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
国际经济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这道题就是把教材25-26页复述一遍。
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也达到均衡,可以用反证法,很简单。
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参考教材的第二章45-47页。
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
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答案提示:小国。
第五章投资环境习题答案
第五章投资环境习题答案一、单选1、D2、C3、B4、A5、D6、B7、A8、A9、B 10、C 11、D 12、C 13、B 14、A 15、B 16、B 17、C 18、B二、多选1、ABC2、ABCD3、BCD4、ABCD5、ACD6、ABC7、ABD8、CD 9、AB 10、BCD 11、ACD 12、ABCD 13、ABC 14、BCD15、ABCD 16、AC 17、ABCD 18、BCD三、判断1、F2、F3、F4、F5、T6、T7、F8、F9、F 10、F 11、T 12、T 13、F 14、T 15、F 16、F 17、F 18、F四、名词解释1、投资环境的概念中,投资是主线、内容实体,环境是核心着眼点。
投资环境一般是指投资的一定区域内对投资所要达到目标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稳定性、政策连续性、国际关系等,政治环境对其他环境有重大的影响,是环境评价的一个重点。
3、法律环境主要包括当地人的法制观念、法律的完备性、法制的稳定性、执法的公正性。
4、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国经济实力达到的程度,一般可用GDP和人均GDP来反映。
GDP越大,表示经济整体实力越强,人均GDP越高,表示越富裕。
5、垄断优势理论是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实力角度论述了比较利益差异的成因。
该理论认为,尽管跨国公司没有东道国企业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跨国公司拥有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垄断优势,足以抵消东道国企业的优势,形成净优势。
6、边际扩张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样,就可以将本国的资源用于还没有发挥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上。
7、所谓资本化率是指使收益流量资本化的程度,公式为K=C/I,K为资本比率,C为资产价值,I为资产收益流量,资本化率越高,表示等量收益流量形成的资产价值越高,也意味着资本预期收益越大。
8、充分报偿理论认为,信息是无形的耐用的商品,信息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给拥有者带来收益,但信息的获益能力极易受到损害,为了保证在信息投资中获得更大收益,即所谓充分报偿,跨国企业通常通过跨国投资安排内部交易活动。
第五章 跨国公司 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跨国公司一、填空题1.跨国经营指数(TNI)是、和这三个参数所计算的算术平均值。
指数值越高说明该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程度。
2.跨国公司职能一体化战略演变经历了、和三个阶段的演变。
3.跨国公司地域一体化战略演变经历了、和三个阶段的演变。
4.跨国公司全球性组织结构主要有、、和等几种形式。
5.近年来,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向着、和方向发展。
二、选择题1.最保守的观点认为,在()个国家或地区以上拥有从事生产和经营的分支机构才算是跨国公司。
A 2个B 3个C 5个D 6个2.子公司完全复制母公司价值链的战略是()。
A独立子公司战略 B多国战略 C简单一体化战略 D复合一体化战略3.一个子公司主要服务于一国的东道国市场,而跨国公司母公司则在不同的市场控制几个子公司的经营战略是()。
A独立子公司战略 B多国战略 C区域战略 D全球战略4.在任何地方营运的任一子公司都可以独自地与其他子公司或母公司一起,为整个公司行使职能的跨国公司经营战略是()。
A独立子公司战略 B多国战略? C简单一体化战略 D复合一体化战略5.职能一体化战略最高级的形式是()。
A独立子公司战略 B多国战略? C简单一体化战略 D复合一体化战略三、是非题1.凡是在2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拥有分支机构的企业就是跨国公司。
()2.规模越大的跨国公司其国际化经营程度就越高。
()3.近年来,跨国公司的数量急遽增长,跨国公司的集中化程度也随着降低。
()4.跨国购并是推动跨国公司规模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
()5.根据价值链原理,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是根据价值链上各环节要素配置的要求,匹配全球区位优势,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途径。
()四、名词解释1.跨国公司2.价值链3.职能一体化战略4.跨国经营指数5.网络分布指数6.世界经济一体化五、简答题1.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特点。
2.简述跨国公司职能一体化经营战略的演变。
3.简述跨国公司地域一体化经营战略的演变。
数据结构第五章参考答案
习题51.填空题(1)已知二叉树中叶子数为50,仅有一个孩子的结点数为30,则总结点数为(___________)。
答案:129(2)3个结点可构成(___________)棵不同形态的二叉树。
答案:5(3)设树的度为5,其中度为1~5的结点数分别为6、5、4、3、2个,则该树共有(___________)个叶子。
答案:31(4)在结点个数为n(n>1)的各棵普通树中,高度最小的树的高度是(___________),它有(___________)个叶子结点,(___________)个分支结点。
高度最大的树的高度是(___________),它有(___________)个叶子结点,(___________)个分支结点。
答案:2 n-1 1 n 1 n-1(5)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___________)个结点。
答案:2k-1(6)(7)有n个结点并且其高度为n的二叉树的数目是(___________)。
答案:2n-1(8)设只包含根结点的二叉树的高度为0,则高度为k的二叉树的最大结点数为(___________),最小结点数为(___________)。
答案:2k+1-1 k+1(9)将一棵有100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按层编号,则编号为49的结点为X,其双亲PARENT (X)的编号为()。
答案:24(10)已知一棵完全二叉树中共有768个结点,则该树中共有(___________)个叶子结点。
答案:384(11)(12)已知一棵完全二叉树的第8层有8个结点,则其叶子结点数是(___________)。
答案:68(13)深度为8(根的层次号为1)的满二叉树有(___________)个叶子结点。
答案:128(14)一棵二叉树的前序遍历是FCABED,中序遍历是ACBFED,则后序遍历是(___________)。
答案:ABCDEF(15)某二叉树结点的中序遍历序列为ABCDEFG,后序遍历序列为BDCAFGE,则该二叉树结点的前序遍历序列为(___________),该二叉树对应的树林包括(___________)棵树。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综合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综合复习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在离凸透镜30厘米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20厘米B.30厘米C.40厘米D.50厘米2.把放大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放大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放大镜来放大观察邮票上的细小部分,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该()A.小于10cm B.等于10cmC.在10cm到20cm之间D.大于20cm3.下列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照相机中成缩小、正立的实像B.在校园监控摄像头中成缩小、正立的实像C.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时,成放大、正立的实像D.在投影仪中成放大、倒立的实像4.实验操作考试临近,同学们上实验室动手实验,通过训练提高操作技能。
