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15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三》
(麦忙假作业)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6分)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

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

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

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丘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

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

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涩的书”(dull book)。

然而这类的书多极其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

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

“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

“鞭辟入里”、“豁然开朗”,都不是容易的事。

若是像讽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1.语段中作者认为“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

(2分)
著书的智慧是指:
读书的智慧是指:
2.简要阐述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

(2分)
答:
3.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处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4—7题(15分)
落雪之声大如雷
(1)在人们的印象中,落雪好像是无声无息的,尤其是落在水中。

但是关于落雪的最新声学研究却有了惊人的发现。

(2)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怀疑雪花落在水中时是喧闹纷乱的,但是却没有人去查找其中的奥秘。

直到六年前的一个雪天,美国物理学家克鲁姆博士在弗吉尼亚的劳克城,将声纳的传声线和传感器放进旅馆的露天泳池里进行探究,才解开了谜团。

此后,克鲁姆又对落雪声音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他发现,雪花落到水面上时,其声响是长而尖的,只不过这种声响的频度太高了,人类的耳朵几乎不可能觉察,但是这种声响对于海豚等可以听到这样高频率声响的动物来说,简直就是“震耳欲聋”的。

具体一点说,这些动物听到的是一种人类听来像刹车时轮胎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还有点像是雷雨打雷时那种长而略尖的雷声。

(3)克鲁姆还专门就此问题与普罗斯伯雷蒂教授合作写了一篇论文。

克鲁姆在论文中说,落雪可以将水下高频声响的声强增大30分贝,即等于将办公室正常交谈时的声响增加到了手持式凿岩机凿岩时的声响。

普罗斯伯雷蒂解释说,空中飞舞的雪花实际上充满了空气,在雪花落入水中时,这些空气就变成了气泡。

水面的拉力试图要拉住气泡,而这些气泡则摇摆着想脱离,于是就产生了这种水下动物听到的长而尖的声响。

这种声响的频率在50—200千赫兹之间,许多水下动物可以听到这一频段的声响,而人类可以听到的声音却在20千赫兹以下。

(4)关于落雪对利用声纳进行水下探测的影响,生物学家代姆最有发言权,他每年秋季都要在昌达拉尔河用声纳探测大马哈鱼。

他说,在正常情况下声纳设备可以探测到一条大马哈鱼的轮廓,但是在下雪时,声纳探测器的整个屏幕几乎都是黑的,就像是有人在屏幕上洒上了胡椒粉,声纳发出的探测声波简直没有办法探测出水下的东西。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4.第(3)节画线句子“即等于将办公室正常交谈时的声响增加到了手持式凿岩机凿岩时的声响”在表达上有何作用?(3分)
答:
5.依据第(2)节的内容,简要概括雪花落入水中的声音所具有的特点。

(4分)
答:
6.雪花落入水中对海豚等水里的动物来说,为什么会产生“大如雷”的声响?(4分)答:
7.综观全文,概括出第(1)节画线句子中“惊人的发现”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4分)答:
一、阅读文章《沙之聚》(张抗抗),完成1——5题。

(23分)
(1)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

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2)血红的夕阳隐去后,天空纯金一样烁亮。

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城。

(3)也许是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声无意的游戏。

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捍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

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

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台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

那沙了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我读不懂鸣沙山。

(4)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

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

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

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的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
(5)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6)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方式。

它从来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

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从春到冬,永远敞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7)我惊异我惶惑。

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8)夕阳已完全沉落。

月亮从磊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之中的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

回望沙峰之顶,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

山上还有用木头和竹片做成的滑板,人坐在上面,可以从沙坡上溜溜地滑下来,如同离弦之箭,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就滑到了山下。

只见每个游客滑到山脚,都削下一层沙子。

(9)人,生性也许是喜欢玩沙的吧,那是一个童年的游戏,也是成年后过于放纵的渴望。

于是伙伴们都索性纵身跃入沙海……
(10)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带到山下,带回他来的那个地方。

可是,这鸣沙山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为什么竟没有使它低矮下去呢?我仍然读不懂鸣沙山。

(11)有人说,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游人留在鸣沙山上那行行凌乱的脚印,就会消逝得无踪无影。

鸣沙山重又恢复了原状——杳无人迹的雪峰、缎子般的金沙滩。

(12)是月牙泉的神女,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

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又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臵,将它们重新凝聚、整合、磨砺。

每日每夜,风都在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它手中不配的雕塑。

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

而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修复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

(13)于是我再次仰视再次攀登鸣沙山。

在这西域的吉祥宝地,风,已成为聚合物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它来去随缘,挥洒自如,从不刻意而为,却能移山搬山,还能潇洒地在沙山上拨响它的琴弦。

(14)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

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
1.依据文章(3)到(6)节的内容,简要概括第(7)节中“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的原因。

