敦行致远
2021年(第42卷)第7期___________________
黑暗期小于1lx,二者应有10倍的差异。
遮黑应严密,避免 漏光现象出现,特别应注意进风口、出风口、门框、气眼等地 方,以免影响种鸡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
每天校验时钟,保 证时间准确;定期清洁灯泡,发现损坏及时更换,确保所有 灯泡性能良好,光照分布均匀,避免出现阴暗区域。
表5育雏期光照强度与生产性能
育雏区域光照强度/lx80-10020差异7d体质量/g170162+8
21 d体质量/g845781+64
36 d体质量/g2*******+ 100
7 d死淘/%0.50.95-0.45
36 d死淘/%1.8 2.450.65
2.4饮水管理
水在动物体内所占的比例达70%以上,动物缺水5%会出现较大的应激;缺水10%会出现休克死亡。
优质饮水 是种鸡生命中的基本要素,是种鸡良好伺养管理中至关重 要的组成部分。
水是理想的营养品,每只雏鸡人舍后应在 24 h内每小时饮水1ml。
2.4.1水管选择
人舍主水管应选择较粗的管道,不易堵,能保证鸡群 饮水,同时还能做到冲洗一根水线时,其他水线照常供水。
2.4.2水压与饮水量
高水压并不意味着饮水量会更高,水压低饮水量会减 少20%以上,低水压需要雏鸡花更多的时间从饮水器处喝 到水。
在每次调节水压前都应检查垫料湿度和饮水量;每 次到访鸡舍都要查看可饮用水量,水线下理想的垫料湿度 为30%~35%。
水流量为90 ml/min的水线系统,每个乳头 饮水器最多供12只鸡使用;水流量为50 ml/min的水线系 统,每个乳头饮水器最多供10只鸡使用;使用过滤器(40~ 50 (m i滤网)时每周清洁1次。
2.4.3水温
肉鸡能忍受5~30 T的水温变化。
在20 T:以上,温度 每升高1丈,饮水量增加6%,词料采食量减少1.2%;在 温度每升高丨丈,饮水量会增加5%。
理想的水 温在水源处为10~14 给鸡饮用的水从来不应超过30 在前3 d应将水温维持在25.6丈,可饮用凉白开,水温如超过26.7 t,饮水量和每日增重将明显下降(表 6),高于30 ^会使肠绒毛膜变短,影响药物吸收,易引起 肠炎或肠毒综合征发生。
据试验,前4 d水温保持在4.4 T:、21.1t和37.8丈,每个温度90只肉公鸡,每小时检 查1次水温并调整到目标温度,测试7 d和14 d的体质量,结果如表7,如水温高于体温鸡只是不会饮用的。
接种疫 苗目标水温为20 T;,可在水箱中加冰获得此温度。
表6前4d水温对肉鸡体质量的影响
水温/t初生重/g7d/g14 d/g
4.446.5187501
21.247.4188501
37.846.7167463
表7水温与饮水量
水/t<510-14>30>44
饮水量
温度太冷,
鸡只饮水量减少
理想
温度
温度太暖,
鸡只饮水量减少
鸡只
拒绝饮水2.4.4水质
每年在源头测试水质,包括矿物质与细菌含量。
2.4.5洁净饮水系统
用50%过氧化氢加人硝酸银加以稳定,在养殖过程中 保持洁净的饮水系统,每周冲洗3次。
2.4.6密切关注饮水系统
