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北京卫星地球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秘北京卫星地球站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信息化》 2013年第5期
卫星地球站与浩渺星空中的人造卫星有何关联?数字电视卫星通信网络如何影响、改变人
类的生活?我国数字卫星多媒体业务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如何?带着一系列问号,笔者步入
了“神秘的”北京地球站卫星控制中心……
文/蒋晨晖
2013年春日,车行于北京近郊回龙观地区,一排排颇具规模的灰白色“大锅盖” (卫星
地球站天线)跃入眼帘,赫然宣告此行目的地一北京卫星地球站到了。

循着神秘的“大锅盖”
一路走去,几个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忙碌身影引起了笔者的好奇,据了解,这是技术人员在为
即将发射的中星11号做天线调试准备。

神秘的大锅盖:卫星通信系统构成
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端、地面端、用户端三部分组成。

卫星端在空中起中继站的作用,即
把地面站发上来的电磁波放大,再返送回另一地面站。

卫星星体又包括两大子系统:星载设备
和卫星母体。

地面站俗称卫星地球站,是卫星系统与地面公众网的接口,地面用户也可以通过
卫星地球站出入卫星系统形成链路,卫星地球站还包括地面卫星控制中心及其跟踪、遥测和指
令站。

用户端就是各种用户终端。

电视卫星是在地面站之间转播电视信号的轨道卫星,采用地球同步卫星将数字编码压缩的
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到用户端。

电视卫星是通信卫星的一种,通信卫星在空中起中转站的作用,
把地球上行站发送上来的电磁波放大处理后再返送回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则是卫星系统与
地面公众网的接口,地面用户通过接收站与通信卫星组成一个完整连接。

天线“大锅盖”和卫
星接收机组成了地面接收部分。

电视卫星的主要优点是信号范围大,每个卫星覆盖地球127度,有三颗卫星就能实现全球
通信,卫星信号不受地形的影响,建设卫星地面接收站快,可用于不同方向和不同地区的通信。

北京地球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民用卫星地面控制中心,同时也是国家一级通信枢纽,拥有
先进的卫星测控系统,经验丰富的测控技术团队,能够同时对多颗卫星进行在轨测控管理,同
时还具备对后续卫星测控的能力。

监控中心拥有先进的地面控制软件系统、基带中频设备和射
频设备及多套天线系统,具备支持系列卫星在轨管理和通信服务能力,可对东经60。

至东经165。

间的同步轨道和漂移轨道卫星进行控制和监测。

暗夜驾驶员:卫星控制中心运作
“涉密业务,隔着玻璃,不能拍摄”,工作人员的开场白激发了人们的兴趣,急欲一探究竟。

而透过玻璃,笔者终于揭开了北京地球站“中枢神经”的神秘面纱。

五六十平米的测控大厅如同一间普通的计算机房,整洁简朴,三五位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
发布指令、实施监测。

据介绍,卫星控制中心承担着我国正在运行的5颗人造卫星的监控与遥
控任务。

卫星控制中心主要任务分为两大部分:测控中心负责卫星监控,保持、监视和管理卫
星轨道位置、姿态等;遥控中心负责卫星业务监控。

卫星控制中心的在控卫星一共五颗。

一颗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三颗由法国泰
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原阿尔卡特公司)制造,一颗由中国制造。

其中,中星9号卫星是我
国第一颗直播卫星,真正实现了直播到户。

接收天线直径仅为10cm~20cm,现试用,多用于边
远地区的村村通户户通。

从最初的标准通信卫星,发展到后来基于网络IP地址的点对点数据业务传输卫星。

卫星在茫茫太空中运行,一切都要靠地面测控来保障。

有趣的是控星的人几乎都没有见过
卫星,卫星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后,控星的任务才开始启动。

卫星的姿态确定了,接下来就
要掌握卫星姿态的变化规律。

卫星姿态的变化,受到空间磁场、高空大气、重力梯度等许多因
素的影响,对中国航天测控人来说,时刻掌握卫星姿态的变化规律,是一项重大的新课题。

我国的数颗人造卫星距北京地球站卫星监控中心约38000公里,距离赤道约36000公里,
看不见摸不着,卫星测控类似于在黑夜中遥控玩具机车,通过人工和技术两种手段,工作人员
时时刻刻从控制大厅的屏幕监视远在天边的卫星系统,了解卫星的辐射、电压、温度、各类开
关的闭合等各类指标信息,同时通过测距来掌握卫星的移动轨迹、变化方向和运行速度。