(4分)
答:
2.综观全文,概括出文章所写“神奇的鸣沙山”的三个“神奇”之处。

(6分)
答:○1
○2
○3
3.作者三次写到读不懂鸣沙山,综观全文,感悟作者最终读懂了鸣沙山的什么?(4分)答: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

(4分)
答:
5.文章最后写道:“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请你结合现实谈谈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风”来凝聚人心。

(5分)(不超过60个字)
答:
一、阅读文章《我的她》(俄)契诃夫,完成1——5题。

我的父母和长官非常肯定地说,她比我早出生。

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是否正确,只知道我的一生没有哪一天不属于她,不受她的驾驭。

她日夜不离开我,我也没有打算立刻躲开他,因此,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牢固的……但是,年轻的女读者,请不要忌妒……这令人感到亲密的关系给我带来的只是不幸。

我的她日夜不离开我,不让我干活。

她妨碍我读书、写字、散步,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我为她,为她对我的依恋而牺牲了一切:前程、荣誉、舒适……多亏了她的关心,我穿的是破旧的衣服,住的是旅馆的便宜房间,吃的是粗茶淡饭,用的是掺过水的墨水。

她吞没我所有的一切,真是贪得无厌!我恨她,鄙视她……我早就该同她离婚了,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离掉,这并不是因为莫斯科的律师要收四千卢布的离婚手续费……我们暂时还没有孩子……您想知道她的名字吗?请您听着……这个名字富有诗意,与莉利亚、廖利亚和奈利亚相似……
她叫懒惰。

1.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我们曾学过他的短篇小说,作品充分运用讽刺艺术的力量,刻画了沙俄警官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的爱憎和对社会的批判。

’(2分)
2.本文是一篇杂文,写法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

你认为文章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

(4分) 3.“懒惰”的危害实在太大,请根据本文归纳出几点。

(2分)
答:
4.写文章恰当地运用反语,可以增强表达效果,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分析。

(3分) 答:
(二)阅读小说《雪墙》,回答5-8题。

(16分)
99号楼的供暖锅炉在天空第一次飘雪花的时候轰隆启动了。

从早晨四点半到晚上九点半一直发出呼呼啦啦的吼声。

不时还有一辆卡车碾过楼侧的地面,轰隆隆向锅炉房倾倒黑煤,于是粗大的烟囱冒出的黑烟和着呼呼啦啦的吼声,随西北风压向99号楼。

供暖几天后的一个晚上,99号楼二十几家的防盗门被人一一敲响了。

这个露着七分微笑三分乞求的人是新搬来的101,起草了一份状子,要起诉供热公司的供暖房噪音过大,影响居民生活,要求赔偿损失并改造锅炉减少噪音。

请大家在状纸上签名。

大家都不耐烦,觉得这个已届中年的101是小题大做,都说:“忍一忍吧,你是初来乍到,习惯就好了。

”101不服气,说我测过这锅炉声,分贝太高,属于噪音,我们已经受到侵害。

我几次打电话到供热公司,他们让我到法庭告去。

我们当然应该维护合法权益。

面对101的理论,99号楼的主人们在哈欠声中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好吧好吧,你就代表咱们告吧。

两天后正赶上一场大雪,天寒地冻,99号楼的暖气打摆子一样忽冷忽热起来,随后的一个星期,暖气片干脆生冷冰凉。

打电话到供热公司询问究竟,回答说去问你们同楼的101吧。

99号楼的居民们听懂了供热公司的弦外之音,纷纷去敲101的门。

101听罢歉意地一笑说对不起诸位,但是错的不是我们。

供热公司竟然以这种方式报复,咱们更不能让步,这场官司非打不可!
第二天暖气还是不热,101室的天花板便丁丁当当一直响个不停。

101敲开了201的防盗门。

201陪着笑说不好意思,屋里太冷只好跺脚取暖,再注意点儿就是。

等101走回自己的屋子,天花板上的跺脚声更是一阵紧过一阵。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99号楼的居民们忽然感觉久违的暖气又回来了,而且比先前还热。

锅炉的声音比以前小多了。

更让人吃惊的是,当天晚上从本市电视台《热点透视》栏目里看见了101。

当夜,各家的防盗门又被101一一敲开。

这次他是来送供热公司的赔偿费的。

来到了201户,主人端上热茶,红着脸说:“兄弟,对不起,实在对不起。

”101说:“踩跺脚其实没什么,那几天冷得受不了,我也是直跺脚。


几天后又下了一场大雪,天亮那雪把一号楼快封住了。

人们很奇怪,.要在以往这雪早被101铲走了。

被堵在楼道的人们便想起101,只有101有工具。

于是去敲门。

许久没有动静。

眼尖的在门上看见一张纸条:我搬家了,有事请电101101。

落款时间已是两天前。

人们都愣了。

面对眼前这堵半人高的雪墙,大家一时束手无策。

5.小说题目“雪墙”有哪些含义?首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4分)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写到101两次敲开99号楼住户的防盗门,前后的遭遇有什么不同?这反映了住户们一种什么样的心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说用对比的手法写了99号楼的两种人,请概括他们各自的特点。

