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四百击》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四百击》观后感
电影《四百击》观后感《四百击》——一部被人无数次提及并致以敬意的影片
面对这样级别的片子,似乎观看本身就像是一次洗礼,而我却总怀疑自己是否已有足够的准备去观看
影片一开始,黑白的镜头划过巴黎的建筑、树木和天空,素净的音乐响起,高耸的埃菲尔铁塔由远及近,直入云霄,随即又随着镜头慢慢在一片朦胧之中远去
导演特吕弗似乎在一开始,就用这样独特又朴实的方式纪念他的导师安德烈巴赞
没有花哨的装饰和技巧,事实上整部影片亦是如此,简洁、干净却富有力度,有时人物长时间都没有对白,可是也不会觉得突兀或者冗长,平直的叙述方式下面,你能感受到一种博大的张力而最打动我的,还是特吕弗完全忠于生活,忠于镜头的拍摄态度影片看至三分之一处时,我一直是带着笑的,因为我好像在主人公安托万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影子:在课堂上偷偷传阅并不断被“加工”的美女照片;喜欢在墙上写对老师的不满;在老师背后做鬼脸;层出不穷的迟到理由;偷拿父母的钱去游乐场;借用名著里的句子用在自己作文里;爱出馊主意,搞砸了又不愿承担责任……不禁让我有点失落,原来在我们小时候引以为豪的很多“坏”事情,居然都被一个叫安托万的小男孩在1959年的时候在上小学时做过了
曾经的独树一帜一个个都变成了拾人牙慧,这样的感觉很苦恼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特吕弗的镜头是如此真实到不加修饰
而我其实是喜欢这样的苦恼的
可是细细看下去,我们就能发现很多矛盾,学校里安托万的老师是一个刚愎自用又没有度量的老头子,他总是可以不回头就知道谁在捣乱,仿佛他背后能看到似的
当安托万回到家里,他的母亲总是对他挑三拣四,对他的生活毫不关心,甚至将本该给安托万买被子的钱据为己有,让安托万睡在睡袋里
而他的继父是个没什么能耐的小职员,如果说他唯一具备什么能力的话,大概就是晚上的时候,可以和安托万的母亲进行高强度的吵架
更重要的是继父一点都不喜欢安托万,只认为他是大话精,视他为生活的累赘
当浓浓的夜色笼罩着巴黎时,安托万再次被他父母的吵架声吵醒,生活已经逼得这两个在灰色地带步履蹒跚的人歇斯底里,面对继父的指责,他听到母亲说:“最好把他送进孤儿院,这样乐得我耳根清净!”而安托万只是静静地听着这一切,眼神黯淡无奈,然而当他听到“孤儿院”的时候,一瞬间眼睛瞪得很大,震惊又空洞这大概是父母第一次说要送他去孤儿院,他仿佛一只受过惊吓的小动物,蜷伏在黑暗的深处,显得孤独无助
这是影片令我感触颇深的镜头之一,我们大概谁都有过小时候隔
墙听到父母吵架的经历,那时吵架本身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更不要说是在听到要把自己送到孤儿院之后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就是认同感,而安托万就连家庭最基本的认同都难以得到,这样的事实也为他流浪街头以致最后被关进劳教所埋下的伏笔
随后,安托万离家出走后,在夜晚的饥寒交迫下偷牛奶喝……又是一个漆黑的夜晚,这是导演特吕弗最善于捕捉的时间段,仿佛夜晚总带给人无尽的安全感,令深陷其中的人物面容与意图变得模糊不清,并更好地伪装自己
夜是如此的自由且肆意
整个偷牛奶的场景潮湿冰冷且阴暗,当安托万在牛奶箱旁边徘徊许久,最终下定决心拿着一瓶牛奶飞奔时,所有的人都会原谅他,而看到他在瑟瑟寒风中一面捂着肚子一面喝下冰冷的牛奶时,大概所有的人都会为之动容
充满了深深的孤独与落寞,就算后来安托万跑进喧闹的人群中,大概也抵挡不住那样刺进内心的冰冷与压抑
很多人都会记得那个夜晚——当安托万被关进警察局,准备送往少年法庭的那个夜晚,依旧是夜晚,安托万在灯光刺眼的警察局,面容冷漠,眼神昏暗,想显得漠不关心,但这亦只不过是孩子天真的自我保护
他的警车里时,安托万望着铁窗外逐渐阑珊的灯火,幼小的心灵在夜的庇护下终于流露出真实的自己,借助路灯的一丝光线,我们看
到安托万眼中的泪水
那一瞬间我的内心也似乎泛起涟漪,在世界的尽头与冷酷的仙境,他本可以放声痛哭,可是他选择了静静地流泪,仿佛被钝器所伤的幼兽,带着让人心痛的粉碎
到最后不得不提及那段著名的奔跑,我们见过很多次奔跑,也见过很多次大海,可是当这样两个意象组合在一个小男孩的身上,当你跟随他跑出看守所的铁丝围栏,甩掉该死的警察,听到心脏在随之起伏,不停地跑不停地跑,直到海边
海水漫过了他的双脚,他一言不发,只是朝你这里走来,你看到他茫然孤独的眼神。

