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第3单元漫步宋词课时分层作业14苏轼词二首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14 苏轼词二首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00362079】
A.偓佺
..(wò quán)欹.枕(qī)
鸟瞰.(kàn) 忍俊不禁.(jīn)
B.杳.杳(yǎo) 奇葩.(bā)
商榷.(què) 戛.然而止(jiá)
C.天籁.(lài) 熨.帖(yùn)
整饬.(shì) 渎.于职守(dú)
D.料峭.(qiāo) 僭.越(jiàn)
确凿.(záo) 时乖命蹇.(jiǎn)
A[B项,“葩”读pā.C项,“熨”读yù,“饬”读chì.D项,“峭”读qiào.]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料峭
..春风吹酒醒(形容微寒)
欹枕
..江南烟雨(躺着看风景的悠然自得的情态)
B.刚道
..有雌雄(刚才所说的)
竹杖芒鞋
..轻胜马(草鞋)
C.杳杳
..没孤鸿(遥远迷蒙的样子)
何妨吟啸
..且徐行(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D.认得
..醉翁语(体会到)
一点浩然
..气(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B[B项,刚道:偏说,硬说.]
3.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导学号:00362080】A.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D.杨柳岸晓风残月
A[A项,属于豪放风格的词;B、C、D三项均属婉约风格的词.]
4.下列对诗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B.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景忽变动景,运用拟人手法写
出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写出了词人对风浪中的白发渔翁的深切同情.
C.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D.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B[“深切同情”错,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乐府诗、《古诗十九首》、汉魏文人创作的诗,都属于古体诗,唐朝以后的诗属于近体诗.
B.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近体诗根据每首诗诗句的多少,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限定为八句,绝句限定为四句,按字数律诗分为“七律”和“五律”,绝句也分为“五绝”和“七绝”.
C.词是唐、五代时形成的一种韵文文体,又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词一般有词牌、词题,词牌规定词的格式(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等),词题说明词的内容.词的风格有婉约、豪放两种.
D.唐宋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欧阳修等人倡导的,他们反对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先秦和汉代普遍使用的古文,主张“文以载道”.古文运动形成了唐宋八大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A[A项,唐朝以后也有古体诗.]
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
B.在创作《李清照》时,作者细腻地渲染和抒发了李清照在燕尔新婚、惨遭离乱、忧国伤时几个不同环境中的思想感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田园牧歌式的感受和理想,在今天阅读时仍禁不住心潮涌动.
D.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的怀抱情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A[B项,“细腻地渲染”修饰不当,作者也不可能抒发李清照的感情;C项,成分残缺,“在今天”前加上“使我们”;D项,缺宾语,第一句应改为“所谓咏怀诗就是……的诗”.] 7.选出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归类准确的一项( )
【导学号:00362081】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③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④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⑤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A.①④/②/③⑤B.①/②/③⑤/④
C.①③/②④/⑤D.①/②⑤/③④
B[夸张/双关/比拟/互文]
8.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起源发展的,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的不足而产生的,因此,行书是①________.“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②________,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③________;而楷书是文字符号,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艺术性高,而实用性相对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查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前面关于“草书”“楷书”的论述可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②处对“不像楷书那样端正”的仿写,可以是不像草书那样潦草;
③处结合“艺术性相对不足”“实用性相对不足”等可知,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
【答案】①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②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③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导学号:00362082】
南乡子·和杨元素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杭②,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③,堕泪羊公却姓杨④.
【注】①杨元素:杨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③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④“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
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诗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以后只能两地相望.
B.“云海天涯两渺茫”一句以空间的辽阔,表达词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济苍生、安社稷的志向,“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醉笑陪公三万场”一句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
D[D项,“虚实结合”错误,是“虚写(想象)”.]
10.本首词与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所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都表达了离别的惆怅和感伤.王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彼此共同命运的无奈和感伤.苏诗以“云海天涯两渺茫”的感叹,表达离别的惆怅,更以“灯火冷”的环境描写,烘托离别后的凄凉心境.
(2)都表现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精神.王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洋溢着乐观积极精神,表达了离别时对朋友的勉励.苏诗“何日功成名遂了”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而“堕泪羊公却姓杨”用羊祜的典故既表达对朋友的欣赏也暗含对他的期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水龙吟
苏轼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①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寒露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注】①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
1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五句写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描绘出一幅开阔辽远、祥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
B.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词人此时被贬黄州,他想象着“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美景.这反映出他遭逢大变,灵肉煎熬,想要逃避现实的心态.
C.“飘坠人间”三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仙境”陡然坠入“人间”,反照现实,过着“露
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D.整首词,词人采用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寄托的手法,由景入情,由实入虚,以虚显情,由虚而实,层次井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B[B项,“逃避现实”不合理,反映了东坡借仙人、仙境以疏解空虚苦闷的心态.] 12.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两年之时寄赠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感叹光阴虚度,功业无成.上片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词人面对美丽的乡村风光,却感叹自己“寸阴虚度,了成何事”.②于苦闷中见旷达.词人虽然对自己当前的困境感到苦闷,但又从“丝莼”、“玉藕”、“珠粳”与“锦鲤”的寻常百姓生活中,看到了一条值得留恋的人生道路.③怀念京城生活.诗人想象的仙境生活亦可看作是对往昔和旧友痛饮沉醉的京城生活的怀念.④想要超脱苦闷而不得的无奈.词人虽然借美食,仙境,回忆来自我疏解,甚至还要“抱素琴”向月独奏来遥慰旧友,但仍有“此怀难寄”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导学号:00362083】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③,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②寒食: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③故国,这里指四川眉山.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全词意境清丽,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
D.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A[A项,没有用比喻.]
14.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②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