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纯干货」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诊者,按脉察色,先别阴阳。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的。
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和气。
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纯干货」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五脏所主:
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一说消化主疏泄。
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
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
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
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
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
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
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
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
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
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
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
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气血津液
气:真气者受之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积于胸中,出喉咙,贯心脉,行呼吸,肺吸入之气与脾胃水谷之气结合而成。
宗气积胸出喉咙,呼吸贯脉不留停。
营气脾胃水谷精,调和五脏六腑经。
卫护肌表抗外邪,控制汗孔可见功。
固摄血液不流失,气血津液气畅通。
气之功能主推动,温煦防御水谷生。
固摄血液不流失,气血津液不留停。
元气原动主发育,主宰气血推血液,生长发育原动力,生命之根为元气。
宗气吸入新鲜气,水谷精微司呼吸。
生长发育原动力,营运周身不可息。
营卫注脉行营血,藏于胸中推血液。
营气后天水谷生,生化血液
养身形。
卫气水谷精微生,润皮护外开汗孔。
「纯干货」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便为血。
营气者注之于脉化为血,精血互化,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为清血。
血之功能:血循行于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肤肌表,对全身各组织起营养和滋润作用。
津液:津液,是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赖于脾胃运化功能而产生。
津之作用散周身,滋养脏腑肌肉筋,组成血液之水分,津液和润化血阴。
液之作用填精髓,补脑润肤增血液,滑利关节润毛发,滋养五脏润周身。
