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7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7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37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

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那么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

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

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

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

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土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

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作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

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

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里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

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

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

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

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蕾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

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去,不忍离去。

蕾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蕾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已足足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

看到她用朴素纯洁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遇到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蕾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世人。

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芒,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有删改) 1.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D )
A.文章开头对母子的动作、神态做了精细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老妪精神的昂扬,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也凸显了本文的主旨。

B.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想洋溢着“万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

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土的雪原,再到那片缅因州的海,文笔洒脱自如,而精神贯穿,充分表达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D.文章语言华美,综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诗性与智性有机融合,细腻而又张扬。

解析:文章的语言是清新淡雅的,并没有“华美〞的色彩;且“细腻而又张扬〞错,应该是“细腻而又深沉〞。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答:①该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灯〞来比喻人感悟自然的各种身体感官,描写出
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

②无论是肉体的残缺、物质生活的贫困,还是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尘世生活的虚伪表象,都无法阻断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

③只有拥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自然才会向我们敞开它的怀抱,从而展示它全部的瑰丽和神奇。

解析:作答此题,需结合文章主题和具体语境,理解句子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

画线句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明人与自然间有多种联系的手段。

对于人与自然间的联系的理解,要结合画线句所在语段以及文中的有关语句,如“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等,做深入分析。

3.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
答:①“听海的心〞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将看海母子、童年的“我〞、蕾切尔·卡森有机串联起来,从而使文章首尾照应,收放自如,一气呵成。

②“听海的心〞将“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连接起来,塑造了盲人老妪和蕾切尔·卡森这两个女性形象,展现出“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③“听海的心〞有力揭示了本文的主旨,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对抗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

解析:作答此题,要从结构、形象、主旨等角度分析标题的作用。

“听海的心〞,“海〞既指实际的大海,也指自然,“听〞是说要用心感悟自然。

从结构来看,文章分别写了母子二人、童年的“我〞、美国环保先驱蕾切尔·卡森,三者的共同点是都有一颗“听海的心〞,标题将三者串联起来,使文章收放自如,一气呵成。

从形象来看,文章倒数第二段说“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遇到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标题“听海的心〞把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连接起来,塑造了盲人老妪和蕾切尔·卡森这两个女性形象,展现出“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的特点。

从主旨来看,文章以“听海的心〞为线索,串起盲人老妇“观海〞、“我〞童年时感受自然、蕾切尔·卡森用文字勾勒缅因州的海等内容,揭示了文章主旨,说明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对抗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其中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夜哭
吴佳俊
我在夏夜里听到过各样的哭声。

那哭声,有时大,有时小;有时缠绵,有时悱恻;有时孤绝,有时冷寂;有时如流星划过天幕,有时如蚊虫嗡鸣耳畔;有时似夜风摇撼大树,有时似月光照临池面;有时像乡村基
督徒唱诵的赞美诗,有时像吃斋信佛者念诵的经文……
这些哭声,曾让我彻夜难眠。

我躺在床上,被各种哭声深深地包裹着,酷似黑夜包裹着村子。

苦痛和忧伤如同明灭闪烁的繁星,布满了我大脑的天空。

我睁开眼,望着漆黑的屋瓦,耳边不自然地响起艾青在他的《诗人论》里发出的诘问:“如果你听见深夜里还有哭声……你的嘴还能缄默吗?〞然而,我确实只能缄默,在这个沉闷的夏季的夜晚。

我不缄默,又能如何呢?
在回乡居住的这些日子里,我还从来没有这般地为众多的密集的哭声所恼过,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不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一个有着哭声的惶然的“子夜〞。

我一定要找出那些哭声的来处,我要知道到底是谁在深夜里哭泣,以便使我的内心获得安妥和宁静。

我锐敏的听觉的雷达,顺着那声音的频率,在黑夜里四处探查,像一束微弱而幽冷的光,穿梭于夜的深渊。

遗憾的是,我探查了整整一个夏季,还是未能彻底搞清楚那些哭声的来源。

只有极少数的几种哭声,我是确凿地知道它们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为此,我愿意将它们简略记述在这里。

