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热点题型整理分析专题04 “计算型”选择题答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热点题型整理分析专题04 “计算型”选择题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原理归纳】
计算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类。
一类是题中提供信息材料,需要应用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来解决问题。
如区时与地方时、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日出日落时刻计算、比例尺、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等。
这类题除需临发挥外,更需要考生在平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狠抓规律和原理的应用。
另一类是题中提供信息材料和新的计算公式,要求考生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类题在试卷中出现较多,往往会给出如日照间距、人口生理密度、人口耕地面积等新概念。
对这些新概念,考生必须仔细分析,充分理解,然后再进行应用。
1.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相关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
①地方时的计算依据:
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
②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一定时,确定出用以计算的参照时间昼、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分别为12时、24时(或0时),如ND、NB所在经线;晨、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分别为6时、18时,如NC、NA所在经线
二定向,确定两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选择“东加”;若求F点的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选择“西减”
三定差,确定两点的
经度差
如E点所在经线与ND所在经线相差45°
四定值,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1°如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求E点的地方时为12:00+4×45
60
=15:00,
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求F点的地方时为24:00—4×45
60
=21:00
(2)区时的计算
一定时区,确定出两地所在的时区若已知某地经度,可根据经度确定出所在的时区,方法为:该地的经度数÷15°,所得余数若小于7.5°,则商为该地所在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商+1为该地所在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东西经确定
二定向,确定两时区的相对东、西方向
如果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则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
如果两地都在东时区,区号大的在东,区号小的在西;两地都在西时区,区号大的在西,区号小的在东
三定差,确定两个时区相差的个数如果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相差的时区数即为两区号相加。
如果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差的时区数即为两区号相减
四定值,所求时区的区时=已知时区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如当东八区为18:00时,西五区为18—13=5:00;当中时区为3:00时,东三区为3+3=6:00
A.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①经度差:两地同为东(西)经,取两数之差;一地为东经,另一地为西经,取两数之和。
②时区差: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B.求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
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或时区)及其地方时(或区时),再标出所求经线(或时区),计算出两地经度差(或时区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或区时差)。
如下图所示。
(3)日期变更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则要减一天。
如下图所示:
①经线展开图示
②极地投影图示
(4)昼夜长短计算
①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计算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
白昼以12时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
因此已知某地某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地方时),其方法为: 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相反,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法为:
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时—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时)×2
某地夜长=(子夜24时—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时)×2
