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语文试题(3)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语文试题(3)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有自知之明
....的人,犯了错误也不可怕,他会从中吸取教训。

B.王伟同学参加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他高兴得涕泗横流
....。

C.父亲郑重其事
....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

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D.伏尔泰活过了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
....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项,自知之明: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使用恰当。

B项,涕泗横流:指眼泪鼻涕满脸乱淌。

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使用不恰当;C项,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使用恰当;D项,登峰造极:释义是登上顶峰,意指到达最高点。

比喻精绝的造诣。

使用恰当。

【点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
A.胆怯.(qiè)旌.旗(jīng)夙.夜(sù)咬文嚼.字(jué)
B.狡黠.(xiá)荣膺.(yīng)诘难.(nán)两肋.插刀(lēi)
C.喷.薄(pēn)顷.刻(qǐng)戏谑.(xuè)战战兢兢
..(jīn)
D.间.或(jiàn)拘泥.(nì)挣.脱(zhèng)吹毛求疵.(cī)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咬文嚼.字(jiáo)。

B.诘难.(nàn)、两肋.插刀(lèi)。

C.战战兢兢
..(jīng)。

D.正确。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

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叫嚣乎东西,__________。

(《捕蛇者说》)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答案】(1)日暮乡关何处是(2)隳突乎南北(3)枯藤老树昏鸦(4)尚思为国戍轮台(5)弓如霹雳弦惊
【解析】
【详解】
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隳、藤、戍、霹雳”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器成还须久为功》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才的成长也是有过程的,一旦超出科学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②近日,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

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③但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

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

“我报名了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天极速变苗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咒”。

④其实,“神速”未必变成“神话”,拼搏进取的姿态固然可取,但如果心浮气躁占了上风,就难免
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
..。

⑤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

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人才成长也一样。

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高薪职业令人羡慕,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

有人向往钢琴演奏的古典优雅,可练习枯燥,每个指法要经过千百次重复方能形成记忆;有人向往芭蕾舞者的风度翩翩,可完美舞姿的背后隐藏着练功中数不胜数的伤痛。

由此看来,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

⑥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祟。

从自身角度出发,心不能沉、气不能静,浮于表面不下苦功夫,想钻空子不坐“冷板凳”,都会导致自我管理缺失缺位,信心发生动摇。

现代社会选择自然是更多样了,实现选择的资源也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速成”有一定市场。

但看树知人,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

与其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一门深入、攀登高峰。

⑦“十年法则”认为,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

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
⑧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

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

⑨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选自《人民日报》,邝西曦)
1.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2.文章第②段中写故宫博物院的宫廷紫檀家具有什么作用?
3.简述第⑤段的论述思路。

4.说说第⑨段的深刻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5.通读选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A.选文开头的“海市蜃楼”一词足以表明作者对人才的“速成”是完全否定的。

B.选文第④段中加点词“窠臼”本来的意思是指现成的格式,这里指急于求成的潮流。

C.选文第⑥段画线句中的“与其……不如……”表示作者对后者的选择与肯定。

D.选文第⑦段连续运用了三个事实论据,深入论证了大师的“功”都不是速成的。

【答案】1.器成还须久为功(或“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或“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2.写故宫博物院的绝美紫檀家具,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同时可以增添议论文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

3.首先,提出“应对速成怀警惕之心”的观点并从反面简要阐述;接着列举创业、追求高薪职业两例从反面论证观点;然后以钢琴和芭蕾舞练习为例,从正面论述观点;最后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强调轻信“速成”无法等来奇迹,回应了论点。

4.含义:勉励年轻人要学季先生的莲花,只有经过长期的力量积蓄,才会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含蓄地重申了论点: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

作用:呼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对年轻人提出希望。

5.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观点的理解。

本题难度不大,议论文观点是比较容易找的,一般位于文章第一段或者结尾段,有些文章的文题就是观点。

本题中的观点就是文章的题目----《器成还须久为功》
2.本题考查议论文中相关材料的作用。

首先,要在文中找到材料所在位置,再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遇到作用题,一般都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做答。

从内容上看,写故宫博物院的绝美紫檀家具表明了紫檀家具的精美绝伦,增加文章趣味性;从结构上看,引出
中心论点——“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

3.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理解。

分析论证思路时,要按照行文顺序分析,即哪里是观点,哪里是论证,最后在加上“首先”、“接着”、然后等连接词。

第五段首先是提出论点——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接着通过“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高薪职业令人羡慕,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

”这两个例子来进行反面论证;然后通过钢琴演奏、芭蕾舞两个例子从正面论证,最后通过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

这句话来回应论点。

4.本题考查段落含义及作用。

段落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解答,段落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去解答。

第九段是本文的最后一段,从结构上来说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论点——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从内容上来说,“季荷”指的是上文季羡林先生的荷花,这种荷花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