如图,小明正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此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透镜与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同一类透镜B.该透镜的焦距是30cmC.此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D.如果将蜡烛向左移,光屏需要适当右移才能再次形成清晰的像5.小明把彩色珠子放入碗中,用保鲜膜封住碗口,用手轻轻把碗口上的保鲜膜向下按一些,使保鲜膜成倒锥形。
将水倒在保鲜膜上,通过保鲜膜上的水珠看碗中的物体(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保鲜膜上的水珠形似凹透镜B.通过水珠看到碗里珠子的像一定变小C.保鲜膜上的水珠对光有会聚作用D.通过水珠看到的像一定是放大的实像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4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6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B.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8cm<f<12cmC.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透镜8cm处,不能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D.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7.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
《国际市场营销学》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概念:知识经济: 所谓知识经济,也叫作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开发研究、生产分配及应用推广基础上的经济形态。
它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智力资源的拥有和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式。
创造需求观念: 创造需求观念是以技术革新为契机,去挖掘消费者无法意识到的消费需求,开发出新产品去创造、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并形成企业特定的市场。
EDI : EDI 是一种由电子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来处理业务文件的技术,这一新型贸易方式无需纸张单据,因而被称为“无纸贸易”。
互联网: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远距离的实现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分享与联系。
4C: 以顾客为中心的4C (顾客、成本、方便、沟通)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指那种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通过电子通信,包括电话、传真机、信用卡、电视、自动提款机和基于互联网络而进行的商业贸易。
2.试述知识经济的特征。
答: 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3.知识经济时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它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化,推进着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并推动了许多全新领域的产生;促进工业结构高级化;科技革命将推进传统工业的改造;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革命从地域范围上看是一场全球性革命。
4.技术革命对国际营销有什么影响?答:对顾客需求的影响:消费者需求趋于个性化;消费者行为趋于理性化;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面临更多的选择;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知识消费将成为最重要的消费领域。
对营销观念的影响:技术革命一方面使技术日新月异,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大缩短,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更多样化、个性化及高档化,因此,企业不仅适应消费者需求,还必须不断地进行营销创新,营销创新的关键是营销观念创新,即从满足顾客需求转变为创造需求。
国际经济学习题及答案2
Ⅱ
80 E E’
70
B M
20
10 PB=l
2、答案提示:
当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产量增长比率大于要素投入增长比率。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如图所示,沿MN曲线由N移向M,曲线斜率越来越小,表明随着X产品产量的增加,X产品的机会成本减少。
为突出规模报酬递增对贸易的意义,假定A、B两国的要素禀赋、生产技术和消费偏好完全相同。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重合,均在E点生产和消费,且两国商品价格同等于Pd,按照传统贸易理论,两国不存在互利贸易的基础。开放条件下,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A国在增加X产品产量的同时,其生产成本趋于降低,生产点从E移向M,直至在M点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同时以高效率产出的X对外进行交换。B国则同样可以借助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效率在N点完全专业化生产Y产品。又因两国需求一致,故双方按照国际价格Pw(M和N的连线)进行交换,消费点移至代表更高福利水平的E1,A国用Q1M的X产品换取Q1E1的Y产品,B国用Q1’N的Y产品换取Q1E1的X产品,互利贸易得以展开。当贸易实现平衡时,Q1M=Q1E1,Q1’N=Q1E1。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第一个假定在性质上基本介于外部性模型和R&D 模型之间外,卢卡斯模型与“干中学”模型和罗默模型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李椿热学答案及部分习题讲解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
“热学”课程第一章作业习题说明:“热学”课程作业习题全部采用教科书(李椿,章立源,钱尚武编《热学》)里各章内的习题。
第一章习题:1,2,3[1],4,5,6,8,10,11,20,24[2],25[2],26[2],27,28,29,30,31,32,33. 注:[1] 与在水的三相点时[2] 设为等温过程第一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1) –40;(2) 574.5875;(3) 不可能.2.(1) 54.9 mmHg;(2) 371 K.3. 0.99996.4. 400.574.5. 272.9.6. a = [100/(X s–X i)]⋅(︒C/[X]), b = –[100 X i/(X s–X i)]︒C, 其中的[X]代表测温性质X的单位.8. (1) –205︒C;(2) 1.049 atm.10. 0.8731 cm, 3.7165 cm.11. (1) [略];(2) 273.16︒, 273.47︒;(3) 不存在0度.20. 13.0 kg⋅m-3.24. 由教科书137页公式可得p = 3.87⨯10-3 mmHg.25. 846 kg⋅m-3.26. 40.3 s (若抽气机每旋转1次可抽气1次) 或40.0 s (若抽气机每旋转1次可抽气2次, 可参阅教科书132页).27. 28.9, 1.29 kg⋅m-3.28. 氮气的分压强为2.5 atm, 氧气的分压强为1.0 atm, 混合气体的压强为3.5 atm.29. 146.6 cm-3.30. 7.159⨯10-3 atm, 71.59 atm, 7159 atm; 4.871⨯10-4 atm, 4.871 atm, 487.1 atm.31. 