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一轮历史教案:第13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27年之前)。
考纲明示:(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新民主主义革命。
[主干知识理一理]
一、五四风雷
2.导火索: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经过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国民大革命
[拨云见日想一想]
1.“五四运动”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吗?
试答
提示:否。
运动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是其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并没有完成,因而“五四运动”不是完全的胜利。
2.如何理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试答
提示:
3.大革命是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吗?
试答
提示:否。
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
4.国民大革命并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吗?
试答
提示:否。
国民革命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5.国民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留给后人的教训却是深刻的,大革命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试答
提示:(1)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
(2)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武装。
[史论要旨背一背(先填后背)]
(1)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五四运动”促使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3)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及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
Step1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1五四运动的特点
WEIKAODIAN
一五四运动的口号:
口号一:“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口号二:“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
思考1史料一反映出五四运动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①②体现了反封建的革命性及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列强侵略的爱国性。
二五四运动时期的对联:
对联一:“①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
对联二:“②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学生欢呼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
思考2史料二反映出五四运动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①反映出五四运动有多个阶层参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②反映出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果。
五四运动的特点
(1)革命性: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爱国性:维护山东、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3)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4)彻底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微考点2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WEIKAODIAN
国民革命歌
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②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思考结合史料和所学归纳国民革命运动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①反映当时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
②反映了这场革命实现了各革命阶级的大联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结合所学可知实现了国共党内合作,但各有不同的指导思想;组织了国民革命军,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最终失败。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成就: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
(5)革命成就:取得重大成就,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6)局限:最后未完成反帝反封任务,以失败告终。
Step2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
综合点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针对训练]
1.[2015·宜宾模拟]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文明以挽救中国。
在此,他揭示了()
A.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中国主力军
B.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精神的核心
C.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D.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完全融合
答案 C
解析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宣传,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故C项正确。
综合点2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比较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针对训练]
2.[2015·武汉模拟]某学者在评价某次革命时说,这次革命的前提是“对政治共同性作出新的解说”,这次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自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这次“革命”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答案 D
解析太平天国反映的主流并不是现代国家,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的国家对外并不独立自主,对内也未建立起权威体系的统一,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不是一次革命,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众多阶级的联合就是对“政治共同性”的新解说,这次革命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即追求独立自主,统一中国,希望通过打倒军阀建立起统一的权威体系,故D项正确。
Step3名家评史解读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说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刘永明《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作者强调五四运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它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
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2)它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
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真题典例
1.[2015·课标全国卷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 D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中国中央政权乏力,地方军阀混战。
材料中的“皖直交斗”是指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冲突,据此可知该时局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选D项。
2.[2015·山东高考]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答案 C
解析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抹去国民党的痕迹,这主要是因为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背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体现的是国民党的革命性和与苏联的良好关系,苏联更改校名则体现的是其与国民党的关系恶化,A、B 两项错误;D项发生在1934年10月,晚于1928年9月,D项错误。
3.[2013·山东高考]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陈独秀此时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故B项符合题意。
A、C两项不能体现“新的方向”;D项是B项在当时的具体体现。
考向分析
(1)五四运动具有的崭新特点,结合爱国主义进行考查是重要的命题角度。
(2)从考查内容看,重点是对国民大革命相关史实的考查,如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工
农运动、国民革命的影响等,涉及知识点比较全面。
(3)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尤其是与辛亥革命相对比,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仿真练习
1.[2015·临沂质检]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
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
”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
”这说明()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青岛潮》描述的赵家楼之所以起火,一方面是由于电线走火烧了房子,另一方面还在于曹家人想烧死学生和把放火罪名转嫁到学生头上,这与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的描述是有差异的,显然亲历者杨振声的描述应该更符合史实,可见《青岛潮》的描述是站在保护学生的立场上,故B项正确。
2.[2015·开封模拟]以下是近年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
”由此可见()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中蒋介石学习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说明他重视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经验,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蒋介石对三民主义的态度,排除A 项;蒋介石一人所为不能证明C项所说,排除C项;国共合作在1924年实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3.[2016·江苏诊断]“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
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
”这则新闻报道反应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A.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时间和地点,再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为国民革命运动,由“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国民党)统治了”可见,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故B项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