电影《四百击》观后感
伴随着《QuatreCentsCoups》这首轻轻跳跃的音乐,一栋栋充满法国浪漫气息的建筑物,巴黎的街道景象在导演的镜头下不断变幻,表现出巴黎街头建筑物的特点,复杂多样、各具特色的建筑物在大量景色前不仅不会让人感觉冗杂繁复,反而让人不由自主的被《四百击》这部影片,带入五十年代的巴黎这座城市,狭窄细长的窗户庄严地排列在这座城市马路两旁的建筑物上,阳光在建筑的缝隙中穿过,将一缕缕温暖的阳光洒向这座充满寒意的都市,随着音乐的慢慢变缓的节奏,逐渐唤醒了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

《四百击》又译《胡作非为》、《四百下》。

是当时年仅27岁特吕弗导演的第一步法国电影。

在法国教育理念中,淘气顽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变成听话的孩子。

强调通过在孩子幼年时期的严格管束,来塑造孩子的性格,使孩子变成乖宝宝,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塑造孩子的人生,这样的教育理念无疑是消磨了孩子独特的个性。

一间狭小的教室、一组组老式的桌椅、一排排目光严肃身穿黑衣的孩子、一名呆板严肃缺乏情趣却高高在上的老师、一场如期而至的考试构成了影片刻板冷硬的场景,如同像监狱一样的环境,大量的全景刻画出了安东尼在学校的生活,拉近影片与观众心灵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学校教育的压抑和学生安东尼在学校所受到的煎熬。

满是男孩子的课堂,学生旁若无人地传看着女星艳照。

全然不顾监考的老师,本该沉寂的教室因为这些男孩子充满了活泼和躁动的因素。

安东尼因为扰乱课堂的行为,被老师叫到黑板的后面,被罚站在墙后,当其他孩子下课休息的时候,他只能接受老师所说的报应,独自一人呆在教室,愤怒的发泄,在墙壁上的信手涂鸦却招致更严厉的惩罚,老师在黑板上潇洒的进行着板书,下面的孩子却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做着各种各样的鬼脸、此起彼伏的口哨声像是对枯燥乏味课堂的嘲讽,小男孩在下面因为弄砸本子在课堂上一次次撕着自己的作业本,却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安东尼擦墙壁却将墙壁弄的更加的脏,当混乱无序的课堂最终成功引起老师的愤怒时,“白痴、破班、没希
望的法国佬”的声音中,伴随着摔课本和将粉笔砸向学生的动作,看似课堂上每个孩子的行为都逃不过老师锐利的眼睛,然而那只不过是老师凭着对学生平时的的了解,自以为是强加到学生头上的想法,老师生气摔掉书本和扔粉笔的动作,让枯燥的课堂却再一次在教师的管理中强化了专制。

安东尼固然有幼稚、倔强、顽劣等叛逆少年的通病,但他绝非是一名懵懂无知的少年,相反,不乏聪慧的天资和对艺术的敏感,这些被其极强的个性和自尊心严密包裹,被世俗的眼光所围困的成年人很难发现,更说不上对他的关心和呵护。

安东尼将读巴尔扎克得到启发和共鸣的语句引入作文中,却被成见颇深的老师诬为作弊,不容点滴的分辩,立即予以惩戒。

为了给父母一个惊喜,却因偷偷供奉巴尔扎克,祈祷美梦成真,险些酿成火灾,在父亲的怒吼打骂中,抽泣的安东尼坠入更深的沉默、逆反、敌视。

父母对安东尼说的最多的话是“别忘了倒垃圾”,安东尼对他们而言也像麻烦不断、早想一抛了之的垃圾,面对安东尼的惹祸,父母怒不可遏,母亲的偷情、父亲自私、老师严厉的呵斥、羞辱、体罚让他萌生了离家辍学、自己谋生的念头,在好朋友雷内的帮助下,经过两次“预演”,未获成功,反被父母告上“少年法庭”。

作为在生活中注定在父母的指令下注定是可怜角色的安东尼,他的抗辩主要在于行动而非语言,他离家出走,流浪街头,找不到工作就只好偷父亲的打字机变卖。

但是因为遭人欺骗无法卖出,在送回的途中被抓住。

父亲毫不留情的将他送入警察局,让他和社会
罪犯和妓女在一起,丹尼尔在铁丝网后的脸还充满了稚气,社会残忍的揉碎了他的眼神和心灵
《四百击》是一部文艺电影,他并没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将要做什么为线索来调动观众的兴趣。

该片讲述了一个少年人在学校、家庭、流浪、监狱时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

主人公最快乐的日子莫过于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则是从监狱逃出的瞬间,影片的最后只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在没命地奔跑的安东尼,看见一片蔚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大海,眼神中虽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拥有自由的感觉毕竟很美,那张在欣喜中突然迷惘的脸深深地映衬了这种情境,但安东尼的未来依然是个未知数,因为我们不知道这辽阔的大海到底意味的是自由,还是一个终究难以逃脱的牢笼,甚至可能什么都没有改变。

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老去的是年华,唯一不变的只是那一份自由的情怀,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追寻触目可及的自由,所谓自由,有时可能不在空间,而在心间。

总之,《四百击》这部影片无论在情节内容上,还是在拍摄技巧上都堪称影视中经典之作,这部以教育为题材的纯文艺影片,即便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然而依然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足以伴随着特吕弗的名字一起被载入电影的史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