341.9 K.32. 397.8 K.33. 用范德瓦耳斯方程计算得25.39 atm, 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计算得29.35 atm.“热学”课程第二章作业习题第二章习题:1,3,4,5,6,7,8,9[3],10,11,12,13[4],16,17,18,19,20.注:[3] 设为绝热容器[4] 地球和月球表面的逃逸速度分别等于11.2 km⋅s-1和2.38 km⋅s-1第二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3.22⨯103 cm-3.3. 1.89⨯1018.4. 2.33⨯10-2 Pa.5. (1) 2.45⨯1025 m-3;(2) 1.30 kg⋅m-3;(3) 5.32⨯10-26 kg;(4) 3.44⨯10-9 m;(5) 6.21⨯10-21 J.6. 3.88⨯10-2 eV,7.73⨯106 K.7. 301 K.8. 5.44⨯10-21 J.9. 6.42 K, 6.87⨯104Pa (若用范德瓦耳斯方程计算) 或6.67⨯104 Pa (若用理想气体物态方程计算).10. (1) 10.0 m⋅s-1;(2) 7.91 m⋅s-1;(3) 7.07 m⋅s-111. (1) 1.92⨯103 m⋅s-1;(2) 483 m⋅s-1;(3) 193 m⋅s-1.12. (1) 485 m⋅s-1;(2) 28.9, 可能是含有水蒸气的潮湿空气.13. 1.02⨯104 K, 1.61⨯105 K; 459 K, 7.27⨯103 K.16. (1) 1.97⨯1025 m-3 或2.00⨯1025 m-3;(2) 由教科书81页公式可得3.26⨯1027m-2或3.31⨯1027 m-2;(3) 3.26⨯1027 m-2或3.31⨯1027 m-2;(4) 7.72⨯10-21 J, 6.73⨯10-20 J.17. 由教科书81页公式可得9.26⨯10-6 g⋅cm-2⋅s-1.18. 2.933⨯10-10 m.19. 3.913⨯10-2 L, 4.020⨯10-10 m, 907.8 atm.20. (1) (V1/3 -d)3;(2) (V1/3 -d)3 - (4π/3)d3;(3) (V1/3 -d)3 - (N A - 1) ⋅(4π/3)d3;(4)因V1/3>>d,且N A>>1, 故b = V - (N A/2)⋅{(V1/3 -d)3 +[(V1/3 -d)3 - (N A - 1)⋅(4π/3)d3]}⋅(1/N A) ≈ 4N A(4π/3)(d/2)3.“热学”课程第三章作业习题第三章习题:1,2,4,5[5],6,7,9,10,11,12,13,15,16,17,18,19,20[6],22[7],23,24,25[8],26,27,28,29,30.注:[5] 设p0 = 1.00 atm[6] 分子射线中分子的平均速率等于[9πRT/(8μ)]1/2[7] 设相对分子质量等于29.0[8] f(ε)dε = 2π-1/2(kT)-3/2ε1/2e-ε/kT dε第三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1) 3.18 m⋅s-1;(2) 3.37 m⋅s-1;(3) 4.00 m⋅s-1.2. 395 m⋅s-1, 445 m⋅s-1, 483 m⋅s-1.4. 3π/8.5. 4.97⨯1016个.6. 0.9534.7. (1) 0.830 %;(2) 0.208 %;(3) 8.94⨯10-7 %.9. [2m/(πkT)]1/2.10. (1) 198 m⋅s-1;(2) 1.36⨯10-2 g⋅h-1.11. [略].12. (1) [略];(2) 1/v0;(3) v0/2.13. (1) 2N/(3v0);(2) N/3;(3) 11v0/9.15. [略].16. [略].17. 0.24 %.18. (1) 0.5724N;(2) 0.0460N.19. n[kT/(2πm)]1/2⋅[1 + (mv2/2kT)]⋅exp[ –(mv2/2kT)]或[nv p /(2π1/2)] ⋅[1 + (v2/v p2)]⋅exp[ –(v2/v p2)].20. 0.922 cm, 1.30 cm.22. 2.30 km.23. 1955 m.24. kT/2.25. f(ε)dε = 2(π)-1/2(kT)-3/2ε1/2exp[ -ε/(kT)]dε, kT/2.26. 3.74⨯103 J⋅mol-1, 2.49⨯103 J⋅mol-1.27. 6.23⨯103 J⋅mol-1, 6.23⨯103 J⋅mol-1; 3.09⨯103 J⋅g-1, 223 J⋅g-1.28. 5.83 J⋅g-1⋅K-1.29. 6.61⨯10-26 kg和39.8.30. (1) 3, 3, 6;(2) 74.8 J⋅mol-1⋅K-1.“热学”课程第四章作业习题第四章习题:1,2,4,6[7],7,8,10,11,13[2],14,15,17,18[9],19,21.注:[2] 设为等温过程[7] 设相对分子质量等于29.0[9] CO2分子的有效直径等于4.63×10-10 m第四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2.74⨯10-10 m.2. 5.80⨯10-8 m, 1.28⨯10-10 s.4. (1)5.21⨯104 Pa; (2) 3.80⨯106 m-1.6. (1) 3.22⨯1017 m-3;(2) 7.77 m (此数据无实际意义);(3) 60.2 s-1 (此数据无实际意义).7. (1) 1.40;(2) 若分子有效直径与温度无关, 则得3.45⨯10-7 m;(3) 1.08⨯10-7 m.8. (1) πd2/4;(2) [略].10. (1) 3679段;(2) 67段;(3) 2387段;(4) 37段;(5) 不能这样问.11. 3.11⨯10-5 s.13. (1) 10.1 cm;(2) 60.8 μA.14. 3.09⨯10-10 m.15. 2.23⨯10-10 m.17. (1) 2.83;(2) 0.112;(3) 0.112.18. (1) –1.03 kg⋅m-4;(2) 1.19⨯1023 s-1;(3) 1.19⨯1023 s-1;(4) 4.74⨯10-10 kg⋅s-1.19. [略].21. 提示:稳定态下通过两筒间任一同轴柱面的热流量相同.“热学”课程第五章作业习题第五章习题:1,2,3,5,7,8,10,12,13,15,16,17,18,19,21,22[10],23,24[11],25,26,27,28,29,31,33[12],34,35.注:[10] 使压强略高于大气压(设当容器中气体的温度与室温相同时其压强为p1)[11] γp0A2L2/(2V)[12] 设为实现了理想回热的循环第五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1) 623 J, 623 J, 0;(2) 623 J, 1.04⨯103 J, –416 J;(3) 623 J, 0, 623 J.2.(1) 0, –786 J, 786 J;(2) 906 J, 0, 906 J;(3) –1.42⨯103 J, –1.99⨯103 J, 567 J.3.(1) 1.50⨯10-2 m3;(2) 1.13⨯105 Pa;(3) 239 J.4.(1) 1.20;(2) –63.3 J;(3) 63.3 J;(4) 127 J.7. (1) 265 K;(2) 0.905 atm;(3) 12.0 L.8. (1) –938 J;(2) –1.44⨯103 J.10. (1) 702 J;(2) 507 J.12. [略].13. [略].15. 2.47⨯107 J⋅mol-1.16. (1) h = CT + v0p + bp2;(2) C p = C, C V= C + (a2T/b)–ap.17. –46190 J⋅mol-1.18. 82.97 %.19. [略].21. 6.70 K, 33.3 cal, 6.70 K, 46.7 cal; 11.5 K, 80.0 cal, 0, 0.22. γ = ln(p1/p0)/ln(p1/p2).23. (1) [略];(2) [略];(3) [略].24. (1) [略];(2) [略].25. (1) p0V0;(2) 1.50 T0;(3) 5.25 T0;(4) 9.5 p0V0.26. (1) [略];(2) [略];(3) [略].27. 13.4 %.28. (1) A→B为吸热过程, B→C为放热过程;(2) T C = T(V1/V2)γ– 1, V C = V2;(3) 不是;(4) 1 – {[1 – (V1/V2)γ– 1]/[(γ– 1)ln(V2/V1)]}.29. [略].31. 15.4 %.33. [略].34. [略].35. [略].“热学”课程第六章作业习题第六章习题:2,3,5,9,10,11,12[13],13,15,16,19.注:[13] 设为一摩尔第六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2. 1.49⨯104 kcal.3. (1) 473 K;(2) 42.3 %.5. 93.3 K.9. (1) [略];(2) [略];(3) [略].10. [略].11. [略].12. [略].13. [略].15. ∆T = a (v2-1–v1-1)/C V = –3.24 K.16. [略].19. –a(n A–n B)2/[2C V V(n A+ n B)].“热学”课程第七章作业习题第七章习题:8.第七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8. 