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牛山何必独沾衣【唐】杜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上齐山后看到什么样的景色? 首联中哪个字用的比较好?
诗人不是远眺,而是俯瞰,碧波之中,浸
润着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和齐山的倒影。 优美的景色尽收眼底。诗人用“涵”来形 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 这就是所谓翠微。
2、为什么说这首诗的感情
基调是感伤的?从哪些地方 能看出来的?Fra bibliotek、知人论世
844年(唐会昌四年)九月,杜牧 任池州刺史,次年其有张祜前来拜望, 一个是怀有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 难以施展,一个是遭人排挤,怀才不遇, 于是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 山登高》。
三、朗读训练
于字里行间体会诗人的情
感,贵在反复朗读。
四、共同探讨
1、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作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于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 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 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 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 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 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 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 行人呢!
诗人交杂着欣喜与抑郁 愁苦两种情感登高 但终究未能忘忧.
六、登高诗回顾
王勃《滕王阁》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杜甫《登高》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前两句是自叹自 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 错失了美好的时机。首句的“春”犹下句的 “芳”,指花。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 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 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 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 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 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 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 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叹花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 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 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 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 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 以肯定的。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 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山行》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
——《遣怀》 失意潦倒,携酒漂泊江湖,沉湎于楚灵 王喜好的细腰女子和赵飞燕的轻盈舞姿。扬 州十年的纵情声色,好像一场梦,醒悟回头, 却在青楼女子这中落得一个薄情的名声。
此追忆扬州岁月之作。杜牧于公元833-835 年(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在淮南节度使牛 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当时 他三十一、二岁,颇好宴游。从此诗看,他 与扬州青楼女子多有来往,诗酒风流,放浪 形骸。故日后追忆,乃有如梦如幻、一事无 成之叹。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 作,非如某些文学史所论游戏人生,轻佻颓 废,庸俗放荡之什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 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 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 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本诗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 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 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 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 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 咏物诗,也是出色的。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 本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九日齐山登高
(唐) 杜 牧
一、回顾杜牧名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本篇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七言绝句。江南 水乡的迷人风光,历来都是令人想往的,杜牧同 时代的诗人白居易以短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诗就把它描绘得如诗如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 两句是把诗作由写自然景观转移到写具有人文景 观特征的庙宇,这一转就巧妙地揉进了历史的沧 桑,也使其自然地融进了诗人对南朝朝政的讥讽 与批判。
庄子曾说:“人上寿百岁,中寿
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 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 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3、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排 遣郁闷的?
放浪习俗:菊插满头
忘忧之举:酩酊大醉
全诗的感情脉络
面对满目秋景,感到兴致勃勃——
感叹人世的愁多乐少,即纵情忘忧, 从俗自遣——然后惜时光易逝,旷 达中寓以自勉自励——最后两句表 面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抒发了自 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身为一名爱国诗人,杜牧看到内忧外患,民不聊
生,对晚唐统治者十分不满,感到唐王朝的政权 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作者来到秦淮河畔,看 到了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听到了商 女靡废的亡国之音,大为愤慨。“犹唱后庭花” 表面上是批评商女,实则把斗争矛头指向了醉生 梦死的统治者。
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 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 形骸的浪漫生活。“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 两个典故。楚腰,指美人的细腰。“楚灵王好细 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 二柄》)。掌 中轻,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 舞”(见《飞燕外传》)。从字面看,两个典故, 都是夸赞扬州妓女之美,但仔细玩味“落魄”两 字,可以看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 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 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 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说:“杜 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 值得加以考虑的。 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 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 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 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 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 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 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 不平之气。
登高诗所表达的情感
一、表达思念之情; 二、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 三、抒怀励志,鼓舞人心。
本诗和杜甫《登高》在意境上的差异
杜甫:通过登高所见秋景,表达诗人长年漂
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慷慨激 越。意境雄浑高远。 杜牧:抒发个人抱负难以施展的 愁闷情怀。 意境凄恻低徊,缺乏雄浑阔大的高远气象。
思考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时间流逝,时不我待 王勃《滕王阁》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怀才不遇 王之涣《登鹳雀楼》 抒怀励志,积极进取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乡 杜甫《登高》排遣郁闷:时代的艰难,家道的 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抱负难施,愁苦抑郁的情怀。
胜败兵家事不欺,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瑶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