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指导(2024-2025学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
(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人身依附于地主
B.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封建社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关系逐渐僵化
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C. 领导阶级主要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其局限性导致了革命最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题干: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直至清朝废除
B. 科举考试只限于文学科目,不涉及经史子集
C. 科举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拔标准
D. 科举考试内容固定,考生只能按照既定格式答题
4、题干: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
B. 加速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方向发展
C. 促使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 促使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首次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在哪一年?
A. 1954年
B. 1975年
C. 1978年
D. 1982年
6、以下哪项不属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国策?
A. 对外开放
B. 对内改革
C. 恢复高考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A. 火药
B. 指南针
C. 活字印刷术
D. 铁犁牛耕
8、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
B.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推动民主与科学
C.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迅、胡适、陈独秀等
D. 新文化运动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9、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新文化运动起源于1915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B.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和迷信。
C. 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D. 新文化运动导致了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否定。
10、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B. 辛亥革命为中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奠定了基础。
C.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辛亥革命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实行科举选拔官员
B、设立转运使收地方财权
C、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分割宰相权力,设立三司
12、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
B、促进内陆经济的发展
C、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
D、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13、【题干】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广泛传播,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 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国家的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无关
14、【题干】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实行了“一五”计划,旨在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以下关于“一五”计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
B.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成功试制了第一颗原子弹
C.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以钢铁、机械、电力等为重点的工业体系
D.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农业实现了集体化
15、下列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A. 魏源
B. 林则徐
C. 康有为
D. 梁启超
16、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哪一部重要的法律文献?
A. 《中华民国宪法》
B. 《临时约法》
C. 《清帝逊位诏书》
D. 《十九信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中国古代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图。
(图片:中国古代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
材料二:据《史记》记载,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火耕水耨”,农业技术落后;唐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技术得到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大幅增加;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经济作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2.结合材料二,阐述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第二题
题目背景:
假设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变迁的理解,特别是对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认识。
题目内容:
(1)简答题
简述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8
分)
(2)论述题
论述明末清初大运河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其对沿岸城市的影响。
(12分)
第三题
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第四题
(15分)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摘自《粤海关志》材料二: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如得各省督抚文武大员暨海内士民倡义兴师,大小齐心,……那么逆贼何足平,妖氛何足灭!”——摘自李秀成《致各友邦书》
材料三: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摘自某条约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2.材料二中的“妖”指的是什么?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
3.材料三中的内容出自哪个条约?该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
及答案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人身依附于地主
B.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封建社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关系逐渐僵化
答案:D
解析: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并不是缓慢的,而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逐渐僵化是封建社会末期的问题。
其他选项A、B、C均符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
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C. 领导阶级主要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其局限性导致了革命最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选项A、B、C均是对辛亥革命意义的正确描述。
选项D中“第一次”表述有误,辛亥革命并非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前有太平天国运动等。
3、题干: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直至清朝废除
B. 科举考试只限于文学科目,不涉及经史子集
C. 科举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拔标准
D. 科举考试内容固定,考生只能按照既定格式答题
答案:A
解析:科举制度确实始于隋朝,直至清朝废除。
B选项错误,科举考试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多个科目。
C选项错误,科举制度实行的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选拔制度,而非“九品中正制”。
D选项错误,科举考试虽然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但考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挥。
4、题干: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
B. 加速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方向发展
C. 促使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 促使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虽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并没有使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
A选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打破了闭关锁国状态。
B选项正确,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C选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学
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图自强。
D选项错误,因为中国虽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并未完全沦为殖民地。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首次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在哪一年?
A. 1954年
B. 1975年
C. 1978年
D. 1982年
答案:D
解析: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宪法》中首次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
故选D。
6、以下哪项不属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国策?
A. 对外开放
B. 对内改革
C. 恢复高考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国策包括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等。
恢复高考是改革开放前的重要举措,但并不属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国策。
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内改革的具体措施之一。
故选C。
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A. 火药
B. 指南针
C. 活字印刷术
D. 铁犁牛耕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
铁犁牛耕虽然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并不属于“四大发明”。
故选D。
8、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
B.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推动民主与科学
C.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迅、胡适、陈独秀等
D. 新文化运动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新文化运动确实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故D选项表述正确。
而A、B、C选项均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正确描述。
故选D。
9、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新文化运动起源于1915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B.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和迷信。
C. 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D. 新文化运动导致了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否定。
答案:D
解析: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
新文化运动虽然主张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和迷信,但并不是全盘西化,也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彻底否定。
新文化运动强调的是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以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而非完全摒弃传统文化。
鲁迅的《狂人日记》确实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而新文化运动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并非彻底否定。
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
10、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B. 辛亥革命为中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奠定了基础。
C.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辛亥革命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
答案:D
解析: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为中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奠定了基础,并导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这些成果并不意味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了独立。
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残余,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并未获得真正的独立。
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实行科举选拔官员
B、设立转运使收地方财权
C、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分割宰相权力,设立三司
【答案】A 【解析】实行科举选拔官员并不是北宋特有的政策,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开始实施。
而B、C、D三项均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12、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
B、促进内陆经济的发展
C、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
D、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答案】A 【解析】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威胁国家安全。
而B项并非直接原因;C项与当时的政策背道而驰;D项显然与海禁政策相矛盾。
13、【题干】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广泛传播,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 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国家的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无关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相互关联的。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因此,D 选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无关”是不正确的。
A、B、C选项均符合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事实。
14、【题干】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实行了“一五”计划,旨在有计划地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
以下关于“一五”计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
B.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成功试制了第一颗原子弹
C.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以钢铁、机械、电力等为重点的工业体系
D.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农业实现了集体化
【答案】B
【解析】“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不是研制原子弹。
我国成功试制第一颗原子弹是在1964年,不在“一五”计划期间。
因此,B 选项“’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成功试制了第一颗原子弹”是不正确的。
A、C、D选项均符合“一五”计划的历史事实。
15、下列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A. 魏源
B. 林则徐
C. 康有为
D. 梁启超
答案:A. 魏源
解析: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论断,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抵御外来侵略。
16、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哪一部重要的法律文献?
