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506e1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3.png)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理解并积累新的生字词汇。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让他们珍惜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纪录片《我站在铁索桥上》。
2.卡片,小黑板。
3.课件或PPT。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纪录片《我站在铁索桥上》。
(2)教师提示学生在影片中看到了什么内容,了解铁索桥和桥上的情景。
2.新课讲解(1)教师阅读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理解文本,以及明确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生字,并提示学生查字典学习字义。
(3)课文理解,教师通过问题解答,来分析学生的理解程度,谈论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
(4)提示学生写作小便条,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及问题。
3.相关活动(1)个人讨论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且发表自己的观点。
(2)小组合作活动。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交流策略,并从不同的角度和角度研究一个问题,上课期间讨论并报告实验结果。
(3)口头表达。
每组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策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策略。
教师可以提供交流渠道,扩大课堂交流的范围。
4.作业布置(1)写一篇题为《我站在铁索桥上》的文章,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表达你的思考。
(2)巩固生字,需要学生进行相应的词汇测试。
五、板书设计《我站在铁索桥上》生词重要人物:那个男孩对自己的决策和行动负责的人就算心里害怕,也要勇敢上前一步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篇文章,并通过阅读、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其中的人物形象,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口头表达、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1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90aa92b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d.png)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站在铁索桥上》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意义。
3.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和语调朗读表演课文。
4.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并朗读课文。
2.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和语调朗读表演课文。
三、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
1.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的复印件。
2.音频设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让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即《我站在铁索桥上》的课文大意和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回想一下。
2. 学习新课文(15分钟)
•让学生跟读课文,重点注意语音语调。
•引导学生理解并朗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学生分角色小组朗读课文,模拟表演场景。
3. 练习(20分钟)
•在小组中,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意义和主题,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用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4. 总结(5分钟)
•向学生复述和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包括课文的意义和主题,以及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表演都较为积极,但在自我表达上还有一些困难。
下一节课可以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练习,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38159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1e.png)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站在铁索桥上》,了解作者在铁索桥上的所见所闻,感受作者的心情变化。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铁索桥上的心情变化。
2. 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心情。
2. 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2.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铁索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见过的桥梁。
1.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边读边体会作者的心情。
2. 学习课文2.1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如:江水、群山、天空、云彩等。
2.2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心情的?2.3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在铁索桥上的惊喜、自豪、激动等心情。
3. 欣赏与感悟3.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欣赏,讨论彼此的心情变化。
3.2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4. 拓展延伸4.1 教师出示其他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4.2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些景观的喜爱之情。
5. 小结作业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景物描写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5.2 学生课后写一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作文,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心情。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观察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景物描写的能力,评估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互动,评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我站在铁索桥上》,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了作者在铁索桥上的心情变化,以及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43a34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5.png)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站在铁索桥上》,了解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描述,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信息,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 培养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提炼出作者描述的家乡特点和变化。
4. 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表达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描述,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能够从课文中提炼出作者描述的家乡特点和变化,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描述的家乡特点和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卡片。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铁索桥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了解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描述。
3.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提炼出作者描述的家乡特点和变化。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填写小组讨论记录表。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阅读理解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运用课文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铁索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
北师大版我站在铁索桥上公布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
![北师大版我站在铁索桥上公布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57357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74.png)
北师大版《我站在铁索桥上》公布课教案及课后反思3篇《我站在铁索桥上》公布课教案1教学目的:一、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二、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明白得重点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明白得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预备:一、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二、组织同窗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一、自由朗诵,要求读准字音二、检查生字读音。
3、齐读课文三、整体感知课文一、读课文,考虑:本诗有几末节?每节写什么?二、同窗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一、指名读二、考虑: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3、指导情感朗诵五、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滚六、作业:一、写生字。
二、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温习,导入新课。
一、认读生字。
二、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阅读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现在心情的词语。
(心潮汹涌激荡)二、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相互读一读。
对自身喜爱的诗句,能够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址可作记号。
3、同窗汇报(1)重点学习第二节。
(A)圈出最能表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硕同窗熟悉。
(2)指导朗诵第二节4、采纳多种方式朗诵。
三、作业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仇敌的火网!”二、“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我站在铁索桥上》公布课教案1教学目的:一、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二、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明白得重点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明白得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预备:一、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二、组织同窗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5d4a9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1.png)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了解文章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运用朗读、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表达、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意,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不怕困难的品质。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问答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思考:为什么作者站在铁索桥上?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学习生僻词汇和句子。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6. 小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和爱国情怀。
