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随着我国經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分析,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和湖南工学院紧紧围绕“成功”创业的基本目标,构建了“四位一体”创业教育帮扶体系,即:以双创教育为保障、以孵化基地为载体、以创业教师为引导、以宣传推广为带动的自主创业模式,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建议。

标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教师
地方高校如何转型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和湖南工学院是两所多学科性本科院校,既有着长期办学历史,又有着崭新发展历程的工科型高校。

计算机学院是这两所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1]。

特别是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近年来以与时俱进的教育智慧,主动踏上了转型发展之路,由于自身的专业特色决定了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具有较好的实施自主创新创业的基础,在创新和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构建“四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即:以双创教育为保障、以孵化基地为载体、以创业教师为引导、以宣传推广为带动的全面、完善的自主创业模式,以实现大学生的成功创业。

帮助大学生群体提高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不过在实际的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学中,还是存在着教育模式匮乏的问题,课程设置的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改善,各级地方高校的在师资能力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关于创新创业的教育评估模式也需要加以改进,与之相关的支持体系不完全,这些都是希望地方高校在今后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
根据市场对高校本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技能要求,从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来,高基本上都是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实践锻炼,实践课程的课时较少,缺少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且教学流于形式。

(二)教、学、做分离,供需脱节
随着计算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还有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的教学经费、教学场地、设备费用、师资费用都会增加,计算机实践课程自然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校外实习,存在基地少、执行困难的问题,存在教、学、做分离和供需脱节的问题。

而且企业所需的计算机岗位人才,专业要求比较高,动手能力强,但是实习企业能够提供的实习岗位却是有限的,很多学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只是参观实习,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速度缓慢,滞后于学生的岗位发展需求。

(三)专业办学定位与人才结构不合理
从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结构上看,也分为学术、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实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同市场上这一人才结构要求之间并不是十分相符[2]。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脱节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地方高校的计算机教育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当代大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也是脱轨的,不能主动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建设与社会发展,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比较差。

二、“四位一体”创业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以双创教育为保障
在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和湖南工学院在本世纪初就开设了《创造学》、《就业指导》等课程,近年来又开设了《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学导论》、《大学生创业案例研究》、《机器人创新设计》、《科技创新方法-TRIZ导论》等选修课程,在总结分析两所院校多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我国重点大学的经验,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让专业教师为创新创业提供指导,使产业、市场与实习实践对接,重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教育体系[3]。

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两所院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具体体现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和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制定专项考核标准考核后给予3-5个创新、创业学分。

创业理论教育体系的重构为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弊病,减少实际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提供了指导,从而显著提升大学校创新、创业的成功率,面对过去那种理论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双创教育理念的正确指导下,增加更多的计算机上机实践操作课程,使得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可以面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下的闲余时间,完成对计算机本科学习课程的专业练习。

(二)以孵化基地为载体
地方高校教育转型背景下,两所院校也积极争取相关资源,与衡阳市工商局、地税局、国税局、财政局等部门共同建设集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实习培训、创业孵化器于一体的微型企业“创业就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以校内孵化基地为载体,为自主创业初期同学提供创业场地,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与企业、客户的对接平台,同时,学校也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与智力支持,将企业也请讲校园,真正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为学生的创业行业把好脉,护好航。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是一个重要的载体,通过孵化园的建设,让学生的创业思路与灵
感在这块试验田中得以实施。

如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作为衡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立四年来,成功孵化了大学生微型企业40余家,受到了当地媒体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此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深化[4]。

今后将以这一重点基地为据点,向衡阳市其他院校辐射再建立1-3个大学生创业园,争取三年实现基地入驻大学生企业200家,带动数千名大学生创业和就业,面对过去教学内容实际生产相脱节的问题,还应当在孵化基地载体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加以改进,增加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

(三)以创业教师为引导
开展创业教育必须要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缺乏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体验的教师的引导,创业教育的实施很难有成效。

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走专兼结合的道路,一部分专业教师是经过系统化培训的校内师资,另一部分师资由聘请的一些校外兼职教师构成。

兼职教师的加入,是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他们对创业教育有第一线的深刻体会,对学生的创业活动指导更加有效。

比如说继续选派专业的骨干学科专业教师,到合作的企业当中,去针对专项的项目展开锻炼,深入了解现代化企业中的计算机一体化管理理念,从而培养地方高校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通过人才竞选的方式,调动他们参与到科学研究项目调动积极性,关于地方高校在转型期专业办学定位同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要以创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为指导,在打造“双师型”师资人才教学队伍的同时,培养全体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应用水平,做到地方本科高校教办学定位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度统一。

(四)以宣传推广为带动
学校宣传部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针对教学结构,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报刊、宣传橱窗等媒介,以宣传推广为带动,對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事例及创业闪光点进行宣传,扩大自主创业的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

在开展宣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关注到当前国内外的形势热点,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具备非常先进而又前沿的思想理念,能够在创新创业研究研究中,加强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术讨论,进一步激发并调动高校学生的探索进取精神,同时还可以搭建一套健全的产学研产业合作项目平台,在完善的校企实训基地中,可以将这种教育平台看作是孵化器,在孵化器中完成对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学生的服务,并且能够将合适的创业产品项目进行孵化。

要想对学生进行更好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就必须完成地方高校从“重课堂教学”到“重基地实训”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以宣传推广为带动,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进而构建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模式,在实践性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业素质的综合培训力度,使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可以和现代化企业中的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应对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可以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一体两翼”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让学生可以在激烈的计算机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一体两翼”教学模式中的“一体”就是要在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和湖南工学院的教育背景下实现“产、学、研”培训一体化发展,
而“两翼”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让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如图1所示,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四位一体”教育体系示意图。

参考文献:
[1]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20~28.
[2]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1):99~102.
[3]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4]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6):99~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