(4分)
答:(1)“1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他住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发挥想象,为小说设计并续写一个不超过60字的结局,并简述你这样写的依据或理由。

(4分。

若结局写得合理而又有创造性,可加1—3分。

) 答:(1)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说明文《水的危机》,回答1—3题。

(10分)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

地球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公里,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

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

同时,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急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更加重了水资源匮乏这一全球性危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97年把水资源定义为“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即应当能够为满足生产生活用途而得以利用”,而《中国自然资源》将水资源定义为“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在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下径流和由它们存留在陆地上可再生的水体”。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南多而北少。

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又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成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请简要列出全球水资源危机产生的若干原因。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对“水资源”有两种定义,请指出它们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2分)
答:(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请概括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的三个特点;(2)简要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5分)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雨落心头》,完成4—9题
①雨,来自天国,是有灵性的。

②“山色空氵蒙雨亦奇”,那只是属于西湖的;“小楼一夜听春雨”,那只是属于江南的;“渭城朝雨氵邑轻尘”那只是属于关中的。

可我生在北国,有雨的日子并不多,因此一下雨就有一种窃喜的感觉。

③春天的雨是()的,也是吝啬的。

“像牛毛、像细丝……”那是艺术家的感悟,我没有这种感觉,但我很欣赏无声润物的轻柔,它好像怕搅扰酣睡中的人的一帘春梦,好像怕抹淡了粉红色春花的娇容。

风也识趣,斜牵丝雨潜入大地而不动其形,听它轻叩小窗而静止于耳,若有若无,似隐还现。

竖耳潜听,莫非是仙女抚动了她的瑶琴?“此曲只应天上有”,如杜少陵闻之,怕也会这么说。

④夏天的雨是()的,虽无“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霸气,却如安塞腰鼓,动则声势喧天。

看火蛇裂破长空,漫天爬行;屋檐挂一壁明晃晃的水幕,洁白清亮。

雨落尘埃,只感觉地下的水往四下里挤,向上翻卷的水花让人有些悚,正如老舍所说“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收则一滴也无,很有些北方汉子的豪爽和干脆。

⑤秋天的雨是()的,它没有“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隐晦,却耐性十足。

迷茫茫的雨包裹着白茫茫的花,宛如祁连山上的皑皑白雪,但有了风,“雪”便舞起来,前浪刚起后浪便压过去,宛如仙女踏云飘然而至。

有人说:秋雨是冬天的哭泣。

可我说:秋雨是醉人的,你不见老农额头的皱纹正是因为经雨而展平吗?
⑥冬天的雨是()的,虽稀少却耐人寻味。

虽说只有皑皑白雪才能展现出北国的雄浑与沉稳——因为那是北方独有的精蕴,可大自然就是这么奇怪,有时是晴空丽日,忽一片风裹云而至,雨中夹杂着雪粒,顷刻间为大地铺了一层银装,然而就在你一眨眼间,又化为乌有。

⑦雨,来自天国,洒落心头,它是有灵性的……
4.文中“像牛毛、像细丝……”出自的文章《》。

5.④⑤⑥段中的括号内,其顺序应是。

(只填字母序号,2分)
6.品读第③段,简答(注意加点的词语)。

(4分)
(1)具体写春雨“轻柔”的句子,是。

(2)“风也识趣”的实际意义是。

7.细读第④段,用文中的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夏雨的特点。

(2分)
答:。

8.第⑤段中“雪”加引号的作用是什么?它实际指的是什么?(2分)
答:
9.文章在结构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举一例说明。

(2分)
答:。

一、阅读说明文《艾滋病概述》,回答1—5题。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

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

一旦受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这种良好防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防御功能减退,因而这时病原体及微生物得以乘机经血行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

也就是说,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

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害了人体,即造成T4淋巴细胞的破坏,使机体丧失了抵抗疾病的能力,病人容易患各种罕见的疾病。

如:卡波氏肉瘤、卡氏肺囊虫肺炎等。

①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②1985年6月,由上海入境的一名美籍阿根廷青年男性游客因艾滋病住院,医治无效,死于我国境内,这是出现在我国的首例艾滋病。

③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中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升趋势。

④艾滋病发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2年正式将此病命名为“艾滋病”。

⑤以后不久,艾滋病迅速蔓延到了各大洲。

被称为“当代瘟疫”和“超级癌症”的艾滋病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均放在首位,我国已将其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为国家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以后才发病。