执行饮水系统管理清单,如饮水系统用了多长时间、分配管线用什么做的、从水源到鸡舍需多长的管网、分配 系统有没有清洗过及有无死角等均要做到心中有数。
2.4.6.1检查加药器检测消毒剂和水量,比较比例是否 和设定的一样。
检查每分钟的水流量也有助于检查加药 器是否可靠,在重要的饮水阶段,软管较小会影响水流量。
2A6.2维护调压器调压器有滤网易堵塞,切记水流量 和水压不一样。
检查不同地方饮水器的水流量,从饮水器 处检查水流量,确认适当的静态流量。
调压器老化后会使 调压失效;水压管变脏时无法用来调压。
2.5饲喂管理
词喂管理的基础是“五准”:即鸡数准、称料准、加料 准、称重准、计算准。
种母鸡达到产蛋高峰前料量只能维 持或增加不能减少,产蛋高峰后料量逐渐减少,减少总量 不超过高峰料量的6%~8%;种公鸡的料量只能增加不能 减少。
在产蛋高峰前,种鸡都不能减少任何营养摄人。
限 饲时必须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种鸡维持料量的天数不能 太长,同时,限词方式转变时要逐步进行,以免造成应激。
每天必须在同一时间词喂鸡群,如果词喂时间不固定会影 响均匀度的提高和保持。
2.6使用仪器指导生产
2.6.1温度管理
建议采用保温伞温差育雏,以供雏鸡自由选择温度 区域。
随日龄增长,每天约降0.4~0.6丈,直至21^。
育 雏温度应以温度计对鸡舍和育雏区域的实际测定为准,不能以人的感觉为依据,人的舒适温度远低于初生雏所 需的育雏温度。
育雏前5(1,每天应检查两次鸡舍的温度 与湿度,5 d后每天检查1次,测定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自 动传感器的正确位置应与雏鸡高度一致或略高于鸡只头 部位置;经常用常规温度计核对自动控制系统电子传感 器的准确性。
肉种鸡最佳舍温为18~25 "C,一般控制在 4~30乞对产蛋性能的影响不大,13~16 t产蛋率最高,15.5~20 X:词料利用率最高。
2.6.1.1雏鸡体内温度雏鸡体内温度应保持在40.4〜40.6丈,超过41 T;时会张口喘气,低于40 ^时会太冷。
雏鸡在4d后能够控制体温,体内温度会升至41.5丈。
因此,进鸡时应随机取样检测雏鸡的直肠温度达到39.4~ 40.5 T;。
@康瑞诵达
KANG RUI TONG DA 河南康瑞通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企业定制、
源头直供
坛
2021年(第42卷)第7期
H M U
2.6.1.2雏鸡水分流失感觉舒适的雏鸡用鼻孔呼吸,在 24 h 内流失l ~2g 水分,如雏鸡开始喘气,意味着在24 h 内 它们会流失5~10g 水分,出现脱水情况。
由年轻种鸡生产 的雏鸡要求有更高的育雏温度(表8),因为它们产生热量 较少。
育雏温度低会导致死亡率增加(表9),主要是由于 弱小鸡淘汰率上升。
表8
温度与种鸡群年龄
曰龄湿相度1 (父母代=
于30w )
温度/丈
(父母代种鸡大于30 w )
0 30-5034337 40-60313014
40-60
27
27
表9
不同育雏温度对42 d 公母鸡的影响
项目
32 X
.
27 X
.
