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关于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
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首先简要分析了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的概念,之后通过一部电影说明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之间的联系。
在电影创作中,现实主义电影和类型电影是两大主流创作模式。
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主要以反映客观生活为主,而类型电影则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创作具有典型特征的电影。
两者在创作方式上虽有不同,但是我们在电影创作中却不能将这二者割裂开。
现实主义电影强调较高的艺术性,但是可能会忽略观赏性;而类型电影在牢牢抓住观众的胃口的同时可能会降低其艺术性。
如果在电影创作中将二者结合起来,会使电影的整体质量上升一个层面。
一、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的概念
1.现实主义电影
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最初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电影诞生于1895年,是所有艺术中最年轻的一个艺术门类。
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最初在电影上的运用,只是一种术语
的移用。
作为一门用光影反映现实、表现生活的科技艺术,电影的现实主义表现与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方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从最初的卓别林默片电影到英国的纪录电影运动、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一直到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现实主义的高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无不贯穿着一种理念: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凸现为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隔阂,人与自身的灵魂挣扎等等。
2.类型电影
类型电影是按照不同类型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
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曾占踞统治地位,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电影也都是以类型观念作为影片制作的基础观念的。
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
类型电影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具有如下特点:影片创作者必须严格遵守制片人为他指定的影片类型的基本规定,即:(1)公式化的情节。
(2)定型化的人物。
(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类型电影的制作根据观众的心理特点,在一定时期内以某一类型作为制作重点,即采取所谓热潮更替方式。
二、电影中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电影的意义在于客观如实的反映生活,关注民生,关注现实,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典型的社会形象,真实细腻。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诠释的现实主义理念;
一部所谓的现实主义影片所表现的现实也必然是一部分人的生活现实,不可能囊括整个人群。
这样,现实主义在概念上就具有了模糊性。
一种观点认为,只要表现了大多数人的真实,就是一种现实主义。
可是,问题又随之而来,大多数人是指哪些人?是大多数的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还是掌握了权利、知识话语权的群体?如果是普通百姓,他不掌握话语权,而从事电影的人大多是有知识的文化群体,身份确认上与这些普通百姓存在着隔阂,能很好地表现他们的生活现实和真实想法的影片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是掌握了话语权的知识分子,那他代表的是人数上的小众,这就与大多数人的界定相违背。
这样,现实主义的概念就被缩小了。
下面我就通过一个例子来说说现实主义电影。
最近连看了部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前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
电影具有很多西方电影惯有的特色:叙事简洁明了,对白清晰,或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或话外有话,余音绕梁,甚至让人脑筋急转变后,又恍然大悟,会意在心。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曾红极一时,这部影片真实的反映了二战期间纳粹入侵南斯拉夫时,南斯拉夫人民奋勇反抗的故事。
与很多中国的反映抗战时期的电影不同的是,中国的抗战题材电影把人都描写成了神,而这部电影中则充满了智谋、勇敢、背叛、伪装。
贯穿其中的悬念就是神秘的游击队员瓦尔特。
他指挥着游击队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却来无影去无踪,连他的队员都找不到他。
电影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跟踪和伪装,当然还有反间计。
德国军官伪装成瓦尔特,游击队员伪装成德国士兵等等。
影片感人至深,人物有血有肉,影片不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个个真实可信。
在人物塑造方面,没有沿袭某些革命题材影片把革命者神话、公式化,把敌人愚化、嘴脸化的旧模式。
影片中的革命者没有慷慨激昂的说教,他们只有默默地行动。
影片正面人物台词不多,而反面人物也都非颐指气使。
这部电影让我最感动的就是看到南斯拉夫人民的团结,游击队员到处都是。
本片不乏精
彩之处。
比如纳粹设圈套让民众前来认领被他们大四的游击队员的尸体时,身为游击队员的修表匠与瓦尔特带领群众走向亲人的尸体,他们强忍痛失亲人的巨大悲伤,抱定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昂首挺胸的走向法西斯的枪口,这种精神让我感叹;再比如修表匠冒充瓦尔特,慷慨赴死。
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一去不归,毅然慷慨赴死。