提示:在小位移的情况下, exp[ -(cx2-gx3-fx4)/(kT)]≈ exp[ -cx2/(kT)]⋅{1 + [gx3/(kT)]}⋅{1 + [fx4/(kT)]}≈ exp[ -cx2/(kT)]⋅{1 + [gx3/(kT)] + [fx4/(kT)]}.“热学”课程第八章作业习题第八章习题:1,2,3,4,6,7[14],8,10.注:[14] 设θ= 0第八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2.19⨯108 J.2. 7.24⨯10-2 N⋅m-1.3. 1.29⨯105 Pa.4. 1.27⨯104 Pa.6. f = S[α(R1-1 + R2-1) – (ρgh/2)]= {Sα⋅[2cos(π–θ)]/[2(S/π)1/2 ⋅cos(π–θ) + h–h sin(π–θ)]} +{Sα⋅[2cos(π–θ)]/h} – (Sρgh/2)≈Sα⋅[2cos(π–θ)/h]= 25.5 N.7. 0.223 m.8. 2.98⨯10-2 m.10. (1) 0.712 m; (2) 9.60⨯104 Pa; (3) 2.04⨯10-2 m.“热学”课程第九章作业习题第九章习题:1,2,4[15],6[5],7,8,9[16],11,12,13[17].注:[5] 设p0 = 1.00 atm[15] 水蒸气比体积为1.671 m3/kg[16] 100℃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1.013×105Pa,而汽化热为2.38×106 J⋅kg -1,由题8中的[17] 23.03 - 3754/T第九章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1. 3.21⨯103 J.2. (1) 6.75⨯10-3 m3;(2) 1.50⨯10-5 m3;(3) 液体体积为1.28⨯10-5 m3, 气体体积为9.87⨯10-4 m3.4. 373.52 K.6. 1.36⨯107 Pa.7. [略].8. [略].9. 1.71⨯103 Pa.11. 4.40⨯104 J⋅mol-1.12. (1) 52.0 atm;(2) 157 K.13. (1) 44.6 mmHg, 195 K;(2) 3.121⨯104 J⋅mol-1, 2.547⨯104 J⋅mol-1, 5.75⨯103 J⋅mol-1.。
人工智能教程习题及答案第5章习题参考解答
第五章搜索策略习题参考解答5.1 练习题5.1 什么是搜索?有哪两大类不同的搜索方法?两者的区别是什么?5.2 用状态空间法表示问题时,什么是问题的解?求解过程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最优解?最优解唯一吗?5.3 请写出状态空间图的一般搜索过程。
在搜索过程中OPEN表和CLOSE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有何区别?5.4 什么是盲目搜索?主要有几种盲目搜索策略?5.5 宽度优先搜索与深度优先搜索有何不同?在何种情况下,宽度优先搜索优于深度优先搜索?在何种情况下,深度优先搜索优于宽度优先搜索?5.6 用深度优先搜索和宽度优先搜索分别求图5.10所示的迷宫出路。
图5.10 习题5.6的图5.7 修道士和野人问题。
设有3个修道士和3个野人来到河边,打算用一条船从河的左岸渡到河的右岸去。
但该船每次只能装载两个人,在任何岸边野人的数目都不得超过修道士的人数,否则修道士就会被野人吃掉。
假设野人服从任何一种过河安排,请使用状态空间搜索法,规划一使全部6人安全过河的方案。
(提示:应用状态空间表示和搜索方法时,可用(N m,N c)来表示状态描述,其中N m和N c分别为传教士和野人的人数。
初始状态为(3,3),而可能的中间状态为(0,1),(0,2),(0,3), (1,1),(2,1),(2,2),(3,0),(3,1),(3,2)等。
)5.8 用状态空间搜索法求解农夫、狐狸、鸡、小米问题。
农夫、狐狸、鸡、小米都在一条河的左岸,现在要把它们全部送到右岸去。
农夫有一条船,过河时,除农夫外,船上至多能载狐狸、鸡和小米中的一样。
狐狸要吃鸡,鸡要吃小米,除非农夫在那里。
试规划出一个确保全部安全的过河计划。
(提示:a.用四元组(农夫,狐狸,鸡,米)表示状态,其中每个元素都可为0或1,0表示在左岸,1表示在右岸;b.把每次过河的一种安排作为一个算符,每次过河都必须有农夫,因为只有他可以划船。
)5.9 设有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盘A 、B 、C 套在一根轴上,每个圆盘上都标有数字1、2、3、4,并且每个圆盘都可以独立地绕轴做逆时针转动,每次转动90°,初始状态S 0和目标状态S g 如图5.11所示,用宽度优先搜索法和深度优先搜索法求从S 0到S g 的路径。
国际经济学第三版 李坤望(部分课后习题)
第十三章5、何为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提示:国际收支项目分为自发交易项目和调整交易项目。自发交易项目又称事前交易项目,是企业或个人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动机进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调整无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属于自发交易项目。调整项目又称补偿项目或事后交易项目,是指以调整国际收支为目的的交易项目。国际收支中的官方结算是主要的调整项目,当一国自发性交易产生的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时,为平衡供求金融当局就需动用本国的黄金、外汇等官方储备,或通过外国中央银行、国际金融机构融通资金以弥补自发性交易带来的收支差额。错误与遗漏也是调整项目,它可以使国际收支平衡表最终在帐面上达到平衡。国际收支的帐面平衡是通过调整项目来实现的,真正能反映国际收支状况的是自发项目,通常意义上讲的国际收支状况实际上指的就是自发项目收支的平衡或失衡。
第五章1、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案提示:这两个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不过,二者也有很大区别。第一,这两个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并不相同。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国际收支总差额可以看作是与货币供求相联系的一种货币现象,它是一国货币供给的自动调节机制。而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国际收支总差额又会进一步对其它的宏观经济变量如汇率、利率、私人资本的流动、国内投资、生产以及进出口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生产理论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生产理论》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厂商2、生产 3 生产函数 4、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5、技术系数 6、短期 7、长期 8、一种变动要素投入的生产函数 9、总产量 10、平均产量 11、边际产量 1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3、等产量曲线 14、边际技术替代率 15、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16、等成本曲线 17、“脊”线 18、生产的经济区域 19、最优投入组合20、等斜线 21、扩展线二、单项选择题1、生产函数表示()。
A.一定数量的投入,至少能生产多少产品B.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最多要投入多少生产要素C.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D.以上都对2、生产函数Q=f(L,K0)的TPL为正且递减时,MPL可以()A、递减且为正;B、递减且为负;C、为零;D、以上都可能。
3、生产函数Q=f(L,K)反映生产的第二阶段应该()A、开始于APL 曲线的最高点,终止于MPL为零处;B、开始于MPL 曲线的最高点,终止于APL曲线的最高点;C、开始于APL 曲线和MPL曲线的相交处,终止于MPL曲线和水平轴的相交处。
D、以上都对4、凡是齐次生产函数,都可能分辩其规模收益类型。
这句话()A、正确B、不正确C、可能正确D、不一定正确5、假定生产函数Q=f(L,K)=L2K2 ,则生产函数所表示的规模报酬()A、递增B、不变C、递减D、不一定6、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中,()A、总产量首先开始下降;B、平均产量首先开始下降;C、边际产量首先开始下降;D、平均产量下降速度最快。
7、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A、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保持其它要素不变;B、按比例增加各种生产要素;C、不一定按比例增加各种生产要素;D、以上都对。
