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2020/12/17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
•第一章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第一章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 二、茶的起源-源于中国 ❖ 三、饮茶业的开始 ❖ 四、兴盛的唐代茶文化 ❖ 五、宋代鼎盛时期的茶文化 ❖ 六、中国茶的传播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三、饮茶业的开始
1.巴蜀茶文化的形成
(2)汉魏立业 西汉末年,王褒的《僮约》:“脍鱼包鳖,烹荼 尽具”和“武都买荼,杨氏担荷” 。 前一句,反映了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 地主富豪家里,还出现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后一句,反 映了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的需要,茶叶已经 商品化,还出现了一定的商品市场。
➢ 同时,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受冰河期灾害较轻,因而一些野生大茶树 得以保存。并且有大、中、小叶种茶树和乔木、半乔木和灌木型茶树。
➢ 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的起源中心。
➢ 西南三省是茶树变异和资源最多的地方,当属茶树起源中心。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 看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1.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 神农—三皇之一的炎帝 ➢ 神农—水晶肚的神仙 ➢ 神农—古代先民的典型化身
•3
•1
•2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2.茶的利用 • 茶的发现,与其它药用植物一样,经过了不断尝试后,人 们终于了解了它有解毒、利尿、提神等功能。然后慢慢加以 利用。 • 以神农时代算起,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 社会,距今大约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第一章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 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 树的原产地。
➢ 古今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和分布 ➢ 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1.古今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和分布
➢ 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的《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 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固人不可一日无茶”。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阐述了茶的药理功效。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2.茶的利用 2.2 茶的养生功能——茶能延年益寿
➢ 唐代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序》:“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饮 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名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 枯”。 ➢ 宋人钱易《南部新书》:“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三十 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说:“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 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赐茶五十 斤,令居保寿寺,名饮茶所曰茶竂。 ➢ 日本“茶祖”荣西禅师(1142——1215):南宋乾道四年(1168)来到中国, 在浙江天台山、育王山学习佛教。研读经书之余,关注茶事,回国后,荣西 种植茶树,倡行茶道,撰写了《吃茶养生记》。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 西双版纳勐海 “茶树王”,原树 高32m,直径0.9m, 树龄有1700余年。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鐘鳴谷應
• 普洱县困卢山千余年野生古茶树 普洱县板山千余年野生古茶树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
半 乔 木 型 茶 树 广 东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不同生态的灌木型茶树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2)从地质变迁来看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 看茶树: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三、饮茶业的开始
2.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
秦汉至西晋时期,既是巴蜀茶业继续持盛的时期, 又是中国茶业由巴蜀走向全国和茶业重心开始东移的重 要阶段。
(1)晋南北朝茶叶生产的发展 (2)晋南北朝茶叶文化的几个特征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三、饮茶业的开始
2.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
(1)晋南北朝茶叶生产的发展 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茶叶,因上层社 会的崇尚得到较快的发展。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1956年, 西双版纳孔明山, 高达19m野生大茶树。 1961年, 勐海县巴达公社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约 1500m处,发现一棵高32.12m的大茶树,树围2.9m, 高地1.5m处有五个分枝。此树树龄约1700年,是迄今 为止发现的最大的茶树。
此外,我国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等地,都先 后发现了高度在10m以上的野生大茶树。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三、饮茶业的开始
2.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
(2)晋南北朝茶叶文化的几个特征 “以茶当酒”,说明三国后期,已开始流行饮茶。 以茶待客,饮茶已成为一种迎客的方式 以茶廉政,茶饮是清谦俭朴的标志 以茶祭祀,茶饮广泛进入祭祀 茶饮、茶事进入文学作品中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2.茶的利用
2.1 茶的药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食经》记载:“荼名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 华佗《食论》记载:“苦荼久食,益思意”。
➢《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 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 也”。
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方,当属茶树的原产 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 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这也证明了我国西南 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野外考察在中国西南地区不断发现野生大茶树:
19世纪末,英国威尔逊(A.Wilson)的《中国西部游记》记 载:“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间,曾见茶丛普遍高达十英尺或 十英尺以上,极似野生茶。” 1939年, 贵州务川县 高达6.6-7.5m野生大茶树。 1957年, 贵州赤水县 高达 12m 的野生大茶树。 1976年, 贵州道真县 高达13m的大茶树。 1958年,云南勐海县南糯山 两人合抱,高约5.5m,株幅10m, 树龄有800年以上,当地群众称这为“茶树王”,并建立了纪 念亭。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三、饮茶业的开始
1.巴蜀茶文化的形成
(1)先秦纳贡
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 名义将茶作为贡品。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武王既克殷,爵之以 子……茶皆纳贡之”。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 茗饮之事”。 ➢中原地区的饮茶习惯,主要是从四川传入的。
《桐君录》:“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 亦可通夜不眠。” 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1824年,英军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萨地 亚(Sadiya)山中发现了野生大茶树。 茶树原产地之争:中国说、印度说、无名高地说、二元说。
种。 ➢ 我国的山茶属植物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四川、 云南、贵州一带。 鉴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 我国西南地区是其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原产地。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2)从地质变迁来看
➢ 西南地区有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由于河谷的下切和高原的上升,使西南地 区形成了起伏的群山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形成小地貌区和小气 候区。这样,原来生活在这里的茶树,逐渐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 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级延伸、分化,导致了茶树的种内变异, 发展成了热带、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 种茶树。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三、饮茶业的开始
1.巴蜀茶文化的形成
(3)西晋称冠 西晋张载的《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 味播九区”。 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饮茶之风 向全国各地蔓延。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登成都白菟楼》 [张载 ·西晋]
v 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 门有连其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林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踰蟹蝑。 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2/17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2020/12/17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
