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一)
今年年初以来,商业银行贷款增长很快,到8月末,全部金融机构的本外币贷款比去年末增加2.3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22万亿元,创近年来新高。
造成贷款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增长的客观需求和商业银行以利润为中心的考核机制的驱动。
当前形势下,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促进商业银行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要特别注意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完善内部考核机制,拓展服务性收费业务。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既有宏观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商业银行自身的主观原因。
从客观原因看,主要有两个:
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党的十六大以后,特别是全国各地各级政府换届以后,对当地的发展都作出了宏伟的规划,新一轮经济建设的高潮蓬勃兴起;同时,前几年国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开始显现。
经济建设需要投资,而近年来股市持续低迷,直接融资的渠道不畅,银行贷款成为投资的主要渠道。
今年不同于往年,往年商业银行的感觉是需求不足,找不到好项目,今年商业银行各级机构普遍感觉需求旺盛,好项目很多。
商业银行对国家以往监管政策的一种滞后反应。
从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看,1994年以来监管的力度越来越大,推动了商业银行内部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使金融环境和金融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
从我国的
实际情况看,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过去、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风险,监管的重点放在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上无疑是正确的。
不良资产比率下降的幅度是衡量银行经营状况改善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对银行的评价比较偏重不良率的下降幅度。
我们知道,不良资产比率是不良授信余额与同期的授信余额之比,不良授信余额(分子)的减少和授信余额(分母)的增加都可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
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历史形成的,分子要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消化,这无论是采取清收还是核销手段都是很困难的,于是很多商业银行分支行采取扩大分母即增加贷款投放的方法,以达到降低不良率的目的。
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在季末特别是年末“冲时点”就是证明,因为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不良率的考核是时点数。
但是,今年贷款的过快增长尽管有“冲时点”的因素,但不起主导作用。
因为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前几年监管部门也有不良率下降幅度的要求,而今年贷款增长这么快,商业银行有的分行已经超额完成不良率下降的指标还在大力发放贷款的原因,在上述两个原因中第一个是主要的。
从商业银行自身的主观方面看,也有两条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增强和加快业务发展的要求推动贷款快速增长。
近些年来,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风险的防范意识和管理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经过实践检验这些制度是有效的。
商业银行新发放的贷款质量不断提高,违规违纪案件不断减少,从业人员的职业
道德和专业水准也有很大提高。
因此,很多人认为,只要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业务发展越快越好。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抓住当前宏观环境提供的机遇,加快发展成为主流,推动了贷款快速增长。
商业银行以利润为中心的考核机制驱动贷款投放加大。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都建立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业绩考核机制,利润在考核指标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特别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历史包袱比较沉重,不良资产损失的核销和非信贷资产损失的核销、各种风险准备金的提取以及资本金的增加等都取决于经营利润的多少。
同时,各商业银行都想在加人世贸组织后的5年过渡期内尽快甩掉历史包袱,把自己做大做强,以应对更强大对手的挑战。
因此,各行给自己定的利润计划都是需要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再加上层层分解,层层加码,利润指标完成的好坏与单位和个人收入挂钩,因此,各级行及员工都有完成和超额完成利润指标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从银行的收人结构看,由于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低,甚至都不足以弥补电子化投入的成本,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贷款的利息收入,占80%以上。
由于同业竞争不断升级,存款的利率普遍上浮,外汇大额存款的利率甚至达LIBOR+20个基本点,成本越来越高;而贷款的利率普遍下浮,外汇贷款的利率甚至降至LIBOR+25个基本点,利差越来越小。
为了完成利润指标,只有把贷款的量做大,薄利多销。
这是很多基层行虽然上半年已完成不良率下降的任务,下半年仍继续扩大贷款投放的另一原因。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对策及建议
要控制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使商业银行稳健经营,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应从以资产质量监管为主向以资本充足率监管为主过渡。
目前普遍认为,今年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快不是全局性的,是局部的、个别行业性的,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总量,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进行指导是正确的。
但是要注意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相协调,二者之间的导向应一致。
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的总量,控制商业银行贷款的过快增长,那么监管政策就要相应地完善对商业银行不良率指标的考核,不仅考核不良率下降这个相对数指标,还应考核不良余额下降这个绝对数指标。
从长远看,应该创造条件,逐步向以资本充足率监管为主过渡,这是一个长治久安的办法。
资本充足率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是银行的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银行的资本是由银行的自有资金和靠自己的信誉在市场上筹集的长期资本性债券组成,风险资产是银行表内各项资产和或有资产经过风险权重调整以后的资产,不良授信资产已经包含在其中。
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还把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列入风险资产的范围,并占有相当的权重。
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反映银行最终抵补风险的能力。
用资本充足率来考核和评价商业银行是比较全面和科学的,它对商业银行的导向是:要增加贷款总量,或者调整资产结构,从风险权重高的资产向风险权重低的资产转移,或者增加资本金。
总之,银行资产(贷款总量)的扩张最终受资本金
多寡的制约。
目前国际银行业都把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成为跨国银行的第二营业执照,它代表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方向。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逐步对外开放金融业,我国的银行也要不断地走出国门。
国外的银行监管部门会严格按照他们的标准监管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甚至他们近年来不断加强对母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因此,我国的银行监管部门要按照同一标准(平等国民待遇)监管国内外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