8、如果某厂商增加1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减少3单位资本,而仍能生产同样的产量,则MRTSLK为()A、 1/3B、 3C、 1D、 69、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企业增加2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就可以减少4个单位的资本投入量,则有( A )A、MRTSLK =2,且MPL/ MPK=2; B、MRTSLK=1/2,且MPK/ MPL=2;C、MRTSLK =1/2,且MPK/ MPL=1/2;D、MRTSLK=2,且MPK/ MPL=2。
生产理论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生产理论》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厂商2、生产 3 生产函数 4、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5、技术系数 6、短期 7、长期 8、一种变动要素投入的生产函数 9、总产量 10、平均产量 11、边际产量 1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3、等产量曲线 14、边际技术替代率 15、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16、等成本曲线 17、“脊”线 18、生产的经济区域 19、最优投入组合 20、等斜线 21、扩展线二、单项选择题1、生产函数表示()。
A.一定数量的投入,至少能生产多少产品B.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最多要投入多少生产要素C.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D.以上都对2、生产函数Q=f(L,K0)的TPL为正且递减时,MPL可以()A、递减且为正;B、递减且为负;C、为零;D、以上都可能。
3、生产函数Q=f(L,K)反映生产的第二阶段应该()A、开始于APL 曲线的最高点,终止于MPL为零处;B、开始于MPL 曲线的最高点,终止于APL曲线的最高点;C、开始于APL 曲线和MPL曲线的相交处,终止于MPL曲线和水平轴的相交处。
D、以上都对4、凡是齐次生产函数,都可能分辩其规模收益类型。
这句话()A、正确B、不正确C、可能正确D、不一定正确5、假定生产函数Q=f(L,K)=L2K2 ,则生产函数所表示的规模报酬()A、递增B、不变C、递减D、不一定6、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中,()A、总产量首先开始下降;B、平均产量首先开始下降;C、边际产量首先开始下降;D、平均产量下降速度最快。
7、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A、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保持其它要素不变;B、按比例增加各种生产要素;C、不一定按比例增加各种生产要素;D、以上都对。
8、如果某厂商增加1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减少3单位资本,而仍能生产同样的产量,则MRTSLK为()A、 1/3B、 3C、 1D、 69、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企业增加2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就可以减少4个单位的资本投入量,则有( A )A、MRTSLK =2,且MPL/ MPK=2; B、MRTSLK=1/2,且MPK/ MPL=2;C、MRTSLK =1/2,且MPK/ MPL=1/2;D、MRTSLK=2,且MPK/ MPL=2。
C语言第五章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习题册答案)
6、设 x、y 和 z 是 int 型变量,且 x=3,y=4,z=5,则下面表达式中值为 0 的是( D
A)‘x’&&‘y’
B) x<=y C) x||y+z&&y-z
D) !((x<y)&&!z||1)
7、已知 x=43,ch=‘A’,y=0;则表达式(x>=y&&ch<‘B’&&!y)的值是( C )。
达式是( C )。
A) (x>=1)&&(x<=100)&&(x>=200)&&(x<=300) B) (x>=1)||(x<=100)||(x>=200)||(x<=300) C) (x>=1)&&(x<=100)||(x>=200)&&(x<=300)
D) (x>=1)||(x<=100)&&(x>=200)||(x<=300)
A)有语法错不能通过编译
B)可以通过编译但不能通过连接
C)输出***
D)输出$$$
三、写出下列程序的运行结果
1、若运行时输入:2<回车>,则以下程序的运行结果是 2nd class postage is 14p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void) {
char Class; printf(“Enter 1 for 1st class post or 2 for 2nd post”); scanf(“%c”,&Class);
工程力学--静力学第4版 第五章习题答案
第五章习题5-1 重为W=100N,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因数f=0.3,(a)问当水平力P=10N时,物体受多大的摩擦力,(b)当P=30N时,物体受多大的摩擦力?(c)当P=50N时,物体受多大的摩擦力?5-2 判断下列图中两物体能否平衡?并问这两个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已知:(a)物体重W=1000N,拉力P=200N,f=0.3;(b)物体重W=200N,拉力P=500N,f=0.3。
5-3 重为W的物体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角为ρ,且α>ρ。
如在物体上作用一力Q,此力与斜面平行。
试求能使物体保持平衡的力Qde 最大值和最小值。
5-4 在轴上作用一力偶,其力偶矩为m=-1000N.m,有一半径为r=25cm的制动轮装在轴上,制动轮与制动块间的摩擦因数f=0.25。
试问制动时,制动块对制动轮的压力N至少应为多大?5-5 两物块A和B重叠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上面的物块A的顶上作用一斜向的力P。
已知:A重1000N,B重2000N,A与B之间的摩擦因数f1=0.5,B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因数f2=0.2。
问当P=600N时,是物块A相对物块B运动呢?还是A、B物块一起相对地面C运动?5-6 一夹板锤重500N,靠两滚轮与锤杆间的摩擦力提起。
已知摩擦因数f=0.4,试问当锤匀速上升时,每边应加正应力(或法向反力)为若干?5-7 尖劈顶重装置如图所示,重块与尖劈间的摩擦因数f(其他有滚珠处表示光滑)。
求:(1)顶住重物所需Q之值(P、α已知);(2)使重物不向上滑动所需Q。
注:在地质上按板块理论,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斜插下去,在计算太平洋板块所需的力时,可取图示模型。
解:取整体∑Fy =0 FNA-P=0∴FNA=P当F<Q1时锲块A向右运动,图(b)力三角形如图(d)当F>Q2时锲块A向左运动,图(c)力三角形如图(e)5-8 图示为轧机的两个压辊,其直径均为d=50cm,两棍间的间隙a=0.5cm,两轧辊转动方向相反,如图上箭头所示。
流体力学输配管网第五章课后习题答案
0.184 0.202 0.220
0.237
0.256 0.274
全压系数 P 0.458 0.451 0.443 0.429 0.410 0.379 0.348 0.317
功率系数 N 0.082 0.086 0.091 0.096 0.100 0.102 0.104 0.105
5-24 某单吸单级离心泵, Q= 0.0735m 3/s,H = 14.65m ,用电机由皮带拖动,测得 n= 1420rpm ,N= 13.3kW ;后因改为
算该机的比转数 ns 的值。计算时 D 2= 0.5m。 解:根据相似律, 4-72-11No.5A 型风机在最佳效率点的流量系数、 全压系数和功率系数分别为: Q 0.203 ,P 0.428,
N 0.095。
u2 n D 2 2900
0.5 75.92m/s ,则在该工况点,
60
60
流量 Q Q
取 K=1.15 , NM 1.15 17.9 20.6kW ,按电机系列可配 21kw 电机。
5-20 已知 4-72-11No.6C 型风机在转速为 1250rpm 时的实测参数如下表所列,求: ( 1)各测点的全效率; ( 2)绘制性
能曲线图; ( 3)写出该风机最高效率点的性能参数。计算及图表均要求采用国际单位制。
1278.9 1249.5 1210.3 1156.4 1082.9 994.7
