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采油试验与评价 共42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可动用的剩余油潜力仍集中在主力层。 从以上分析可知,虽然油井生产情况显示主力层水淹严重,但由于注水见效有明显的方
向性,说明即使在主力层,也存在注入水未波及到的区域,也就是存在剩余油分布的区域, 可以通过改变注入水液流方向以提高注入水的波及体积。
如该断块进行的水井停注、降注试验,通过地下压力场的改变,使液流方向改变,已有多 口油井取得降水增油的效果,如99年7月将注水井莫25-4井停注进行观察,莫25-10井效果明显, 表现为含水下降,产油量上升,阶段累积增油218t;莫25-1井2000年3月停注,-2井见到较好 的增油效果,阶段增油1195t。随着水井恢复注水,含水迅速上升,说明地下确实存在水流通 道,而通过可动凝胶调驱是可以将这部分剩余油驱出的。
沙河街6Leabharlann 莫25-13 沙河街7
1油组 1油组
沙河街
8
1油组
莫25-12 沙河街
3
3油组
潜力井段 3373.0-3376.0 3401.0-3404.4 3212.6-3218.2 3298.8-3303.0 3210.0-3215.4 3314.6-3320.0 3321.6-3323.8 3208.4-3210.2 3213.6-3215.6 3218.0-3220.0 3315.2-3322.0
(4)、非主力层一般砂体范围小,储层物性差,注采不完善,储量基数小,即使存在剩余 油也难以动用。
三系莫25断块未动用油层潜力
井号 层位 小层号 油组号
莫25-5 沙河街
13
4上油组
沙河街
15
4下油组
莫25-10 沙河街
2
沙河街
7
1油组 3油组
沙河街
9
莫25-7 沙河街
16
1油组 3油组
沙河街
17
3油组
砂厚 有效厚度 孔隙度 含油饱和度 渗透率
3
1类3
16.3
61.1
4
3.4 Ⅱ类2.6
14
37.7
2.1
5.6 Ⅱ类2.8
13.51
15.3
9.52
4.2
1类2.2
13.02
33.36
5.3
5.4
1类3.2
9.7
24.23
2.58
5.4
1类3.4
11.96
27.06
2.39
2.2
1类2
13.38
37.21
5.8072 1.6026 0.8069 2.9548 1.8238 1.9032 1.2963 4.9151 1.3718 4.4682
3.54 3.25 0.00 21.88 14.76 4.89 4.97 19.90 13.42 23.21
平均含 水
饱和度 (%) 40.70 40.71 40.00 51.52 47.40 41.58 41.67 50.88 49.20 53.53
4、油藏类型
莫25断块油层分布主要受构造及岩性控制,总的表现为高油低水的油水分布特点, 岩性渐变、尖灭现象较多,为一岩性-构造油藏,据试油资料统计,油水界面约在 3418m左右。
(二)开发简况
1、弹性开采阶段
1994年12月断块正式投入开发,由 于地层压力梯度大于1.0,投产初期断 块有4口油井为自喷投产,表明油藏有 一定的天然能量,油井全部投产后日产 油峰值129t/d,但递减较快,反映断块 边水能量弱,地层能量衰减快。
莫25-9井示踪剂浓度曲线
莫25-9井示踪剂显示统计表 示踪剂浓度( ml/L)
35 30 25 20 15 10 5 0 -5
取样日期 9.13 9.16 9.18 9.20 9.23 9.27 9.30 10.04 10.08 10.11 10.14 10.18 10.22 10.25 10.30 11.02 11.06 11.09 11.12 11.15 11.18 11.21 11.25 12.01
62.94 48.55 69.54 70.72 80.21 46.86 56.48 84.92 88.00 93.90
小记
88.9396
72.2
18.8
71.43
(三)示踪剂监测
2019年9月7日在莫25断块的莫25-4井注入硫氰酸铵化学示踪剂,27日对应油井莫25-9井率先 检测到示踪剂,莫25-3、-10、-2等油井也陆续检测到,从油井先后见到示踪剂及示踪剂产出量综 合分析,该断块注入水水驱速率和方向受油藏非均质性影响,水驱特点是:莫25-4井注入水水驱 呈指状推进,主要水流方向为沿莫25-9井一线呈北东方向;次要方向为莫25-3、-10一线。示踪剂 分析结果与油水井的生产动态情况基本吻合。
