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欲望主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欲望主题
2006年第2期中国文学研究
ResearehofChineseLiterature
第2期.2006
[现当代文学评论]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欲望主题
文茜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湖南长沙410081)
关键词:施蛰存;主题;欲望;压抑;反压抑
摘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以人物的心灵独白为主体内容,通过对主人公的性心
理和潜意识的挖掘,反映了文
明与欲望之间的压抑与反压抑的斗争,揭示了人类本能欲望存在的合理性与不

压抑性,赞扬了欲望战胜一切的强大力
量,表达了欲望的主题.
[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35(2006)02—093—03 DiscourseontheDesireThemeinShizhcan~sNovels WENOian
(DepartmentofChineseColleg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Keywords:ShiZhecun;theme;desire;inhibiteanti--inhibite
Abstract:Thesoulssoliloquyisthemaincontentinshizhecunpsychoanalyticnovel s.Throug
hexcavatingthefiguressexu—
alpsychologyandsubconsciousness,hereflectedthefightthatbetweentheciv ilizationandth
edesire,heexpressadtheretionali—
tyofthedesire,hecommendedthegreatstrengthofthedesire,andlastheexpres sedthedesireth
emeinhisnoves.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以左翼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望多表现为人的性本能欲望,
它需要按照快乐原则获得实
为主流,新文学作家们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宣传革命现.但在实际的人类
生活中,欲望却总是遭到文明的压抑.
理想的作品.在这一创作主潮之下,新感觉派小说体现的这种压抑来自两个层面:社会意识层面和社会生活层面.
是另一种审美倾向:它们反映现代生活的内容,关注人性的意识层面的压抑主要是指社会的道德观念,法律制度,社会
深层.作为该派代表作家的施蛰存在创作初期便深感左翼舆论对人性的约束;生活层面的抑制主要是指经济状况,社
文学的缺陷,"觉到自己没有这方面发展的可能","想在创会地位,社会关系等对人的欲望的克制.若欲望的力量没
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在此前后,他翻译出版了有强大到可以冲破文
明的压抑,人也就陷入永无止境的苦
奥地利作家显尼志勒的《妇女三部曲》,《生之恋》,《薄命的闷与幻灭之中. 戴丽莎》等作品,学习和接受了"心理分析"小说及精神分在传统贞洁观念的束缚下,《春阳》中的婵阿姨过着清
析理论;加之当时刘呐鸥带回许多日本新感觉派的作品,施教徒般的禁欲生活,本能情欲虽与传统道德进行了激烈的
蛰存终于形成了自己小说创作的特色——心理分析.此交锋,但终究敌不过金钱和旧道德的力量;《周夫人》中的
后,施蛰存的创作以心理分析为主体,"为中国心理分析小周夫人的被压抑的性欲望并没有强大到可以冲破旧道德的
说提供了活的标本";而贯穿几乎他所有作品中的"欲樊篱,于是她只得通过自我暗示性的幻觉来获得短暂而虚
望"主题,更是新文学大潮中一朵闪耀着奇异光彩的引人幻的满足.法国的斯塔尔夫人也在小说《苔尔芬》中对陈
注目的浪花.本文试对施蛰存小说中"欲望"主题的表现旧的社会习俗和传统作了有力的攻击,她认为那些由既定
以及该主题的意义进行阐述.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成的观念像三层铠甲一样压在多数人的
施蛰存在其心理分析小说中以欲望和文明的冲突为母题,按照冲突的结果,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小说表现的是人的欲望被文明压抑后陷入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困境.弗洛伊德认为欲望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本能,其中尤以性欲望最为根本,因而施蛰存小说中的欲身上,每个人生来就必须接受社会现成的道德准则和公众舆论的压制.因此,婵阿姨和周夫人都不得不屈服于来自于文明的压力,她们只能陷入一种绝望的寂寞和痛苦中,发出永久的叹息.
欲望被文明压抑,即使有时候人们奋力去实现欲望,最终却仍是幻灭与苦闷.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一种盲 [收稿日期]:2005—12—10
[作者简介]:文茜(1981一),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硕士研
究生.
93
目的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痛苦,而又没有哪一次满足是可以持久的,所以欲望构成了世界和人生痛苦的根源,"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最后两种成分". 《黄心大师》中大师最后终于悟到:一切的欲求都只是一场虚幻,人生只是充满了欲望不得满足的苦闷与空虚,于是愤而投炉.《宏智法师的出家》中法师的一生也如同叔本华所说的那钟摆,在内心欲望两极之间不停摆动,终其一生欲望都不可能真正的满足.叔本华那认为,要永久地解除这种痛苦的唯一途径便是禁欲,绝食以至自觉死亡彻底否定生命的意志,黄心大师的投炉与宏智法师的出家正是体现了他们的这一选择.
文明对欲望的压抑有时是成功的,但弗洛伊德认为如
果欲望受到压抑后长期不能得到适当的宣泄,便会导致性心理的变态或其他心理障碍,这反而会使欲望发生异化,转而以变态的方式发泄出来.这就是施蛰存的第二类欲望主题.