896.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3397 82.6
37444.4 41493.2
87.5
88.2
45540.6 89.0
49588.7 53636.8
88.0
85.7
57684.9 80.4
第五章 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
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第五章数理统计初步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1.在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长度为36的样本,求样本均值)3.6,52(~2NXX落50.8到53.8之间的概率。
答案与提示:由于)/,(~2nNXσμ,所以{50.853.8}0.8293PX<<=。
2.在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长度为100的样本,问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差的绝对值大3的概率是多少?)20,8(~2NX答案与提示:由于2~(,/XNnμσ),所以{83}0.1336PX−>=3.设为来自总体n XXX,,,21)(~λPX的一个样本,X、分别为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
求2SXD及。
2ES答案与提示:此题旨在考察样本均值的期望、方差以及样本方差的期望与总体期望、总体方差的关系,显然应由定理5-1来解决这一问题。
2,DXDXESnnλλ===。
4.设是来自正态总体的随机样本,。
试确定、b使统计量4321XXXX,,,)30(2,N243221)32()2(XXbXXaX−+−=a X服从分布,并指出其自由度。
2χ答案与提示:依题意,要使统计量X服从分布,则必需使及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解得2χ)2(212/1XXa−)32(432/1XXb−a=1/45;b=1/117。
5.设X和Y独立同分布和分别是来自N()032,,921XXX,,,921YYY,,,X和Y 的简单抽样,试确定统计量UXXYY=++++112929 所服从的分布。
答案与提示:应用t分布的定义,得UXXYY=++++191292~()t96.设随机变量~()Xtn(1n> ),试确定统计量21YX=所服从的分布。
答案与提示:先由t分布的定义知nVUX=,再利用F分布的定义即可。
—1—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1,(~12nFXY=。
7.设总体X服从正态分布,而是来自总体)2,0(2N1521,,,XXX X的简单随机样本,试确定随机变量)(221521121021XXXXY++++=所服从的分布。
人工智能教程习题及答案第5章习题参考解答
第五章搜索策略习题参考解答5.1 练习题5.1 什么是搜索?有哪两大类不同的搜索方法?两者的区别是什么?5.2 用状态空间法表示问题时,什么是问题的解?求解过程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最优解?最优解唯一吗?5.3 请写出状态空间图的一般搜索过程。
在搜索过程中OPEN表和CLOSE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有何区别?5.4 什么是盲目搜索?主要有几种盲目搜索策略?5.5 宽度优先搜索与深度优先搜索有何不同?在何种情况下,宽度优先搜索优于深度优先搜索?在何种情况下,深度优先搜索优于宽度优先搜索?5.6 用深度优先搜索和宽度优先搜索分别求图5.10所示的迷宫出路。
图5.10 习题5.6的图5.7 修道士和野人问题。
设有3个修道士和3个野人来到河边,打算用一条船从河的左岸渡到河的右岸去。
但该船每次只能装载两个人,在任何岸边野人的数目都不得超过修道士的人数,否则修道士就会被野人吃掉。
假设野人服从任何一种过河安排,请使用状态空间搜索法,规划一使全部6人安全过河的方案。
(提示:应用状态空间表示和搜索方法时,可用(N m,N c)来表示状态描述,其中N m和N c分别为传教士和野人的人数。
初始状态为(3,3),而可能的中间状态为(0,1),(0,2),(0,3), (1,1),(2,1),(2,2),(3,0),(3,1),(3,2)等。
)5.8 用状态空间搜索法求解农夫、狐狸、鸡、小米问题。
农夫、狐狸、鸡、小米都在一条河的左岸,现在要把它们全部送到右岸去。
农夫有一条船,过河时,除农夫外,船上至多能载狐狸、鸡和小米中的一样。
狐狸要吃鸡,鸡要吃小米,除非农夫在那里。
试规划出一个确保全部安全的过河计划。
(提示:a.用四元组(农夫,狐狸,鸡,米)表示状态,其中每个元素都可为0或1,0表示在左岸,1表示在右岸;b.把每次过河的一种安排作为一个算符,每次过河都必须有农夫,因为只有他可以划船。
)5.9 设有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盘A 、B 、C 套在一根轴上,每个圆盘上都标有数字1、2、3、4,并且每个圆盘都可以独立地绕轴做逆时针转动,每次转动90°,初始状态S 0和目标状态S g 如图5.11所示,用宽度优先搜索法和深度优先搜索法求从S 0到S g 的路径。
国际经济学部分答案(详细解答过程)
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第一章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参见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将图1-6a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以纵坐标表示x商品供给,得出相应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然后将图1-6b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供给,以纵坐标表示y的相对价格,通过类似推导可得出国民供给曲线,国民需求曲线作类似推导可得。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答:两种商品同时达到均衡。
一种商品均衡时,由其相对价格,机会成本,需求可知另一种商品得相对价格,机会成本和需求。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略,参见书上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
高代答案_阳庆节_中国人民大学
下 册
Advanced Algebra (A)
Book Two
阳 庆 节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学院 2006年2月
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
第五章 § 5.1 1. (1) 否 (5) 否 2. 略 3. 0 4. (1) 否 § 5.2 5. 因为 cos 2t = 2 cos2 t − 1 即得. 6. 反证, 不妨设 f3 (x) = k1 f1 (x) + k2 f2 (x) . 又由于 f1 (x), f2 (x), f3 (x) 中任意两个都不互素, ( ) ( ) 所以 f1 (x), f2 (x) = d(x) , ∂ d(x) > 0 . 所以 d(x) 是 f1 (x), f2 (x), f3 (x) 的一个非常数 公因式, 矛盾. 0 0 1 7. (2) 1 0 0 , 0 0 8. 略 9. 略 10. (1) (1, 2, 3)T (2) (1, 1, 1)T 0 0 1 0 0 0 , 0 0 0 0 0 0 ; 维数是 3 . 0 (2) 是 (3) 否 (4) 是 (2) 是 (6) 否 (3) 是 (7) 是 (4) 是
1 因为 β1 = 1 2 α1 − 2 β2 , 所以 W1 ∩ W2 = L(β1 )
(3) dim(W1 + W2 ) = 4 , α1 , α2 , α3 , β1 是 W1 + W2 的一组基; W1 ∩ W2 = {α} , 其中 α = (53, 119, −19, 134)T ( ) −5 2 ) , 维数是 1 20. (1) L(A1 , A2 ) ∩ L(B1 , B2 ) = L( 3 4 (2) 求 L(A1 , A2 ) + L(B1 , B2 ) = L(A1 , A2 , B1 ) , 维数是 3 21. 分别求出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 22. 略 23. 略 24. 提示: 类似于矩阵空间分解为对称矩阵与反对称矩阵的和的情况
随机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版 课后答案(王清河 著)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 P( A3 | A) = 0.4 。 19.某专门化医院平均接待 K 型病患者 50%,L 型病患者 30%,M 型病患 者 20%,而治愈率分别为 7/10、8/10、9/10。今有一患者已治愈,问此患者是 K 型病的概率是多少?