如果说天上的每一颗人造卫星就是一列正在运营中的火车,那测控中心就是一位列车长,
负责把整部列车开好开稳;遥控中心好比列车上的列车员,负责规范车上的乘客和货物。

中国
国内卫星通信网主要承担了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教育电视节目和省、市、自治区的卫视节目
的传送、广播节目的卫星传送、组织干线卫星通信电路和部分省内卫星通信电路:组织公用和
专用甚小天线地球站(VSAT)网,包括以数据为主和以电话为主的VSAT网:专用单位的卫星通信网,实现了公共服务能力。

时代列车的乘客:卫星与新闻出版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人类步入了“卫星时代”。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

1992年底,《人民日报》率先
通过卫星向全国二十多个城市传版,卫星开始承担报业传版等新闻出版数据传输服务。

2008年
6月9日,中星9号直播卫星发射升空,拉开了国内卫星直接服务到户的序幕。

2009年,新闻
出版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数字出版总产出已达到799.4亿元。

2010年,卫星数字发行平台开
创了数字出版新业态。

目前,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共有300多颗,20颗在中国上空。

其中,中国航天运营管理的商
用通信及广播卫星共9颗,承担了中央电视台、地方卫视节目直播任务。

卫星数字发行是一种新型出版发行业态,通过卫星网络向用户提供音像、电子读物(报刊、杂志、图书)、游戏、软件、行业资讯等内容丰富、快速及时的数字发行服务。

较之传统的发
行方式,数字发行具有诸多优势。

全国覆盖,服务范围广。

数字发行可以有效覆盖中国全境,包括偏远农村地区,不受地域
限制,服务范围可以超过传统介质和互联网等任何手段。

直投到户,发行速度快。

用户可以直接接收卫星投递的数字出版物,简化了传统发行的制作、包装印刷、运输、流通等环节。

高速传播,发行效率高。

卫星具备高速传输能力,投递速度远高于传统网络,可以同时将
数字出版物投递到所覆盖的所有用户。

集约经营,发行成本低。

数字传输节省了包装、物流、损耗、存货、库房等发行成本,通
过全国性统一平台运营降低了服务成本。

安全受控,版权保护严。

数字发行的传输通道唯一、内容集中上星、严格管控,严格的加密、版权保护手段,可以有效防止盗版。

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

通过卫星数字发行系统向城市家庭用户提供高品质音像、图书、报刊、杂志等文化娱乐产品,使用户足不出户即可轻松享受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内容。

例如,面向城市用户的“新影院”节目,每天更新50G大容量1080T蓝光画质的视频内容,平均
一天一元的花费,观众即可享受每天在家看大片的优质服务。

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利用卫星覆盖全国的优势,打造快速便捷、内容
丰富、更新及时的“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对于弘扬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缩小城
乡的文化信息鸿沟,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凝聚文化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卫星数字发行系统可以面向各级政府部门、军队、教育、
传媒、医疗卫生、金融证券、工业企业等集团和行业用户,提供覆盖全国、安全稳定、灵活多
样的行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

延伸阅读
美国渗克希德·马丁公司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一家美国航空航天制造商,于1995年由洛克希德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合并而成,其总部位于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贝塞斯达,是全世界营业额最大的
国防工业承包商。

至2005年为止,洛克希德,马丁95%的营业额来源为美国国防部、其他美国
联邦机构和外国军方。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空、电子、信息技术、航天系
统和导弹,主要产品包括美国海军所有潜射弹道导弹,战区高空区域防空系统,通信卫星系统,F-16、F-22和F-35(JSF)等战斗机,U-2间谍侦察机、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C-5系列
“银河”大型军用运输机及岸基反潜机P-3系列、C-130系列军用运输机、军用电子系统、飞
行训练辅助设备、火控系统和空中交通管制设备等,占据美国国防部每年采购预算的1/3订货,控制了40%的世界防务市场,几乎包揽了美国所有军用卫星的生产和发射业务,是世界级军火“巨头”。

法国泰雷兹集团
法国泰雷兹(THALES)集团源于1879年的法国汤姆逊(THOMSON)集团,是设计、开发和生产
航空、防御及信息技术服务产品的专业电子高科技公司。

公司总部设在法国,研发设在美国硅
谷和法国巴黎及俄罗斯。

2006年,泰雷兹集团成功收购阿尔卡特旗下卫星事业部、轨道交通控
制信号业务部、关键业务系统整合与服务事业部。

THALES公司现共有6个分部:一是负责空间
部分的太空部;二是通信部;三是军事防御系统部;四是公共安全系统部;五是导航部;六是
客户服务部。

主要产品是麦哲伦导航仪、测量型接收仪器和泰雷斯高精度双频接收机。

泰雷兹
集团专长领域为战斗系统的制造、整合、维修与升级,在欧洲,其具有无可匹敌的关键信息系
统开发部署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