修表匠倒下的时候,和平鸽骤然飞起,表达了人类为和平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境界;又比如影片结束时党卫军上校的一句话: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萨拉热窝就是瓦尔特,南斯拉夫就是瓦尔特,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就是瓦尔特,这就是正义。
本片突破了日常生活的日常性,充分揭示出战争状态下的日常生活的非日常性,从而使观众在观赏其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的表象时,所获得的常常是超出其日常经验之外的、或另其惊异的或另其意外的审美体验。
三、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的联系
中国电视电影生存之境在电影和电视夹缝中的中国电视电影在历经13载后,已成了电影人生存发展的新空间,成为中国电影通向大众的一个有效渠道。
一、世界电视电影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电视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电视播出时间明显增加。
为了丰富播出内容,很多电视人都将眼光转向了原先只在影院里放映的经典电影。
影院电影对于想重看老电影的人来说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因此,在电视上重播经典影片
对于丰富电视节目内容,满足观众对经典电影的重播欲望,显然都是非常好的构想,这也成为电视电影得以很快产生的重要因素。
电视电影最先诞生于美国,此前他们主要播放40年代以前的老影片,为提高影响力,电视台千方百计播出新电影。
这也造成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为了播放1957年上映的新电影《桂河大桥》而不得不付出300万美元的巨资。
这使得电视台开始考虑自己来拍电影为电视而制作的电影,即电视电影(Movie made for TV)。
1964年,美国环球电影公司最先为NBC制作了第一部电视电影《看他们怎么跑》,这标志着电视电影的正式诞生。
电视电影的制作既精良又便宜,一般用16毫米胶片拍摄,然后直接制成磁带,在电子编辑器上剪辑完成后在电视台播出。
电视电影因其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制作简单、表达自如、传播渠道(由电视台播出)便捷和拥有广大受众而为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所关注。
世界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美国恐怖片《X档案》、侦破片《神探亨特》等都是电视电影的代表作。
二、中国电视电影之路
在全球许多国家,影院电影在电视上的播出和电视电影的发展,而后催生出一个专门的频道电影频道。
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与之相反。
电视电影的起步与发展完全依附于199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六频道电影频道的开播。
为了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收看电影的需要,电影频道仅在1995年底到1996年底的一年时间里,就购买了2200多部国产影片,占建国后电影总量的61%。
虽然国内各电影制片厂每年都有不少佳片新作,但与电影频道每天近20个小时的节目播出时间、日吞量约10部影片、年吞量约3600余部影片的海量需求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
于是,电影频道于1999年起开始自行制作电视电影。
此举无疑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观看方式和习惯是一次重大的挑战。
1999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成立电视电影部,电视电影工程正式启动,并每年投资6000多万元拍摄电视电影,中国电视电影开始踏上探索之路。
在电影频道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电视电影的整体艺术水准不断提高,平均年产110部,题材丰富多彩,譬如历史题材片《活着可要记住》、《少奇过渭河》,献礼题材片《王忠诚》、《中国桥》、《老油坊》,古装题材片《王勃之死》、《古玩》,喜剧题材片《生命列车》、《旧夫新婚》,儿童题材片《我真棒》、《男孩向前冲》等等。
从2001年起,系列电视电影开始出现。
《杨门女将》是中国内地最早的系列电视电影,播出后收视率一路攀升,超过4个百分点,创造了电视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收视率纪录。
目前电影频道出品的电视电影总量已近两千部,并以其投资低、风险小、制作周期短的特点逐渐成为继电影、电视之后的后起之秀。
三、中国电视电影现行市场研究
1、在电影和电视剧的夹缝中拔苗而出。
而当我们把由好莱坞开创的商业类型电影作为研究界定的基础时,同时得到界定的是他的文化意义:它是一种倡导娱乐和消费的大众文化。
从这个比较中就可以清楚地表现出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的不同点。
但是电影是在不断发展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叙事学、意识形态理论一步步介入了类型批评中,最终认为,类型是一个含义复杂的概念,所有电影都分担着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类型,类型的法则不单单关乎于好莱坞电影和一般的商业电影,他是在总体上为电影、影片拍摄和观看提供依据。
类型电影的内涵在类型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变得暧昧不明:开始它指代的是经典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及其运作机制,其后则变得更像是一种传统的资源。
其实现实主义电影也是依靠类型电影来支撑的。
就比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类型而言它无疑属于战争片,从细节看我觉得它很像《无间道》,有那种间谍片的成分。
再细化,我又觉得它像武侠小说影片里面的游击队员都是生活在南斯拉夫的一个小村子里的普通人,看似平常其实个个身怀绝技。
在影片中观众常常能看到那些普通做生意的在做买卖时就当着盖世太保的面将情报传出去;一些房间出现的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件都内有玄机;医院的医生在做手术时暗中将游击队员与尸体掉包等等,所有这些日常生活的日常性向非日常性的转化,既在情理之中,有出人意料,令人目不暇接。
结语
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的主流。
但在电影逐渐商业化的现代社会,纯粹的现实主义电影可能已经不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了。
所以,将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相结合,既能通过类型电影的形式将观众带回荧幕前,又能使观众感受到现实主义的冲击,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是为王道。