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南昌市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南昌市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

可以说。

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

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也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

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

东汉的蔡邑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

”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也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明代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

”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蒜《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

与此相对,炽情态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昔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怀素在《自序帖》中也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叫绝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这是一种酒神式的浪漫主义的创作心态。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

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

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

正因为如此,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

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形,如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

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

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
象之“象”。

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

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

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

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因素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

从篆捅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

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

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饰,从书法看,不失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

近代流行的印刷用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

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

因为任何书写(刻),凭借特定的工具全出以个人行为。

书写中的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并且区别于自己而不会重复。

有以仿宋印刷体的笔法相对应于楷体书法,应是对楷书的误解。

楷书不但与印刷体有别,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家那里也是不同的。

所以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

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

张守世《书法回归“心画”本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中国一门普及度高的艺术形式:书法论著,在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艺术论著中最丰富的艺术论著。

B.对于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书法心理方面的问题,占人都有独到之思想,书法创造与之息息相关。

C.在古人看来,虚静创作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虚静态和书法创作中另外一种心态即炽情态是截然相反的。

D.由东汉蔡邑的《笔论》、东晋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唐代虞世南的《笔髓论》、明代宋曹的《书法约言》、刘腮的《文心雕龙》等例子可以知道到他们对书法创造的心态都有共同的了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名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创作心态不同的一项是()
A.王羲之《兰亭集序》
B.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C.颜真卿《祭侄文稿》
D.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足以说明书法活动中想象的作用。

B.韩愈曾说“不平则鸣”,艺术就是一种“鸣”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

因此,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C.书法与印刷体在要求上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比如楷书的笔法就与仿宋字有区别,仿宋字是不能称作书法的。

D.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不同的字体体现了不同的书写者的个人意识,也体现出书写者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倾向。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书法创作下一个简要定义。

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游戏咨询机构伽马数据估计,2017年第一季度,《王者荣耀》取得了55-60亿元的收入,估计占整个手游市场收入的20%。

与市场上巨大成功相伴而来的,是社会上的争议不断。

小学生沉迷游戏后刷爆家长的银行卡之类的新闻不断出现。

在社会关注之下,7月4日,《王者荣耀》“防沉迷系统”上线。

系统推出当天,港股收盘时,腾讯股价下跌4.13%,市值蒸发151亿美元。

《王者荣耀》的防沉迷系统,被众多媒体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

目前,各大网络游戏厂商都制定了相似的防沉迷系统规则。

厂商
实名认证规定
防沉迷系统基本原则
网易暴雪
(1)创建游戏通行证必须输入本人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2)未满18岁纳入防沉迷系统。

健康时间(3小时以下)不作限制;疲劳时间(3~5小时)游戏收益【注】降为50%;不健康时间(5小时以上)游戏收益为0。

王者荣耀
(腾讯)
(1)实名认证流程同上。

(2)未满18岁纳入防沉迷系统,对应措施分未满12周岁、及13~18周岁两档。

未实名认证的被默认为12周岁以下。

(1)每日此类账号累计登录游戏时长:12周岁及以下用户不可超过1小时;13~18周岁用户不可超过2小时。

(2)所有未满18周岁用户,家长可以在“成长守护平台”关联账号,查询其游戏记录,自主设置游戏时间、消费额度,可以一键禁止子女继续游戏。

实际上,网易、暴雪等各大游戏厂商所遵循的防沉迷系统标准版本已有超十年历史。

2005年到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曾联合中央文明办、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部门发布了多个“游戏防沉迷”条例。

然而,以上政策执行得仍不到位。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中国游戏绿色度测评统计报告》,自2013年以来,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游戏数量有所增加,但在当年所有测评游戏中的占比却在下降。

而且,2016年没有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游戏数量仍占到当年所有测评游戏数量的71%。

(摘编自《澎湃网:防止小学生沉迷游戏,防沉迷系统是最佳方案吗?》)材料二:
《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去年网游用户数量达到5.66亿人,同比增长5.9%。

记者调查发现,从几岁、十几岁的中小学生到40多岁的中青年都有沉溺于网游的玩家。

因为家庭关怀缺失、学校教育不足、同伴负面影响等种种原因,许多青少年愿意到网游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

而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希望在网游的虚拟世界里获得在现实工作中难以取得的成就感。

据一些游戏设计师介绍,企业内部对游戏设计的考评就是靠每日活跃玩家(DU)等指标,为了达到目的,游戏就会每天搞整点活动等,刺激玩家提高在线时长。

某些游戏厂商虽然推出游戏防沉迷系统,但通过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未成年人依然可以“畅游”该游戏。

