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起于鲁出发,动身于:从
2、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3、再拜拜了两次
4、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
5、然胡.不已.乎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6、胡.不见.xian
....我于王为什么引见
7、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yu..有余通“御”,抵挡。
9、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
..距子矣用来……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胡不已乎为什么不停止呢
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惠王呢
5、此为何若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6、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杀害不足的(民众)而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6、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九:多次
7、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三、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班: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伪、狡猾、贪婪
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放弃;离开之:代城
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故曰:所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凭借
环.而攻之围固国:巩固国防威.天下震慑
池.非不深护城河亲戚畔.之(内亲外戚)通“叛”:背叛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多助之至.极点
坚利锐利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会背叛的那个人(必然取胜)。
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打仗,打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三、中心内容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
..常犯过失
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而后作奋起
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颜色
劳.其筋骨使┅┅劳累发于声吟咏叹息
饿.其体肤使┅┅饥饿空.乏其身使┅┅贫困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发于声而后喻:
..了解,明白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同“弼”:辅佐出.则无敌国外患出:在国外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二、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
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3、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4、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9、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3、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于:比
4、贤者能勿丧
..也:苟且偷生
..耳不丢掉故不为苟得
5、蹴.尔而与之用脚踢(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7、万钟
..于我何加.焉高官厚禄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侍奉由是
..则生.而不用也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天性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三、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比喻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20、《庄子》故事两则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相:做宰相;国:国都,京城
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止:栖息;竹实甘泉,甜美的泉水
安.知鱼之乐安:怎么是.鱼之乐也:这
3、于是
..鸱得腐鼠于是:在这时。
鸱:猫头鹰。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三、回答问题1、《惠子相梁》的主题是什么
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
2、故事中的鸱、鹓鶵、腐鼠各比喻什么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鹓鶵:志向高洁之士庄子:淡泊名利、机智幽默
鸱:比喻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惠子:醉心功名、无端猜忌、心胸狭窄
《水浒传》: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1.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耳,字子安。
.体裁:长篇章回体小说
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主题: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2.内容: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3.人物——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①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
嫉恶如仇、俠肝义胆。
②武松(行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
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
③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④林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
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
⑤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⑥宋江(及时雨):三打祝家庄。
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⑦杨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
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1.作者:傅雷。
2.体裁:书信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
《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
1.作者:斯威夫特(英国)小说通过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奇遇
2.部分情节:①游小人国时对“高跟”、“低跟”党的斗争②游大人国时和国王的谈话《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1.作者: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
2.体裁:小说
3.主题:简·爱始终追求平等独立,维护做人的尊严
①简爱:是一个贫苦低微、其貌不扬、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的女孩
③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个正直、善恶分明而又带有幽默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