《魔道》表现了性tL,理的变态.主人公竟对死人产生性欲望,把"嘴里的红红
的番茄"当成了陈夫人朱唇.《巴黎大戏院》中已婚的"我"的被压抑的对年轻女伴的欲望通过猥亵病态的性幻想的获得了发泄.这类作品从人的性本能,性心理和潜意识等方面来表现文明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主人公都是都市里的人,他们受现代都市文明的深刻影响,因而同样是欲望受到文明的压抑,但与婵阿姨他们却有所区别:都市文明既压抑他们的欲望,又使欲望发生异化,使欲望以变态的方式发泄出来.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身上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原始的本能冲动,作者呼唤了文明社会中人类自然属性的回归,因而更具有对现代都市文明批判的意义.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性欲望是一种无处不在的"里比多",它是不可能完全被文明所克制的.文明对欲望的压抑严重违背自然人性,最终是要被欲望的强大力量所
冲破的.施蛰存的第三类以欲望为母题的小说表达的正是欲望战胜文明的伟大力量.
《鸠摩罗什》是"中国人写的佛教徒灵肉冲突的记录".本能欲望和宗教意识这心灵的两极,意志的两端在鸠摩罗什心中形成两股背道而驰的张力,使他陷入二重人格的矛盾冲突之中,但宗教意识并没能克制本能情欲. 《石秀之恋》中的水浒英雄石秀也经历了文明与欲望之间的压抑与反压抑的心路历程,但文明最终在欲望面前败下阵来,石秀身上明显地"打着现代超级色情狂的印记".【5 在《将军的头》中主人公更是把对姑娘的性欲升华为超越

切的精神的爱.这种跨越生死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人类欲望的强大力量.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结构. 本我存在于潜意识中,主要由人本能的欲望冲动构成,遵循快乐原则.遵循道德原则的超我总是压抑着本我能量的彻底渲泄.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的自我则会调节超我的理性需 94 要与本我的非理性需要.当本我的能量郁积在人体内时就会引起人的紧张与焦虑,在这种压迫下人便会自觉寻求释放本我能量的方式和途径.当本我的力量强大到无法再被抑制时便会战胜自我和超我从而使欲望得到实现.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最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的.不仅几乎他所有作品都表现了"欲望"这样一个现代派的基本主题,并且他还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艺术手法来挖掘人的潜意识和性心理. 就作品的整体构思而言,施蛰存的小说通过淡化情节, 结构,语言及人物形象等小说中的传统因素来突出人物的意识活动这一主体内容,"取的是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是原有故事中所蕴的冲突性",几乎是一篇篇人物的"心灵独白".《鸠摩罗什》的主要情节就是大智鸠摩罗什来到秦国担任国师,小说以罗什的大量潜意识心理活动为主体内容, 展示了高僧真实的内心世界.《梅雨之夕》以"我"在路上与一年轻姑娘结伴而行为情节,小说表达的焦点不是这
一平淡的故事本身,而是"我"在送姑娘回家的途中内心产生的一系列幻觉与想象.《雾》中的情节是素贞坐火车去上海,全篇的笔墨着力用在对坐在火车车厢里的素贞的心理活动的剖析上.这样的构思在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中是很常见的.作者没有刻意地去构思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
有创作别具一格的结构,更没有精心锻造语言,作品吸引读者的就是它所揭示
的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施蛰存将艺术的笔触从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直接伸入主人公隐秘的心灵深处,为小说表现人物的欲望世界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背景,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更明显的表现.
在叙述方式上,施蛰存采用了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独白与间接叙述其意识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主人公一再地向读者直接袒露他们内心的活动,在作品中形成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自,人物的心灵直观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也用分析性的语言来叙述人物的意识.如在《石秀之恋》中有这样一段话:
"所以此时的石秀,其心境却是两歧的;而这两歧的心境,都与轻蔑的感情相去
极远.为杨雄义弟的石秀,以客观的立场来看潘巧云,只感觉到她未免稍微不庄重一点.而因为对于她的以前的历史有了一些确实的了解,便觉得这种不庄重的所以然,也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了.……但是, 同时,在另一方面,为一个热情的石秀自己,却是正因为晓得了潘巧云曾经是勾栏里的人物而有所喜悦着.……倘若真是勾栏里的人呢,万一她这种亲热的表情又是故意的,那么,在我这方面,只要以为对于杨雄哥哥没有什么过不去, 倒是不能辜负她的好意了.像她这样的美人,对于如杨雄哥哥这样的一个黄胖大汉,照人情讲起来,也实在是厮配不上的.而俺石秀,不娶浑家便罢,要娶浑家,既已看见过世上有这等美貌的女人,却非娶这等女人不可了." 这段话成功地结合了内心独白和意识叙述.作者不断变换观察人物内心的视角:时而以石秀自己的角度来自省;
时而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的分析人物的内心.在《鸠摩罗什》中作者也是
时而退出作品,向读者直接呈现鸠摩
罗什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时而又参与作品之中,对罗什的心理流程进行分析,从
而使作品既不同于西方的纯意识流小说,又区别于中国传统的只重故事情节不重人
物心灵表现的小说."内心独白是引述人物不出声的自言自语,因而它只能表现有
意识的活动但不能直接表述下意识的活动",作者借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呈现他们意
识层面的两重或多重对立的思想,显得真实感人;同时又通过意识叙述来分析这多
重思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揭示出意识背后另一个强有力的心灵因素——潜意
识和性欲望,又具有理性的色彩.这种表达方式为真实地表现欲望主题提供了方法.
