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下注释文学常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复习助学(3):课本注释文化常识整理
必修上册课下注释文化常识
1.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经过长期不断发展,到了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曲词、长短句、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

一般认为:58字(含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含91字)以上为长调。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点明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

2.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

3.三美:这是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

“绘画美”是指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情节。

4.消息和通讯
通讯是报刊宣传使用的基本体裁之一,它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
(1)按内容分,通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专访、巡礼、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札记等。

消息和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但两者区别较大。

题材上,消息选材范围广,通讯一般只报道有意义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内容上,消息通常只进行概括、简要的报道,通讯则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语言上,消息简洁明了,通讯生动形象;时效性上,同一题材的内容往往先发消息,后发通讯。

5.《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用途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6.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有时专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7.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
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义、狭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琵琶行并序》属于后者。

8.行:行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9.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出的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10.说:“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目的都是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

韩愈的《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11.赋:赋是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主要特点在于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

虽要求押韵,但可以隔几句相押。

体式有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等。

汉代赋称为古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形式成篇,韵散夹杂,喜用生字、僻字。

六朝赋称为骈赋,又称骈文,篇幅较短,讲究对偶和用典。

唐宋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诗体赋称律赋,格式要求严格,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并由考官出题限韵,全文不能超过400字。

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该文体句式参差,多以散代骈,押韵较随意,比较注意行文的清新流畅,几乎与散文相接近,故称文赋。

12.壬戌
..之秋:“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方式进行纪年的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

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60年为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

乾隆三十九年、元和十年——年号纪年法天启壬戌秋日——年号干支兼用法
壬戌之秋——干支纪年法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13.七月既望
..:.“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最后一天)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14.徘徊于斗牛
..之间:斗宿、牛宿都是星宿名称。

“斗”是北斗星,“牛”是指牵牛星。

15.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劝学》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16.跬(kuǐ)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17.“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此外还可指官吏。

18.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19.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

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20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21.古文(《师说》):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22.檄(xí)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者的文书。

23.泰山之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24.五鼓:五更,相当于五点钟。

古代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晚七点起更。

25.官职调动、升降
【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出官】: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迁谪】: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26.五陵年少:指京城富家豪族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

27.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黑色单衣。

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

28.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29.一片神鸦社鼓:【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

30.【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菽,豆类的总称。

31.【律吕】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

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32.【《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汉字字形结构的字书,也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

33.【兜鍪(dōu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34.青青子衿:【子衿】子,对对方的尊称。

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

衿,衣服的交领。

35.越陌度阡:【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36.【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叫蓬莱、方丈。

37.【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

38.【八股文章】即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内容上均有严格限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39.【冠冕】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

冕,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40.【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份子。

41.【银汉迢迢暗度】夜里渡过辽阔的天河。

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牛郎、织女借鹊桥越过天河相会。

银汉,天河、银河。

42.【金风】秋风。

五行说以秋天与金相配。

43.【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44.【《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古代官职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

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时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其后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合管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能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下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文书,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韩愈曾任监察御史。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秦汉时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明朝废除。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

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必修下册课下注释文化常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2.【《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四书】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3.【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4.【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5.【师旅】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6.【方】计算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7.【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8.【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9.【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10.【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11.【冠(guàn)】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进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弱冠,男子二十岁;束发,男子十五岁。

12.【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南。

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

13.饥馑:灾荒,荒年。

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

《齐桓晋文之事》
1.【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时被追封为“亚圣公”,被尊称为“亚圣”。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取材依据。

3.【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4.【以羊易之】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5.【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6.【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

7.【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8.【庠(xiáng)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9.【孝悌(tì)】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庖丁解牛》
1.【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

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汉书·艺文志》载其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为三部分。

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乃为庄子所著,外篇多数为庄子所著,但间有弟子所纂补者;杂篇多为后学弟子所推衍。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3.【庖丁】名为“丁”的厨师。

“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4.【肯綮(qìng)】肯,附在骨头上的肉。

綮,筋骨结合处。

5.【《桑林》《经首》】《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6.出自《庖丁解牛》的成语: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

切中(zhòng)肯綮:(言论或办法)正好击中问题的关键。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丘明】生卒年不详,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年鲁国人。

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古籍,学识渊博。

任鲁国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

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壮】壮年。

古时男子三十岁为“壮”。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敢以烦执事】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执事,办事的官员。

5.【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6.【不武】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7.秦晋之好:指两姓之好。

《鸿门宴》
1.【司马迁】司马迁(约公元前145—约公元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

年二十,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良好准备。

二十几岁任郎中,父司马谈死后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

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因《史记》未完成而忍辱接受宫刑。

他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2.【《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分为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一共130篇。

8书——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10表——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

12本纪——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30世家——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

70列传——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3.【飨(xiǎng)】用酒食款待宾客。

4.【山东】崤(xiáo)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5.【鲰(zōu生】浅陋无知的小人。

6.【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7.【按剑而跽(jì)】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跽,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8.【参乘(shèng)】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9.【彘(zhì)肩】猪的前腿根部。

10.【玉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玦”与“决”同音。

11.【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

意思是仅次于父亲。

亚,次、次于。

12.【璧】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

13.【玉斗】一种玉制饮酒器皿。

14.【谨诺】敬语,表示应允、遵命。

15.【不胜杯杓】禁不起多喝酒。

杯杓,酒器,借指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