7. 布置作业(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中的表现以及朗读和问答环节的反应,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优秀8篇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9626b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12.png)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优秀8篇《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不同角度的泸定桥风貌,播放歌曲,教师画外音: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也就是诗中写到的铁索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在泸定桥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
多年后,诗人顾工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问题生存预设:课前,同学们都仔细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请问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较想知道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节诗1、刚才同学们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请大家进行汇报: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课件出示句子: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
你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什么呢谁愿意读读这句话?(引导学生读出过铁索桥的惊险2、师: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
谁愿意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导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节诗1、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看到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
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
)理解强渡。
2、师:那我们的红军在强渡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的第2小节,划出相关的语句。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2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2](https://img.taocdn.com/s3/m/e07dbea1551810a6f52486ba.png)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本课是一首诗,曾被谱成曲子,填作了歌词。
这首诗追忆了工农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身临铁索桥,“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头上的云雾,脚下的白浪;第二节,追忆红军当年飞夺卢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第三节,抚看今朝,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成为今天鲜花盛开的地方;第四节,反复吟咏,寓情于景,进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表达的主要特点。
如:“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激战的楼房”“孩子们的课堂”“梨花正在开放”……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
全诗感情强烈,节奏鲜明。
二、学情分析经过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初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条理,写出课文的提纲,但这之中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引导。
学生基本都能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四方面军抢渡大渡河的情景作者顾工站在铁索桥上心潮汹涌激荡写下了现代诗。
(板书课题)(二)自渎自悟分组学习甲组:学习吟咏四节诗,边诵边悟。
这首诗每节写什么?看到,想到什么?乙组:吟咏每节诗,思考诗人站在索桥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丙组:通读四节诗。
(三)讨论交流1、检查自悟情况2、分析:作者借景抒情,直抒胸怀。
3、指导朗读,注意韵律(1)找甲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鼓励乙组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3)讨论思考每节诗写什么?4、找出比喻句,有何作用5、文章结尾,诗人要歌唱什么?6、齐声朗诵(四)置疑:1、假如你站在铁索桥上你会想起什么?2、学会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五)作业:背诵诗五、教学资源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a4007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c.png)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站在铁索桥上》,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铁索桥的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想象力。
4.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的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2. 难点:领会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3. 示范法:教师示范阅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的内容。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4. 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5.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进行点评。
6.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铁索桥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估他们对铁索桥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进行记录,评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铁索桥,让学生亲身体验铁索桥的历史和文化。
2. 邀请当地的历史学家或桥梁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铁索桥的建造和作用。
3. 让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调查其他地区的铁索桥,了解铁索桥在中国的分布和特点。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的原文。
2. 与铁索桥相关的图片、视频或纪录片。
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711989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6.png)
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次教学设计的教材为《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其中包括了一篇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
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描写作者站在铁索桥上时的情感和感受,展现了作者勇敢、坚韧的品质。
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思;2.能力目标:通过课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课文中展现的勇敢、坚韧品质,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教具: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标题《我站在铁索桥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铁索桥吗?铁索桥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步骤二:预习导入让学生快速预览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并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1.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 作者站在铁索桥上时有什么感受? 3. 铁索桥的特点是什么?步骤三:课文讲解通过师生共同阅读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讲解课文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步骤四:情感表达让学生分别选择一个情景,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自己站在铁索桥上的感受。
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进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讨论。
步骤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勇敢的作文,并阐述自己对勇敢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于《我站在铁索桥上》这篇散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通过情感表达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8ca41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3.png)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站在铁索桥上》,了解作者的生长环境,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3.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引导学生关注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背景、主要情节等。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3. 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的关联。
4.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生活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内容、修辞手法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等进行讨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生活哲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的作者及背景。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4. 讨论课文中所展现的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的关联,引导学生关注民族传统文化。
5. 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生活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的理解,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作文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内化与应用,观察学生是否能结合自己的家乡进行创作。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4.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和团队合作能力。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4c94e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b.png)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教学设计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教学设计课题:10、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材处置思路: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诵诗歌,在反复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学会本课生字,有情感地朗诵诗歌而且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进程与方式: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诵诗歌,在反复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战斗的精神和酷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情感地朗诵诗歌而且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难点: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诵诗歌,在反复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分课时教学内容安排):2课时第1课时执教时间:年月日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一、出示图片,展示铁索桥风貌二、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师描述:大渡河气势磅礴,极为险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不要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就是看上一眼也会不寒而战。
可咱们的红军将士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他们冒着河对岸射来的枪林弹雨,踏着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向桥对岸,通过两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在仇敌增援军队抵达前占领了对岸的泸定城。
这首诗就是作者来到铁索桥上心潮彭湃地写下的。
大家想读吗?二、初读感知一、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诗,对照生字表争取读通读顺,想一想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二、生自由学习3、全班交流:交流生字学习情况读读作者看到的部份、想到的部份。
相机板书。