因为网游后台没有核查申请人和玩家是否为同一人,实名制根本落不到实处。

以游客身份登录的,虽然系统默认为未成年人,但仍然可以凭游客身份充值买游戏装备。

(摘编自《凤凰网: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亟须实行游戏分级制》)材料三:
武汉市教科院德育研究室主任王一凡说,防止沉迷网游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多培养孩子现实中的兴趣爱好,加强和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应该进行管控和限制。

另一方面,作为游戏运营企业应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真正落实实名认证。

社会公众以及网络平台对涉及色情暴力的游戏及时举报。

同时,网络平台还应大力推荐、宣传积极向上并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游戏。

“扬清是激浊最有效的手段,当前亟待扶持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吸引力的绿色游戏。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说,青少年受到网游的吸引,说明网游有强大的吸引力,文化需求的出口还不够。

为此,应建立有效的推动机制,把绿色游戏当成产业来做,并对整个行业进行引导,推动更多的企业越来越绿色。

要用运动锻炼、兴趣爱好、绿色游戏等来占据青少年的闲暇时光,有效促进身心健康。

(摘编自《新华网:网游在和我们争时间?》)【注】游戏收益:指在游戏中取得的经验值和虚拟货币。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十多年前游戏防沉迷系统标准版本就已经在网易、腾讯等各大游戏厂商中推行。

B. 刺激玩家提高在线时长、允许游客充值等行为,违反游戏防沉迷条例相关规定。

C. 那些家庭关怀缺失、学校教育不足的青少年,比较容易成为沉溺于网游的玩家。

D. 大力推行绿色游戏,运动锻炼等有益活动,就能做到真正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

8. 当前游戏防沉迷系统取得的效果欠佳,主要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端午节的起源,其历史可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一般称为“五月五日”,专称“端午”,则可能较晚。

有人认为“端五节”之所以叫“端午节”,是因为原来的端五节选择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

也有人认为因周历建寅,即以正月为寅月,五月为午月,所以“端五”又称“端午”。

这两种说法,可能都缺乏说服力。

生活在三国时期至西晋的周处曾著有《风土记》一书,记载各地习俗,其书已轶亡,晚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其中载有《风土记》关于“端午”应该为“端五”的说法:“端,始也。

谓五月初五日也。

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焉。

余家元和中端五诏书并无作‘午’字处。

而近见醴泉县尉厅壁有故光福王相题郑泉记处云:‘端五日。

’岂三十年端五之义别有见耶。

”或许,“端五”变为“端午”,仅仅是传习之讹而已。

(摘编自方铭《楚文化与屈原》,《人民政协报》2020年2月24日)材料二: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下十种,诸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夏至节、祭龙等等。

较为合理而可信的说法,是端午节源自先秦的夏至节。

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确定的四大节气之一。

古人以为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而“阴阳争,死生分”,乃企望能于此日助阳抗阴、得生避死、除害获福、去凶化吉。

相沿成习,夏至也成了民俗活动日渐丰富的传统夏至节。

夏至节的日期,一般在三代古历中切合农事的夏历五月、即仲夏之月的五日前后。

或许随着阴阳五行说盛行,战国时人以阴阳消长来说明时节变化,以五行配四时、五方而尚“五”,既尤为重
视阴阳消长最为急剧的夏至,又因为尚“五”而将节日固定在五月五日。

(摘编自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材料三:关于端午的起源,一是屈原,一是介子推,又一说暗示这节日是起源于伍子胥的,还有说是起于越王勾践的。

以上四说究竟那一说可靠,或都不可靠,暂时不必管。

我们应注意的是传说的地域分布,四分之三(屈原、伍子胥、勾践)属于南方,这和竞渡与吃粽子两个主要节目的地方性正相符合,因为竞渡与粽子的先决条件,显然是多河港与产稻米,而这二者恰好都是南方的特色。

再就三说看,其中三分之二又是属于吴、越的(伍子胥、勾践),而铸水心镜的扬州,也属于这个区域,这点消息也是值得玩味的。

书传中关于端午的记载,最早没有超过东汉,而事实上吴、越一带的开辟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自从东汉以来,吴、越地域渐被开辟,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这节日才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

这是一个合理的推测,详细的论据,等下文再陈说,暂时我们只想借它为出发点,来再测验一下端午与龙的关系。

如果我们能证明吴、越与龙有某种不可分解的关系,那么我们前面所拟定的前提,即端午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关系的前提,便果真可以成立了。

(摘编自闻一多《端午考》,《神话与诗》200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9. 下列材料中对端午名称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端午节一般称为“五月五日”,“端五节”之所以叫“端午节”,是因为五月为午月,也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

B. 生活在三国时期至西晋的周处《风土记》一书,记载了各地习俗,也明确记载关于“端午”应该为“端五”的说法。

C. 作者根据晚唐人李匡乂《资暇录》上记载内容推断,“端五”变为“端午”,可能只是以讹传讹。

D. 古人认为五行配四时、五方而尚“五”,既尤为重视阴阳消长最为急剧的夏至,又因为尚“五”而将节日固定在五月五日。

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下十种,其中有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夏至节、祭龙等说法。