•第一章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第一章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 二、茶的起源-源于中国 ❖ 三、饮茶业的开始 ❖ 四、兴盛的唐代茶文化 ❖ 五、宋代鼎盛时期的茶文化 ❖ 六、中国茶的传播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三、饮茶业的开始
1.巴蜀茶文化的形成
(2)汉魏立业 西汉末年,王褒的《僮约》:“脍鱼包鳖,烹荼 尽具”和“武都买荼,杨氏担荷” 。 前一句,反映了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 地主富豪家里,还出现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后一句,反 映了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的需要,茶叶已经 商品化,还出现了一定的商品市场。
➢ 同时,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受冰河期灾害较轻,因而一些野生大茶树 得以保存。并且有大、中、小叶种茶树和乔木、半乔木和灌木型茶树。
➢ 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的起源中心。
➢ 西南三省是茶树变异和资源最多的地方,当属茶树起源中心。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 看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1.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 神农—三皇之一的炎帝 ➢ 神农—水晶肚的神仙 ➢ 神农—古代先民的典型化身
•3
•1
•2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2.茶的利用 • 茶的发现,与其它药用植物一样,经过了不断尝试后,人 们终于了解了它有解毒、利尿、提神等功能。然后慢慢加以 利用。 • 以神农时代算起,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 社会,距今大约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第一章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 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 树的原产地。
➢ 古今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和分布 ➢ 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1.古今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和分布
➢ 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的《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 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固人不可一日无茶”。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阐述了茶的药理功效。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2.茶的利用 2.2 茶的养生功能——茶能延年益寿
➢ 唐代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序》:“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饮 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名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 枯”。 ➢ 宋人钱易《南部新书》:“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三十 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说:“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 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赐茶五十 斤,令居保寿寺,名饮茶所曰茶竂。 ➢ 日本“茶祖”荣西禅师(1142——1215):南宋乾道四年(1168)来到中国, 在浙江天台山、育王山学习佛教。研读经书之余,关注茶事,回国后,荣西 种植茶树,倡行茶道,撰写了《吃茶养生记》。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 西双版纳勐海 “茶树王”,原树 高32m,直径0.9m, 树龄有1700余年。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鐘鳴谷應
• 普洱县困卢山千余年野生古茶树 普洱县板山千余年野生古茶树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
半 乔 木 型 茶 树 广 东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不同生态的灌木型茶树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2)从地质变迁来看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 看茶树: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三、饮茶业的开始
2.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
秦汉至西晋时期,既是巴蜀茶业继续持盛的时期, 又是中国茶业由巴蜀走向全国和茶业重心开始东移的重 要阶段。
(1)晋南北朝茶叶生产的发展 (2)晋南北朝茶叶文化的几个特征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三、饮茶业的开始
2.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
(1)晋南北朝茶叶生产的发展 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茶叶,因上层社 会的崇尚得到较快的发展。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1956年, 西双版纳孔明山, 高达19m野生大茶树。 1961年, 勐海县巴达公社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约 1500m处,发现一棵高32.12m的大茶树,树围2.9m, 高地1.5m处有五个分枝。此树树龄约1700年,是迄今 为止发现的最大的茶树。
此外,我国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等地,都先 后发现了高度在10m以上的野生大茶树。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三、饮茶业的开始
2.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
(2)晋南北朝茶叶文化的几个特征 “以茶当酒”,说明三国后期,已开始流行饮茶。 以茶待客,饮茶已成为一种迎客的方式 以茶廉政,茶饮是清谦俭朴的标志 以茶祭祀,茶饮广泛进入祭祀 茶饮、茶事进入文学作品中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一、茶的发现与利用
•2.茶的利用
2.1 茶的药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神农食经》记载:“荼名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 华佗《食论》记载:“苦荼久食,益思意”。
➢《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 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 也”。
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方,当属茶树的原产 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 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这也证明了我国西南 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野外考察在中国西南地区不断发现野生大茶树:
19世纪末,英国威尔逊(A.Wilson)的《中国西部游记》记 载:“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间,曾见茶丛普遍高达十英尺或 十英尺以上,极似野生茶。” 1939年, 贵州务川县 高达6.6-7.5m野生大茶树。 1957年, 贵州赤水县 高达 12m 的野生大茶树。 1976年, 贵州道真县 高达13m的大茶树。 1958年,云南勐海县南糯山 两人合抱,高约5.5m,株幅10m, 树龄有800年以上,当地群众称这为“茶树王”,并建立了纪 念亭。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三、饮茶业的开始
1.巴蜀茶文化的形成
(1)先秦纳贡
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 名义将茶作为贡品。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武王既克殷,爵之以 子……茶皆纳贡之”。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 茗饮之事”。 ➢中原地区的饮茶习惯,主要是从四川传入的。
《桐君录》:“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 亦可通夜不眠。” 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1824年,英军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萨地 亚(Sadiya)山中发现了野生大茶树。 茶树原产地之争:中国说、印度说、无名高地说、二元说。
种。 ➢ 我国的山茶属植物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四川、 云南、贵州一带。 鉴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 我国西南地区是其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原产地。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2)从地质变迁来看
➢ 西南地区有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由于河谷的下切和高原的上升,使西南地 区形成了起伏的群山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形成小地貌区和小气 候区。这样,原来生活在这里的茶树,逐渐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 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级延伸、分化,导致了茶树的种内变异, 发展成了热带、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 种茶树。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三、饮茶业的开始
1.巴蜀茶文化的形成
(3)西晋称冠 西晋张载的《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 味播九区”。 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饮茶之风 向全国各地蔓延。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登成都白菟楼》 [张载 ·西晋]
v 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 门有连其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林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踰蟹蝑。 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2/17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