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潜规则表现-word范文模板 (12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潜规则表现
篇一:潜规则的主要表现与治理对策
潜规则的主要表现与治理对策
摘要:
“潜规则”是指暗地里通行、起实际作用而上不了台面的“游戏”规则。

潜规
则是腐败文化的产物,官场和其他社会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具有很强的功利性、隐秘性和欺骗性;潜规则盛行,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
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危害和谐社会构建。

抵制和遏制潜规则,需要党和政府及
社会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有效治理。

目前,腐败现象花样繁多,其中潜规则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容易迷惑人。

如果任由潜规则滋生蔓延,将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威胁和谐社会构建。

因此,治理和遏制潜规则,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应共同面对
的重要课题。

一、潜规则的本质特征
“潜规则”概念是学者吴思首先提出来的。

所谓潜规则,是相对于“元规则”、“明规则”而言的,指暗地里通行、起实际作用而上不了台面的“游戏”规则。

潜规则有各种表现,例如,有人形容官场潜规则:“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只
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

“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而且“不服不行”。

市场经济活动中也有所谓“潜规则”,如药品购销、工程承包、银行贷款以
及为取得政府对某种经营业务行政许可等领域,主要以“中介费”、“劳务费”、“介绍费”、“好处费”等“回扣”名目支付给经办人员,本质上是商
业贿赂。

近年来,潜规则之风也刮向学术界和教育界。

有些地方,课题竞标要
开支“公关费”,申报学位授予点要向权力部门和评审专家支付“操心费”,
在报刊发表论文要交“版面费”,甚至学生教材购销也有丰厚“回扣”。

其他
社会领域,潜规则也不同程度存在,如找人办事要送礼,动手术要给医生红包,演艺界有所谓“先上床后上戏”的潜规则,等等。

潜规则要害在“潜”。

为什么要“潜”?因为它见不得阳光,这是它的本质特
征所决定的。

第一,违规性。

在文明和法治社会里,公开的法律法规制度是维系社会正常人
际关系、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法宝。

潜规则挑战和损害显规则、元规则,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管其以何种面目出现,都是违法违规的东西。

第二,功利性。

大凡一种潜规则,都不是无端出现的,总是伴随着某种功利。

它的形成和通行,无不围绕一个“利”字,而这种“利”往往是个人或小团体
的私利,为某些人谋取私利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而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第三,隐蔽性。

潜规则既不能公开,也不透明,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让
人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却无处不在;它虽然上不了台面,
见不得阳光,却为利益相关者所默
许。

第四,欺骗性。

潜规则不同于一般腐败行为,具有很大欺骗性:一是它往往披
着合法外衣或以正当理由出现,体现的是“合法伤害权”。

譬如“公贿”,由
于它打着“集体”旗号,本来是赤裸裸的行贿,是腐败行为,摇身一变却成了“合法公关”。

二是它影响面广,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存在,容易迷惑人,使
人产生“从众心理”,至于是否违法违规,当事人根本不会当回事。

二、潜规则的危害与成因
(一)潜规则的主要危害
1.造成“人格分裂”和“法格分裂”,导致社会和政府信任危机。

个人“人格
分裂”主要表现在:嘴上说的是一回事,实际做的是另一回事;社会“法格分裂”表现在:法律上规定的是一回事,实际中起作用的是另一回事。

这两种
“分裂”,将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信任危机,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
会产生严重消极影响。

同样,假如外国人在中国经商或与中国人打交道过程中
不时遭遇潜规则,会对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国民形象产生怎样的影响?
2.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威胁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和谐有许多要件,其中公平、
正义、诚信是最基础的要件、最根本的准则。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
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
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但潜规则所起的作用与此背道而驰。

潜规则,说
得简
单点,就是权力崇拜的规则,弱肉强食的规则,从根本上歪曲和威胁和谐社会
追求的正义与良知。

同时,和谐社会是依靠相应的制度、秩序来维系的,潜规
则破坏法律制度,扰乱正常秩序,侵蚀社会健康肌体,可能泛化为一种具有普
遍性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更可怕的是,如果潜规则得不到有效遏制,社会
上权钱勾结加深恶化,就可能演变为既得利益者的“显规则”。

3.违背市场经济规则,扰乱市场竞争秩序。

市场经济应坚持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依法运作原则,遵循价值规律。

但潜规则就像一只看不见的黑手、恶手,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导致市场主体之间恶性竞争,引发权力“寻租”。

