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区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四)A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都区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四)A卷
一、积累与运用。

(共10题;共40分)
1. (8分)看拼音,写词语。

gǎn zǒu páng biān qìshuǐchàng gēxīng wà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分)(2018·浙江模拟)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循规蹈矩应接不暇倾覆
B . 一如继往顾名思义浚工
C . 不计奇数名副其实寻觅
3. (2.0分)你能写出划线字的正确解释吗?
笛弄晚风三四声________
怪生无雨都张伞________
醉里吴音相媚好________
4. (2分)下列词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提高勇气
B . 战胜困难
C . 改进方法
D . 寄托行李
5. (4分)比一比,再组词。

具________ 暮________ 捧________ 既________ 截________
俱________ 慕________ 棒________ 即________ 载________
6. (2分) (2018五上·汽开区期中)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 《窃读记》选自意大利作家亚尼契斯的《爱的教育》。

B . 《有的人》是鲁迅为纪念臧克家逝世13周年而写的。

C . 《林海》的作者是艾青。

7. (2分)(2018·南京) 下列句子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在“卧薪尝胆、爱憎分明、坚韧不拔、以退为进”四个词语中,不能体现课文《山谷中的谜底》中心的词语是“爱憎分明”。

B .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这句话里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C . “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觉。

”“泛”字准确地写出了学生们内心的快乐。

D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诫我们: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8. (2分)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我最喜欢跟布谷鸟对话了:“你做什么?”“种田织布。

”“你喜欢什么?”“勤劳刻苦。

”________
9. (6分)口语交际。

学校要办一期谈理想的节目,希望同学们能配合校小雏鹰广播电台的记者谈谈自己的理想。

小记者:你好!我是校小雏(chú)鹰广播电台的记者。

很高兴认识你。

请问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
同学:________。

小记者: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呢?
同学:________。

小记者:希望你朝着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加油。

同学:________。

10. (10.0分)读课文《西湖》,照样子,写词语。

________的孤山 ________的绸带________的漂浮
________的湖水 ________的琴声 ________的山峦
二、阅读与欣赏 (共2题;共30分)
11. (15分) (2020三下·)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_____________的翅膀,加上_______似的尾巴,凑成了____________的小燕子。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烂漫的春天。

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1)文段选自《________》。

(2)第一段主要写了燕子的________特点。

(3)按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词语。

(4)找出第二段中的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

(5)文段表达了作者________
12. (15.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父亲的打与不打
小时候,宁涛是个调皮的孩子,爬树掏鸟蛋,下河摸虾,不是把裤子撕开一条口子,就是把衣服挂个洞,父亲见了,却从不打他,而是笑呵呵地跟他的母亲解释:“孩子嘛,都这样,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


可有一次,宁涛偷了邻居的五块钱。

五块钱在当时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父亲知道后,把他用皮带捆在树上,狠狠地抽了好几鞭。

边抽边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我看你还敢不敢偷,下次再偷,我剁了你的手!”那一次,他被打得皮开肉绽,母亲看了极其心疼,说父亲下手太狠,和父亲吵了一架后回娘家了。

那一次,父亲破天荒地没有去外婆家接他们,他这才意识到偷是让父亲最痛恨的事情。

他再也不敢偷了,他怕说到做到的父亲真砍了他的手。

九岁的时候,宁涛带6岁的弟弟去外婆家,刚好那天村里放电影,他带弟弟去看电影,电影看到一半,宁涛出去上厕所,结果回来的时候没有看见弟弟,当时,他猜想弟弟可能是跟着熟人回家了吧,便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他回到家,没有看见弟弟,他才慌了神。

全家人奋力寻找,也没找到弟弟。

——闯下这么大的祸,父亲肯定会狠狠地打他一顿吧,可是,父亲却一句话也没有说。

之后,弟弟就像一根刺,梗在宁涛的喉咙里,他不提起,父母也不提起。

但他知道,父母都想念弟弟,特别是年纪越来越大,对弟弟的思念与日俱增。

但父母从来没有责怪他。

他其实很希望父亲打他一顿,哪怕是狠狠地打他一顿,他也不会怨父亲一丝一毫。

在弟弟失踪后的第26年,宁涛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寻人节目,才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通过央视节目组的多方
寻找,他终于找到失散26年的弟弟。

那一刻,他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节目现场,父亲老泪纵横。

主持人问他的父亲:“弟弟丢了,你打了哥哥没有?”父亲坚定地答:“没有。

”主持人问为什么没有。

父亲说:“弟弟丢了,他心里已经很自责了,我们已经丢了一个小孩了,我们得把爱加倍地放到哥哥身上。


那一刻,宁涛泪流满面。

父亲的打与不打,都是因为爱他。

父亲的打,是因为怕儿子染上恶习,走上不正当的道路;而父亲不打他,是因为怕儿子心理负担过重,希望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1)文章是按________顺序来叙述的。

()
A . 空间
B . 时间
C . 事情发展
(2)文章围绕父亲的“打”与“不打”来叙述,这样的写法是()
A . 正反对比
B . 前后对比
C . 前后照应
(3)简要概括文章所叙述的父亲“打”与“不打”的三件事。

(4)在这三件事中,作者详写的是哪一件事?为什么?
(5)文章刻画父亲主要运用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而第4自然段则主要运用的是________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宁涛是一个________的人。

(6)读了这篇文章,对照文中父亲的教育方式,你想对你的家长说些什么?
三、习作与表达。

(共1题;共30分)
13. (30分)习作。

(30分)
下雨了,雨点从天上掉下来,发出了什么声音?雨点好像在说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

(共10题;共4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二、阅读与欣赏 (共2题;共30分)
11-1、
11-2、
11-3、
11-4、
11-5、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三、习作与表达。

(共1题;共30分) 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