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的必修课——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人生的必修课——哲学
幸福人生的必修课,“哲学”,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兴趣而改变着。

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

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

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

常常有人调侃,哲学的终极问题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其实这并不是笑话。

这三个问题,正是对应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原因和终极目标。

人们总觉得哲学晦涩难懂、虚无缥缈,哲学书籍佶屈聱牙,而拒绝了解哲学的发展过程和哲学本身。

其实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是幸福人生的必经之路。

读哲学,就是在了解人类生死的秘密,生存的意义,和幸福的途径。

成败·生死“生命”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偶尔也可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却有更多时候必须承受病痛的摧残、心灵的折磨。

更让人沮丧的是,人生似乎逃不脱“运气”的摆弄:认真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好运降身的游手好闲者却可能因中大乐透而一夜暴富。

从实际人生中观察到的情况是,老天爷(如果真有的话)似乎并没有依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警语办事。

其实,人生中的成败并不可怕。

得意时不要高兴,失意时也不要难过。

因为不论得意失意,人生最后都是“死”路一条。

是的,“死亡”这件事才是每个人心中最大的隐忧。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避谈死亡,然而,死亡不但是人类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大多数人心中许多无名困扰的深层来源。

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认为,意识到死亡及对死亡产生恐惧,是人类脱离动物的一个标志。

换句话说,只有人类才会对死亡这件事费尽心思,尝试各种方式为这人生旅程中的
最终一站,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希望任何一个不想只是“坐吃等死”的人都能知道,哲学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哲学探讨的问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重大的问题。

只要是人,就难免会对生命产生一些迷惘和困惑,哪怕是整日忙碌无暇思考“人应该怎么活”的人,也无法逃避“死亡”的威胁,所以生死问题自是人生头等大事。

理论·道德·救赎,如果我们用一个主轴:“人死后如何得到救赎?”将西方哲学史串了起来,从斯多葛学派、基督教、近代人本主义、尼釆到当代哲学,把西方哲学史分成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思想都用三个主题加以分析:理论、道德、救赎。

“理论”是了解宇宙自然、认知自己的重要工具;“道德”的目的是建立正义、良善的人类社会;“救赎”则是寻找人生意义的终极方向,是人类的最高智慧。

作者认为,所有的哲学体系都是经由“理论”展开其对宇宙世界真实的探索,进而通过“道德”对人类社会作出最佳安排,其最终目标则是寻找“救赎”的可能。

如果人死后可以得救,不但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我们也可以根据得救必要的条件来安排如何更好地度过这一生。

釆用这种问题意识的方法来介绍哲学史,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我们把每个阶段之间的联结看得更加清楚,譬如斯多葛学派被基督教思想取代,就是因为它提出的救赎观无法让人满意。

斯多葛学派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结构不只是神奇、完美,更是理性的,人的理性就是分享了大自然这种性质,所以人不只在道德上应以大自然为典范,而且也不必害怕死亡,因为死亡只是一种转变,死亡让人重回自然,而不是灭亡,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而已。

由于宇宙是永恒的,所以人也是永恒的。

然而,这种说法仍然令人不安的是,即使死亡只是一种形态转变,可是我们却是从有意识状态变成宇宙中的无意识状态,从有血有肉的人变成无意识的存在(如尘土)。

基督教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承诺你死后仍是一个有意识的、具体的你,而且所有你所爱的人,通过上帝的爱,都可以重逢,一起永生。

基督教宣告人不会死这个“好消息”,不只是灵魂死而复生,人的肉体也会复生。

换句话说,只要遵从上帝的戒律,只要是通过上帝而活的爱,人就是不
死的。

基督教的教赎观当然比斯多葛学派的要更有吸引力,所以它宰制西方社会一千多年也是有原因的。

依据同样的论述方式,近代人本主义的兴起,建立在科学革命对基督教权威的质疑之上;尼釆的思想则是不满于近代人本主义制造另一种“偶像”;然而,尼釆打破所有的权威,等于全盘摧毁所有的目的性和人类存在的意义,似乎很难满足人们对救赎的渴望,因此,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议题便是:重新寻找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哲学·科学·艺术,《人生难得是心安》前言中说:一种科学理论一旦被证实为错并被取代,就只能成为过去;除了博学家,再也无人问津。

反之,古往今来对于如何生活这一命题所提出的哲学答案,却让我们受用至今。

将哲学史与科学史相比,或许不如与艺术史互论:巴洛克或20世纪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的作品并不比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画家维梅尔或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更美”,同理,康德或尼釆对生命意义或无意义的思考也不能说就优于(但也绝对没有不及于)爱比克泰德、伊壁鸠鲁或佛陀。

这其中都包含种种生活主张、面对存在的态度等,穿越时空,持续对今日的我们发声,因而亘古常新。

托勒密或笛卡尔的科学理论一旦“被超越”就只能归人历史不同,21世纪的我们依然能从古代智慧中汲取所需,就像古希腊神殿或一帖中国书法依旧能让我们为之陶醉。

两千多年来,认真思考人生头等大事的就是哲学家,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般人却认为哲学毫无用处,而且在科技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哲学在整体学术上的价值也普遍被忽视。

哲学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人类过度重视现实层面,致使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到处泛滥,所以“哲学又不能当饭吃”也就成了一般入对哲学最通俗的评价。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更主要的原因是:哲学也臣服于科技权威,沦为一门“技术型学科”。

现在的哲学专业研究者,细分各种专业领域,哲学家以某一主题的“专家”自居,所以哲学家变成哲学教师,以取得某一专门领域的特殊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最终结果便是:忘记了哲学最重要的问题是对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探寻。

哲学·幸福,尽管从整个哲学史来看,哲学家针对生命救赎所提出的答案,并没有办法说服每一个人,但也确实有许多人对其中某些哲学家的答案感到满意,进而成为其安身立命的指针。

每个人活着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幸福圆满,但是幸福人生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只有走对了路,才有可能接近幸福。

所以“人生的路该怎么走?”这个问题,并不是只有哲学家才该问的问题,而是任何一个想要过一种精彩人生的人都该反省的问题。

对于想要认真看待自己人生的人来说,哲学是一个指引,它不一定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但却至少可以启发你如何寻找生命的答案。

我常在课上告诉非哲学系的学生:“你不一定要把哲学当成专业,但你一定要读一点哲学,两千多年来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在思考一些你认为无聊的问题,其中一定有点道理。

”幸福是个很虚幻的东西。

我们无法量化幸福,判断幸福,或是控制幸福,但我们却一直在渴望幸福,寻找幸福,追求幸福。

对每个人来说,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这与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关系。

人为何存在,人有何价值,只有明白这些问题,才能知道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幸福又在何方。

署名;执笔撰流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