②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昼长=白昼弧度数/15°,即在日照图上某条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弧度数/15°,就是白昼的时长。
(5)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公式:H=90°—|当地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说明:“H”:观测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若两点同在南半球或北半球,用减法;若两点分属于南、北半球,用加法。
2.等高线图相关计算
(1)两地相对高度计算
①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②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估算方法: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H相<(n+1)d(注:此公式仅适用于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等高线图)。
(2)陡崖高度计算
①陡崖相对高度
公式:(n-1)≤H<(n+1)d n:为重叠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②陡崖顶部海拔高度计算
公式:h大≤h顶<h大+d h顶:陡崖顶部海拔高度;h大:重叠等高线中的最大数值;d为等高距。
③陡崖底部海拔高度计算
公式:h小—d <h底≤h小h底:陡崖底部海拔高度;h小:重叠等高线中的最小数值;d为等高距。
(3)比例尺与距离计算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
(1公里=1千米=1×1000米=1×100000厘米)
3.经纬网相关计算
(1)同一纬线上两地,根据经度差计算距离:L=经度差×111千米/度×cosα(α为该纬线的纬度)
同一经线上两地,根据纬度差计算距离:L=纬度差×111千米/度。
(2)不同经线和纬线上:计算两点间距离时可进行估算。
一是可以先假设两点的经度相同或纬度相同,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
二是可以先算出比例尺,进而算出两点间距离。
【第二部分典例演练】
一、选择题
2023年8月某日,正在黄土高原进行研学的某小组拍摄了一张瀑布的照片,并发现附近的山坡上有正在打造的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
下图为该地等高线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山峰与乙地的最小高差可能为()
A.688米B.588米C.488米D.388米
2.关于该区域事物描述正确的是()
A.此季节瀑布水流速度缓慢B.光伏电站最可能布置在甲山坡
C.山峰可以与丙处互相通视D.丁处适宜建设大坝,发展渔业
【答案】1.B 2.C
【解析】1.根据等高线图可知,等高距为100米,山峰的海拔是900-1000米,乙地是300-400米,两地的高差是在500-700米之间,结合选项588米是在此范围的最小高差,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根据材料2023年8月某日,正在黄土高原进行研学的某小组拍摄了一张瀑布的照片,所以是夏季,黄土高原夏季降水多,河流正值丰水期,水量大,瀑布流速快,A错误;根据图中的指向标,甲坡位于阴坡,太阳辐射弱,不适宜布置光伏电站,B错误;山峰位于东部,与丙地之间无障碍,可以互相通视,C正确;丁地蓄水范围小,不适宜建设大坝,D错误。
故选C。
【点睛】等高线地形图中各地形的特点: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①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①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凸,就是山脊;①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①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①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缓。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局部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东部和西部等高距明显不同,主要原因是()
A.高差大小不同B.坡度大小不同C.详略要求不同D.比例尺大小不同4.图中咸水湖湖面与最高点之间的高差最大可达()
A.3700米B.3750米C.4000米D.4290米
【答案】3.B 4.D
【解析】3.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
图中东部和西部等高距明显不同,主要原因是坡度大小不同,东部坡度较陡,西部坡度较缓,如果东部地区以西部地区的等高距画等高线会出现等高线过度急剧密集的现象,不利于读图,B正确;等高距明显不同与高差大小无关,主要和坡度有关,A错误;同一幅地图中对详略要求是相同的,比例尺也是一致的,CD错误。
故选B。
4.据图示等高线信息可知咸水湖湖面海拔在200m到250m之间,最高处出现在图示东北区域内的闭合区域内,海拔范围是4000m到4500m之间,两地高差的高差范围是3750m到
4300m之间,所以最大高差应接近4300米,最大可达4290米,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等高线向高值凸出,为山谷,一般成为集水区,会发育河流,且河流流向和等高线凸向相反。
等高线向低值凸出,为山谷,一般成为分水岭。
等高线重合为陡崖。
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北京时间2023年11月1日月6时5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一架飞往卡塔尔(见图右)的飞机自东向西飞行,飞机上的人拍摄到的卫星升空图(见图左)。
完成下面小题。
5.本次卫星发射时,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约占全球()
A.5/11B.1/2C.3/4D.1/3
6.卡塔尔采用当地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若飞机到达卡塔尔时为8时55分,此时飞机自拍摄到卫星升空图后又飞行了()
A.7小时5分B.8小时4分C.6小时10分D.4小时30分
【答案】5.A 6.A
【解析】5.新的一天范围为0时刻所在经线向东到180°。