A. 《中华民国宪法》
B. 《临时约法》
C. 《清帝逊位诏书》
D. 《十九信条》
答案:B. 《临时约法》
解析: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中国古代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图。
(图片:中国古代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
材料二:据《史记》记载,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火耕水耨”,农业技术落后;唐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技术得到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大幅增加;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经济作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2.结合材料二,阐述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答案:
1.特点:中国古代经济作物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
成因:自然条件差异(如气候、土壤等),经济作物种植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政治因素(如政府政策、战争等);历史传统因素。
2.历史过程:江南地区从秦汉时期的落后农业发展到唐宋时期的农业技术显著提高,再到明清时期的全国重要粮仓。
影响: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全国农业技术的进步,
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1.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经济作物分布图,可以看出经济作物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北方较少。
这是因为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经济作物的生长,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不利于经济作物的种植。
同时,政治因素如政府政策对经济作物种植的鼓励或限制也会影响其分布。
历史传统因素,如古代农业经济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种植相对较少。
2.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反映了其从落后到先进再到全国重要粮仓的变化。
这一过程得益于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改善,如气候、土壤等;农业技术的进步,如火耕水耨技术的改进、水稻种植技术的提高等;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人口增长、市场需求等。
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对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了全国的经济繁荣。
第二题
题目背景:
假设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变迁的理解,特别是对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认识。
题目内容:
(1)简答题
简述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论述题
论述明末清初大运河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其对沿岸城市的影响。
(12分)
答案与解析:
(1)简答题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产多样化: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作物品种的增多,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粮食作物,而是逐渐增加了经济作物的比例,如棉花、桑树等,这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手工业繁荣: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等手工业迅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
•市镇兴起: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市镇逐渐成为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如苏州、杭州等地,这些地方不仅是商品集散地,也成为手工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货币经济普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日益增强,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回答时应注意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突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论述题
明末清初时期,大运河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
•交通运输:大运河连接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经济区,极大地便利了南北之间的物资运输,使得南方的粮食、丝绸等可以顺畅地输送到北方,同时也使北方的煤炭、木材等资源能够运往南方。
•商贸发展:运河沿岸的城市,如扬州、济宁、天津等,因水运便利而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网络的形成。
•文化交流:大运河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它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举例说明:扬州因其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成为了明清时期的商贸重镇。
它不仅是一个货物集散地,还是盐业、丝绸、瓷器等重要商品的交易中心。
运河带来的物流也带动了当地的服务业发展,如酒店、娱乐场所等,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大运河在经济交流中的作用,并通过具体实例来论证其影响。
回答时应注意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同时还要关注运河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
第三题
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案:
1.特点:
(1)发展缓慢,地区发展不平衡;
(2)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
(3)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2.原因: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外部和内部的严重制约;
(2)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民族工业难以生存和
发展;
(3)封建主义残余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存在,对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4)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统一领导和坚强的政治力量支持;
(5)国内外市场需求有限,民族工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解析: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
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虽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其发展缓慢和地区不平衡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外部帝国主义侵略和内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所致。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这与当时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关,同时也反映了民族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积累的限制。
此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统一领导和坚强的政治力量支持,也是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第四题
(15分)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摘自《粤海关志》材料二: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如得各省督抚文武大员暨海内士民倡义兴师,大小齐心,……那么逆贼何足平,妖氛何足灭!”——摘自李秀成《致各友邦书》
材料三: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摘自某条约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2.材料二中的“妖”指的是什么?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
3.材料三中的内容出自哪个条约?该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1.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或海禁政策)。
影响: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也使中国错失了与西方平等交往、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的机会,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对象:“妖”指的是西方列强,尤其是英国。
态度:表达了对西方列强侵略行为的强烈不满和坚决抵抗的态度。
实际上,这段话出自太平天国领导人李秀成之口,他将清朝统治者与外国侵略者并列为敌人,呼吁全民反抗。
3.条约:出自《南京条约》。
背景:该条约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
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评分标准:每问答对得5分,答对要点并适当展开分析可得满分。
注意答题时要条理清晰,观点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