气能生血,又行血、摄血,血为气母,气可以化水,水停则气阻,气盛生津,气随液脱。
十四经:手三阳,足三阳,手三阴,足三阴,督任冲带双阴阳(阳维、阴维,阳跷、阴跷)
病因病机:
人患疾病有十种,六淫疫疠病七情,饮食劳倦痰瘀血,外伤虫兽寄生虫。
发病机理失平衡,正气存内邪不生,先天禀赋总有关,情志环境不可轻。
营养锻炼需牢记,调理阴阳为根基。
发病原因总有三,内因外因加中间,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六气过盛为六淫。
(1)风邪善行而数变,阳邪开泄向外边,动摇不定分内外,寒热风燥是病兼。
(2)寒为阴邪是特点,凝滞主痛是关键,伤人阳气寒吸引,内寒外寒气不宣。
(3)暑为阳邪其性炎,耗气损津性升散,暑多挟湿身沉倦,烦渴
多汗呕恶兼。
(4)湿邪重浊带滞粘,湿为阴邪阻阳关,脾虚湿滞不运化,风热寒湿常兼连。
(5)燥邪干燥损真元,伤肺损津咳少痰,大便秘结皮干燥,痰中带血口鼻干。
(6)火为阳邪其性炎,消烁津液出血斑,常见虚实要分辨,补泻之法随证选。
七情:
喜心怒肝思在脾,肺忧肾恐为根基。
情志变化病情见,七情调和身常安。
调理饮食充肌肤,饥饱偏食很没益,饮食不洁毒物进,五谷杂粮最养人。
痰饮特点
咳吐多量稠痰涎,喉中痰鸣水胀满,呕吐头眩兼心悸,癫狂苔腻脉滑弦。
瘀血阻滞经不通,肿块瘀滞有行踪,出血瘀点脉细涩,疼定气刺可分明。
发病机理邪正斗,虚实变化为根由。
阴阳失调发其病,升降失常病不休。
「纯干货」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诊断(望闻问切)
一、望诊:
望神察色形姿态,头目耳鼻唇咽色。
皮肤斑疱疮肿毒,望舌变化质与苔。
排出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要关怀。
小儿指纹需详辨,妇女带下分其色。
此是望诊一大要,写出诗篇记心怀。
二、闻诊:
闻听声音呼吸咳,呃逆嗳气在胸膈,二便排出呕吐物,气味异常需分开。
三、问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睡眠,五问饮食六二便,七问经带和扎产。
八问胸膈和旧病,九问痘疹十问因。
四、切诊:
寸关尺为三部脉,三部九候细安排,弦洪毛石分四季,大人小孩需分开。
正常脉象四至来,不大不小平和来,从容有节不快慢,神之根基细推测。
左寸心经与小肠,关部肝胆正相将,尺部膀胱合与肾,右寸肺经与大肠。
脾胃正在关部内,尺部命门三焦详。
心喜大散是本宫,肝弦而软无疾病,
肾部沉实带滑象,肺脉浮涩短为平。
脾胃本缓喜可见,命门沉实是佳境。
27种脉象:浮洪濡散革,沉浮弱牢弦,迟缓又结涩,细数动疾来,虚细微代短,滑实紧长开。
「纯干货」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浮脉类:
浮举之有余来,风寒表证外感得。
洪脉来势如洪水,热盛阳亢火炎开。
濡脉浮小细而软,主湿主虚有关连。
散脉浮散无根来,元气将脱脏腑弱。
芤脉中空是葱叶,大病津伤主失血。
浮而搏指是革脉,精气血虚气血弱。
沉脉类:
(1)沉脉轻取不可得,里证郁证水证来。
(2)伏脉推筋着骨得,邪闭厥证疼细弱。
(3)无力细弱是弱脉,气血不足当安排。
(4)牢脉沉实弦长大,阴寒内实疝瘕寒。
(5)弦脉弦长是弓弦,诸痛痰饮肝胆炎。
迟脉类:
(1)迟脉一息四至来,寒气阻结脉道塞。
(2)缓脉急缓四至来,脾虚湿盛来安排。
(3)结脉缓时一至来,止有定数不规则。
阴胜气结病在里,温阳散结中焦开。
(4)涩脉往来又艰塞,循行不畅刮竹排,精伤血少气血滞,调和气血定治则。
数脉类:
(1)数脉五至上,热证元胜克。
(2)促脉来急促,止无定数来,阳盛热实证,气血痰气塞。
(3)疾脉来急疾,一息七八排,阳急阴也竭,元气将脱衰。
(4)动脉来如豆,滑数有力来,主痛也主惊,医者来安排。
虚脉类:
(1)虚脉手按无力得,虚证多为气血衰。