24 °C 7 d 体质量/g 138.11129.1120.7842d 体质量/g 2 335.98 2 298.47 2 258.38料肉比 1.803 1.829 1.862平均日增重/g 55.6254.7353.77淘汰率/%0.42 1.67 3.75腹水率/% 1.67 1.675死亡率/% 2.92 5.838.33
与标准对比0
0.78
1.66
2.6.1
.3垫料温度前2 w 的垫料温度对雏鸡来讲是至关
重要的(表10),因为雏鸡主要热量会由双脚散失,至少提 前24 h 或48 h 预温,在雏鸡到达前达到目标温度,可使用红外线温度枪测量垫料温度。
表10
垫料温度对雏鸡的影响
垫料温度/X : 2022 2426
28
30 32饲料转换率/% 1.52 1.51
1.5
1.49 1.48 1.47 1.46日增重/g
50
50.6 51.2
51.8 52.4
53
52.6
2.6.2垫料管理
每天翻垫料时必须将垫料全翻一遍而不要只翻表层,以 利于鸡群的健康。
垫料应干净卫生,无土块、羽毛、铁丝、木 块、石块、煤块等杂物,不允许有料桶及饮水器配件。
要牢记 垫料也是一种词料,雏鸡吃进去后会影响鸡群健康。
2.6.3空气质量
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雏鸡会减少活动、减少进食词料和 饮水、脱水情况增加、增重减少、发病率增加或后期心室衰 竭机会增加造成腹水。
鸡舍氨气味太大影响生产性能。
2.6.4合理通风
由于鸡群的大量活动,风机上灰尘堆积相当快,这对 风机的转速和发动机负荷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实践表明,
I 台36寸4叶片排风扇出口拆下来,1 d 时间粉尘堆积可达
到589 g 。
为节约能源建议在鸡舍环境允许的条件下,使
用最小通风量0.93 m 'V kg ; —般要求100 mVniin 的排风量需 要0.5 m 2进风口;利用侧风窗进行最小通风,通风小窗开启
宽度适宜,所需进风面积=排风扇x 排风效率+100x 0.5 m 2。
注意进风口与出风口面积的匹配,避免通风过度、通风不 足、负压太大、供氧不足、无效通风等造成通风不良。
2.7免疫管理
根据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免疫操作精确、有 效、到位;不空免、不漏免;在确保免疫质量的前提下,提高 免疫速度。
2.8建立健全全进全出的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体序应考虑鸡场选址、鸡场和鸡舍设计、操 作规程且应当具有强制性、实用性、成本合理性,其能有效 防止疾病通过人类或动物传人鸡场,降低疾病风险。
2.9种公鸡的管理
公鸡在鸡舍内占的比例较少,但对于雏鸡产量起到 10倍的作用,应保持育成期饲养密度3~4只/™2。
2.9.1公母混群
混群时尽可能使公鸡体质童、体型、性成熟的均匀度 保持一致,选择中等体质量或体型稍小的公鸡混群,体质 量小的公鸡单独饲喂,促进性成熟并作备用。
混群后有较 好的公母分词系统,混群前与混群后公鸡使用的喂料设备 应一致;混群后注意观察公母比例、过度交配、30 w 后公鸡 的管理等,避免均匀度出现恶化;现场观察公母鸡的反应 情况,确定最佳公母比例。
混群时间一般在18〜23 v v ,22〜 23 w 混群更有利于控制公母鸡的体质量和均匀度;混群太 早,公鸡容易偷吃母鸡料,公鸡体质量增加比头部大小增 加得快;混群太晚,公鸡过于成熟会造成交配伤害并影响 受精率。
2.9.2使用公鸡料
公鸡必须随增重定期加料,避免能量负平衡;产蛋期 使用公鸡料。
2.9.3公鸡30 w 后的管理
产蛋期公鸡料线每天自动升降、布料均匀。
决不允许 减料,每日检查词喂系统是否存在问题和偷吃饲料情况, 每周称重,检查周增重并与标准比较,控制体质量分化;产 蛋高峰后每周对公鸡进行体况评估,保持公鸡的体质量和 体况(胸肌)很关键;每天用肉眼检查鸡群,淘汰胸肌过大 或过小及不工作的公鸡,保留交配活跃的公鸡。
及时淘汰 不能使用的公鸡;管理好的备用公鸡栏,2〜4 w 整批轮换;适时替换公鸡以提高公鸡的活跃性。
3
小结
肉种鸡在一些特定的条件满足时有潜力达到高的产 蛋性能,应关注育雏期与育成期的培育,良好的鸡群管理 是基础性的,控制种鸡生命的各个方面。
养好肉用种鸡需 要管理、技术、营养、品质分析与控制和后勤保障等人员的 共同努力,这个团队需要团结、爱岗、敬业、务实、细心、担 当才能成功。
应树立精养每只鸡、健康每只鸡的思想,尽 童避免并减少生产实践中差错的产生,只有这样,才能取 得较好的生产成绩。
(收稿日期:2021-02-08)
河南省种牛遗传性能测定中心:关心奶农、促进奶业发展
9h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