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三首 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字令三首》教学反思
《十六字令三首》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是1934年到1935年之间。
课文中的“山”并非指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作者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对山的整体印象。
三首小令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气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
本文看似写山,实则写人。
教学时,想通过想象帮助学生感受山的特点,借助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感受红军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怀。
对于这节课我的整体设计思路是
一、读准字音,读出韵味,读懂文意。
让学生在读准小令的基础上观察十六字令的特点,一方面是为让学生了解词的格律,一方面是为下文的有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再让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三首小令的大概意思。
二、想象画面,深入品读,见山见人。
在这一环节我抓住两条主线,一条线是感受山的形象,另一条线是感受人的形象。
在感受山的形象时让学生把每首十六字令读成一个词,在读成一幅画,再读成一首小令,最后回读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读中真正理解三首小令的意思,体会山的高大巍峨、气势磅礴,也为学生理解人的形象做好铺垫,再让学生借助背景资料,反复诵读,理解人的形象就会
水到渠成。
回读《十六字令三首》时我觉得学生应能感受到伟人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
在第二小学校讲授这节课之前我没有熟悉学生,也就是说学生不了解长征,不了解这三首小令的背景,使得老师的情绪挺饱满,但学生理解的不好,整堂课前紧后松,在学生还没理解三首小令之前我就反复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情感,有些勉为其难。
学生第一次接触“十六字令”老师没有对“令”做讲解,学生对这个词牌名一无所知,有些茫然。
在理解山与人的形象时层次不分明,导致山的形象没理解透彻,人物形象也不鲜明。
学生无话可说,师生的交流片面,拖堂时间长。
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课前预习,这样一篇离我们已经79年的诗词,想让学生在40分钟内又理解诗意,又感受寓意,还要读出感情体会作者的胸怀是很难达到的。
其二是学生平日积累的语言少,尤其没有描述“山”的词语,因此有些感受表达不出来,即使说出来也是单调无味的。
其三,不是自己的学生,又没有进行课前沟通,课上也就少了些默契。
针对以上情况,我对自己这节课稍做准备和调整。
我的准备是,在双岗小学支教教师示范课之前,和自己班的学生进行了预习,因为他们多数都是住宿生,对于本课的背景资料无条件查找,因此我带他们共同学习,讲了长征的故事,以及长征途中一些重要战役,如“湘江战役”。
让学生了解了毛泽东这一伟人的简历。
还和学生积累了描写“山”的词语。
调整的是自己的教案,因为在上节课中我发现,学生在想象山的画面这个环节时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是因为我们这里是平原,多数学生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山,感受不到那种气势。
所以,我在网上找了几张有特点的山的图片,在开课之前就让学生看山,描述你眼中的山,为学好课文做预热。
再有,让学生理解完诗意后,马
上让他们把十六字令读出一个词,学生回答得有些生硬,若先感受画面,在理解交流的过程中再把它读成一个词是否更容易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