(2)细脉脉来如线来,应指明显容易得,诸虚劳损也主湿,细数必是阴虚脉。
(3)微脉脉来细极软,似有似无不明显,阴阳气血诸是虚,多为阳虚病危险。
(4)动而中止是代脉,止有定数良久来,脏腑虚弱风痛证,七情惊恐跌扑摔。
(5)短脉首尾俱短来,不及本位是脉则。
有力气郁无力虚,培补气血来安排。
实脉类:
(1)实脉举按有力来,实证热结气不衰。
(2)滑脉往来圆滑利,痰食实热中焦克。
(3)紧脉绷急紧长开,状如解索不规则,寒痰宿食中焦病,散寒止痛把食排。
(4)长脉端长超本位,阳气有余热证来。
此为二十八脉形,写出诗编记心怀。
「纯干货」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一、八纲辨证
表:表证发热恶风寒,头身疼痛是关键,舌淡苔白脉来浮,分清寒热把表散。
里:无表腹痛四肢倦,食少便溏舌质淡,面黄体瘦脉沉缓,详细辨证脏腑篇。
寒:口淡不渴手足寒,面色恍白喜温暖,小便清长大便溏,舌淡白嫩脉迟兼。
热:口渴喜冷大便结,面红目赤苔燥裂,小便短赤脉来数,此是热证津液缺。
虚:身倦无力心烦热,面色恍白气短结,心悸盗汗兼自汗,便溏脉数细白杰。
实:精神亢奋气息高,腹痛拒按苔苍老,小便短赤脉来数,脉实有力泻散消
二、气血津液辩证
①气病辩证:
(1)气类病分四型,虚滞逆陷且记清。
气虚呼吸声低微,自汗倦怠脉无力,
食欲不振苔少淡,脱肛下垂脉弱虚,四君六君汤可治,补中益气汤可医。
补中益气黄芪参,当归白术升麻临,柴胡陈皮加甘草,培补后天效如神。
(2)气滞胸胁胀满痛,嗳气矢气后减轻,串痛不定乳房胀,通气散治有神功。
通气散内木香陈,山甲元胡牵牛根,甘草合并大茴香,通气散瘀有功勋。
五磨饮子用乌药,大白沉香枳实壳,木香加入可理气,中焦气滞可调和。
气逆肺咳喘上气,胃气上逆则呃逆,肝气上逆升太过,头晕目眩
治则降气需镇逆,苏子降气诸可医。
苏子降气用半夏,川朴前胡元桂加,
当归陈皮加甘草,生姜降逆功宣发。
旋覆代赭参复花,赭石甘草配半夏,
生姜大枣作为引,调治中焦功力大。
②血病辨证:血类病分四种,虚热出瘀要记清。
血虚:
血虚萎黄兼心悸,口唇色淡头晕俱,手足麻木舌质淡,面色苍白脉无力,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去半夏五味添,陈皮远志加生姜,脾肺气血补为先。
血瘀:
血瘀肿块疼刺俱,气少瘦倦兼乏力,血瘀兼虚要失眠,头目晕花脉无力。
寒瘀热瘀总有辨,寒热虚实定大理,血瘀肿块疼刺俱,面色黎暗是不移,
口唇色紫舌瘀斑,腹胀肿块穿瘦衣,复元活血桃仁红,当归大黄加其中,
柴胡花粉加甘草,山甲破瘀不留停。
「纯干货」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血热:
血热妄行尿吐衄,心烦口干不饮流,舌红脉数夜热重,犀角地黄汤去忧,
清营汤是温病方,热入心包营血伤,犀角丹元连地麦,卷心竹叶入心房。
出血:
出血原因不相同,血热妄行色鲜明,心烦脉数舌红绛,凉血养阴汤可用。
归脾汤内四君先,黄芪枣仁加龙眼,木香再加全当归,远志生姜
木灰散用侧茅丹,棕榈茜草大蓟兼,栀子大黄薄荷叶,小蓟切灰血自安。
③气血同病:
(1)气血同病也有变,气滞血瘀气不展,气滞血瘀总体现,癌肿情志多不安。
(2)气血两虚少懒言,面色萎黄失眠兼,久病不愈气血耗,当归补血汤可安。
(3)气虚失血气下陷,气不摄血归正元,体倦无力崩漏现,归脾引血身自安。
(4)气随血脱危候现,大汗淋漓神昏兼,四肢厥冷脉欲绝,参附汤方速加减。
③津液病辨证:津液病分四种,多与少需分清。
(1)津液不足口渴干,皮肤干燥兼心烦,大便干燥小便赤,脉数神倦增液愈。
增液沙参麦冬元,体液不足把此选,冬地二花芩柏连,二花葛根甘草兼。
(2)水液内停有两种,脾肺肾脏失功能,咳嗽痰多便不通,舌淡脉数身浮肿。
(3)常见痰病有三种,风热寒湿燥兼中,各痰均有各种症,分清类别有奇功。
(4)饮证常见有四种,痰饮胃脘有水声,胸胁支满兼短气,苔白而滑脉弦弓。
呕吐痰涎必清稀,苓桂术甘有神功。
