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L)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
1、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2、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域,因为()
A、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B、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C、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D、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3、俗话说“洪水无情”,在我国远古时代,发生过很多大水患,造成了巨大灾难。
此时,有一位英雄,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解除了水患,造福了人民。
他所治的“水”是()
A、黄河
B、长江
C、珠江
D、淮河
4、下列关于“二里头”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因发现于河南偃师西南二里头村而得名
②这里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③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平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5、如图中的字是甲骨文中的“人”字,与我们今天的汉字很接近,这说明()
A、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
B、我们今天的汉字和甲骨文有着一定渊源
C、商朝时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D、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
6、从图片中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根据如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可以判断出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7、以下是我国出土的早期文明中的国宝级文物,这些文物体现了()
A、商代出现青铜铸造技术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商代青铜器以食器为主
D、三星堆青铜铸造技术最高
8、以下是一位;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其中“?”处从左至右依次应填入()
A、夏、商
B、西汉、东汉
C、春秋、西汉
D、商、春秋
9、一位学者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
下列选项中的思想主流与儒、法、墨、道四家学派有关,其中体现了法家思想的是()
A、关注社会——提出社会规则:平等、互利、兼爱
B、关注国家——创造治国理念:法令、权术、威势
C、关注人生——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D、关注文化——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10、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
据此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局面是()
A、统一
B、安定
C、动荡
D、繁荣
11、如图被誉为分疏治水的成功典范,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
A、秦长城
B、灵渠
C、都江堰
D、兵马俑
12、适合作为下列一组材料主题的是()
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13、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中,既提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增加了农业劳动力,又缓和了社会矛盾的措施是()
A、士兵还乡务农
B、释放奴婢为平民
C、轻徭薄赋
D、提倡节俭
14、汉武帝派到地方去监察地方官员,并抑制打击地方豪强的官吏是()
A、御史大夫
B、太尉
C、司录样尉
D、刺史
15、下列有关黄巾起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②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③最终被残酷镇压了④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在历史上,古丝绸之路是()
①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③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④横跨亚欧的洲际铁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一书中写道:“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自然产生不出皇族摄政的制度来,而只会由母后临朝;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
”吕思勉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
A、外族入侵
B、农民起义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18、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此战()
A、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
B、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C、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D、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19、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20、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调研。
他在医圣祠了解到了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
习近平曾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张仲景的主要成就是()
A、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B、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C、编写药物学巨典《本草纲目》
D、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治未病”理论
2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以上古诗中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A、中原
B、大秦
C、西域
D、南疆
22、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结束三国时期,实现南北统一的标志是()
A、魏灭蜀
B、定都洛阳
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
24、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八王之乱
C、北方战乱频繁
D、南方经济发达
25、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A、氐族
B、匈奴
C、鲜卑族
D、羌族
26、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客家人。
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
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27、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而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前秦与南方的哪一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成汉
28、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9、“它们随山雕刻、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魏晋时期的这种艺术最明显的特点是()
A、雕刻艺术与外来佛教相结合
B、书法艺术与佛教文化相结合
C、绘画艺术与佛教文化相结合
D、儒家学说与佛教文化相结合
30、一位德国数学家曾说:“历史上一个国家得到的圆周率的精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
”南朝时,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是()
A、刘徽
B、贾思勰
C、郦道元
D、祖冲之
二、综合题。
(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2分,32小题15分,33小题13分,共40分。
)
31、寻迹文化源,共享文明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作为一个坚定的孔子的信徒……荀子又是诸子中的一个综合者,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同时对于庄子的天论,有很多的吸收,因此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
——摘编自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材料二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起点。
可以说在武帝统治时期,儒教进入了支持汉王朝政治的时代……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材料三
(1)写出材料一中荀子和庄子各自所属学派,并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
(4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汉代人将孔子予以理想化,以此成为后代儒教历史的
起点”这句话。
(4分)
(3)材料三中儒学的传播轨迹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世界各地孔子学院设立的意义。
(4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材料二:秦朝的死刑种类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还有“族诛”“连坐”等。
材料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材料四: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材料三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4分)
(2)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4分)
(3)材料四中的“楚汉”分别指的是谁?这两位历史人物在推翻秦朝统治的过程中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分)
(4)强大的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带给我们什么深刻启示?(3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照军功赏赐爵位;普遍推行县制,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
材料二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于公元494年将都城迁到洛阳,之后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
他受到祖母冯太后的影响,在统治时期坚持推行改革,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场改革运动?其主要作用有哪些?(5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一位历史人物?这场改革有哪些作用?(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次改革给你的启示。
(4分)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L)参考答案
(内容:全册)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
二、综合题。
(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2分,32小题15分,33小题13分,共40分。
)
31、
(1)荀子:儒家;庄子:道家。
特点: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与融合。
(言之有理即可)
(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统政权的精神支注。
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言之有理即可)
(3)说明:儒学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义: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言之有理即可)
32、
(1)反映了秦朝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
陈胜、吴广起义。
(2)因果关系。
因为秦朝的暴政,激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与反抗,陈胜等人才起来领导秦末农民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
(3)楚:项羽;通过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汉:刘邦;攻占咸阳,最终使秦朝灭亡。
(4)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须考虑到人民的承受能力;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暴政导致亡国。
(言之有理即可)
33、
(1)商鞅变法。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等。
(答满二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