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会历史——景教在华宣教策略及其得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会历史——景教在华宣教策略及其得失
1、上层路线
景教初入中华,便与统治阶层发生了密切关系,体会到了获得皇室好感与支持的重要性,将上层路线作为传教的方针,尽心为皇室效力,竭力讨皇帝的欢心,进贡各种奇巧珍玩。

这样的依附策略虽有其必要性,但超越一定限度就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一旦失宠于某个皇帝,就会遭到致命的打击。

其次,值得思想的是在这二百多年间的传播里,该教的圣职人员几乎完全是外来传教士,信徒也以来自西域及中亚的人为主体,景教碑及敦煌石室所发现的一些确认出是属于景教文献的资料中记载,所有被提及的教士名字,皆无汉人在内,可见中国信徒并未在整个教会内担任过重要的职务。

此亦间接说明景教自传入中国至立景教碑此一百五十年间,大致上仍是受外国差会在人力及财力上支援的教会;中国籍的教会领袖不多,洋教(「胡教」)的名号和色彩自然极其浓厚,如何让中国人理解并接受福音尚处于起步阶段,所译经文词句难懂,仅适合士大夫阶层阅读。

2、信仰本色化之先河
唐代儒释道三教鼎立,景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和生存,便极力顺应,进行本色化的努力。

景教在教义叙述中采用了道家所常用的语句,如以道家之“天尊”称基督教之“天主”(《序听迷诗所经》);形容其“真主无元,湛寂常然”(《老子道德经》“湛常存”);“鼓玄风而生二气”;“浑元之性,虚而不盈”(“道冲,而用之久不盈”);而信徒应“无欲无为”,“能清能静”(《志玄安乐经》)。

至于报出家门之“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就完全是《老子道德经》“道常无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的语气。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称:“宗周德丧,青架西升。

巨唐道光,景风东扇”;分明是说老子于周朝末年骑青牛西行的故事,
而盛唐景教东来,则含有老子之教再兴之意。

来华的景教士不但附会道家之言,更借助于当时极为兴盛的佛教的术语:妙有、慈航、世尊、僧、大德、法王、慈恩、功德、大施主、救度无边、普救度等。

景教典籍也多模仿佛经形式,用语也多与佛经相仿;将希伯来文之Eldhjm 译作梵文之阿罗诃A-rhat ;且景教人物的汉译多称为“僧”,如僧景净、僧业利、僧行通、僧灵宝;约翰译为瑜罕难法王、路加译为卢伽法王、马可译为摩矩辞法王、摩西译为牟世法王。

此外,作景教碑文的景净也曾参与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和印度佛高僧般若合译佛经《六波罗密经》,但因译文拙劣被毁。

另外,景教在中国还非常强调儒家思想之忠孝二道。

景教碑极力宣扬帝王功德,赞美唐太宗“赫赫文皇,道冠前王”;赞美高宗“人有康乐,物无灾苦”;玄宗“皇图璀灿,率土高敬”;肃宗“止沸定尘,造我区夏”;代宗“德合天地,开贷生成”;德宗“武肃四溟,文清万域”。

并大力提倡上层宣教路线:“道非圣不弘,圣非道不大,道圣符契,天下文明”。

“帝王从圣教,上行下效,而异端邪说,不能而阻之也”。

还宣称讽颂景教《志玄安乐经》能够安邦定国:“行吾此经,能为君王安护境界,譬如高山,上有大火,一切国人无不睹者,君王尊贵,如彼高山,吾经利益,同于大火。

”另,该教从敬畏神顺势又导引出忠君孝亲即尊君事亲思想:“为此普天在地,并是父母行据。

此圣上皆是神生,今生虽有父母见存,众生有智计,合怕天尊,又圣上,并怕父母。

”;“众生若怕天尊,亦合怕惧圣上”;“先事天尊,第二事圣上,第三事父母”(《序听迷诗所经》)。

为了顺应中国国情,景教甚至开了祖先崇拜的先河,其碑文称:“七时礼赞,大庇存亡”。

既为生者祈求息灾延命,又为死者祈求冥福。

景教士的这些做法,在当时来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毕竟是福音的第一次传入,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为了让中国人了解所传的信息,不得不借用中国已有的宗教术语和思想。

但是这样做的一个最可怕的副作用,就是没有突出福音的独特性,以致使人以为景教和佛教、道教一样,而不去关注和相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