(5)饮留滞胸胁中,胁间胀满兼引疼,气短息促脉沉弦,发热无汗心痞硬,
苔白脉沉或兼弦,十枣控涎有奇功。
(6)溢饮干咳身浮肿,苔白而黄弦数生,干咳而渴伴身痛,溢饮治法二青龙,
溢饮留滞四肢中,小便不利身浮肿,头身沉重兼咳嗽,身发寒热
大小青龙汤
(7) 支饮气短不能平,苔白脉细身浮肿,倚息咳逆为支饮,葶苈大枣有神功。
支饮胸胁胃脘中,咳喘上逆不能平,倚息胸满苔白腻,痰吐白沫面浮肿。
易感外邪久不愈,葶苈大枣有奇功。
「纯干货」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三、脏腑辨证
①心病辨证:
1、心气虚,需记牢,面色晄白脉无力。
舌淡胖嫩脉细弱,养心汤治是养心气。
心气虚养心汤,参芪五味枣仁当,柏远桂半加茯苓,川芎茯神共煎尝。
2、心阳虚肢寒冷,心胸憋闷面白青,舌淡紫暗脉细弱,桂枝甘草把阳通。
四逆汤(干姜、附子、甘草)。
3、心血虚,面无华,眩晕舌淡手发麻,舌淡脉细养心血,四物加减效果大。
心血虚补心丹,三参无味茯苓元秸,当二冬柏子仁,枣仁生地共入煎。
4、心阴虚五心烦,低热盗汗兼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滋养心阴补心丹。
5、心火亢盛五心烦,生地木通甘草煎,心火亢盛泻心火,加入大黄与芩连。
火旺吐衄失眠烦,口渴舌烂舌红兼,细数清心需泻火,导赤泻心汤可选。
6、心脉阻滞心不安,自汗面赤指青现,胸闷憋气不舒展,急用瓜蒌薤白散。
心脉阻滞薤白散,枳桂瓜朴共细研,重者必用活血散,血府逐瘀汤可选。
7、痰火扰心惊烦乱,苔黄而腻脉来弦,清心泻火导痰结,涤痰牛黄可加减。
痰火扰心导痰汤,偏湿阻瘀苏和丸。
8、痰迷心窍神不清,自言自语喉痰鸣,重者仆倒苔白腻,涤痰开结导痰灵。
导痰汤半夏星,枳实陈皮加茯苓,甘草加入可调和,导痰
开结有神功。
涤痰二陈菖蒲加,人参竹茹枳实拿,胆星大枣生姜入,清心开窍功宣发。
「纯干货」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②肺病辨证:
1、肺气虚喘咳倦无力,气短懒言声低微,面色恍白自汗出,舌淡保元脉弱虚。
肺气虚用保元,参芪草桂生姜煎。
2、阴虚干咳声哑痰,舌红少津细数兼,火枉夜热兼盗汗,咳血百合滋阴选。
百合固金用地黄,玄参贝母秸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咳嗽痰血肺有伤,滋阴降火用龟板,生地知母砂仁兼,当归白芍加二冬,黄柏甘草猪髓研。
3、风寒束肺发热寒,头身疼痛鼻塞兼,喘咳稀痰苔色白,杏苏华盖汤可选。
风寒束肺杏苏散,苏半桔杏陈枳前,茯苓甘草生姜入,散寒疏肺把表散。
4、风热犯肺痰黄稠,咽干声粗痰腥臭,舌尖红赤脉浮数,桑菊麻杏汤解优。
5、燥热伤肺发热寒,鼻塞咽干咳无痰,舌红少津脉细数,清燥救肺汤可选。
清燥救肺用石膏,参芪桑叶加阿胶,麦杏杷叶共麻仁,清燥泻火将肺保。
6、痰浊阻肺咳多痰,色白咯出兼气短,胸闷呕恶苔白腻,脉滑燥湿二陈煎。
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7、大肠湿热腹痛兼,下痢脓血发热寒,肛门灼热兼后重,葛根芩连汤可选。
8、大肠液亏大便难,伤津损液为根源,胃失降和兼头晕,润肠通便麻仁丸。
「纯干货」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③脾病辨证
1、脾失健运食胀甚,腹胀便汤舌淡嫩,脾虚健脾需益气,六君参苓汤可医。
参苓白术四君全,扁豆陈皮山药填,砂仁玉米莲子肉,桔
梗大枣共入煎。
2、脾虚下陷下垂虚,舌淡苔白脉弱微,治法健脾需益气,补中益气汤可医。
3、脾不统血月经多,出血舌淡脉细弱,补脾摄血是治则,归脾黄土汤有果。
脾不统血归脾汤,或用黄土急煎偿,生白附子加阿胶,大便下血是妙方。
4、阳虚泄泻腹冷痛,完谷不化形寒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温中健脾汤可用。