B. 古人以为夏至日阳气至极、阴气始兴,希望能在这一日助阳抗阴、得生避死、除害获福、去凶化吉。

C. 作者认为,关于端午起源说法即便不可靠,也可以用来作为推测的依据,并得出端午最早起源于吴、越之地的结论。

D. 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后来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节才渐渐传播到各地。

11.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关于端午起源的基本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与姊夫和峤及裴楷齐名。

尚常山公主。

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

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

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曰:“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矣。

”每侍见,未尝不谘论人物及万机得失。

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顺,朝臣莫能尚焉。

帝益亲贵之。

仕进虽速,论者不以主婿之故,成谓才能致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

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

”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

数年,入为侍中。

王恺以帝舅奢豪,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

济请以钱千万与牛对射而赌之。

恺亦自恃其能,令济先射。

一发破的,因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而至,一割便去。

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帝求之,不过数十。

济候其上直,率少年诣园,共啖毕,伐树而去。

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①鄣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云此必是惜鄣泥使人解去便渡帝尝谓和峤曰:“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曰:“济俊爽,恐不可屈。

”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曰:“尺布斗粟②之谣,常为陛下耻之。

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

”帝默然。

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

”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

寻使白衣领太仆。

年四十六,卒,追赠骠骑将军。

(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二·列传十二》,有删改)【注】①连乾:马饰物。

②尺布斗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汉文帝弟淮南厉王谋反事败,被徙蜀郡,途中绝食而死,“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鄣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云/此必是惜鄣泥/使人解去/便渡/
B. 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鄣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云/此必是惜鄣泥/使人解去/便渡/
C. 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鄣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云/此必是惜鄣泥/使人解去/便渡/
D. 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鄣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云/此必是惜鄣泥/使人解去/便渡/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常山公主,尚,娶帝王之女为妻;公主,古代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

B. 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指晋武帝的弟弟司马攸(齐王)的受封之地。

C. 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现在的马扎,不仅在室内使用,外出也可携带。

D. 弈棋,弈,古代指象棋,是一种策略性棋类游戏,也叫手谈。

“琴棋书画”中的“棋”指围棋。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济才气非凡,颇受赏识。

他少时便有超人才华,英姿勃发,与孔恂等为一时才俊,他善于清谈议论,讽谏往往顺遂武帝旨意,深得武帝器重。

B. 王济率性而为,目中无人。

他曾下大赌注与王恺比试射王恺家的一头上乘的牛,射中后,取出牛心,扬长而去,连皇帝的舅舅王恺也不放在眼中。

C. 王济聪明机智,应对自如。

他在遭到武帝奚落之后,用历史典故旁敲侧击,本来武帝问他是否感到惭愧,他却绵里藏针予以回应,令武帝无语。

D. 王济过于随性,被人讥讽。

他与武帝下棋时,将脚伸到棋盘底下,孙皓认为他这是对皇帝不敬,便揣摩出武帝问话的动机,巧妙地暗讽了王济。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仕进虽速,论者不以主婿之故,咸谓才能致之。

(2)济候其上直,率少年诣园,共啖毕,伐树而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送严公①入朝十韵(节选)
[唐]杜甫
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

空留玉帐术②,愁杀锦城人。

阁道通丹地③,江潭隐白蘋。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注释]①严公:严武,杜甫朋友,曾以兵部侍郎任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镇中巴蜀。

②玉帐术:古代兵家一种安营的方法。

③丹地:朝廷。

16.下列对这首诗歌解读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漏鼓”两句通过特定的景物,设想严武在夜里等待着上朝的情景,并点明严武入朝的季节。

B.第三句“玉帐术”写严武曾镇守巴蜀,第四句“杀”写出给巴蜀百姓带来灾难的是战乱屠杀。

C.五、六句对仗工整,“通丹地”写严武从蜀地入朝,“隐白蘋”暗写诗人境遇,从而引出下文。

D.本诗虽然是原诗的节选,但是层次清晰,结构相对完整,能够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17.本诗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名篇名句默写。

(1)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3)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蜜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6)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7)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8)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9)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10)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分)
①据民政部统计,2019年,我国自然村的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一倍。

②平均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就有几百个左右。

③根据这些数据表明,如果不加强对自然村的保护,我们将面临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

④村落消失了,儿时的山丘被推平了,小桥流水人家不复存在了,乡愁又能寄托于何处呢?⑤我们呼吁保护传统村落,并不是主张人们还生活在那种穷苦中,而是最大程度改善“留守者”生活品质的合理诉求。

⑥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人们看到了农村焕发全新生机的可能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两个句子的标点不同,以致表达的意思也有差异。

简要回答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有哪些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