三、课堂练习写生字词第2课时执教时间:年月日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一、细读诗句一、练习读一、二节:全班交流: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师:站在铁索桥上作者恍如回到了几十年以前,他的眼中除二郎山的白雾大渡河的白浪,似乎还看到了昔时英勇的红军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3ffa8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d.png)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
(2)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情节。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学会如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勇敢、坚强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勇敢、坚强的品质。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描绘自己喜欢的景物,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重新描绘课文中铁索桥的景象,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否熟练,是否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质量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和分析。
北师大版《我站在铁索桥上》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我站在铁索桥上》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0aff9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6e.png)
北师大版《我站在铁索桥上》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关注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铁索桥的资料。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三)课堂讨论a.课文中的铁索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b.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有哪些?c.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写作训练1.老师出示写作题目:“我眼中的家乡”。
2.学生根据课文所学,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3.老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与点评。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的内容,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旨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导入环节:通过介绍课文背景和分享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2.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理解。
通过提问和分角色朗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氛围。
讨论主题紧紧围绕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4.写作训练:结合课文所学,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高了写作能力。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我站在铁索桥上》优秀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我站在铁索桥上》优秀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390f32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4.png)
3.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艺术欣赏能力。
4.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我还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如“课文描述了哪些美景?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时,我会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例如,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家乡的美景。
2.同时,我会提醒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同学们,课后请务必复习所学知识,加强巩固,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我会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并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通过作业小结,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我站在铁索桥上》优秀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藏族小男孩在铁索桥上得到的启示。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文章中所展现的美丽风光和藏族风俗,体会作者在桥上的所思所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言,提高他们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此外,本文还涉及到了一些生僻字词,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b1d83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5.png)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传统的铁索桥建筑艺术。
引发学生对铁索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1.2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各种铁索桥的实例。
引导学生讨论铁索桥的特点和构造。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工具,如图片和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第二章:铁索桥的历史与文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铁索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2 教学内容:介绍铁索桥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应用。
讲述一些著名的铁索桥故事和传说。
2.3 教学方法:使用故事讲述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铁索桥的历史和文化。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探索铁索桥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铁索桥的结构与设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铁索桥的结构和设计原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铁索桥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讲解铁索桥的设计原理和力学知识。
3.3 教学方法:使用模型和图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铁索桥的结构和设计。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四章:铁索桥的建造与维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铁索桥的建造过程和维护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4.2 教学内容:介绍铁索桥的建造步骤和技术要求。
讲解铁索桥的维护保养方法和注意事项。
4.3 教学方法:使用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铁索桥的建造和维护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五章:铁索桥的利用与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铁索桥的使用功能和保护意义。
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介绍铁索桥的交通功能和使用价值。
讲解铁索桥的保护措施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5.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铁索桥在现代社会的利用和保护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a9075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4.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站在铁索桥上》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铁索桥的背景和历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铁索桥的结构和特点。
(2)学会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描绘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铁索桥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如何将铁索桥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播放等方式,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情感的真挚。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铁索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铁索桥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讨论课文中描绘的铁索桥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3. 学习生字词(1)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想象自己站在铁索桥上的情景。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3)教师引导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s through writing or drawing.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09988b3968011ca30091f7.png)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读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体会红军英雄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准备:查找泸定桥的资料,阅读《七律•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等文章,了解红军北上抗日的事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顾工写的一首有关长征的诗歌《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生:铁索桥在哪里?形状?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会想到什么?)2、有疑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查过资料,那谁先来谈谈对铁索桥的了解?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2.8 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
3、(出示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体会险要)看到了铁索桥,你有什么感受吗?4、铁索桥下的河水浩荡湍急,桥咼得如同在空中悬挂,别说从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读一读诗歌。
二、初读诗歌1、自由地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是否读准了字音。
(指名读,一人一小节)3、生字读准了,诗歌才会读得更流畅,让我们学习这一课的生字词吧。
(撒、洒)4、那诗人站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去细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齐读)三、品读第一节1、当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一节,可以划出有关的词句。
2、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带着感受再读(指导读,齐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
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
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
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
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
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
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
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
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
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时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
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
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
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
(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冒着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