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尔斯·奥利茨基与大色域绘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尔斯·奥利茨基与大色域绘画
作者:王飞杜海涛
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12期
摘要: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中,艺术家们运用新的技艺和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艺术见解。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是二战后美国绘画最先推出的。

抽象表现主义的两大阵营为“色域绘画”和“行动绘画”,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的大色域(硬边)绘画,是一种平面抽象绘画。

艺术家朱尔斯·奥利茨基是大色域绘画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本文通过介绍大色域绘画平面抽象理论的形成、发展和特征,浅析艺术家奥利茨基大色域绘画风格的形成原因并探究奥利茨基的绘画观念和表现形式,最后总结奥利茨基大色域绘画语言的价值,以提升对大色域绘画研究的高度并指导今后的创作。

关键词:奥利茨基;大色域绘画;平面抽象;色彩
在每一个成熟画家的艺术手法中都可以看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就是指艺术家在创作中的独特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而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色域绘画为色彩的表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朱尔斯·奥利茨基(Jules Olitski,1922—2007年)作为大色域绘画的重要代表画家之一,注重色彩、平面和外边线等表现因素。

大色域(硬边)绘画把抽象绘画推进到仅剩色彩和平面两个因素,正如诺兰所说的:“色彩和表面就是一切。

”这样的绘画已经接近极简了。

(一)时代背景
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就开始在欧洲宣扬“美国绘画”。

最开始占据西方现代艺术主流地位的是抽象表现主义。

美国画家波洛克、德库宁等是抽象表现主义的杰出代表画家。

抽象表现主义之后的大色域(硬边)绘画中,艺术家们运用抽象的、平面的、二维的表现形式进行情感上的自我表达。

(二)色域绘画的形成与特征
美國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深受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思想的影响。

格林伯格是最早用色彩来定义抽象表现主义色域绘画的艺术批评家,他从绘画自身的独立性出发来阐释现代绘画,为抽象表现主义作理论辩护。

色域绘画将色彩作为主要表现因素,颜色被视为表达情感和感觉的一种形式。

艺术家们试图在颜色之间创造和谐的对比,通常使用不同的色彩强度来表现细微变化,在画布的二维平面内营造深度感和魄力感。

大色域(硬边)绘画的平面抽象理论,由于它用平涂的大块色面构成画面,名为大色域绘画,又由于它有清晰的边线,又称硬边绘画。

肯尼斯·诺兰(Kenneth Noland,1924—2010年)
是大色域(硬边)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艺术家奥利茨基的论文《绘画中的色彩》(1967年)以及诺兰的一些谈话,阐述了大色域绘画的理论。

(三)朱尔斯·奥利茨基
朱尔斯·奥利茨基是美国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奥利茨基1922年出生于俄国,两岁时随父母到美国定居,17岁时开始学习绘画艺术。

在现代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在各个艺术流派的相互交流学习中,朱尔斯·奥利茨基开始从事大色域(硬边)绘画。

在奥利茨基的绘画作品中,他常以色彩、平面结构、颜料等与绘画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创新艺术效果。

奥利茨基在艺术的实践道路上不断发展创新,他的创作由画笔逐渐发展为喷漆技术,以巧妙处理色彩的表现方法达到个性化的视觉效果,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同时,奥利茨基之所以能够在现代主义绘画中出类拔萃,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是一位注重情感、注重自我意识表达的艺术家。

(一)初探绘画之路
1940—1942年,朱尔斯·奥利茨在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和设计,为后来的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1951年奥利茨到国外游学,此时正是抽象表现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

奥利茨基在国外期间就开始创作以色彩见长的半抽象绘画。

作品大多充满了奇幻的平面结构风格,用色大胆,不拘一格。

画面中的色块和边线处理得自由、和谐而富有个性,处处体现了画家深厚的色彩表现基本功,他凭借独具特色的二维平面表现力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二)继承与发展
奥利茨基艺术个性的形成建立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他擅长汲取前人的创作灵感,让自己的画面充满趣味。

1905年,野兽主义作为现代艺术中的第一次艺术运动,让色彩重整旗鼓。

奥利茨基学习并发展了野兽主义的色彩表现,对自己绘画的色彩表现方式进行改善,形成了独具韵味的色彩节奏,色彩中似有生命存在。

奥利茨基能够在艺术创作中为色彩和素描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式,他借鉴北方文艺复兴画家的画面组织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使自己画面的构成更加丰富合理。

奥利茨基学习和运用了维米尔的现实因素,展现大色域绘画的新面貌。

奥利茨基在不断地学习与发展中,奠定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全盘改变了自身的艺术外观。

正如格林伯格所评论的,奥利茨基艺术自19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没有一个像当时人们所感到的那样与其他阶段保持不同。

(一)绘画的色彩
奥利茨基在《绘画中的色彩》(1967年)一文中指出,色彩在绘画里最重要。

色彩必须全面地为人感受。

奥利茨基的大色域绘画作品中最重要的表现是色彩力量的发挥。

《克娄巴特拉的肉体》创作于1962年,画面中表现的着色形状,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能够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色彩表现的直观性。