(2)、纵向上剩余油分布规律
从表中可以看到,剩余油的分布主要集中在Ⅳs油组,剩余储量为48.6768×104t,占到 总剩余储量的67.4%,且绝大部分分布在主力小层Ⅳs4-5、Ⅳs7-8,这与动态分析的结论是 一致的。但是这些小层的采出程度较高(部分层接近30%),由于注水受效方向单一,注采 井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水流通道,采用常规的措施手段很难挖掘这部分剩余油潜力。
目录
一、油藏概况
动态分析法
二、剩余油分布规律
水驱历史拟合法
示踪剂监测
三、可动凝胶调驱试验井组选择
四、方案设计
五、现场实施及初步效果评价
六、认识与建议
(一)动态分析法
(1)油井见效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是沿北东方向,与控制构造格局的主断层方向基本平行。
例如位于注水井25-1井北东方向的莫 25-6井,在-1井注水后即见到了明显的注水 效果,含水快速上升,至98年底已水淹,氯 根值由原始的11615mg/l降至3475mg/l ,明 显淡化。同样莫25-4井组北东方向的莫25-9 井氯根值也降至400mg/l。莫25井受北东方向 -8井的注水影响,也出现淡化。由此形成了 莫25-9、-6、25三个Cl-低值区。 再从油水井动态反映证实25-2主要见效方向为25-1,25-10井主要见效方向为25-4井,注入 水基本沿着北东方向渗流。
最小8.7,平均59.5,突进系数最大4.94,最小1.79,平均3.31,反映非均质性强。
3、流体特征
莫25断块地面原油密度0.8568g/cm3,地面原油粘度13.44mPa.s,凝固点35℃, 含腊20.5%,胶质沥青质含量12%,原油性质较好。
本 区 地 层 水 矿 化 度 较 高 为 16605-21485mg/l , Cl- 为 7285-11654mg/l , 水 型 为 NaHCO3,说明该区具有较好的封闭环境,原油保存条件较好。
计 算 层
地质 小层
原始 储量 (104t)
剩余 储量 (104t)
采出 程度 (%)
平均含水 饱和度 (%)
11
Ⅳs5 18.2644 12.9882 28.89
12
Ⅳs6
1.3208 1.1214 15.10
13
Ⅳs7 12.7792 9.3048 27.19
14
Ⅳs8
9.5353 7.5087 21.25
——地层平缓
该断块地层较缓,向东南方向抬起,向西北方向 倾伏,倾角约5度,构造高点在莫25-1井东南约80米 处。
2、储层特征
——纵向上砂体分布集中,具正韵律沉积特征
——平莫面25上断砂块体沙分二布+三受段构为造滨和浅岩湖性相控滩制砂沉积,纵向上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3300m—3418m之 间的118m井段内;从油水井电测曲线来看,沙二+三段砂体总体表现为下好上差的正韵律沉积
(1)、平面上剩余油分布规律
平面上整个油藏主要有三个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一是25-2和25-3井中间区域,其形成原因为:1、该区域的原始储量丰度较高,且靠近断 层高部位;2、由于该断块的注水见效有明显的方向性,该区域注入水波及程度较差。 二是25-6井以西区域,形成原因主要为边水较弱及断层的封挡。 三是25-7~25-12~25-13井区,由于该井区为一独立砂体,弹性开采,未受到注入水的 波及,边水能量较弱,使得莫25-7、-12区域形成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通过以上分析证实,大部分剩余油分布Ⅳs油组的主力小层,这些小 层砂体分布范围较大,平面注采井网比较完善,是通过纵向和平面调整 可以动用的剩余油,常规的油水井措施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很 难从根本上改善开发效果,而可动凝胶调驱可以扩大波及体积,通过进 一步提高主力层的开发效果,来改善全油藏的开发状况。
目录
一、油藏概况 二、剩余油分布规律 三、可动凝胶调驱试验井组选择 四、方案设计 五、现场实施及初步效果评价 六、认识与建议
莫25-4井组在开发中暴露出的主要矛盾是层间非均质性明显,层间吸水不均衡, 造成部分井的部分层水淹严重,水驱见效方向性强,水驱效率低,满足可动凝胶调 驱的适应条件。考虑到25-1和25-11井对该井组油井也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对这两口 井进行辅助性的可动凝胶深度调剖。