艾滋病病毒严重
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病人因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而重复感染多种疾病,如带状疤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及其他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

最终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至今还没有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

一旦发病,在我国当前的医疗条件下,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死亡。

所以目前艾滋病还是一种病死率接近100%的极为严重的传染病。

1.文章第二段的五句话次序混乱,应调整为。

(序号,2分)2.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有关AIDS的三方面知识,它们分别是什么?(3分)
答:一是,二是,三是。

3.在免疫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1分)
4.下列哪一项不是艾滋病被称为“当代瘟疫”和“超级癌症”的原因:()(2分)A.死亡率高。

B.无药可治。

C.蔓延迅速。

D.传染性强。

5.作为说明文,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第一段第一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2分)
二、阅读《琴声》,完成6——10题。

有一种琴声,是注定难忘的。

那个冬日,我新到山中的学校,异常烦闷。

忽然听到清脆的风琴声,那么流畅,那么活泼有力,那么振奋人心!我的心怒放了,痴想:那一定是春姑娘一样的妙手在弹奏,那披肩的秀发随着忘我的微晃而陶醉,那曳地的长裙如花颤动……
经不住琴声的诱惑,我推开一间小屋的门,竟是个老太婆!驼背白发,手似松根。

她一手挽着外孙女,一手流利地弹奏,满脸菊花般的微笑拂去我的惊疑。

多么年轻的心!
后来我得知她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老伴曾被错批错整,自己也曾被停教反省。

她用蓝天般的胸怀容纳风雨,她以流水般的不屈笑看烟云。

又是一个夏夜,停电了,人无聊地闲游,忽听得教学楼如歌的琴声,如春风绿过田野,如雨笋落壳竹林;如蛙虫应和,似拍岸涛声;仿佛黑夜里亮出一轮明月,又如孩童们追逐风筝……呵,只有热爱生活,满是爱心的人才有这样的心灵!
这是什么仙子下凡了呢?
我寻声而上,找到了满是烛光的一室。

原来是余老师,一个瘦瘦的孱弱的中年女人。

“弹得真好啊!”我赞叹地说。

“好久没弹了,手生!她谦和地笑笑,又说,“你的文章好,坚持写,一定成功!
其时,她已重病在身,得的是脑癌。

不久挥手人生,那是她最后一次弹琴!
余音犹在,人已长眠,真令人痛心。

那如丝如缕、如雨如潮的琴声常出现在我梦中。

老者如斯,病者如斯,当我消沉的时候,琴声飞扬——我怎能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笑对人生!
6.“有一种琴声,是注定难忘的”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作者难忘的是怎样的一种琴声?(4分)答:。

7.摘录描写“琴声”的句子。

说说作者是怎样将无形的声音写得有形可感的。

(5分)答:。

8.“她用蓝天般的胸怀容纳风雨,她以流水般的不屈笑看烟云。

”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3分)答:
9.本文的叙事线索是。

(1分)
10.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抄在下面。

(2分)
答:。

一、阅读文章《生命的灯》,完成1——5题。

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

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
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②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到一团晕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起来。

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③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芒鞋上。

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道:“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④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⑤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人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又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

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也更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⑥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

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身边哦!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会看到我自己的。


⑦是的,点亮属于你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

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⑧只有为别人点燃一盏灯,才能照亮我们自己。

1.第⑤段开头写到:“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请简述僧人第一次“愣”的原因。

(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
2.苦行僧“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他所悟出的“佛”的内涵包括哪些?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分三个层次概括。

(6分)(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表现主旨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分点作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善于叙事,精心构思情节,将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演绎得曲折起伏、耐人寻味。

B.第②段中“静静地”一词表现盲者安然的心态,是他对佛的透彻的参悟、对佛性的透彻理解的表现。

C.第①段中“荒僻”一词与第⑥段中“天涯海角”一词相呼应,突出苦行僧寻觅的坚苦。

D.第①段里,作者用“漆黑的夜晚”、“漆黑的街道”来象征黑暗的社会,表达形象,寓意深刻。

E.本文题为“生命的灯”,作者借想象中的灯表达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题。

世界(节选)铁凝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她应该在旅行袋里装什么了——都是些过年的东西,她将要与她的婴儿同行,去乡下的娘家团聚。

就这样,母亲抱着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在她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摆着她们母子鼓绷绷的行囊。

就这样,长途汽车载着母于俩一路飞驰,不想停歇似的一路飞驰。

许久许久,城市已被抛在了身后,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

铅似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

她想呼喊,但随即母亲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似地摇撼。

她的头颅猛烈的撞在车窗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窗外。

母亲在无边的黑暗里叫喊。

当一阵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开裂。

转瞬之间大地已经吞没了不远处母亲的长途汽车和那满车的旅客。

这便是世界的末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