提示与答案:依题意,这是一全概率公式及贝叶斯公式的应用问的事件是互逆的。
2.如果 x 表示一个沿着数轴随机运动的质点位置,试说明下列事件的包含、
互不相容等关系:
A = {x | x ≤ 20}
B = {x | x > 3}
C = {x | x < 9}
D = {x | x < −5} E = {x | x ≥ 9}
解:(1)包含关系: D ⊂ C ⊂ A 、 E ⊂ B 。
P( AB) = P( A ∩ B ) = P( A ∪ B) = 1 − P( A ∪ B)
=1 − 1 − P(B) + P( AB) 3
从而得 2 − P(B) = 0 ,即 3 P(B) = 2 3
7.一个袋中有 5 个红球 2 个白球,从中任取一球,看过颜色后就放回袋中, 然后再从袋中任取一球。求:(1)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取到红球的概率;
球,也可能是黑球),并且也只有这两种可能。因此若把这两种可能看成两个事
件,这两个事件的和事件便构成了一个必然事件。
若设 A 表示:“由甲袋取出的球是白球”; B 表示:“由甲袋取出的球是黑 球”; C 表示:“从乙袋取出的球是白球”。则 P(C) = 5 /12 。
18.设有一箱同类产品是由三家工厂生产的,其中 1 是第一家工厂生产的, 2
17.有两个口袋,甲袋中盛有 2 个白球 1 个黑球;乙袋中盛有 1 个白球 2 个黑球。由甲袋任取一球放入乙袋,再从乙袋中取出一球,求取到白球的概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数理统计初步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1.在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长度为36的样本,求样本均值)3.6,52(~2NXX落50.8到53.8之间的概率。
答案与提示:由于)/,(~2nNXσμ,所以{50.853.8}0.8293PX<<=。
2.在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长度为100的样本,问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差的绝对值大3的概率是多少?)20,8(~2NX答案与提示:由于2~(,/XNnμσ),所以{83}0.1336PX−>=3.设为来自总体n XXX,,,21 )(~λPX的一个样本,X、分别为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
求2SXD及。
2ES答案与提示:此题旨在考察样本均值的期望、方差以及样本方差的期望与总体期望、总体方差的关系,显然应由定理5-1来解决这一问题。
2,DXDXESnnλλ===。
4.设是来自正态总体的随机样本,。
试确定、b使统计量4321XXXX,,,)30(2,N243221)32()2(XXbXXaX−+−=a X服从分布,并指出其自由度。
2χ答案与提示:依题意,要使统计量X服从分布,则必需使及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解得2χ)2(212/1XXa−)32(432/1XXb−a=1/45;b=1/117。
5.设X和Y独立同分布和分别是来自N()032,,921XXX,,, 921YYY,,, X 和Y的简单抽样,试确定统计量UXXYY=++++112929 所服从的分布。
答案与提示:应用t分布的定义,得UXXYY=++++191292 ~()t96.设随机变量~()Xtn(1n> ),试确定统计量21YX=所服从的分布。
答案与提示:先由t分布的定义知nVUX=,再利用F分布的定义即可。
—1—)1,(~12nFXY=。
7.设总体X服从正态分布,而是来自总体)2,0(2N1521,,,XXX X的简单随机样本,试确定随机变量)(221521121021XXXXY++++= 所服从的分布。
答案与提示:由于,)10(~10/)4/4/(221021χXX++)5(~5/)4/4/(2215211χXX++ ,故)5,10(~)(221521121021FXXXXY++++=8.设为来自正态总体的一个样本,n XXX,,,21 ),(~2σμNXμ已知,求的极大似然估计。
2σ答案与提示:设为样本的一组观察值。
则似然函数为n xxx,,,21 XXX n12,,, Π=−−=nix i eL12)(22221)σμσπσμ,(()=Σ−−=()122212221πσσμnx e iin,得的极大似然估计为2σΣ=−=nii xn122)(1ˆμσ。
9.设)1,(~μNX,为来自正态总体n XXX,,,21 X的一个样本,试求μ的极大似然估计及矩估计。
答案与提示:矩估计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是点估计的两种常用方法,所谓矩估计法就是用样本的某种矩作为总体的相应矩的估计,因此需要首先计算(或已知)总体的某(几)种矩,由于本题只涉及一个未知参数,故只要知道总体的某一种矩即可。
极大似然估计可依据四个步骤来完成,其关键是正确构造似然函数。
μ的极大似然估计为11ˆnii Xnμ==Σ。
μ的矩估计为11ˆnii Xnμ==Σ。
10.设为来自正态总体的一个样本,求下述各总体的密度函数中的未知参数的矩估计及极大似然估计。
n XXX,,,21(1)⎩⎨⎧<<+=,,0,10,)1(),(其它xxxfθθθ其中1−>θ为未知参数。
—2—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2)⎪⎩⎪⎨⎧≤>=−−,0,0,0,),(1xxeaxxf a xaλλλ其中λ为未知参数,为常数。
0>a(3)⎪⎩⎪⎨⎧>=−,,0,0,)(222/2其它xexxf xθθ其中,θθ,0>为未知参数。
答案与提示:矩估计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是点估计的两种常用方法,所谓矩估计法就是用样本的某种矩作为总体的相应矩的估计,因此需要首先计算(或已知)总体的某(几)种矩,由于本例只涉及一个未知参数,故只要知道总体的某一种矩即可。
极大似然估计可依据内容提要中的四个步骤来完成,其关键是正确构造似然函数。
(1)矩估计: θ=−−211XX。
极大似然估计: lnθ=−−=Σ11nX iin。
(2)矩估计:1()ˆaaa aaXλ⎡⎤Γ⎢⎥⎣⎦=。
极大似然估计:Σ==niai Xn1ˆλ。
(3)矩估计:πθ2ˆX=。