,所以是在勉励年轻人要学习季荷,厚积薄发,不能够急于求成,也是对中心论点的强调。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项错误。

选文第七段用了一个事实论据——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并不是三个。

5.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机与人为
①有一次,家里的地毯用旧了,我卷起来捆好准备丢掉,换新的,没想到站在身后的小儿子乐朋,竟大哭起来,叫道:“地毯太可怜了,它又不是垃圾,怎么可以丢掉?”我被这出奇的同情心怔住,原来七岁的孩子将生活中的物品看成相互依存的朋友;孩子广泛的同情心十分敏锐,其中就含着虚灵的“天机”。

经过后天智能活动的梳理,成人才逐渐失去朴实真确的世界。

②由此我想起一个天真的小女孩,得意地将母亲以土布手工缝制的新衣穿在身上,穿来穿去穿不厌,她的生命就充满着自然亲情的“天机”。

有一天,当她发现母亲的手艺太土气,还不如路边地摊上那件机器缝制的布衣服时,生命的美趣就折损了。

当再发现路边地摊上的不能穿,进而觉得百货公司挂着的那件才帅气;再发现百货公司的成衣也不能穿,进而认为裁缝师傅为自己定做的才能穿出身份;再发现一般裁缝做的还是不够尽显身份,必须是巴黎名师为自己定做的才算有气派……入世愈深,离母亲亲制的衣服愈远,愈堕入虚荣嗜欲的俗套里,生命的灵慧与美趣愈浅薄,“天机”也就愈浅了。

③我又想起酒喝多了的阮籍,他躺在酒店年轻老板娘的身边,酒店老板看惯了他如此,也从不责怪。

那是阮籍保有了生命中的“淳厚”的部分,没什么可避嫌疑的,所谓“一性定静,天机明妙”。

这良善单纯的本性就是“天机”,用世俗、礼法、风化的眼光去看,就觉得他违背了礼俗。

④我觉得,做人能多存一些纯正的“天机”,少一些世故的“人为”,才能享受生命的美。

《孟子》里一再讨论过这个问题:一位诸侯看见要牵去宰杀做祭祀的牛害怕得发抖,心里不忍,就叫人换一只羊,没想到被别人批评为“爱牛不爱羊”,以小易大,是为了发财;有一个孩子将掉入井里,旁边的人只知怵惕地去救助,没想到被别人批评为想博得赞誉,想讨好孩子的爸妈。

其实一开始触动的天性爱心,便是纯纯的“天机”,而后起的、纷纷的理性评论,乃是没什么价值的“人为”。

人在单纯的“义”里都只有善良的天性,到了复杂的“第二义”里才滋生出无聊的价值判断或人生的规范。

⑤再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他认为人的快乐必须以天赋本能的和谐为基础,应少去听哲学家的话。

哲学家大多是在欺瞒自己,反把许多自然的东西弄成不。

他主张“必须脱离这种哲学的酷热和恶浊的空气,进而重获一些孩子的新鲜自然的真见识”。

林先生正好批评了公式化、矫饰化、简单化的“人为”,而主张寻回人类清纯而元气充沛的“天机”。

⑥古人也有同样的主张:辩士说了一千句话,句句令人竖起了耳朵,但如何比得上婴儿的一笑让大众
听了就醉心!辩士的才能难道不如婴儿?不见得。

因为辩士是“意造”的人为,而婴儿乃是“天动”的天机;真正教心灵愉悦的乃是天机,而不是人为。

1.下面来自文中的人物事例,其中不能体现“天机”的一项是()
A.小儿子乐朋看到我要扔掉旧地毯,竟难过地大哭起来。

B.小女孩,得意地将母亲以土布手工缝制的新衣穿在身上,穿来穿去穿不厌。

C.酒店老板看惯了阮籍诸如酒喝多了躺在酒店年轻老板娘身边的一些行为,从不责怪。

D.一位诸侯看见要牵去宰杀做祭祀的牛害怕得发抖,心里不忍,就叫人换一只羊。

2.从文中内容来看,作者认为阮籍的行为无需责怪,作者这样认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下面对此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阮籍一贯如此,没必要责怪他。

B.阮籍有着良善单纯的本性,文中他的行为不用责怪。

C.阮籍这一行为展示了他对世俗、礼法、风化的藐视,不应责怪。

D.阮籍做事不避嫌疑,这一点值得肯定。

3.下列对作者赞赏“天机”的原因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机”含着虚灵,经过后天智能活动的梳理,能拥有朴实真确的世界。