北京时间2023年11月1日6时50分,此时东二区区时为0时50分,从东二区到东十二区日期为新的一天,占全球的范围约为10/24=5/11,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读图,根据卡塔尔的经度位置可知其所在的时区为东三区。
飞机到达卡塔尔为东三区区时8时55分,此时东八区即北京时间为13时55分,卫星发射时北京时间为2023年11月1日6时50分,因此飞行了13时55分-6时50分=7小时5分钟,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180°经线为0时时,全球是同一个日期。
随后,0时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自东向西运动。
0时经线向西移动1小时,180°经线为1:00,全球有1个小时的范围进入新的日期。
因此,180°经线为几时,全球便有24分之几的范围进入新的一天。
某航班于2023年3月21日日落时从甲地(30°N,105°W)起飞,沿经线飞行,经过北极点飞到乙地(50°N,120°E),落地时为22日21:00。
完成下面小题。
7.推测此次飞机飞行中()
A.飞行路线为最短航线B.飞行距离大于12000千米
C.飞行方向为先正北后正南D.飞机上的乘客经历了6小时以上的昼长8.该航班共飞行了()
A.10小时B.12小时C.14小时D.16小时
9.飞机起飞时天安门广场上一地理兴趣小组正在用手表定向法进行定向的实践活动,小组成员作出的四幅示意图中最科学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7.C 8.B 9.D
【解析】7.地球表面飞行的最短航线为过地心的大圆航线劣弧段,沿105°W向北飞行,再沿120°E向南飞行,并不是一个过地心的大圆航线,A错误;该飞机向北飞行了60个纬度、
向南飞行了40个纬度,共飞行了约100°*111km/度=11100km,飞行距离小于12000千米,B错误;该飞机从(30°N,105°W)飞到北极点需要向北飞行,从北极点飞到(50°N,120°E )需要向南飞行,C正确;该飞机从甲地飞往北极点飞行了60个纬度,全程共100个纬度,即从甲地飞往北极点耗时3/5。
该航班共飞行了12小时,从甲地起飞时已经是日落,沿着经线飞往北极点过程中是黑夜,黑夜飞行历时至少12*3/5(7.2小时),故白昼时长少于4.8小时,小于6小时,D错误。
故本题选C。
8.3月21日应为春分日前后,所以该日日落是地方时为18:00时,该地为西7区,由题意可知乙地为东8区,当西7区为18:00时,东8区为9:00时,而乙地21:00时飞机落地,故飞机飞行12小时,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选B
9.用手表定向法进行定向时,时针指向太阳位置,12点与太阳方位之间角平分线指向正南方向。
飞机起飞时甲地日落,且当日是春分日,故甲地为18:00。
当甲地(30°N,105°W)18:00时,北京时间为9:00。
因此9:00指向太阳方向,9:00与12点之间的方位为正南。
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用手表定向法进行定向时,时针指向太阳位置,12点与太阳方位之间角平分线指向正南方向。
罗马数字的1到12:I、II、III、IV、V 、VI、VII、VIII、IX、X、XI、XII。
10.2017年9月,在太空中飞行了将近20年的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燃料用尽,美国太平洋时间(西八区)9月15日4时55分,“卡西尼”号的信号消失,这意味着这颗探测器在83分钟前焚毁于土星大气层中。
“卡西尼”号探测器的精密仪器曾观测到土星极冠(点)附近有神秘的明亮极光。
如图为土星及其卫星系统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卡西尼”号焚毁时,北京时间为()
A.9月14日3时37分B.9月14日12时55分
C.9月16日18时55分D.9月15日19时32分
【答案】D
【详解】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美国太平洋时间是西八区的区时,西八区比东八区的时
间晚16小时,所以当西八区为9月15日4时55分,东八区为9月15日4时55分+16小时=9月15日20时55分;由于探测器在83分钟前焚毁所以“卡西尼”号焚毁时,北京时间为9月15日20时55分﹣83分钟=9月15日19时32分,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家住上海(121⁰E,31⁰11`N)的小明,暑假去拉萨(91⁰E,29⁰36`N)旅游,北京时间21:30时拍下日落景观,并发给家里的地理老师求助:为什么这里这么晚才日落?完成下面小题。
11.地理老师的回答最有可能是()
①位置偏西①纬度偏低①地势较高①天气晴朗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12.拉萨日落时,华容(112°E,29°N)的地方时为()
A.20:58B.20:48
C.21:02D.21:30
【答案】11.B 12.A
【分析】11.拉萨经度为91°E,位置偏西,北京时间是120°E上的地方时。
拉萨的地方时差不多比北京时间晚2个小时,北京时间21:30时拉萨约19:30,暑假北半球昼长夜短,可能这个时间日落,①符合题意,纬度不影响日落时间,①不符合题意;地势高,则视线更远,比同纬度低平地区日出早、日落晚,①符合题意;阴天会缩短昼长,但晴天不会延长昼长,①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①①符合题意,故选B。
12.拉萨日落时,北京时间21:30,21:30-(120-112)*4=20:58,这是112°E的地方时。
故选A。
【点睛】地方时=已知地时间+/-经度差*4,向东求,“+”,向西求“-”。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和纬度可能是()
①北纬23°26‘和东经120°①南纬23°26’和东经60°①北纬23°26‘和西经120°①南纬23°26’和西经60°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14.如果A点的区时是某日12时,B点的区时是()
A.当日6时B.当日15时C.当日18时D.当日24时
【答案】13.C 14.C