极大似然估计: Σ==nii xn1221ˆθ11.设为总体n XXX,,, 21X的一个样本,且X服从几何分布,即,3,2,1,)1(}{1=−==−kppkXP k,求的极大似然估计量。
p答案与提示:极大似然估计为 p=X/112.设为总体XXX n12,,, X的一个样本,且X服从参数为的二项分布,求pm,p 的极大似然估计量。
答案与提示:的极大似然估计量为p p=mX/ 。
13.设为来自总体n XXX,,, 21X的一个样本,且EX=μ存在,问统计量(1)、—3—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2)是否为μ的无偏估计。
(1);521524XXX++−(2)1211(234)10nn XXXX−+++。
答案与提示:依据无偏估计定义,521524XXX++−不是μ的无偏估计;1211(234)10n n XXXX−+++是μ的无偏估计。
14.设总体X服从,为来自总体X的一个样本,试问统计量(1)、(2)、(3)是否为),(2σμN321XXX,,μ的无偏估计,并从无偏估计中找出较好的一个。
(1)12111424 3 XXX++;(2)122113412 3 XXX++;(3)121315102 3 XXX++。
答案与提示:依据无偏估计定义,统计量(1)、(2)、(3)均为μ的无偏估计。
由有效估计定义可判断12111424 3 XXX++较好。
15.设某种元件的使用寿命X的概率密度为⎩⎨⎧≤>=−−θθθθxxexf x,,02);()(2,其中0>θ为未知参数。
又设是n xxx,,, 21X的一组样本观察值,求θ的极大似然估计值。
答案与提示: 构造似然函数)(212)(θθ−−=Π=i xni eLΣ=−−=nii x ne1)(22θln Σ=−−=nii xnL1)(22ln θndLd2ln=θ(与参数θ无关)由条件,当θ>x时, ()(22)(θ−−=x exfθ>0),所以当),,,min(21n xxx =θ时,似然函数取得最大值,从而知。
L),,,min(ˆ21n xxx =θ16.设总体X的概率分布为X 0 1 2 3P 2θ)1(2θθ−2θθ21−其中)210(<<θθ是未知参数,利用总体X的如下样本值 3,1,3,0,3,1,2,—4—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3,求θ的矩估计值和极大似然估计值。
答案与提示:θ的矩估计值为。
4/1ˆ=θ对于给定的样本值,似然函数为,解得426)21()1(4)(θθθθ−−=L121372,1±=θ因2112137>+不合题意,所以θ的极大似然估计值为12137ˆ−=θ。
17.随机地从一批钉子中抽取16枚,测得其长度(单位cm)为2.14,2.10,2.13,2.15,2.13,2.12,2.13,2.10,2.15,2.12,2.14,2.10,2.13,2.11,2.14,2.11,设钉长服从正态分布,试就以下两种情况求总体均值μ的置信度为90%的置信区间:(1)若已知01.0=σ;(2)若σ未知。
答案与提示:(1) μ的置信度为0.90的置信区间是 (;(2.1212.129),(2)μ的置信度为0.90的置信区间是。
)1325.21175.2(,18.为了估计灯泡使用时数的均值μ及标准差σ,测试10只灯泡,得1500=x小时,。
如果已知灯泡使用时数服从正态分布,求总体均值20=Sμ、标准差σ的置信区间(置信度为0.95)。
答案与提示: (1) μ的置信度为0.90的置信区间是;)32.1514,67.1485((2) 的置信度为0.95的置信区间是(189.47,1333.33);2σσ的置信度为0.95的置信区间是(13.76,36.51)。
19.随机的取某种炮弹9枚做试验,得炮口速度的样本标准差(米/秒)。
设炮口速度服从正态分布,求这种炮弹炮口速度的标准差11=Sσ的95%的置信区间。
答案与提示:σ的置信度95%的置信区间为()7.43,21.10。
20.随机的从A批导线中抽取4根,从B批导线中抽取5根,测得电阻()为ΩA批导线:0.143,0.142,0.143,0.137,B批导线:0.140,0.142,0.136,0.138,0.140,设测定数据分别来自正态总体、,且两样本相互独立。
又),(21σμN),(22σμN1μ、2μ、均为未知,试求2σ21μμ−的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
答案与提示: BAμμ−的0.95的置信区间为(-0.002,0.006)。
21.设两位化验员A、B独立地对某种聚合物含氯量用同样的方法各作10次测定,其测定的样本方差依次为,,设、分别为5419.02=A S6065.02=B S2Aσ2BσA、B—5—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所测定的测定值总体的方差,两总体均服从正态分布。
试求方差比/的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
2Aσ2Bσ答案与提示:方差比2221σσ的置信度为0.90的置信区间是(0.222,3.601)。
22.由经验知某零件重量。
技术革新后,抽了六个样品,测得重量为(单位:g)14.7,15.1,14.8,15.0,15.2,14.6,已知方差不变,问平均重量是否仍为15?()05.0,15(~NX05.0=α)答案与提示:依题意需检验假设150=μ:H,经计算知应接受,即认为平均重量仍是15。
0H23.原铸造成品率的平均值为83.8%,今换用便宜的原料,成品率抽样数据(%)如下:83.9,84.6,82.4,84.1,84.9,82.9,85.2,83.3,82.0,83.5,问原料代用后,成品率是否发生了变化?(α=0.05)答案与提示:依题意,可认为成品率这样的计量值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因此该问题即为方差未知的情况下,检验成品率的平均值是否仍为83.8%。
检验结果:原料代用后,成品率无显著变化。
24.设某产品的生产工艺发生了改变,在改变前后分别独立测了若干件产品的某项指标,其结果如下:改变前:21.6,20.8,22.1,21.2,20.5,21.9,21.4;改变后:24.1,23.8,24.7,24.0,23.7,24.3,24.5,23.9。
且假定产品的该项指标服从正态分布,求工艺改变前后该产品的此项指标稳定状况有无明显改变(α=0.05)?答案与提示:依题意,设工艺改变后的总体为X~,工艺改变前的总体为Y~,从而问题化为检验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