B.拥有“天机”的人,他们有着清晰的、用来警醒世人的价值判断或人生规范。

C.拥有“天机”的人是才能卓著的,他们能真正看清这个世界。

D.“天机”是清纯而元气充沛的,能够真正教心灵愉悦。

【答案】1.C
2.B
3.D
【解析】
【分析】
1.C不能体现“天机”。

文章第3段由“这良善单纯的本性就是‘天机’”一句,阐释了“天机”的内涵。

“酒店老板看惯了阮籍诸如酒喝多了躺在酒店年轻老板娘身边的一些行为”中从“看惯了”一词即可推断出,这种行为这已经不算什么“天机”了,“看惯了”所以就“从不责怪”,“看惯了”使“天机”发生了变化。

而其它三项都是“天机”(本性)的体现。

2.作者这样认为阮籍的行为无需责怪的根本原因是B,即“阮籍有着良善单纯的本性,文中他的行为不用责怪”,文章谈的就是“天机”的问题,“天机”是“良善单纯的本性”,而阮籍“喝多了的阮籍,他躺在酒店年轻老板娘的身边”行为便是“天机(本性)”使然。

既然是本性的流露,就没必要责怪他。

其它几项理解错误。

3.分析作者赞赏“天机”的原因。

考查对文章要点的理解。

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如可分析第5段“再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他认
为人的快乐必须以天赋本能的和谐为基础”,第6段“真正教心灵愉悦的乃是天机,而不是人为”等句,即可分析出作者赞赏“天机”的原因是“天机”清纯而元气充沛,能够真正教心灵愉悦。

所以选D,其它几项都不是赞赏“天机”原因。

6.浅谈气溶胶
记得高尔基的《海燕》中有这样的诗句:“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岩上,把这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水沫”。

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实际上,这些“尘雾和水沫”将很快蒸发,在空中留下盐的微米级颗粒,形成大气中的海盐气溶胶。

据统计,海洋每年以33亿吨的通量向空中撒盐。

咳嗽和喷嚏是人体的“狂风”,也会把大量的唾液、鼻涕等分泌物“摔成尘雾和水沫”,蒸发后留下飞沫核与其中的病毒,在空中形成气溶胶。

当然,和大海相比,人太渺小了。

但如果变成了“人海”呢?如果在密闭狭小的空间呢?
我们不妨对飞沫气溶胶做点近距离观察。

一个“阿秋”,40000多个“唾沫星子”以每秒50米的速度喷涌而出,它们的典型尺寸在0到200微米之间。

大的液滴受空气阻力和地球引力作用很快落到地面,小的液滴则会悬浮在空中,融进无处不在的气溶胶“浓汤”。

世界卫生组织把当量直径5微米,作为大颗粒和小颗粒的分割点,也是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分界线。

完全蒸发是一个相变。

液态的飞沫变成了固态的飞沫核,湿的液滴变成了干的颗粒。

这些飞沫核能在空气中悬浮一周并随风飘散,但浓度却和距离的立方成反比,以至于迅速减低到不能致病。

还有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飞沫核中的病毒究竟能够“活”多久?
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楚。

在主流科学界看来,病毒压根就不是生命,它们只是“巨大的有机分子”,“一个蛋白质信封,装着一则坏消息”。

因为病毒既没有代谢也不会繁殖,全靠入侵宿主细胞,劫持和篡改宿主的生命资源进行自我组装,因此它们从来没有过“生命的火花”,完全算不上“活”物。

但即便如此,飞沫核中的病毒仍然应该有“死与活”的区别。

当病毒的蛋白质衣壳损坏,或其中的核酸序列打乱,就丧失了感染和复制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冠状病毒一般会在离开宿主体内几天后“死掉”,气溶胶里只剩下病毒“遗骸”了。

有文章以电梯里香烟味经久不散为例,来证明飞沫气溶胶的感染力长效不衰,这是不够准确的。

香烟烟雾约含4800种物质,是众多气体和气溶胶颗粒物的混合。

二手烟、三手烟的气味在房间中甚至能存留数月,主要是香烟残留物的挥发性气体在不断作祟,而不是香烟气溶胶颗粒在继续显灵。

除了飘在空中的飞沫核,那些咳嗽和喷嚏后落在地面上的大粒径飞沫,还有患者的唾液痰迹等,均可“零落成泥碾作尘”,经由风吹和鞋踩升入空中,形成新的气溶胶。

此外,患者被褥衣服的抖动,病房马桶冲水时的雾化,都是病毒气溶胶的来源。

不可不察也不可不防。

生长于咳唾之际,弥漫于呼吸之间,病毒气溶胶似乎“神龙见首不见尾”,但却完全可以预防。

除了用紫外线和消毒剂杀灭气溶胶中的病毒,提倡在公共场所戴口罩,不仅防止来自气溶胶的病毒,还能阻断形成气溶胶的源头。

而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把室内污浊空气吐故纳新,则是预防气溶胶传染的捷径。

(选自光明网2020-02-16 作者:赵致真)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咳嗽和喷嚏是人体的“狂风”,也会把大量的唾液、鼻涕等分泌物“摔成尘雾和水沫”,留下飞沫核与其中的病毒融进无处不在的气溶胶“浓汤”,然后完全蒸发没有一点痕迹。

