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困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困惑
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课程目标能否实现也取决于这四个基本要素。

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面临很多的困惑。

本文以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中心谈谈新课改的点点滴滴。

一、首先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教师的观念和行为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能否实现。

目前教师中对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认为非常重要的为大多数,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能充分理解认同的可能就不是大多数人了。

对于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有调查显示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为86%;对于探究发现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愿意尝试”的为44%,“有所尝试”的为55%。

数字表明,大多数教师已经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行为上也在按照新的课程理念进行教学。

但课程目标实际操作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存在的因素有三个:教师对建构主义因素理解不够,教学效果不佳,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的评价体系,这就是为什么目前不少教师对课改的成效持怀疑态度的原因。

在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另一调查收据表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倾向性时,倾向有机融合教学目标的为46%,倾向知识与能力的为37%,倾向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分别为13%和4%;教师经常使用的三种教学方法依次是:讲解、提问、看书划书。

近年来我县开展了五学课改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显示出课改的力度在不断的深化。

根据我校历史组的听课记录,无论常规课还是示范课,,无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学生课堂活动都比较多。

在常规课上,知识学习由原来主要是教师讲解,变为现在教师指导阅读下的问答,学生要自己看书找出知识并将知识联系起来做出回答;在示范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体现得更加充分。

以我校一位教师讲授的《中华文明的勃兴一》为例,第一个环节把学生分为6组,展示学习目标;第二环节发导学案,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并在课本上做好记
号.在这个时间段,教师深入学生,了解个学习情况,学生做完举手,依答案和表现给小组加分.第三环节展示课件讲解课文.第四环节由学生合作完成”动脑筋”,教师点评.总的来说,本课的最大亮点就是分组讨论自主探学及合作研学.学生参与度较高,能集中注意力,被动的学生较少. 课堂教学围绕着知识学习产生出交流、欣赏、体验的效果。

因此,历史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知识学习和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增加,不乏情感的触动和技能的增长,新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另外与传统特点的常规课相比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学习过程,是新课程的要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都能自觉做到这一点。

但暴露出的问题是,“活动”的目标指向是掌握课本知识,缺乏思维的激活与开发,学生只是由“不动”变为“简单劳动”,课本中都能寻找到答案。

这种重知识获取、轻过程方法的学习活动,不能很好的实现课程目标。

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整体性把握不够。

在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是显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则多为隐性、难以量化,这使得教师在将课程目标具体为教学目标时,虽然思想上认同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实际教学中却明显偏向知识与能力。

这与教师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习惯容易契合,以及现存评价体系有关,但根本问题则是教师对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没有真正理解,使学生的活动多流于形式。

二、教科书和教材观的改变
课改以来教科书被作为教学的认知文本,是被教师认可的。

新课程目标以及“一纲多本”的变化,解放了教师思想,教师由“死扣课本”教“教科书”,开始向源于课本,不囿于课本转变,以课本为尺度开发课程资源,将学习内容最优化,从而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变化和教师教材观的变化,正在使教材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活”的要素。

新课本基本沿袭了原有课本内容和叙述方式,所以教师比较适应;但是新课本在编写体例方面相比旧课本有很大变化,尤其是边教学边活动的呈现方式,调动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对此教师感到操作有难度。

能否运用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学校和课堂教学条件好坏的主要标准,示范课没有课件是拿不出手的,这已经是我校约定俗成的.而一般情况是市、县重点中学具备这样的条件,在教室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一般乡镇中学条件就差一些。

由于中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课件制作需要技术、时间和精力,因此,多媒体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普遍,使用传统手段仍是主流。

教学条件和手段对实现课程目标虽然不是决定性作用。

但是条件的优劣对教学还是有影响。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积累
课改出现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化。

学生最喜欢的两种,分别是模拟表演和分组讨论,其次为阅读划书、前后议论、回答问题、自己看书提出问题。

初中学生喜欢活动性较强的学习方式,而新课程提倡改变学习方式符合学生愿望,这使历史课实现其教育价值的作用大大增强。

总之,教学最基本的三个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在“活动”中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是新课程的充分体现,课本的教学目标才会实现。

自2005年以来,教师经过新课程培训和教学实践,从教学观念到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应的是学生学习也获得了新的感受。

初中历史教学在实现新课程目标中取得的喜人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教师新课程观念基本形成,并在教学中践行;课程资源扩大,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方式向多样化发展,以“讲谈一接受式”教学为主,小组合作学习得到运用,还有专题式学习;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提高,参与学习过程的广泛性增加;学习结果由认知领域向情感领域扩大,知一能、知一情相结合,新课程目标在教学中得到初步体现和落实。

在成绩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不足,主要是教师对于新课程的认识理解还有差距,新课程教学表面化、形式化还较多存在;新课程学习观尚未确立,重知识轻过程现象仍亟待改变;教师专业素质需要较快提升。

为此把握课程目标的整体性,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是本文的最终目标。

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目标整合中最为关键的一项,教学不仅可以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手段来获取知识,更可以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价值来体现。

如果忽略学习过程,知识学习很可能还是活动中的简单记忆。

学习如果没有在已知和未知知识之间发生迁移,也就不会产生思维过程和成长体验,教学就依然是低水
平的知识学习。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广大教师付出了辛苦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虽然问题仍然很多,但已经不是方向性问题而是操作性问题。

如何变课改初期模仿的、形式的、粗放的教学状态为各具风格的、精雕细琢的、内容形式完美统一的教学状态,是今后课改深入发展所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