4.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威胁执政安全和社会稳定。

立党为公,坚持为最广大人
民谋利益,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

陈云同志指出:执
政党的党风决定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党风决定政风,影响社会风气。

潜规则实
质上是“权规则”,通常为以权谋私者所利用。

因此,在所有潜规则中,官场
潜规则影响最大,危害也最烈,它影响并决定着社会潜规则的存在。

我们党是
执政党,官场潜规则实际上反映了党内潜规则,党内潜规则不清除,官场潜规
则就无法遏制,社会潜规则就可能滋生蔓延;社会潜规则盛行,又将助长党内
潜规则,造成恶性循环,从而威胁执政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潜规则成因分析
1.历史原因。

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农业国,小生产方式比较发
达。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亲情、友情、乡情和裙带关
系维系,为人处事过程中习惯掺杂人治因素,法治和规则意识相对淡漠,道德
观念也发生扭曲。

比如,《论语》中就记载了叶公与孔子很有意思的一段对话。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
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可能就是“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这种潜规则的来历。

此其一。

其二,封建官场陋习的深刻影响。


天人们所说的潜规则,在封建社会里非常盛行,称为“陋规”或“常例”。


如在官场,“陋规”、“常例”成为权力运作的润滑剂。

如果有人既想进入官场,又不愿参加艰难的科举考试,就走“左道旁门”,依循“陋规”和“常例”去打通关节。

“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形象概括了封建衙门通
行的潜规则。

所以,在封建社会,虽然不乏包拯那样的清官存在,但总体上看,求官也好,办事也好,显规则不一定顶用,“陋规”、“常例”却能呼风唤雨,左右逢源。

今天官场潜规则,与历史上人身依附、家长制、一言堂、官本位等
封建糟粕一脉相承,是封建官场种种“陋规”、“常例”的翻版或变种。

2.社会原因。

潜规则之所以能够“潜”行到今天,因为它有合适的社会土壤。

对待潜规则,社会上大致有三种态度:一是认同、接受,利用潜规则谋取私利。

对于那些手中有权力并希望让权力实现私利最大化的人而言,潜规则在他们眼里,不是像鲁迅先生笔下形容的遭人厌恶的社会“浓疮”,而是艳若桃花的
“爱
篇二:浅析官场“潜规则”的表现、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浅析官场“潜规则”的表现、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摘要在我国当今的官场上,存在着众多的“潜规则”。

其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主要有集体领导中的潜规则、官员考核潜规则、官员任免潜规则、官官相护、
内部解决的潜规则、托人找关系潜规则等等。

潜规则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传染
性、破坏性,它是官场腐败的保护网,与腐败存在着客观互动的关系,破坏了
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不利于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我国政治文明
的进程,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给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带来了巨
大的危害。

本文在探讨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抵制潜
规则、优化行政环境有一定的作用。

一、潜规则的内涵解析
“潜规则”这个词最初来自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其定义是:
1.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
2.这种行为约束,依据当事各方的造福或损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
自发生成,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
3.所谓约束,就是行为越界必将招致报复,对这种利害后果的共识,强化了互
动各方对彼此行为的预期的稳定性;
4. 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
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
5、通过这种隐蔽,当事人将正式规则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或者,将代表拉入私下交易中,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得出潜规则的几大特点:它与显规则相对,是不成文、不
公开的,但在各自的领域内得到大多数人的默许和遵守而成为相关法律法规之
外的另一套行为准则和规范;潜规则实质体现的是一种自私的利益行为,体现
了“经济人”的特性,是违背正义的;一旦违背了潜规则,会招致极大的风险,这导致了人对其难以摆脱性的无奈、也加剧了潜规则的蔓延。

二、表现方式
在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有其各自的潜规则。

在官场,
潜规则尤为严重,它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有着复杂的表现形式。

在我国,官
场已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潜规则”。

静态上表现为内部红头文件、指示、批示、通知、讲话、经验总结、惯例等,动态上表现为暗箱操作。

(一)集体领导中的潜规则
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无条件服从型,一把手是绝对权威,所有形式也只是走形式。

二是“顺向思维”或“违心表态”型,在讨论问题时,只要不牵涉个人利益,官员们在发言时总是尽量避免产生分歧,人云亦云。

或者当讨论中出现意
见分歧时,要么采取“和稀泥”的办法加以平息,要么找借口躲避。

这是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