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18例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脉夹层18例临床分析
标签:主动脉夹层;血肿解离;及时诊断
主动脉夹层(AD)是严重的心血管危急症,发病突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
对本院于2000年2月~2007年3月收治的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中,男12例,女6例,男女之比2∶1,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54岁,本组18例有明显的高压病史14例,马凡式综合征1例,不明原因3例,按DoBaKay分型:Ⅰ型9例,Ⅱ型4例,Ⅲ型5例。
1.2 临床表现
疼痛16例,位于胸骨后及心前区疼痛5例,后背痛6例,腹痛5例。
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14例,以心慌、气促为首发症状1例,以晕厥为首发症状1例。
查体:测右上肢血压,血压增高14例,血压低2例,血压正常2例。
两上肢血压有明显差异的9例。
在锁骨下听到杂音6例,在主动脉瓣区听到杂音3例,腹部听到杂音5例,9例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率快。
1.3 医技检查
12例血白细胞轻度升高,3例血清CK值增高,但CK-MB、TnL正常,血BUN、Cr升高者3例,蛋白尿者5例。
18例行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6例,其中5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室性早搏。
心室肥大8例,心电图ST-T改变6例,18例均行X线胸片检查,8例示上纵膈增宽,主动脉增宽。
1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主动脉增宽夹层分离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心包积液1例。
未见异常1例。
11例(含胸片异常7例)行CT检查,9例示动脉宽,双腔形成。
6例行MRI检查,均示主动脉夹层双腔改变。
2 结果
2.1 误诊情况
18例患者初诊时误诊8例,占44.4%,误诊时间12 h~5 d不等。
分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5例,急性胰腺炎1例,心包积液及脑血管意外各1例。
2.2 治疗与转归
本病急性期病情危险,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且缺乏特异性而易于误诊,如不能及时处理,死亡率很高。
有报道30%发生猝死,病后2 d死亡者占37%~50%,1周内死亡达60%~70%[1]。
本组发病后主要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止痛、高血压降压治疗(血管扩张剂硝普钠、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
DeBaKay Ⅰ型9例,显效6例,死亡3例;DeBaKayⅡ型4例,均显效;DeBaKayⅢ型5例,显效3例,死亡2例。
总死亡率27.8%。
本组病人死亡率较低与病情较轻及积极的降压治疗有关。
3 讨论
3.1 发病原因
AD是主动脉腔内形成血肿,血流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延主动脉方向扩展剥离,形成主动脉壁的两层解离状态,而导致相关临床表现[1]。
随着对该病的认识及检测技术的发展,临床诊断率不断提高。
该病发病率5~10/100万,男女之比为2~3∶1[2],与本组相仿。
发病年龄高峰多在50~70岁以上,也有发生于儿童死亡的报道[3]。
本组最小年龄27岁,患者为马凡氏综合征。
AD相关病因最常见为伴有高血压,特别是未经系统治疗的高血压,占80%以上,本组高血压者14例占77.8%,与报道相仿。
2例病因不能确定,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3.2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症状为突发剧烈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后背部或头颈、腹部、腰部或向下肢扩散,多伴有休克征象。
且疼痛强度较疼痛的部位更具特征性[4],大约10%为无痛性[5]。
本组16例首发症状为剧烈胸痛,各有1例心悸、气促或昏厥为首发症状。
要注意与相关疾病的鉴别。
本组初诊时,因胸痛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5例,心包积液1例,因腹痛而误诊急性胰腺炎1例。
另外,体征的发现对诊断有所帮助。
主动脉夹层局部可有血管杂音,本组中有6例在锁骨下、5例在腹部听到血管收缩期杂音。
血压异常也是本病的特点,本组血压增高14例,低血压2例,血压正常2例。
有9例表现为双上肢血压明显差异。
因此,对有突发剧烈持续胸腹痛的病人,特别是伴有高血压者,都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
3.3 防范措施
正是由于AD多发病突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生对本病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临床诊断思维面不够广,易误诊。
因此临床凡是遇到无明显诱因突发胸、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使用吗啡等镇痛剂效果不佳的病例,或者有休克症状,但血压未平行下降者[6],胸痛与心电图表现不相符者,证状与体征不相称者,除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改变外,要及时行X线胸片、超声、CT、MRI等检查,以利于及时诊断,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25.
[2]朱军.主动脉病与主动脉夹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91.
[3]李慧荣,曹清明.节儿童主动脉夹层误诊二例[J].临床误诊误治,2004,17(9):643.
[4]董承琅,陶寿淇,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71-875.
[5]吴名星.主动脉夹层1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5(1):70-71.
[6]符秀虹,郑茵.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误诊原因分析:附20例报告[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2,11(2):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