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临床一种慢性非特异性且病因不明的炎症性疾病,病变多位于大肠黏膜及其下层,部分程度严重者全部大肠均可涉及,以程度不等的腹痛、黏液脓血便、腹泻为
特征,治疗存在一定复杂性,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存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1-2]。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率呈增多趋势,选择一种有效
的方式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3]。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按观察组60例及对照组4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
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治疗,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20-57岁,平均
(45.8±5.9)岁。
均与《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以脓血便、黏液便、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为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伴贫血、发热,结肠镜
检查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或易出血、黏膜脓性增加。
平均病程(2.4±0.7)年。
随机按观
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1g/次,4次/d。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医
辨证理论,加用中医药内服治疗,具体包括:脾胃虚弱型:党参20g,炙甘草5g,黄芪20g,柴胡10g,白术10g,升麻10g,防风10g,羌活10g;肝郁脾虚型:佛手10g,防风10g,沉
香10g,白芍15g,香附10g,白术15g,茯苓15g,枳壳5g,陈皮10g;湿热型:山栀子10g,黄连5g,茵陈15g,黄柏10g,虎杖10g,白头翁15g;脾肾阳虚型:吴茱萸10g,党参20g,五味子10g,白术15g,补骨脂10g,干姜10g,巴戟5g,附子5g,炙甘草10g。
同时取中药
虎杖20g,白及20g,槐花15g,乳香15g,地榆15g,没药15g保留灌肠,1次/晚。
两组均
以4周为1疗程,共用3个疗程。
1.3 效果评定治愈:结肠镜检查黏膜基本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停药6个月后病理复查无炎
性改变发生;好转:镜检结肠黏膜溃疡或黏膜糜烂消失,临床症状消失,病理复查肠黏膜部
分假息肉形成及轻度炎症反应;无效:上述指标均未改善。
治愈+好转=有效。
2 结果
观察组60例中,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40例中,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临床效果
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定义为肠癖、泄泻等范畴,病初多为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引起。
中
医学观点认为,气滞血瘀、正气亏损、湿热蕴结、脾失健运,造成大肠传导失司为病发关键,辨证包括气滞血瘀、湿热内蕴、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等证型[4]。
因本病迁延往复,病程长,
虚实相交,故病理机制相对复杂。
本次观察组口服中药针对辨证结果而设,湿热瘀毒选解毒、清热、祛瘀、利湿之药,方中虎杖可散瘀、利湿、清热,地榆凉血解毒,白及收敛生肌止血,没药、乳香可生肌、止痛、消肿,方中诸药共用,起凉血止血、清热利湿、生肌祛腐之效。
配合灌肠应用可使药物直达病所,被病灶高浓度吸收,使药物利用度提高[5-7]。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应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溃疡性结肠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缩短病程,改善患者
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欧阳钦,胡品津,等.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
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济南)[J].中华消化杂志,2007,40*8):545-550.
[2] Gupta RB,Harpaz N,Itzkowitz S,et al.Histological inflammation is a risk for progression to colorectal neoplasia in ulcerative colitis: a cohort study[J].Gastroenterology,2007,133(4):1099-1105.
[3] 张瑜,张风云,李海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1):53-54.
[4] Rioux JD.International IBD Genetics Consortium identifies over 50 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ulcerative colitis[R].Digestive Disease Week 2010,New Orleans,Louisiana:2010.
[5] 李素萍,薛迪强,郑兴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
杂志,2010,19(12):1481-1482.
[6] 朱志有.溃疡性结肠炎及并发症的临床治疗[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7,5(4):172-173.
[7] 葛华阶,张建华.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慢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