三次采油试验与评价
目录
一、油藏概况 二、剩余油分布规律 三、可动凝胶调驱试验井组选择 四、方案设计 五、现场实施及初步效果评价 六、认识与建议
(一)地质特征
莫25断块构造 井位图
25-13
25-12 25-7
25-8
25-10
25-9 25-4
25-5
25-3 25-11
25-2
25 25-6
25-1
2、注水见效,高产稳产阶段 230、19产年量2月递随减着阶2段5-4和25-1的陆续投注,地层能量得以补充,对应油井均有明显的见效反映, 但含水自也20持19续年上10升月并进且入含产水量上递升减速期度,较针快对,断反块映开油发藏过注程采中矛暴盾露突的出矛。盾,在落实主要产水层和来水方 向的基础上对油藏实施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包括水井的分注、调剖、停注试验,油井卡水、注灰、 补孔等措施,见到了初步效果。但随着主产层水淹状况进一步加剧,油井含水持续上升,并且接替 层物性差、产能低,使得油藏产液量大幅下降,产量递减加大,稳产形势十分的严峻。
1、构造特征
——构造完整
从断块沙三段顶面构造图(图1)上看,断 块构造简单,为两条断层夹持的一个鼻状构造, 一条是位于莫25-1井东南,走向北东向的反向正 断层,另一条是位于断块西侧的走向北北东向的 正断层,断块内一条次生小断层与北北东向大断 层伴生,不影响断块的构造格局,也不影响油水 井的对应连通关系。
断块砂体在平面上分布不均匀,由于岩性因素控制,在莫25-13井,油层厚度达31.6m, —特—征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 其次受构造因素控制的次高点在莫25-2井,油层厚度27m,向四周逐渐变薄,总体变化趋势是
断块内只有一口取芯井莫25井,取芯井段3408.8m-3415.0m,进尺18.65m,收获率95.49%, 自西南向北东方向变薄。 含油芯长5.23m。岩性以细砂岩为主,胶结物主要有泥质和灰质,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
15 Ⅳs9-10 2.9250 2.5102 14.18
16 Ⅳs11 3.2849 3.1921
2.82
17
Ⅳx1
0.7438 0.7443
0.00
18 Ⅳx2-3 2.6429 2.1421 18.95
19
Ⅳx4
2.8076 2.5037 10.82
20
Ⅳx5
3.3254 3.2361
2.68
岩芯孔隙度6.8-18.3%,平均为15.1%,孔喉直径均值为9.06μ m,排驱压力0.12MPa,中值压力
0.25Mpa。空气渗透率4.12-45.3×10-3μ m2,平均为18.3×10-3μ m2,根据地层测试资料计算,
有效渗透率为7.23×10-3μ m2,储层物性较差,为中孔低渗储层。渗透率级差大,最大为210,
(2)、层间矛盾突出,主力层水淹严重,非主力层动用难度大。
根据产吸剖面统计,主力层为4上5-8,是主要的产液层和见水层,目前断块主体的7口油井 中有4口为特高含水,说明主力层水淹严重,而接替层的产能较低,无法实现产量的接替。例如 鄚25-9井99年1月封堵高含水层后,虽然含水得到控制,但接替层为弹性开采,产能低.
计 算 层
地质 小层
原始 储量 (104t)
剩余 储量 (104t)
采出 程度 (%)
1
Ⅲ1
2 Ⅲ2-3
3 Ⅲ4-5
4
Ⅲ6
5
Ⅲ7
6
Ⅲ8
7 Ⅳs1
8 Ⅳs2
9 Ⅳs3
10 Ⅳs4
6.0206 1.6564 0.8069 3.7823 2.1395 2.0011 1.3641 6.1360 1.5844 5.8190
2.1
1.8
1类1.4
12.3
40.9
8
2
1类1.8
15.8
57.4
16.5
2
1类2
16.1
44
17.4
6.8
1类4.2
12.63
29.02
9.63
(二)水驱历史拟合法
前面通过对生产动态的分析,对剩余油的分布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利用CMG数值 模拟软件,采用水驱历史拟合的方法对该断块的剩余油分布作进一步定量化的描述。在 拟合精度较高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