【解析】13.该光照图为俯视图,箭头表示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因此图示区域为北半球,图中显示,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太阳应直射北回归线,直射点的纬度应为北纬23°26';图中60°经线处于夜半球中央,则120°经线处于昼半球中央,即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20°,既可能是东经120°,也可能是西经120°,因此①①符合题意,①①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14.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位于白昼中央的A点的经度可能是东经120°或者西经120°,则A 点所在时区为西八区(或东八区),读图可知,B点所在经线位于A点所在经线以东90°,B 点所在时区应在A点所在时区向东推6个时区,则B点所在时区为西二区(或西十区),如果A点所在西八区(或东八区)的区时为12点,则B点所在西二区(或西十区)的区时应为当日18时(或次日18时),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点睛】时区和区时:国际上规定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和120°E的地方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相差时区×1小时。
其中“±”确定原则是“东加西减”,“相差时区”确定原则是“同减异加”。
海水的味道又咸又苦,是因为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
下图为同一经线不同纬度(a>b>c>d)的某海区表面盐度变化(局部)示意图。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区域的纬度极有可能是()
A.0°~23°26′B.0°~45°C.30°~60°D.60°~90°
16.图中虚线区域可能()
A.有暖流经过B.位于红海C.位于河口附近D.位于波罗的海
【答案】15.A 16.C
【解析】15.世界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递减,但赤道附近地区北面的海水盐度低于南面。
由材料“a>b>c>d”可知,图中盐度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降低,最高点在3.6%左右,最低点在3.4%~ 3.5%,该盐度变化曲线应为低纬度地区。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虚线区域盐度明显降低,故可能为河口地区,河水可以起到稀释的作用;暖流流经海域盐度高,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波罗的海位于中高纬度地区。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因为赤道低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并不是南北对称的,受地球公转速度,地形和海陆分布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其最北可到达15°N,其最南却只能抵达5°S。
因此赤道低气压带一年中整体停留于赤道偏北地区的时间较长,加之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对流更剧烈,所以导致赤道偏北地区降水量高于赤道偏南地区。
于是赤道偏北地区海水盐度就会略低一些。
我国某农业区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地形复杂多样,其东部、南部降水量约500mm,西部、北部约200~350mm之间,下表为该地从1986年到1996年,耕地重心发生变迁数据,
完成下面小题。
耕地重心
1986年1996年
经度(东
经)
纬度(北
纬)
经度(东
经)
纬度(北
纬)122.76°48.71°122.40°48.89°
17.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最不可能的是()
A.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B.河流横贯全境东西
C.土壤以肥沃黑土和黑钙土著称D.植被由森林草原向草原过渡
18.耕地重心迁移距离约为()
A.10km B.20km C.30km D.60km
19.这种耕地迁移趋势在该地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B.湿地退化C.植被破坏D.土地盐碱化
【答案】17.B 18.C 19.A
【解析】17.根据经纬度,结合材料中“其东部、南部降水量约500mm,西部、北部约200~350mm之间”,可推测当地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A与题意不符。
根据经纬度,推测该地区东部应为大兴安岭东麓、西部为内蒙古高原东部,中部大兴安岭纵贯全境,由于中部地势高,为分水岭,河流最可能向东或者向西流,河流横贯全境的结论最不可能,B符合题意。
黑土应该分布在东北平原,地势低平,积水较多的地方,温带草原则降水较少,以黑钙土为主,这里地处两者交界处,两种土壤应该都有分布,C与题意不符。
根据降水量,推测植被类型由森林草原向草原过渡,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18.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地从1986年到1996年耕地重心移动的纬度约为0.18°、经度约为0.36°,依据经线上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km,估算南北长约20km;纬线上经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km×cosα(当地纬度),估算东西距离不到28km(按照45°N上经度差1°≈78km,0.36°×78km≈28km,实际48°N更短一些),再据勾股定理估算应在30km左右,C正确,ABD错。
故选C。
19.表中显示的耕地迁移趋势为向西北方向,据降水量空间分布,推测400mm应从该地区
穿越,并考虑表格中的经纬度,推测该地区东部应为大兴安岭东麓、西部为内蒙古高原东部,中部大兴安岭纵贯全境。
因此东南部为种植业、林业地区,西北部应为畜牧业地带。
耕地重心迁移如果从东部移向中部显然不合理,因为山地森林地区地形条件不适于耕作,所以只有可能是开发西部的草原,而在西部、北部降水不足400mm的半干旱地区开垦草原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A正确,BCD错。
故选A。
【点睛】经线上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km;经度相差1°,在赤道上距离约为111千米。
其它纬度线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距离)为111km×cosα,(α为当地纬度)。
如北纬60°,经度差1° 距离相差1°×111km/°×cos60°=55.5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