B.飞沫核中的病毒压根就不是生命,它们只是“巨大的有机分子”,“一个蛋白质信封,装着一则坏消息”,全靠入侵宿主细胞,劫持和篡改宿主的生命资源进行自我组装,延续自己。

C.二手烟、三手烟的气味在房间中能存留数月,是香烟残留物的挥发性气体在作祟,而不是香烟气溶胶颗粒在继续显灵。

D.患者的唾液痰迹,被褥衣服的抖动,病房马桶冲水时的雾化,都是病毒气溶胶的来源,要察要防。

2.文章开头引用《海燕》中的诗句作用是什么?
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案】1.A
2.(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趣味性,(2)引出说明本文对象---气溶胶。

3.本文用语生动,(1)比如:“咳嗽和喷嚏是人体的‘狂风’,也会把大量的唾液、鼻涕等分泌物‘摔成尘雾和水沫’”一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咳嗽和喷嚏比作人体的“狂风”,把大量的唾液、鼻涕等分泌物比作“尘雾和水沫”,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咳嗽和喷嚏形成气溶胶的过程,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或(2)比如:“还有患者的唾液痰迹等,均可‘零落成泥碾作尘’,经由风吹和鞋踩升入空中,形成新的气溶胶”一句中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唾液痰迹”,经由风吹和鞋踩升入空中形成气溶胶,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找出生动表达的句子分析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A.有误。

“留下飞沫核与其中的病毒融进无处不在的气溶胶‘浓汤’,然后完全蒸发没有一点痕迹”错误,与原文“蒸发后留下飞沫核与其中的病毒,在空中形成气溶胶”“完全蒸发是一个相变。

液态的飞沫变成了固态的飞沫核,湿的液滴变成了干的颗粒”不符。

2.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说明文开头的作用有:引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提出问题或引用传说、故事、诗歌以及生活中的某种现象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第1段引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海燕》中的诗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另外,“这些‘尘雾和水沫’将很快蒸发,在空中留下盐的微米级颗粒,形成大气中的海盐气溶胶”引出说明对象——气溶胶。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风格。

说明文语言有生动和平实两种风格。

生动性主要体现在或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是引用诗句,或是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等。

本文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咳嗽和喷嚏是人体的‘狂风’,也会把大量的唾液、鼻涕等分泌物‘摔成尘雾和水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说明了咳嗽和喷嚏是如何形成气溶胶,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

诗句的引用上,“还有患者的唾液痰迹等,均可‘零落成泥碾作尘’,经由风吹和鞋踩升入空中,形成新的气溶胶”巧妙地引用了人们熟知的《卜算子·咏梅》中的句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唾液痰迹”经由风吹和鞋踩升入空中形成气溶胶的过程,增强
语言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陆平湖先生先为嘉定令,邑有大盗为民患,更数令不治,至是将入寇①,捕者以闻。

公戒吏民无动,令当自治。

骑马直入盗中,盗见公皆愕。

公谕之曰:“尔等皆良民,迫于捕逐②耳,今令来,欲与尔等共为善,能自新乎?各散还家,贳③汝罪;否则,官军至,无遗类矣。

”众皆流涕蒲伏④曰:“公真父母,死生唯命!”公回县,盗相率待罪。

公曰:“业已许汝矣。

”皆泣拜去,盗遂息。

①入寇:入侵,进犯(县城)。

②捕逐:(由于某事而被)抓捕追逐。

③贳:赦免。

故免。

④蒲伏:匍匐。

1.解释文中加点词。

邑有大盗为.民患业已许.汝矣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天县令来,想要劝导你们共同做好人,你们能改过自新吗?
B.现在县令来,想要偕同你们共同做好事,你们能改过自新吗?
C.今天命令你们来,要让你们一起做好人,你们能改过自新吗?
D.现在命令你们来,要和你们一起做好事,你们能改过自新吗?
3.“众皆流涕蒲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陆平湖是个________、
________的人。

【答案】1.成为答应
2. B
3.感动于县令理解他们本是良民,被迫为盗。

感激县令既往不答,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治理有方;高度责任感、智勇双全等言之有理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很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

如“为”与“许”在现代汉语中也分别有“成为”和“答应”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B理解最恰当。

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今”:现在。

排除AC两项。

“令”:县令。

排除D项。

3.一问,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众皆流涕蒲伏”的原因可从感动于县令理解他们本是良民,只是被迫为盗的角度作答。

二空,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从“尔等皆良民,迫于捕逐耳”“业已许汝矣”等语言描写,即可考查陆平湖是个具有高度责任感且智勇双全的人。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