1963年开始,他逐渐软化着色形状的外轮廓,从而让色彩变得更精妙。

色彩和素描的对抗在奥利茨基的绘画生涯中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创作于1963年的作品《坠河女士》《湿热公司》《半个中国人的帕图茨基》超越了以前的色彩表现,着色形状更加块面化,画布上的色彩与1963年转变前产生了不同效果,向观赏者展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1965年以后的作品中,喷漆是奥利茨基在绘画时运用的主要创作方式,这种方式让色彩的表现力达到了其艺术创作的顶点。

利用喷漆技术表现色彩,可以让不同色彩的渗透成为可能,让不同程度的色彩相互作用。

-
(二)绘画的外边线
绘画的外边线是识别色彩的最后界限。

他说:“我从色彩着手,色彩结构的发展最终决定它的伸展或收缩——即它的外边。

外边是无可回避的。

”奥利茨基对于外边线的处理贯穿他的整个艺术创作生涯。

外边线是大色域(硬边)绘画的一个显著特征。

对外边线的巧妙运用,能够展现色彩相互作用的强烈程度。

奥利茨基运用染色法进一步提高了边缘线的表现力,让画面有一种魔幻的动荡感。

(三)平涂色块与边线结构
在画面上,奥利茨基注重表现平面色块和边线结构,这一特点不仅突出了色彩的强烈,而且产生了新的表现空间。

结构的创新与色彩的创新相得益彰。

他说:“近来对于绘画集中于一个方面——一种平涂色块,这种色块由边线结构规定,也不可避免地依赖于边线结构。

边线即图形呈现在表面里。

由于颜料填充在边线与边线之间的空间里,色块便覆盖了画面。

”美国艺
术评论家格林伯格在平面抽象理论中提出:“平面是现代绘画发展的唯一定向。

”在二维的平面抽象创作表现上,对结构的把握依赖于色彩,色块与结构是相互作用的。

喷漆技法的建立为色块和结构的发展提供空间,一种更具力量感的艺术表现被大多数画家所接受。

(四)绘画的颜料
绘画中的颜料起到决定性作用。

色彩的微妙变化以及出乎意料的效果与韵味,使得颜料存在一定的实验性和研究价值。

他说:“在绘画中重要的是颜料。

颜料可以变成色彩。

一旦色彩建立起结构,颜料也就变成了绘画。

颜料表面的目的是表现——色彩,在表现过程中和材料表面合为一体。

”奥利茨基对颜料的巧妙控制使着色形状自然地表现在画面之中。

因此,任何色彩的表现都与颜料和技术有密切的关系,上文提到的喷漆技术,是奥利茨基具有独创性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让观者对于富于力量、细致精微的色彩组合产生回味无穷的艺术体验,如同身临其境。

奥利茨基作为现代艺术画坛的顶级色彩巨匠,他在大色域绘画领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奥利茨基在大色域绘画方面不仅色彩表现手法娴熟,而且还将深厚的创作情感融入了整个艺术创作过程。

他用独树一帜的工具材料和创作风格,不断地表达对世界或对人生的一种感悟。

奥利茨基的作品给人一种豪爽大方的印象,更能够抒发画家心中所想。

由此可见,在奥利茨基的绘画过程中,画面是自由的,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正因为奥利茨基在绘画中所表达的形式是自由的,所以也更有个性,这也是现代艺术所必须拥有的基础特质。

绘画语言的探索没有固定章法可循,奥利茨基在艺术的道路上不仅不断变换自己的艺术面貌,而且还表现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奥利茨基将多种表现形式融入自己的畫面中,虽然很多绘画语言晦涩难懂,让人无法理解,却十分契合他的风格和想要表现的主题。

在奥利茨基的绘画作品中,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奥利茨基寻求绘画语言在当代艺术情景中的发展及突破,其作品完美诠释了绘画艺术经历的各个阶段。

大色域(硬边)绘画虽与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相异,但当前的艺术领域呈现的是多元化发展,大色域绘画的艺术思想对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色域(硬边)绘画通过色彩表现强烈的视觉效果。

奥利茨基通过其油画作品对二维平面进行抽象的呈现与纯粹的色彩表达,将绘画语言转换为精简的表达方式,二者共同构成了奥利茨基绘画艺术中两个最为核心的支点。

格林伯格指出,现代绘画摒弃了具象实体的三维空间,保证了绘画二维平面的独立性。

奥利茨基的作品将色彩和平面绘画完美结合,使材料、技法和思想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得大色域(硬边)绘画成为一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简介
王飞,男,汉族,山东青岛人,研究方向为油画创作与理论。

杜海涛,男,汉族,山东青岛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绘画创作与理论。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345.
[2]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600,603.
[3]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M].张晓剑,沈语冰,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4]迟轲.西方美术理论文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640-641.
[5]埃伦·H·约翰逊.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M].姚宏翔,泓飞,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