施蛰存在小说中运用了幻觉,梦境,象征,怪诞和幻象重叠等现代派小说的表现
技巧.《魔道》中的"我"把玻璃窗上的一个小黑点当成了森林中身穿黑衣的妖妇的
幻觉揭示了"我"潜意识中的恐惧;《将军的头》里花惊定将军提着自己被砍掉的
头回到姑娘身边的结局怪诞而又充满了浪漫气息,;《旅舍》中的主人公在旅馆黑
暗的房间中不断产生的各种幻觉揭示出人在现代生活中感受的到恐惧,孤寂和不
安.在这些作品中,下意识的本能是作者着力挖掘的新领域,梦魇,怪诞,丑恶,乖戾
和幻觉等非常态现象是作者表现的重点,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意象和荒诞梦幻
等在这里是使用较多的表现手法,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颠倒的扭曲的
折射,反映了欲望的非理性特点.这些充分说明了施蛰存的创作明显地带有现代主
义文学的色彩, 从而更体现出了其小说所具有的不同于现实主义作品的特色.
弗洛伊德学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展开而被我国新文学作家们吸收,借鉴和
运用到文学创作中.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沈从文,张爱玲等人以及新感觉派另两位
代表
刘呐鸥,穆时英的作品中都可见精神分析学留下的痕迹,但真正专心致志于纯
心理分析小说创作只有施蛰存.鲁迅描写性心理的目的是暴露中国人的肮脏和病态
的心理,抨击封建文化.郭沫若也写潜意识里的性欲望,但作品的主旨是表现"自我"意识,张显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郁达夫挖掘性心理是为了揭示人物痛苦的灵魂,性欲望只是反映主人公精神苦闷的一个媒介.沈从文在作品中肯定性欲是为了唤回人的自然生命形态,向人们展现一种超越压抑的生存状态.张爱玲描绘潜意识和性心理是为了揭示它们对人性,人际关系及人物命运的重要影响.刘呐鸥和穆时英则以对现代大都市生活的主观感觉印象本身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其中刘呐鸥的作品重在表现现代都市生活中肉欲的沉醉;穆时英则否定和批判社会的病态现象.施蛰存的小说以人物的性心理和潜意识为表现的主体,在他那里,性心理不是表现手段,也不服务于任何其他目的,心理分析本身便是作品的目的.他揭示人的欲望与社会文明的冲突,以性心理为视点,冷静地剖析人物的心理深层,客观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外部现实世界的隐藏于人们潜意识深处的真实而又复杂的心灵世界.这就是施蛰存在所有受弗洛伊德影响的作家中最独特之处.只有他的小说更接近于欧美的纯心理分析小说,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小说第一个现代派.施蛰存运用精神分析学的方法分析人物心理,被认为是"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最成功的".
欲望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西方,爱欲历来是"不可遏制的生命活力",是"宇宙本体中存在的本源,是人类命运及其必然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它的升华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积极意义.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沉
淀几千年的封建意识压抑着人的生命本能,社会伦理道德严重忽视人的原欲,扼杀了人的创造性,整个中华民族就像一
潭毫无生机的死水.五四新文学运动提倡人的解放和新的人学观念以反叛和颠覆传统的"克己"的人学观念,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禁欲主义,肯定了欲望的价值.正是由于欲望,人类才得以产生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对宇宙和世界进行执
着的追求和探索,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欲望主题深刻地表现了欲望存在的合理性和不可压抑性,赞扬了欲望战胜一切,还原人的自然本性的伟大力量,表达了把人类从文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与五四文学传统保持了一致性,这就是他作品中"欲望"主题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施蛰存:《灯下集》,开明书店,1937年版,第8O,79页 [2]吴福辉:《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278页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 第427页
[4]苏雪林:《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台湾广东出版社.1979 年,第364页
[5]严家炎:《中国新感觉派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第33页
[6]方长安:《论三十年现代派小说》,《文学评论》,1985年第 2期,第l38页
[7]周启超:《新时期"意识流文学"研究概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4年第6期,33—38
[8]余凤高:《绍兴师专》,1991,80页
[9]艾布拉姆森:《弗洛伊德的爱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年,第1页,第9页
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