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5、寒湿困脾头身重,倦怠便汤理不通,苔白腻厚脉濡迟,健脾温中用胃苓。
(胃苓汤:五苓散合平胃散)。
胃苓汤苍草朴,陈皮五苓共煎药。
6、脾胃湿热肢困重,脘腹痞满呕恶成,皮肤发黄身瘙痒,小便黄赤便不通。
舌尖红黄腻脉濡数,清热利湿茵五苓。
7、胃病证分四型,胃寒胃热食滞中,胃阴不足干呕连,口舌干燥兼心烦,饥而不食腹胀满,便干尿少细数兼。
益胃汤方均可治,地冬沙参竹
8、寒滞胃脘疼连绵,遇寒加剧得热减,呕吐清水苔白滑,脉沉而迟良附丸。
(高良姜、香附)
9、胃热腹痛灼热感,消谷善饥口臭兼,吞酸嘈杂心下烦,牙齿衄血大便干,口渴喜凉舌质红,脉滑而数玉女煎。
10、食滞胃脘脘腹满,呕吐酸腐矢气酸,不思饮食大便秘,苔厚脉滑保和丸。
保和丸山查神曲,陈皮甘草配半夏,连翘卜子共同服,食滞中焦可消伐。
「纯干货」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④肝病辨证
1、郁胸胁胀满痛,太息抑郁疼月经,舌淡白滑脉来弦,疏肝解郁气畅通,肝气郁滞疏肝散,柴胡枳实白芍填,川芎陈皮加甘草,香附散郁胸胁宽。
2、肝郁结块鳖甲煎,软坚散郁主非凡。
山甲土元水蛭入,元胡灵
脂三棱兼。
3、肝血不足面不华,眩晕多梦手足麻,眼睛干涩物不见,月经量少不荣甲。
舌淡脉细肌肉动,培补气血力功大。
4、肝阳头胀目干涩,失眠健忘手徘细,舌红少津弦有力,滋阴养血六味来,肝阳上亢六味丸,石珍龙牡怀牛填,镇肝滋肾急煎服,肝阳上亢把此选。
5、肝火尿赤目肿痛,吐衄口苦舌黄红,脉弦清肝需泻火,当归芦荟丸可用。
清肝泻火芦荟丸,四黄青黛只麝研,木香加入姜和枣,清肝降火效果轩。
6、肝胆湿热胸满痛,黄疸尿赤带下腥,苔黄脉数清肝热,龙胆泻肝有神功。
龙胆泻肝栀子当,柴胡黄芩加地黄,木通车前加甘草,泽泻利水意深长。
7、肝阳有风阳总生,突然昏倒舌强硬,半身不遂言不利,舌红沫弦天麻灵。
麻钩腾石决明,栀芩益母桑寄生,杜仲茯神怀牛膝,镇肝安神夜交藤。
8、热极生风脚反弓,高热神昏兼舌红,脉象弦数清肝热,羚羊钩腾汤可用。
羚羊钩腾用地黄,菊花茯神共桑霜,贝草竹茹同芍药,高热生风急煎尝。
9、血虚生风物不清,面色萎黄手麻冷,舌淡少苔脉细数,养血息风复脉灵,复脉麻仁麦冬芍,生地炙草阿胶药,养阴复脉随加减,参耆术草可协和。
10、寒滞肝脉少腹痛,睾丸胀坠阴囊冷,苔白而滑脉弦沉,暖肝散寒可通经。
寒滞肝脉暖肝煎,归芪茴当桂散寒,沉香茯苓加生姜,少腹胀坠疼可安。
⑤肾病辨证
1、肾虚腰痛膝酸软,无力耳鸣头晕转,牙齿松动发焦落,尺脉重按无力宣
2、阳虚生殖功能减,面色淡白肢肿兼,苔白质淡体胖嫩,边有齿痕精疲倦,
气短懒言兼自汗,阳痿滑精便汤兼,小便清长或遗尿,妇女带下
清稀淡,
脉迟细弱沉迟。
3、肾阴亏虚热内扰,面色憔悴形体消,质红少苔舌剥脱,颧红颜面红热烧。
盗汗遗精兼早泄,健忘失眠多烦躁,口干咽燥大便秘,尿赤崩漏经闭少。
尺脉弦数有力,或细数。
4、阳虚形寒肢又冷,命门火弱阳不通,精神不振脉沉迟,阳痿不孕药冷痛。
温补肾阳是治则,金匮肾气丸可用。
5、肾气不固滑泄精,尿数不禁舌淡形,细弱固摄益肾气,须沙疾利汤可用。
缩泉丸或秘精丸。
6、肾不纳气喘肿虚,呼多吸少动加剧,舌淡脉弱需理气,人参蛤蚧散可医。
肾不纳气秘排,或用人参蛤蚧散,胡桃人参加生姜,蛤蚧参桑杏云甘,
咳嗽重用知贝母,补肾纳气不平凡。
7、肾阴虚症口咽干,五心烦热兼躁烦,遗精失眠头晕眩,舌红脉数六味丸。
8、肾虚水泛喘肿满,腰酸肢冷身长寒,舌淡胖嫩有齿痕,真武汤方可加减。
9、肾精不足男精少,女子不孕早襄克,发育迟缓身矮小,河车大造丸可疗。
10、膀胱湿热便不畅,尿频尿急痛难当,小便淋漓色浑浊,脉数尖红苔红黄。
清热利湿八正散,车通瞿扁滑栀甘,大便不通加大黄,利水通淋把此选。
「纯干货」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⑥脏与脏病辨证