我希望我的文字不再缄默,尤其在听见深夜里的哭声的时候。

树肯定哭过。

因为哭过的树的叶片都是纷乱的,有的甚至变得焦黄。

我居住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树——有感情的树,会欢笑也会流泪的树。

我经常在散步的时候看到它们那或悲伤或祥和的样子。

印象最深的,是我家菜园旁土坎上的那棵洋槐树。

每年春天,树上都会缀满繁密的白花。

那是蜜蜂最欢欣的季节,却是洋槐树最愁郁的季节。

现在,洋槐树早已枯萎了,再也开不出洁白的花朵,然而蜜蜂仍会年年飞来围着枯树转,有时,蜜蜂还会带来鸟雀、蝴蝶、蜻蜓随着它们一起转。

转着转着,蜜蜂就开始哭了。

蜜蜂一哭,鸟雀也哭,蝴蝶也哭,蜻蜓也哭。

最后,枯死的洋槐树也哭了。

我至今不明白,既然树都死去了,那它又怎么还会哭泣呢?而且哭声还那么响亮,那么具有穿透力。

难道是洋槐树死了,只剩下它的哭声还活着吗?
土地肯定哭过。

因为哭过的土地只长荒草不长庄稼。

我的村庄周遭全是这类长满了荒草的土地,我每天从原先的田坎走过,荒草都会抓我的膝盖,它们试图强迫我下跪,再试图覆盖我,我挣扎着,抵抗着,为土地,也为我自己。

或许是土地可怜我,才在我脚底下嘤嘤地哭。

我熟悉它们的哭声,它们的哭声里包裹着太多的盐和太多的碱。

夏天肯定哭过。

因为哭过的夏天总是溽热、枯燥的,它们会把嗓子哭得沙哑,把喉咙哭得冒烟,把田地哭得坼裂,把虫子哭得自杀;它们还会把凉风哭成汗液,把山路哭成血管,把粮食哭成饥饿……我不知道其他的季节是否也会哭,比方春天会哭吗?冬天会哭吗?秋天会哭吗?反正夏天是会哭的,难怪我会在夏季里听到那么多的哭声呢。

也许,夏天是在代替秋天、冬天和春天哭吧。

待夏天把眼泪都流尽了,也就不会再有哭声了,那该是多么爽朗而宁谧的季节哟。

我肯定也哭过。

不然我绝不会听到这些夜里的哭声的。

只有哭过的人,才会对各样的哭声那般敏感。

那么,我又是为何而哭呢?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的泪水从没有告诉过我,它也
从来不受我的控制。

每次都是这样,只要我的双脚一踏上故土的土地,我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

然后,刮过故土的野风就会将我的哭声带走,带出我的视线和意识,眷念和哀愁。

如今,在这个充满各样哭声的夏夜,我才真正明白了自己哭泣的缘由——我哭我的树和土地,也哭我的夏天,更哭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

4.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B )
A.文章先总写“我〞在夏夜里听到过的许多种哭声,然后写“我〞对哭声的来源充满疑惑,再详细写了树、土地、夏天和“我〞的哭声。

B.前文说“我〞只能“缄默〞,后文说希望“我〞的文字“不再缄默〞,反映了作者对各种哭声的来源由不清楚到清楚的变化。

C.文章第五段记述了洋槐树枯萎,蜜蜂、鸟雀、蝴蝶这些小动物哭泣不已,它们失去了食物的来源和生活的欢乐。

D.文中第六段画线的句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故土的土地上荒草繁茂生长,肆意蔓延的景象。

解析:“反映了作者对各种哭声的来源由不清楚到清楚的变化〞错误,由文中第四段“只有极少数的几种哭声,我是确凿地知道它们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可知,作者并非对各种哭声的来源都清楚,只是清楚其中几种。

5.文章第二段描摹了“我〞在夏夜听到的各种哭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①承接上文“各样的哭声〞,引出下文写这些哭声让“我〞“彻夜难眠〞“苦痛和忧伤〞。

②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哭声的特点以及带给“我〞的多种感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此题可以从结构、表达技巧及阅读效果三个角度作答。

从结构上看,第二段承接第一段的“各样的哭声〞,又引出下文这些哭声对“我〞的影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表达技巧及阅读效果上看,此段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各种哭声的特点及给“我〞的感受,有着较强的感染力,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文章中“哭〞的内涵是什么?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1)内涵:①对故土深沉的热爱和眷恋;②对故土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苦痛与无奈;
③对故土艰难的生存状态的悲悯。

(2)现实意义:①唤起人们对故土的热爱(乡愁);②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反思;③引起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思考。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哭〞的内涵。

从文中看,“哭〞有故土的“哭〞和“我〞的“哭〞。

故土的“哭〞表达的是痛苦,如树的“哭〞表达于叶片纷乱、焦黄、枯萎,开不出花;土地的“哭〞表达于荒草丛生;夏天的“哭〞表达于嗓子沙哑,喉咙冒烟,田地坼裂。

所以故土的“哭〞是因为环境恶劣而痛苦。

而“我〞的“哭〞那么是为故土的“哭〞而“哭〞,具体说来,有对故土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担忧和无奈,有对故土艰难生存状态的悲悯,而由文章结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知,这一切都源于“我〞对故土深沉的热爱和眷恋。

第二问要求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需要将“我〞哭的原因与现实联系起来思考,如生态环境保护、乡愁等,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