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方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语方言
闽南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理上可以说,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五个地区均可称为闽南。
但我们通常所说的闽南这个说法,具有特定的涵义,并不包含莆田,龙岩地区除新罗区与漳平市以外的各客家县,其主要是依据语言、文化、风俗上等来划分的。
莆田通行语言是莆田话略区别于闽南话,而龙岩除新罗区与漳平市以外,通行语言是客家话。
两地均不属闽南语系。
因此狭义上所指的闽南仅指--厦门--泉州--漳州--三个地区。
闽南总人口约一千万。
闽南历来是东南的富庶商业之地,泉州港在宋元时期更是世界第一大港,闽南人分布广泛,台湾,新加坡都有四成的闽南人,海内外使用闽南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和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闽南这个词是在20世纪后半期才提出的,之前闽南地区人迁徙到外地都自称福建人,东南亚人也称闽南人为福建人。
闽南包括的县市有:泉州市、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
厦门市、漳州市、龙海市、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龙岩市、漳平市、大田县。
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受其他方言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语,也是有着大体一致的文化认同,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我们即可称其为泛闽南。
以下介绍通行闽南语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
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发生内乱和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
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隋唐,由于中原的再次内乱和战乱,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6世纪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所谓的“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闽南指--泉州--厦门--漳州-龙岩(新罗区与漳平)等地区.,还可以加上大田县部分和尤溪县的小部分。
漳州的南靖、平和、云霄、诏安还有一些客家镇、村,有几十万客家人。
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也有不少客家镇、村。
闽南语有很多音节是普通话里没有的。
所以无法用普通话的字来为闽南话注音,要学习闽南话就要学习闽南话的注音方法。
这就像我们学习普通话要先学习汉语拼音一样。
闽南话的声调在不同县市区别很大。
目前比较占优势的是厦门话的声调。
台湾岛上大部分人的闽南话的声调也与厦门话一致。
闽南话共有8个声调,依次叫做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我们平时一般按这个顺序,分别叫做第1声、第2声、……、第8声。
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
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闽南语”的基础。
主要分布在九龙江流域,含漳州,龙岩两地。
闽南这个词是在20世纪后半期才提出的,之前闽南地区人迁徙到外地都自称福建人,东南亚人也称闽南人为福建人。
----------------------
闽南话的声调在不同县市区别很大。
目前比较占优势的是厦门话的声调。
台湾岛上大部分人的闽南话的声调也与厦门话一致。
----------------------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为几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
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部分、尤溪县的小部分。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丅,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
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
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 闽南方言
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
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
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东南亚的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共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我只知有两个版本的说法:
一: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读书音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二: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
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
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
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
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