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分析材料并自学课文,知道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分析诗句,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和结果;自主学习,叙述中国人民政协的概况、作用;独立探究,理解中国人民政协的召开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结合视频与诗词,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知道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通过学习,知道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培养热爱国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与新中国筹建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新中国诞生的意义。
2.难点:如何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三、教学策略
1.采用自主学习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和独立思考。
2.采用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问题导入,前后呼应。
本课讲新中国的诞生,因此,我先设问:“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我们苏醒了?”“又为什么说毛泽东领导我们站起来了?”这两个问题,既复习和巩固了旧知识,又制造悬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教学中,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阐述,突出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后,在课堂小结中,师归纳每一历史事件的作用,说明它们在新中国诞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再次点明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与新课导入首尾呼应。
(2)史料引领,解读历史。
本课史料丰富,图文并茂,教师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
如补充系列图片史料,形象地展示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引入
多则文献资料和多幅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研读分析背景。
为避免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史料中既有图片、又有文字、视频等。
通过多种史料的运用,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努力创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氛围。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
利用图片史料,精心设置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善于学习,学会学习。
2.不足之处
本课时另一学习重点是“新中国诞生的意义”,通过解读何其芳的诗及列举一系列近代中国被侵略、受奴役的屈辱史实,来说明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是新中国的诞生,究竟是否真正使中国人民站起来,还缺乏新中国成立后史实的论证。
所以,这里没有进行对比,就得出结论,有牵强之感。
3.改进思考
应补充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废除一系列不平等的材料以及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切身体会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历史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