1、心肺气虚咳不已,气短失眠兼心悸,面色胱白口纯紫,舌淡体少脉弱微。
心肺虚证
2、心脾两虚怔忡悸,失眠多梦忘心意,腹胀便溏脉无力,舌淡白嫩脉弱微。
归脾汤
3、心肾阳虚形寒冷,尿少身肿心怔忡,舌淡紫暗苔白滑,脉迟微弱真武功。
真武汤。
4、心肾不交心悸烦,失眠健忘口咽干,头晕耳鸣腰酸软,多梦潮热遗精兼。
交泰丸
5、肝肾阴虚头晕眩,耳鸣胁痛膝酸软,咽干颧红兼盗汗,五心烦热遗精兼。
月经不调脉来数,舌红无苔一贯煎。
一贯煎中用川楝,生地杞果北沙参,
当归麦冬齐加入,滋肾补肝益水源。
一贯煎
6、肝脾不调胁胸满,太息肠鸣腹胀兼,大便溏泻矢气多,精神抑郁急躁烦。
食少纳呆苔白腻,舌淡白薄逍遥散。
7、肝火犯肺胸胁痛,咳嗽阵作鲜血咳,情志善怒口热苦,头晕目眩舌质红。
舌质干厚脉弦数。
清肝泻肺有神功。
泻白散:
泻白地骨桑白皮,甘草内加白粳米,泻肺清肝兼润肺,清肝泻肺功绩奇。
8、肝胃不和腹胀满,太息脘腹疼胀兼,嗳气吞酸兼呕恶,嘈杂苔黄脉来弦。
小柴胡或平胃散
9、肺肾阴虚咳少痰,动则气促咳血兼。
膝腰酸软体消瘦,骨蒸潮
热兼盗汗,
遗精颧红脉细数,滋补肺肾麦味丸。
10、肺肾气虚动气短,呼多吸少兼咳喘,声低气短兼遗尿,舌红脉细黑锡丹,人参核桃煎,都气丸。
11、脾肾阳虚形身寒,气短懒言身沉倦,大便溏泻五更泻,或见浮肿臌胀满,舌淡质暗苔白腻,脉数而微四神丸。
12、脾肺气虚咳不已,表虚气短兼无力,痰多清稀纳减少,腹胀便溏浮肿,
苔白舌淡脉细弱,参苓白术散可医。
「纯干货」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四、伤寒论六经篇(六经辨证)
①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经病发热寒,头项强疼风出汗,舌苔白薄兼恶风,脉缓需把桂枝选,
头身疼痛无汗喘,脉紧麻黄汤发汗。
2、桂枝汤中桂芍甘,姜枣加入营卫安。
麻黄汤中桂枝甘,杏仁加入可平喘。
3、太阳府证
发热汗出兼渴饮,渴欲饮水水入反,小便不利脉来浮,蓄水证中五苓散。
小便不利精神狂,便利蓄血用抵挡汤。
抵挡汤中水蛭牤,桃仁破瘀并大黄,
太阳兼证项背强,不能自如葛根汤。
肺气上逆胸痰喘,桂枝甘草杏仁汤。
即桂枝汤加杏仁厚朴。
4、太阳兼证
太阳项强难俯仰,经络不利葛根汤,外寒内饮吐稀痰,内挟水饮小龙选。
外寒内闭热在里,大青龙汤疗烦安。
②阳明病提纲
阳明经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阳明经证身热汗,口渴喜饮兼心烦,舌苔黄腻脉洪大,清热生津白虎选。
白虎汤:生石膏、粳米、知母。
2、阳明府证日莆热,神志不清大便结,烦躁谵语疼拒按,脉实有力苔燥裂。
舌红芒刺夜热重,承气汤用冲积结。
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川朴。
3、阳明身热身发黄,身热鲜明便不爽,心烦口渴小便赤,苔黄脉数茵陈汤。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
4、阳明兼证:
阳明蓄血人善忘,便硬易下色黑亮,浊热上扰心神明,治法选用抵挡汤。
③少阳病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1、少阳为病咽喉干,往来寒热兼目眩,胸闷苦烦不欲食,心烦喜呕脉来弦,
苔白而薄食纳少,和解少阳小柴煎。
2、少阳兼证太阳证经,发热恶寒肢结疼,微呕胃脘郁不通,柴胡桂枝汤可用。
小柴胡桂枝汤合用
3、少阳阳明合病上
少阳阳明郁郁烦,呕吐不止心下烦,阳明热结有证象,大柴胡汤可速选。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半白芍将,姜枣加入急煎服,少阳府证是妙方。
4、少阳兼证中部寒,胸胁满痛口苦烦,疼扰肩背不欲食,大便溏泻脉来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